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極權

2020-12-05 小香豬的雜談屋

我們必須明白,社會構建出來的概念,只要它沒有真正的得到驗證,它就只能是概念,而概念是虛浮的事物,你可以相信,可以產生自己的理解,但不能盲目的投入其中。

你會因為一個書齋裡的作者發明了極權這個詞兒,就不裝攝像頭了嗎?

極權也好,理性也罷,都是社會建構出來的文化概念,它並不一定可以指導我們的生活,比方說從自由主義的角度講,關在籠子裡的政府好過無政府又好過東方專制主義。

但是當自由主義的福山對自由主義進行了反思以後,他又認為國家能力先於憲政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他看到了阿拉伯之春並沒有帶來善政,自由民主是手段而非目的,目的是善政本身,有些國家可以通過自由民主達到善政而有些不能,這和這個國家的稟賦/外部環境/文化背景/所處截斷都有關係,是個更為複雜,混沌的模型。

這時候你再一句輕飄飄的極權國家,顯然就是西方中心主義了,它處於一個被後殖民主義長期批判的東方學語境之中。

理性也是一樣的,我們腦子裡有什麼進程,怎樣的腦區或者腦電活動對應理性?邏輯能力是理性嗎?我們只能談我們大腦的認知過程,但是完全沒法從中組裝成理性。

所以你要知道,理性也是個亟待從科學中剃掉的文化建構詞語,最初理性的定義是很清楚的,它就是邏格斯 「logos」,但是到了一些人認為的導致「極權」的理性主義Rationalism階段,實際上說的是人的推理能帶來可靠的知識,暗含的是社會建構的頂層設計可以指導人類發展。

所以它實際上是和經驗主義對立而非和感性對立的,我們日常說的感性實際上也是理性的一部分,傳統經濟學的基本預設就是理性人,就是人是會自利的,這是先有感性認識(我要為自己好),才有行為方式的一個預設。

也就是說並不存在大眾認識的感性/理性二元分野,也就沒有其中暗含的褒貶之意了。

但理性主義導致「極權」的這個老派公知說法也很糟糕,前面講過,極權概念本身就是自由主義的一家之談,這是一個根據自由主義語境靈活組裝的框,任何不被自由主義者接受的東西都可以拿「極權」來批駁,如果你接受這個概念,首先要完完整整的接受自由主義,但是奇怪了,為什麼我們要接受自由主義呢?

《利維坦》書談自由開篇就說「根據自然法」,自然法是啥?是自然權利,自然權利是啥?是天賦人權。天賦人權是個神學概念,是指每個靈魂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你信上帝嗎?

中國人講湯武革命,講弔民伐罪,我們認為權利是鬥爭來的,這契合了共產主義本身,因此不光是共產主義選擇了中國,也是中國選擇了共產主義。

天賦人權聽起來好聽,但是其中問題很多,拿絕對言論自由舉例,美國讎恨言論是不入刑的,但是我們就可以懲罰惡人,歐洲人的選擇和我們差不多,部分歐洲國家仇恨言論也是入刑的,但是就受到了基督教的劇烈阻礙。

我們可以選擇爭取我們想要權利,一切都來自我們的爭取和對社會的動態認識,這才是真諦所在。我們當然相信天賦人權是個非常棒的點子,也有一個很好的出發點,但是並不一定一直做好事。

舉個例子。

穆聖規定屠宰必須利刃割喉,目的是為了減少牲畜的痛苦。但是現在電擊屠宰其實牲畜痛苦更小,利刃割喉反而是會造成相比較下比較重的痛苦但信徒們還是遵守利刃割喉,他們忠誠於文本,但是沒有忠誠於忠誠本身。

天賦人權也是一個道理,當時先進的,總有一天會變成反動的,但你卻無從更改。

為了抵抗納粹建立的「極權」概念,也很可能會阻礙社會進步本身,變得更像他們一開始反對的東西,正如自由主義的基督教根源一樣。

希望大家閱讀經典的時候,多反思,多比對,不要當一個不自知的信徒。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哈耶克不是一個反理性主義者
    奧地利經濟學派洞開了哈耶克的理論視野的大門,其「主觀價值論」和「方法論個人主義」的知識論和方法論結構,以及對「計劃經濟」矢志不渝地反駁,對哈耶克有關「理性」的探討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計劃經濟」在奧地利經濟學派看來,會導致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全權控制,進而導致對政治過程本身的全權控制,市場機制賴以運行的自由選擇,便會因此而喪失,自由社會也就會被極權專制所取代。
  • 情境理性與生命理性
    原標題:情境理性與生命理性人作為「萬物之靈」,追求生命價值的最大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理性」,應該被視為「主流」予以重視和發揚。在主流經濟學中,「理性」被定義為給定約束條件下的「最大化」,現實中,人們確實也總是在所處的約束條件下「行動」,以尋求對自身而言最大的利益滿足。因此,一般來說,人們不會質疑這種「情境理性」概念的準確性。
  • 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一生批評阿拉伯世界 反抗極權
    我折腰:為被出賣、在禱告、在擦皮鞋的孩子(在我的國家,我們都禱告,都擦皮鞋)為那塊我忍著饑饉刻下「它是我眼皮下滾動的雨和閃電」的巖石為我顛沛失落中把它的土揣在懷裡的家園我折腰——所有這一切,才是我的祖國,而不是大馬士革離開祖國半個世紀,作為一個一生批評阿拉伯世界、反抗政治和極權的詩人
  • 楊建華:理性的困境與理性精神的重塑
    如何看待理性?如何看待理性與社會發展的關係?這是發展研究中必須明確的問題,也是發展過程中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工具理性預設以及理性選擇理論,為經濟發展與效益最大化提供了理論支撐,但它也帶來了一些困境,如理性是有邊界的;理性內在地隱含著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的矛盾與分裂;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否棄。
  • 澳通過「反外國幹涉法」遭反對黨炮轟:走向極權警察國家
    反對黨:澳大利亞正走向極權警察國家法案28日是在執政黨自由黨與反對黨工黨的支持下通過。而澳大利亞另一個反對黨綠黨當天對這一系列法案明確表示反對,該黨認為這限制了新聞自由、抗議權利以及非政府組織的工作。
  • 理性和非理性
    概念意識在人類意識結構中的生成和加入,使得理性在人類的意識行為中發展了起來,並逐步取得主導地位。對於人類來說,概念意識的生成和加入,抽象思維認識能力的發展,特別是分析綜合、聯繫推論、群體共識、實踐知識,產生了抽象思維制導的精神理性和實踐理性。身體意識和概念意識的聯結,使得人類的意識行為既有身體本能的非理性;亦有抽象思維的理性。
  • 黑格爾「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
    黑格爾「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這句話常被國內一些人簡譯成「存在即合理」,而在中文語境中,合理更多是被解讀為應該、應是、應當的意思,而沒有原文中思維理性的涵義;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會利用這句被曲解的話來為自己不合理和不正當的行為作辯解,並大有泛濫之勢。
  • 何慧麗 溫鐵軍:政府理性與村社理性 中國的兩大「比較優勢」
    [摘要]政府理性和村社理性,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現代化進程呈現出不同於西方的兩大「比較優勢」。政府理性反映了中國工業化的組織保障特點。村社理性在社隊企業原始積累階段形成「內部化處理外部性風險」的機制,對產業資本擴張階段的經濟危機具有「軟著陸」載體作用。
  • 理性的思考與非理性的結局
    分析百年前英德兩國的艦炮博弈,有助於我們理解行為經濟學,認識人的理性與非理性。 一戰前的歐洲,一場造艦比賽在大英帝國和新興強國德國之間轟轟烈烈地展開。有趣的是,雙方造艦的直接目的不是戰鬥,而是為了在談判桌上獲益。作為老牌海上強國,英國皇家海軍認為只有讓德國人見識到自己的強大,才能有效威懾對手。於是定期在德國家門口舉辦各種炫耀式的閱艦儀式,清晰地展示強大戰鬥力。
  • 理性最終教給我的是理性的蒼白
    理性最終教給我的只是理性的蒼白,我願用一生的感性去熱愛、去奔赴、去期待... 如此,才能感受到真實的存在。
  • 人們本著追求理性的願望出發,卻往往會做出不理性的決策
    在各種心理因素的誘導下,人們經常會做出「看似理性、但實質上非理性」的行為「買手機」你去店裡買手機,考慮一款手機,3999元。你覺得有點貴。你的預算是3000元,因此你猶豫不決。這時候店老闆向你推薦另一款手機,價格4999,性能跟這款3999的手機差不多,但是價格貴出1000元在對比之下,你很快就能感覺兩者性價比的差距,很快就下定決心購買3999元的手機,儘管它超出了你的預算你的理性告訴你,你只有3000元的預算,你必須在這個價格範圍內選擇性價比最高的手機。
  • 感性和理性相互依存
    之前說到人既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更可以是兩者共存的,我們也應該明白一點,既然感性和理性本身不存在衝突,那就必然存在和他們有衝突的東西。是什麼跟感性對立,又是什麼跟理性衝突呢?跟理性搞對立的,就是我們心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的愚昧。這樣的愚昧必然存在,而且會一直存在,只不過一些人比較虛榮,這樣的愚昧表現得明顯一點,一些人讀的書見識廣一點,這樣的愚昧相對應的就會少一點。
  • 康德:理性神學如何可能
    宗教也是一種理性立法,其目的是要使道德能夠通過自身所產生的上帝理念對人的意志施加影響,從而完成其應盡的義務。   在理性的範圍內構建不同於傳統神學的道德宗教,是康德一生努力的方向。但他是否為宗教奠定了堅實的理性基礎,後世學者的看法並不一致。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方法論-一、純粹理性的訓練
    Day 169-172/2020年10月30日-11月2日在最後一大部分先驗方法論中,一共分為四章,分別是:純粹理性的訓練;純粹理性的法規;純粹理性的建築術;純粹理性歷史;這幾部分組成了康德對未來科學的形上學的期待和規劃。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方法論-二、純粹理性的法規
    在上一章我們已經知道,在康德看來,純粹理性在思辨層面的運用並不會帶來什麼新的知識,也就是說沒有積極的運用,但卻可以防止我們走的太遠,誤入歧途的產生一些幻相,所以有著消極的運用,也就是所謂的純粹理性的訓練。實際上,純粹理性無非就是三個終極問題——靈魂不朽、自由意志和上帝存有。
  • 絕對理性狀態是一種病態嗎?
    絕對理性狀態是一種病態嗎?理性對於人類來說,是生命進化的道路上進化出來的一種功能(即也可以稱之為一種工具)。由於人類對理性缺乏必要詳細的了解,所以經常會錯誤的使用理性,導致在使用理性的過程中犯一些錯誤。
  • 政治哲學視域中的公共理性
    清華大學教授李義天以「公共理性、公共闡釋與公共時間」為題,探討了公共理性與公共闡釋的問題,他區分了闡釋的六種類型,提出闡釋的類型取決於闡釋者的理性類型,其中只有依據公共理性的公共闡釋才是合理的闡釋,認為限定理性只有在公共時間中運用才會成為公共理性。
  • 理性選擇還是制度演變?
    汪丁丁  經濟學家喜歡從康德關於人類理性的一組「先驗假設」出發,推演出關於人類行為的種種預言,儘管大多數經濟學家(除了門格爾和米塞斯)並不知道這方法論的基礎來自康德哲學。一個經濟究竟為什麼呈現出興衰枯榮?是人們理性地選擇的結果嗎?抑或是自然演進的結果?
  • 我的哲學觀:純粹的理性批判
    叔本華說,天才是擺脫意欲的控制,用純粹理性批判的方法思考的偉大的人。在這裡,我想談談,什麼是純粹的理性批判?意欲是我們天性的組成部分,又從存在中獲得材料。那麼,以此來說,人們是沒法達到擺脫意欲的境界,所謂純粹,只能是理論上的成立。其實則不然,純粹是可以做到的,不受意欲控制。
  • 齊格蒙特·鮑曼的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
    初到英國時,西歐思想界正處在反思近代理性主義的浪潮之中,「入鄉隨俗」的他改變了研究方向。1980年代開始,他陸續出版了幾部有關理性主義的作品,最著名的就是《現代性與大屠殺》。 作為一名經歷過二戰和冷戰的思想家,鮑曼的主要學術經歷都在反思現代理性主義及其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