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在提出廣義相對論前曾被長期孤立,他在一本書裡袒露心境

2020-12-03 北晚新視覺網

最近楊振寧將他在2005年7月24日第22屆國際科學史大會做的報告《愛因斯坦:機遇與眼光》一文作為代序,收入愛因斯坦著《我的世界觀》。這本書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傑出訪問學者、德國慕尼黑大學埃裡克?

作者:吳興文

弗林格教席以及德國比勒菲爾德大學客座教授方在慶編譯,中信出版社出版;此外,由青年學者、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科學史教授張卜天編譯、愛因斯坦所著之《我的世界觀》也由商務印書館推出,兩本書先後問世,讓世人重溫愛因斯坦利用自己非凡的社會聲望,致力於國際理解與和平的努力。

1913年,當普朗克、能斯特、魯本斯、瓦爾堡提名愛因斯坦為普魯士科學院士時,推薦書這樣說:「總之,我們可以說幾乎沒有一個現代物理學家的重要問題是愛因斯坦沒有做過巨大貢獻的。當然他有時在創新思維中會錯過目標,例如:他對光─量子的假設。可是我們不應該過分批評他,因為即使在準確的科學裡,要提出真正新的觀點而不冒任何風險也是不可能的。」

其中被嘲笑的光─量子的假設,指的是愛因斯坦於1905年大膽提出的想法。可是愛因斯坦不理這些嘲笑,繼續把他的想法向前推進,於1916年至1917年確定了光量子的動量,進而發展為1924年對康普頓效應的劃時代的認識。在1924年康普頓效應確立之前,愛因斯坦完全孤立,因為他對光量子深邃的眼光不被物理學界所接受。

就像楊振寧在《愛因斯坦:機遇與眼光》一文最後所總結的:「很明顯,在這一段裡,『獨立的科學工作』指的是他於1908年至1915年期間創造廣義相對論的長期奮鬥。長期奮鬥改變了他。是否朝更好的方向改變了呢?拉比說:『不是,他的眼光變成徒勞無益的走火入魔。』我們說:『他的新眼光改寫了基礎物理日後的發展進程。』」

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一文中,曾這樣寫道:「我是一個真正的『獨行者』........一方面,它能讓人清楚地意識到,這將使自己與他人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受到限制,但我毫無遺憾。這樣的人無疑要失去一些天真無邪和無憂無慮。但另一方面,這樣的人才能在很大程度上獨立於他人的意見、習慣和判斷,避免讓自己內心的平衡置於這樣一個不穩固的基礎之上。」

又說:「在我看來,驅動我們人類向前的東西中,真正有價值的不是國家,而是有創造性的、有情感的人,是人格。只有個人才能造就高尚和尊貴,而隨大流的人群在思想和感覺上都是遲鈍的。」很可惜的是,大多數人缺乏的就是這些。因而一步一步在日益趨向社交媒體娛樂化和集體無意識中,迷失自己的天性。

方在慶在《編譯前言:他從未試圖在任何場合取悅別人》一文中說:「他知道如何善用自己的名聲,支持對人類有益的事業。像歷史上的任何科學理論一樣,愛因斯坦的理論終於有一天會被更完善的理論取代。但是,他對社會公正的終極關懷,他對人類創造性的關注、他對自由的渴望、他的人道主義將長存於世。」

愛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生於德國符騰堡王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家庭,雙親都是猶太人。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加入瑞士國籍。1905年,獲得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的光電效應,以此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05年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對論。愛因斯坦號召德國人民保衛威瑪共和國,全力反對法西斯,他和妻子於1932年12月10日離開德國到美國。來年在普林斯頓大學任客座教授,加入美國籍。1955年4月18日逝世,享年76歲。

愛因斯坦到3歲時,還不會講話。6歲上小學時,學校裡成績非常差。後來聽媽媽的話開始學小提琴。一把心愛的小提琴,從此整整陪伴了他的一生。12歲時,他自學歐幾裡得幾何,同時開始自學高等數學。13歲讀康德的著作。15歲那一年,由於歷史、地理和語言不及格,也因為他的無理態度破壞了秩序和紀律,他被學校開除。幸虧他於16歲自學完成微積分,並於17歲的時候,獲得初中文憑,遷居蘇黎世後,在一個親戚的資助下,他考進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在此他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用於物理實驗,研究理論物理和哲學問題。即使是學習物理學,他也是走自己的路,進行自己的思考,從不盲從,這為他日後從事物理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愛因斯坦自獻身於科學起,就非常重視思考和想像,他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包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16歲時,他喜歡做自己的白日夢,幻想著自己正騎在一束光上做太空旅行,然後思考:如果這時在出發地有一座鐘,從我坐的位置看,它的時間會怎樣流逝呢?

從此,愛因斯坦開始了他的科學遠徵。他設計了大量理想實驗,提出了「光─量子」等模型,為相對論和量子論奠定了基礎。這對於他來說,靈活地進行思考對一個人的成功是非常必要的。抱持「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的思想,才能不斷地提出問題,並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逐漸邁向一個人生的高峰。

有一款愛因斯坦自用的藏書票,是由德國油畫家埃裡希?比特納為他所設計,描繪他站在一座山的頂峰上,在漫天星海環繞之際,面對宇宙之間的重力和電磁、亞原子等現象。解開這些物理現象背後的複雜性,和他對宇宙現象所產生的思考和想像,成為他不斷追求的目標。它不僅符合票主的身分,也是他自己對想像力追求的描繪。

這一款藏書票,就像愛因斯坦在《我如何創立相對論》一文中所描繪的圖像:「光穿越過以太海,地球也穿過以太海。從地球的角度來看,以太正在相對地球流動。然而我在任何物理書刊中,都無法發現以太流動的證據。這使我想要找出任何可能的途徑,去證明地球運動引起的以太相對地球流動。」因此他預言:「如果來自某個源的光被一面鏡子適當地反射,那麼它應該有一個不同的能量,這個能量取決於它的移動是沿著地球的運動方向還是相反方向。」

正如愛因斯坦在《我的信仰》一文中說:「我們認識到我們有某種為我們不能洞察的東西存在,感受到那種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接近我們心靈的最深奧的理性和最燦爛的美──正是這種認識和這種感情構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在這個意義上,而且也只是在這個意義上,我才是一個具有深摯的宗教感情的人。」愛因斯坦不僅在物理學領域做出了有史以來最傑出的貢獻,同時他還有世界上最高貴的悲憫情懷。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10

相關焦點

  • 在康普頓效應確立前愛因斯坦被長期孤立,他在《我的世界觀》袒露心境
    其中被嘲笑的光─量子的假設,指的是愛因斯坦於1905年大膽提出的想法。可是愛因斯坦不理這些嘲笑,繼續把他的想法向前推進,於1916年至1917年確定了光量子的動量,進而發展為1924年對康普頓效應的劃時代的認識。在1924年康普頓效應確立之前,愛因斯坦完全孤立,因為他對光量子深邃的眼光不被物理學界所接受。
  • 在愛因斯坦之前,有科學家接近於提出相對論嗎?
    偉大的德國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和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上齊頭並進。這兩個人有時是合作者,有時是競爭對手,有時甚至陷入敵意(當然雙方很快就忘了)。它提出了融合牛頓的引力理論和萊布尼茲的形上學的單子論的De Viribus Vivis。
  • 廣義相對論場方程誕生史:一場愛因斯坦與希爾伯特的究極競賽
    愛因斯坦的晚年合作者、 波蘭物理學家英菲爾德在《愛因斯坦: 他的工作及對我們世界的影響》 一書中曾經記述過一段有趣的對話:……我曾對愛因斯坦說: 「無論您是否提出, 我相信狹義相對論的問世都不會有什麼延誤, 因為時機已經成熟了。」 愛因斯坦回答說: 「是的, 這沒錯, 但廣義相對論的情形不是這樣, 我懷疑直到現在也未必會有人提出。」
  • 愛因斯坦與廣義相對論
    馬赫這種認為慣性效應起源於物體之間的相對加速,從而起源於物質間的相互作用的思想,被愛因斯坦稱為「馬赫原理」。馬赫原理並沒有嚴格的物理陳述,更沒有數學表達式,它只是一種定性的物理思想。然而,正是馬赫的這一思想,給了愛因斯坦重要的啟示,引導愛因斯坦提出等效原理,並進而建立起廣義相對論的大廈。
  • 事實證明:愛因斯坦是對的!廣義相對論通過了比率檢驗!
    近日,科學家通過一項研究再次證明愛因斯坦是對的!而這項研究齊愛恰恰是將兩種看似沒有太大關聯的事物連接在一起,它們就是圓周率π和廣義相對論。圓周率π在3700年前,巴比倫的數學家們估計了一個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而這個比值就是圓周率π的雛形。他們把他們的答案,第一個發現的π值,刻在一塊簡陋的黏土碑上:25/8,或3.125。
  • 段一士先生的講義:《廣義相對論與引力規範理論》
    提出了任意自旋場的廣義協變方程;提出了廣義協變能量動量守恆定律,克服了愛因斯坦、朗道等的守恆定律只適應於準伽利略坐標系的嚴重缺點;提出了規範勢可分解和具有內部結構的理論,嚴格證明了ϕ場的零點決定拓撲不變量的內部結構。他建立的ϕ-映射拓撲流理論被稱為段氏拓撲流理論。
  • 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的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
    受到馬赫的實證主義思想的深刻影響,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一篇改變歷史的重要論文。這篇論文的重要意義在於人類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採用能夠通過實驗操作的方式,對「什麼是時間」和「什麼是空間」,進行了定義。而得出的結果卻是出乎意料的,比如會出現這種情況:你的一點鐘和我的一點鐘,有可能不是表示同一個時刻。
  • 引力波會最終證明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錯了嗎?
    過去五年來,愛因斯坦從未有過的驗證,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許多預測都是正確的。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引力波將有前所未有的機會對我們的引力理論進行前所未有的檢驗。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理由反對愛因斯坦,但探索宇宙的新方法總是有機會向我們表明,它的行為並不像我們期望的那樣。下面是引力波如何證明愛因斯坦是錯的。根據廣義相對論,引力波是一種全新的輻射形式,與以前已知的任何形式都不一樣。
  • 愛因斯坦錯了——我們的世界裡上帝不擲骰子!
    1927年比利時索菲爾科學大會上,當愛因斯坦面臨著神秘的量子世界裡喊出:上帝不擲骰子!世界是有秩序的。然而,事實證明他錯了。我們活著的世界是無法測量的!一、神一般存在的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的成就有多麼偉大。有位科學家的著名的戲謔之言:自然和自然規律隱匿在黑暗之中。上帝說:『『讓牛頓出生吧!"
  • 百年前日食驗證廣義相對論,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
    1919年5月29日,英國天文學家亞瑟·愛丁頓和安德魯·克羅姆林決定利用日食驗證一項具有革命性的新引力理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雖然早在1915年愛因斯坦就提出了這一理論,但直到1919年的這場日食,廣義相對論才得到證實。1919年,巴西索布拉爾的日全食。
  • 中國提出引力量子場論:打破廣義相對論局限!
  • 創建了廣義相對論,預言了黑洞的愛因斯坦的經歷到底有多牛?
    早學校期間,愛因斯坦發表「量子論」,提出提出了愛因斯坦提出「光化當量」定律。37歲時完成論文《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並提出宇宙空間有限無界假說並完成《關於輻射的量子理論》。這一年,他因為對國聯的能力大失所望,向國聯提出辭職。他在哥德堡接受1921年度諾貝爾獎金。並講演相對論。
  • 如果愛因斯坦沒有為統一場論浪費 30 年,21 世紀物理會成什麼樣
    愛因斯坦是繼阿基米德、牛頓之後有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提出的相對論可以說是 20 世紀最偉大的成果,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提出給物理學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它們共同奠定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相對論極大地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然的「常識性」觀念,提出了「同時的相對性」、「四維時空」、「彎曲時空等全新的概念。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講的是什麼?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的時空觀已經顛覆了經典時空觀,但是狹義相對論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陷,就是只能描述慣性系,無法描述非慣性系。狹義相對論的主要工作完成後,愛因斯坦著手把相對論推廣到非慣性系,在愛因斯坦苦思之時,腦海裡閃過一個想法——電梯思想實驗。
  • 【名家說第37期】愛因斯坦的生平和他的相對論
    在這一年裡,瑞士聯邦專利局的小職員、26歲的愛因斯坦,用業餘時間完成了4篇劃時代的論文,連同他的博士學位論文一共是5篇,涉及分子物理學、狹義相對論和量子論三個方面,每一篇都足以使他在物理學史上佔據不朽的地位,創造了科學史上的奇蹟。這種旺盛的創造力,只有當年在伍爾索普農場躲避瘟疫的24歲的牛頓可以相比。2005年被定為世界物理年,正是為了紀念愛因斯坦奇蹟年100周年和他逝世50周年。
  • 愛因斯坦最偉大的勝利:一個廣義相對論的世紀!
    我們今天觀察到的星系聚類量是重力作用於宇宙時間的標誌,並允許測試廣義相對論是否適用於這些尺度。1915年11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發表了四篇論文- 每篇論文相隔一周,然後是1916年3月的一份總結論文 - 他在論文中提出了他的廣義相對論,並吹響了人類的集體思想。愛因斯坦早期的狹義相對論(1905年)已經足夠令人困惑,因為它與空間和時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成現實?黑洞照片的出現,直接證明黑洞的存在
    當天照片發出之時,全球各地的人們都在蹲點,都在等待照片發出的時候;果然,當天黑洞照片發出之後,引起了人們的熱議,直到現在,只要一提起當時的盛況,大家都表示還歷歷在目。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到底是不是正確的。而這一發現,恰好為這兩個問題提供了證據。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奇蹟年」,又獲諾獎! (轉載)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說狹義相對論,不是我老愛做出來,別人也能做出來。但是,廣義相對論,如果不是我老愛做出來,人類永遠做不出來。(本人的演繹表述)。可以說,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是他繼1905年「奇蹟年」之後的 第二個「奇蹟年」。
  • 提出廣義相對論以後,愛因斯坦對理論物理還做出過什麼貢獻?
    愛因斯坦是人類歷史上能夠和牛頓並列的最頂級科學家,他的最偉大成就就是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給出狹義相對論時26歲,給出廣義相對論時36歲。1919年,愛丁頓的實驗證實了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從此坐穩了科學領袖和科學明星。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成真,原因是在這裡
    結合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和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此星系中引力的行為與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言相符,在星系的尺度上證實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191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對引力如何起作用進行了解釋。自那以來,廣義相對論通過了一系列在太陽系內的高精度檢驗,但還從沒有在巨大的天文學尺度上對其進行過精確地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