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最終教給我的是理性的蒼白

2020-11-30 騰訊網

患者們依照檢驗科採血窗口的設置排成了數列隊伍,男女老少,都自動統一呈現出一條胳膊挽著袖子,一隻手拿著檢查單的姿態。

突然,空中飛起一張白紙,瞬間飄落在地上。

人群依舊熙熙攘攘,小孩子撕心裂肺的哭鬧聲此起彼伏。

一張紙幾乎無法引起這些人的關注。

路過的我,俯身將它撿起。

是一張住院證。

我輕拍不遠處的一位老人,「這是您掉的嗎?」他不語,只是搖搖頭。

周圍的人均下意識的看了看自己手中的單據,用眼神給了我否定的回答。

我看了它在最上面列印的日期,就是今早,就是剛才。

我決定將它交給總服務臺,坐著扶梯向下行,又看了一眼:女,1990年,肝惡性腫瘤。

瞬間,心也隨著扶梯不斷向下,向下...

這麼年輕,怎麼會?

讓她如何承受這個檢查結果呢?

住院證是她故意扔掉的嗎?

還是家屬在悲痛萬分中的腿軟手滑呢?

我立刻打斷了自己的思緒,因為我曾給自己定了一個規則,就是不能任由悲傷等負面情緒無期限的佔據大腦和心緒。

可這張紙卻控制不住的在我腦海中飄蕩,下落...

多年之前,我就想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一次的人生,是一場現場直播,一部電影,一曲戲,一本書,一個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務,導演和編劇是看不見的老天爺或上帝。

有的人用一生來演悲劇。

有的人是歡笑享樂。

都是命。

昨天有個熱搜,是講《演員請就位》最後一期裡,爾冬陞把郭敬明懟哭,記得上次關於這個節目的最大熱點是李成儒懟郭敬明。

具體內容在此我不詳述,爾冬陞憤怒離場近十分鐘後,再次返回演播廳,依次向大家道歉,最後跟郭敬明握手。

道歉時,他說了一句「我情緒比較豐富」,我印象很深。

作為一個導演,必然是情緒豐富的。

不然如何把控和掌握戲中每個人物豐富的情感表現?

而這檔節目的收視率也恰恰是靠這種「真性情」的情緒流露,不僅僅是臺上的演員們,還包括臺上的導演們以及攝像鏡頭所及的每一個人、每一幀畫面、每一個表情。

今年的《中國好聲音》冠軍是僅有18歲的浙江音樂學院大一新生單依純,她在唱歌時數度落淚,有網友質疑一個如此年輕的人為何在唱情歌時能有這麼深的感觸,是表演吧?

真情流露如何?表演又如何?

即便是演,她也是一個很優秀的表演者。

因為,無知常常對應的是無情

她雖在歌中唱到:「何悲?何哀?何必去愁與苦?

何必笑、罵、恨與愛?

人間不過是你寄身之處,

銀河裡才是你靈魂的徜徉地...」

但她哽咽了,低了眉,紅了眼。

都說人生如夢,可我們都付出的是真情。

我是,你也是

所以說,我們會說:設身處地,感同身受。

理性最終教給我的只是理性的蒼白,我願用一生的感性去熱愛、去奔赴、去期待...

如此,才能感受到真實的存在。

相關焦點

  • 我的哲學觀:純粹的理性批判
    叔本華說,天才是擺脫意欲的控制,用純粹理性批判的方法思考的偉大的人。在這裡,我想談談,什麼是純粹的理性批判?意欲是我們天性的組成部分,又從存在中獲得材料。那麼,以此來說,人們是沒法達到擺脫意欲的境界,所謂純粹,只能是理論上的成立。其實則不然,純粹是可以做到的,不受意欲控制。
  • 情境理性與生命理性
    原標題:情境理性與生命理性人作為「萬物之靈」,追求生命價值的最大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理性」,應該被視為「主流」予以重視和發揚。在主流經濟學中,「理性」被定義為給定約束條件下的「最大化」,現實中,人們確實也總是在所處的約束條件下「行動」,以尋求對自身而言最大的利益滿足。因此,一般來說,人們不會質疑這種「情境理性」概念的準確性。
  • 全棉時代試探公眾理性水位,最終會淹死誰
    在這次事件當中,輿論的風口一致對準涉事企業,讓我們窺見了公眾理性的基準水位:總有一些公眾共同守護的底線觸碰不得,這也就是為什麼不僅僅是女性,而是全社會都要站出來進行批評抵制的原因。「卸妝嚇跑尾隨者」,全棉時代自以為的「一手好牌」之所以打得「稀爛」,本質上是低估了公眾理性的水位,低估了公眾判斷是非好惡的標準。
  • 楊建華:理性的困境與理性精神的重塑
    如何看待理性?如何看待理性與社會發展的關係?這是發展研究中必須明確的問題,也是發展過程中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工具理性預設以及理性選擇理論,為經濟發展與效益最大化提供了理論支撐,但它也帶來了一些困境,如理性是有邊界的;理性內在地隱含著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的矛盾與分裂;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否棄。
  • 我的世界觀:當我們談論理性的時候,我們談論的是什麼
    從這個角度來看,理性和感性,都只是一種人的傾向,一種態度,一種方法,不能說誰天生就是理性或感性的,而是在成長中,逐漸具有了理性的態度。對於什麼是理性這一話題,我不想引用太多歷史的論證、東西方思想的交鋒等等。理性這個內容,恰好是我們純粹可以靠經驗和思維就能夠去想像和理解的東西,下面就來看看理性的各個方面。
  • 理性與極權
    極權也好,理性也罷,都是社會建構出來的文化概念,它並不一定可以指導我們的生活,比方說從自由主義的角度講,關在籠子裡的政府好過無政府又好過東方專制主義。但是當自由主義的福山對自由主義進行了反思以後,他又認為國家能力先於憲政了,這是為什麼呢?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方法論-二、純粹理性的法規
    就像為了房子要賺錢,可能有人辛勤工作,有人就鋌而走險,侵犯他人的利益最終獲得自己想要的幸福。所以,用什麼來去限制這種單純以幸福為目標的想法呢?康德認為,還需要有一種「配得上幸福」的追求,也就是相對於追求幸福那種實用的實踐,還應該有一種道德的實踐。前者只關心做什麼,而後者關心怎麼做。幸福是一種目標,而道德是保證實現這目標的過程正確。
  • 我是怎樣從人文理想轉向專業理性的?
    我是怎樣從人文理想轉向專業理性的? 答: 這個話題有趣哦,我願意說說。 我這個轉型不是刻意的結果,而是自然而然的過程。
  • 安彥魁 合乎聖經與理性的「循環論證」
    ……要論證以上提出的那個論點,無論是直接地或是間接地論證,這些證據和理由最終都可以總結成一句話:因為上帝告訴我《聖經》是真理,所以《聖經》是真理。」 [1] 如此,他們指斥基督徒這樣的「循環論證」,是「用A證明B,然後再用B證明A的邏輯謬誤。」[2]一時的語塞,難免使我們信心軟弱;但筆者在本文要說的是,這個被批評的「循環論證」,用在聖經的身上倒恰好合適。
  • 理性和非理性
    概念意識在人類意識結構中的生成和加入,使得理性在人類的意識行為中發展了起來,並逐步取得主導地位。對於人類來說,概念意識的生成和加入,抽象思維認識能力的發展,特別是分析綜合、聯繫推論、群體共識、實踐知識,產生了抽象思維制導的精神理性和實踐理性。身體意識和概念意識的聯結,使得人類的意識行為既有身體本能的非理性;亦有抽象思維的理性。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方法論-一、純粹理性的訓練
    但哲學只是關於概念的判斷,概念由知性提供,並最終脫離了知性進入了理性的範疇。能夠給理性的哲學判斷提供證明的,只有理性自身,這就好比既是球員,又是裁判一樣,具有非常大的可疑性。回到數學,數學的可靠性是理性的一種雙重運用。我們知道根據康德的劃分,一切對象的現象都是由兩部分來組成的——直觀形式和質料/內容。
  • 說說本能反應與理性行為
    想起了在文革極左時代的狠鬥私心一閃念,在我的心底渴望成為一位高尚的,毫不利已專門利人的,脫離了低級趣味的,純粹的人,卻為什麼在突如其來的事故面前,表現的如此自私?  聯想最近網絡上沸沸揚揚的範跑跑行為,腦子跳出個命題:理性與本能狀態下哪個更真實?
  • 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一百六十天,我有什麼收穫?
    雖然還沒有全部完成,但閱讀也過大半,到今天160天的過程中,康德仿佛從一個閃著光的哲學聖人,變成了我生活中的一個朋友,他的語言方式、論述邏輯和獨創觀點,也摸得七七八八,所以在這個階段,做一個中期的小結也很合適,簡單的從三個方面——閱讀康德的方法、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結構與大意以及《純粹理性批判》給我帶來了什麼——來聊聊自己的感受。
  • 《不理性的力量》書評,人性理論配合心理實驗,來解釋「不理性」
    《不理性的力量》書評,人性理論配合心理實驗,來解釋不理性暢銷書通常都會出續集,《怪誕行為學》用嶄新的角度去分析人性心理,這本續集雖然內容依然充實,但感覺上與舊作大同小異。可能只是我先入為主,我總覺得作者已經把最精彩的內容放在第一本書中,這本書的心理實驗的質素好像次一級。書中有很多篇幅只談作者自已的個人經驗,想當然爾地將其應用在所有人身上,吹水成份多而學術成份少,作者江郎才盡無以為繼。這本書分為十章,每一章介紹一個不理性的行為。
  • 黑格爾「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
    黑格爾「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這句話常被國內一些人簡譯成「存在即合理」,而在中文語境中,合理更多是被解讀為應該、應是、應當的意思,而沒有原文中思維理性的涵義;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會利用這句被曲解的話來為自己不合理和不正當的行為作辯解,並大有泛濫之勢。
  • 《理性派對》:科學「鏘鏘三人行」
    「我的工作一是提問題,二是通過聊天讓嘉賓的表達更通俗。如果嘉賓就某個科學問題的解讀太專業,我就會講講段子,或者用自己的語言『翻譯』一下,同時要平衡兩位嘉賓的關係,避免各說各話,也讓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吳寶俊說。雖然說話以幽默和犀利著稱,但一談到在節目上的表達,曹則賢臉上的神色嚴肅起來。
  • 理性選擇還是制度演變?
    汪丁丁  經濟學家喜歡從康德關於人類理性的一組「先驗假設」出發,推演出關於人類行為的種種預言,儘管大多數經濟學家(除了門格爾和米塞斯)並不知道這方法論的基礎來自康德哲學。一個經濟究竟為什麼呈現出興衰枯榮?是人們理性地選擇的結果嗎?抑或是自然演進的結果?
  • 瘋狂歲月裡的理性選擇
    我要達到的目的有二:一是系統地論證我對文革的解釋;二是替武漢寫一部地方文革史。問:你的論文提出了什麼新的學術見解?王紹光:我對文革的解釋很簡單:在瘋狂的表象下,文革參與者實際上是理性的。這個解釋基於文革期間自己的觀察:一個人參加造反派還是保守派幾乎是可以預測的。我當然並不否認文革中人們的行為有瘋狂的成分。這種瘋狂與他們對毛澤東的崇拜分不開。
  • 引導未成年人理性追星
    當時我特別喜歡潘冬子這個人物,甚至讓父母給我買了潘冬子同款的八角帽、紅纓槍,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又看到了很多港臺的、國外的影視作品。人的一生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偶像。可以說我走上演員這條道路,就是源於不同時期優秀的人對我潛移默化的影響,給予了我很多成長的能量和智慧。」
  • 理性選擇理論越來越缺乏解釋力
    朱麗葉:理性選擇理論為何可能或不可能成功滲透某些學科呢?作為一門學科,政治科學在對待理性選擇的思維方式方面已經證明比社會學更為脆弱。理性選擇理論的興起是功利主義的當代翻版。但是,我並不完全贊同卡爾霍恩。我們不難看到,歷史社會學正在走向國際化,全世界的學者正在聯繫起來,比如社會科學史學會正在維持並發展各種非常健康的國際聯繫。所以,即使如卡爾霍恩所說的那樣,歷史社會學的許多子領域成為一個圈子,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圈子,它已經涉及國際範圍的知識拓展和全球網絡的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