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們依照檢驗科採血窗口的設置排成了數列隊伍,男女老少,都自動統一呈現出一條胳膊挽著袖子,一隻手拿著檢查單的姿態。
突然,空中飛起一張白紙,瞬間飄落在地上。
人群依舊熙熙攘攘,小孩子撕心裂肺的哭鬧聲此起彼伏。
一張紙幾乎無法引起這些人的關注。
路過的我,俯身將它撿起。
是一張住院證。
我輕拍不遠處的一位老人,「這是您掉的嗎?」他不語,只是搖搖頭。
周圍的人均下意識的看了看自己手中的單據,用眼神給了我否定的回答。
我看了它在最上面列印的日期,就是今早,就是剛才。
我決定將它交給總服務臺,坐著扶梯向下行,又看了一眼:女,1990年,肝惡性腫瘤。
瞬間,心也隨著扶梯不斷向下,向下...
這麼年輕,怎麼會?
讓她如何承受這個檢查結果呢?
住院證是她故意扔掉的嗎?
還是家屬在悲痛萬分中的腿軟手滑呢?
我立刻打斷了自己的思緒,因為我曾給自己定了一個規則,就是不能任由悲傷等負面情緒無期限的佔據大腦和心緒。
可這張紙卻控制不住的在我腦海中飄蕩,下落...
多年之前,我就想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一次的人生,是一場現場直播,一部電影,一曲戲,一本書,一個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務,導演和編劇是看不見的老天爺或上帝。
有的人用一生來演悲劇。
有的人是歡笑享樂。
都是命。
昨天有個熱搜,是講《演員請就位》最後一期裡,爾冬陞把郭敬明懟哭,記得上次關於這個節目的最大熱點是李成儒懟郭敬明。
具體內容在此我不詳述,爾冬陞憤怒離場近十分鐘後,再次返回演播廳,依次向大家道歉,最後跟郭敬明握手。
道歉時,他說了一句「我情緒比較豐富」,我印象很深。
作為一個導演,必然是情緒豐富的。
不然如何把控和掌握戲中每個人物豐富的情感表現?
而這檔節目的收視率也恰恰是靠這種「真性情」的情緒流露,不僅僅是臺上的演員們,還包括臺上的導演們以及攝像鏡頭所及的每一個人、每一幀畫面、每一個表情。
今年的《中國好聲音》冠軍是僅有18歲的浙江音樂學院大一新生單依純,她在唱歌時數度落淚,有網友質疑一個如此年輕的人為何在唱情歌時能有這麼深的感觸,是表演吧?
真情流露如何?表演又如何?
即便是演,她也是一個很優秀的表演者。
因為,無知常常對應的是無情。
她雖在歌中唱到:「何悲?何哀?何必去愁與苦?
何必笑、罵、恨與愛?
人間不過是你寄身之處,
銀河裡才是你靈魂的徜徉地...」
但她哽咽了,低了眉,紅了眼。
都說人生如夢,可我們都付出的是真情。
我是,你也是。
所以說,我們會說:設身處地,感同身受。
理性最終教給我的只是理性的蒼白,我願用一生的感性去熱愛、去奔赴、去期待...
如此,才能感受到真實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