最近楊振寧將他在2005年7月24日第22屆國際科學史大會做的報告《愛因斯坦:機遇與眼光》一文作為代序,收入愛因斯坦著《我的世界觀》。這本書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傑出訪問學者、德國慕尼黑大學埃裡克?
作者:吳興文
弗林格教席以及德國比勒菲爾德大學客座教授方在慶編譯,中信出版社出版;此外,由青年學者、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科學史教授張卜天編譯、愛因斯坦所著之《我的世界觀》也由商務印書館推出,兩本書先後問世,讓世人重溫愛因斯坦利用自己非凡的社會聲望,致力於國際理解與和平的努力。
1913年,當普朗克、能斯特、魯本斯、瓦爾堡提名愛因斯坦為普魯士科學院士時,推薦書這樣說:「總之,我們可以說幾乎沒有一個現代物理學家的重要問題是愛因斯坦沒有做過巨大貢獻的。當然他有時在創新思維中會錯過目標,例如:他對光─量子的假設。可是我們不應該過分批評他,因為即使在準確的科學裡,要提出真正新的觀點而不冒任何風險也是不可能的。」
其中被嘲笑的光─量子的假設,指的是愛因斯坦於1905年大膽提出的想法。可是愛因斯坦不理這些嘲笑,繼續把他的想法向前推進,於1916年至1917年確定了光量子的動量,進而發展為1924年對康普頓效應的劃時代的認識。在1924年康普頓效應確立之前,愛因斯坦完全孤立,因為他對光量子深邃的眼光不被物理學界所接受。
就像楊振寧在《愛因斯坦:機遇與眼光》一文最後所總結的:「很明顯,在這一段裡,『獨立的科學工作』指的是他於1908年至1915年期間創造廣義相對論的長期奮鬥。長期奮鬥改變了他。是否朝更好的方向改變了呢?拉比說:『不是,他的眼光變成徒勞無益的走火入魔。』我們說:『他的新眼光改寫了基礎物理日後的發展進程。』」
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一文中,曾這樣寫道:「我是一個真正的『獨行者』........一方面,它能讓人清楚地意識到,這將使自己與他人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受到限制,但我毫無遺憾。這樣的人無疑要失去一些天真無邪和無憂無慮。但另一方面,這樣的人才能在很大程度上獨立於他人的意見、習慣和判斷,避免讓自己內心的平衡置於這樣一個不穩固的基礎之上。」
又說:「在我看來,驅動我們人類向前的東西中,真正有價值的不是國家,而是有創造性的、有情感的人,是人格。只有個人才能造就高尚和尊貴,而隨大流的人群在思想和感覺上都是遲鈍的。」很可惜的是,大多數人缺乏的就是這些。因而一步一步在日益趨向社交媒體娛樂化和集體無意識中,迷失自己的天性。
方在慶在《編譯前言:他從未試圖在任何場合取悅別人》一文中說:「他知道如何善用自己的名聲,支持對人類有益的事業。像歷史上的任何科學理論一樣,愛因斯坦的理論終於有一天會被更完善的理論取代。但是,他對社會公正的終極關懷,他對人類創造性的關注、他對自由的渴望、他的人道主義將長存於世。」
愛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生於德國符騰堡王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家庭,雙親都是猶太人。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加入瑞士國籍。1905年,獲得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的光電效應,以此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05年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對論。愛因斯坦號召德國人民保衛威瑪共和國,全力反對法西斯,他和妻子於1932年12月10日離開德國到美國。來年在普林斯頓大學任客座教授,加入美國籍。1955年4月18日逝世,享年76歲。
愛因斯坦到3歲時,還不會講話。6歲上小學時,學校裡成績非常差。後來聽媽媽的話開始學小提琴。一把心愛的小提琴,從此整整陪伴了他的一生。12歲時,他自學歐幾裡得幾何,同時開始自學高等數學。13歲讀康德的著作。15歲那一年,由於歷史、地理和語言不及格,也因為他的無理態度破壞了秩序和紀律,他被學校開除。幸虧他於16歲自學完成微積分,並於17歲的時候,獲得初中文憑,遷居蘇黎世後,在一個親戚的資助下,他考進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在此他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用於物理實驗,研究理論物理和哲學問題。即使是學習物理學,他也是走自己的路,進行自己的思考,從不盲從,這為他日後從事物理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愛因斯坦自獻身於科學起,就非常重視思考和想像,他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包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16歲時,他喜歡做自己的白日夢,幻想著自己正騎在一束光上做太空旅行,然後思考:如果這時在出發地有一座鐘,從我坐的位置看,它的時間會怎樣流逝呢?
從此,愛因斯坦開始了他的科學遠徵。他設計了大量理想實驗,提出了「光─量子」等模型,為相對論和量子論奠定了基礎。這對於他來說,靈活地進行思考對一個人的成功是非常必要的。抱持「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的思想,才能不斷地提出問題,並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逐漸邁向一個人生的高峰。
有一款愛因斯坦自用的藏書票,是由德國油畫家埃裡希?比特納為他所設計,描繪他站在一座山的頂峰上,在漫天星海環繞之際,面對宇宙之間的重力和電磁、亞原子等現象。解開這些物理現象背後的複雜性,和他對宇宙現象所產生的思考和想像,成為他不斷追求的目標。它不僅符合票主的身分,也是他自己對想像力追求的描繪。
這一款藏書票,就像愛因斯坦在《我如何創立相對論》一文中所描繪的圖像:「光穿越過以太海,地球也穿過以太海。從地球的角度來看,以太正在相對地球流動。然而我在任何物理書刊中,都無法發現以太流動的證據。這使我想要找出任何可能的途徑,去證明地球運動引起的以太相對地球流動。」因此他預言:「如果來自某個源的光被一面鏡子適當地反射,那麼它應該有一個不同的能量,這個能量取決於它的移動是沿著地球的運動方向還是相反方向。」
正如愛因斯坦在《我的信仰》一文中說:「我們認識到我們有某種為我們不能洞察的東西存在,感受到那種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接近我們心靈的最深奧的理性和最燦爛的美──正是這種認識和這種感情構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在這個意義上,而且也只是在這個意義上,我才是一個具有深摯的宗教感情的人。」愛因斯坦不僅在物理學領域做出了有史以來最傑出的貢獻,同時他還有世界上最高貴的悲憫情懷。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