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歲月裡的理性選擇

2021-01-10 觀察者網

本文為王紹光教授接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編輯採訪的訪談稿。改編自王紹光《超凡領袖的挫敗:文化大革命在武漢》(2009)中文版序。

問:王教授,請談談你在文革時候的經歷。

王紹光:1966年,文革爆發,我十二歲。批判鄧拓、吳晗、廖沫沙「三家村黑店」時,我還在武漢市三元裡小學五年級畢業班。當紅衛兵運動興起時,我已進入武漢市實驗學校讀初一。這使我有機會親身投入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幹,誰幹?」在這種豪氣沖天的口號激勵下,我打起背包,與幾個小夥伴到首都北京串聯。在北京期間,我們沒去頤和園等名勝景點遊玩,而是認認真真地花了不少時間在街頭抄大字報,「取」革命之「經」。

從北京返回武漢已是秋天,學校裡成立很多組織。我申請參加「紅衛兵」,但也許是因為成份不夠「過硬」,沒被批准。正好「毛澤東思想紅衛兵武漢地區總站」招兵買馬,我就入了他們的夥。同時,還跑到武漢二中參加了一個名為「國際紅衛兵」的組織。但那時畢竟只是個初一的小男生,沒人把我當回事。

為了過「革命」的癮,我和幾個小夥伴回到三元裡小學,弄到油印機、鋼板、蠟紙和紙張;然後又到已被「砸爛」的市委大樓佔了一間辦公室。於是我們自己的「武漢市毛澤東思想小八路」誕生了,隔幾天我們就刻印一批傳單。最讓我們興奮的是在鬧市區向人群撒出傳單那種感覺。看到人們紛紛搶那從天而落、五顏六色的傳單時,我著實過了把電影中那種革命工作者的癮。

不過好景不長,家長們很快發現了我們早出晚歸的秘密,加上他們此時自身難保,於是我們被趕回了家。

問:對此後武漢地區的文革,你有什麼見聞?

王紹光:此後兩年中,武漢文革高潮迭起,「二八聲明」、百萬雄師、1967年6、7月的大規模武鬥、「七二零事件」、大聯合、三結合、鋼新之爭、成立各級革委會、1968年夏天的搶槍和武鬥?這一切令我這個十三、四歲的少年眼花繚亂。我既是這些事件的觀察者,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參與者。

1973–1976年,武漢文革派系鬥爭的戰火重燃。那時,我已成年,在近郊堤角中學任教。每天下班之後,我都會騎著自行車趕赴大字報集中的水塔、民生路、武勝路、航空路等地,打聽最新進展。這幾年留下的日記和與友人的通信,日後也成為我研究文革的素材。

問:那麼你為何會走上研究文革的學術道路?

王:1977年8月,華國鋒在中共十一大上正式宣布文革結束;同月,鄧小平決定恢復高考。這樣,我幸運地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成為「七七級」的一員。北大畢業後,教育部公派我到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

1985年,我通過了博士資格考試,下一步就是寫博士論文了。寫什麼呢?出國前的打算是以研究西方政治為主攻方向,但在美國待了幾年後,卻覺得用學到的新方法研究中國政治更有意思。於是,我馬上想到了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文化大革命。

以毛澤東為中心研究文革,是史學中長期佔統治地位的「偉人史觀」的表現。誰也不能否認毛澤東在文革中的關鍵作用,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沒有億萬人民的參加,文革就不成其文革了。我決定將分析重點放在群眾身上:老百姓為什麼會投身文革?群眾為什麼會分化成水火不容的派系?大眾參與的行為模式有什麼特點?這些便是我所關注的問題。

問:你是用什麼方法來研究群眾的行為呢?

王紹光 :我決定以一個城市作為分析單位。這個城市當然就是我所熟悉的武漢。為了收集論文資料,我於1986年返回武漢。在武漢市圖書館和湖北省圖書館我足足蹲了三個月,每天早出晚歸。中午圖書館休息,我就在附近轉轉,思考問題。圖書館沒有文革小報目錄,館員們每天上午捧出一大摞小報,他們拿出什麼,我就看什麼。館裡規定不許複印,找到有用的資料,只能一個字一個字抄在筆記本上。

之後,我將重點放到了人物專訪上。幾個月裡,共採訪八十多人,包括武漢文革時期各大派的核心人物二三十人。人物專訪讓我了解到不少文字資料所無法提供的內情。

最後論文寫成。我要達到的目的有二:一是系統地論證我對文革的解釋;二是替武漢寫一部地方文革史。

問:你的論文提出了什麼新的學術見解?

王紹光:我對文革的解釋很簡單:在瘋狂的表象下,文革參與者實際上是理性的。這個解釋基於文革期間自己的觀察:一個人參加造反派還是保守派幾乎是可以預測的。我當然並不否認文革中人們的行為有瘋狂的成分。這種瘋狂與他們對毛澤東的崇拜分不開。用韋伯(Max Weber)的說法,毛澤東屬於那種有超凡魅力的領袖(charismatic leader)。

問題在於,韋伯也好,其他學者也好,當談到超凡領袖現象時,他們似乎都認為這類領袖的追隨者必然會喪失理性分析能力。但文革參與者並不是這樣。如果他們真是完全喪失了自我,只會盲目地按「最高指示」行事,文革進程決不會亂到連「偉大領袖」也難以駕馭的地步。我自己的觀察以及對幾十人的訪談都證明,文革參與者在涉及自身根本利益的問題上表現得非常理性。

文革這個個案說明,超凡魅力型領袖的追隨者可以同時既是瘋狂的也是理性的。這就需要對韋伯有關超凡魅力領袖的理論稍加修正。我認為個人崇拜有兩個向度:一方面,崇拜者對偶像充滿了信賴、敬畏,甚至有願意為之獻身的情感;另一方面,他們又把偶像作為認知的對象,試圖理解偶像發出的種種信息。處於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對同一信息的解讀有可能截然相反,解讀過程便是理性發揮作用的過程。文革中各派大打「毛主席語錄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情感向度可以解釋為什麼毛澤東的崇拜者會有瘋狂的行為,而認知向度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他們能在個人崇拜的大環境下進行理性選擇。

除了論證文革參與者是理性的以外,我還試圖解開一個理論上的疑團。熟悉曼瑟爾。奧爾森(Mancur Olson)《集體行動的邏輯》一書的朋友們都知道,理性的人並不一定會因為具有共同利益而參加集體行動,他們更可能採取「搭便車」(free-riding)策略。這樣一來,如果我們說文革參與者真是理性的話,就必須解釋文革中的種種集體行動為什麼會發生。通過對比各種「理性選擇」理論和深入分析文革這個實例,我發現狹義的理性選擇理論難以解釋文革中的群眾行為,只有將理性的假設條件有限度地放寬,才能比較好地解釋群眾為什麼參加文革、在多大程度上捲入派性鬥爭、在什麼條件下訴諸武力、何時退出運動。

王紹光:《超凡領袖的挫敗——文化大革命在武漢》,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版

相關焦點

  • 理性選擇還是制度演變?
    汪丁丁  經濟學家喜歡從康德關於人類理性的一組「先驗假設」出發,推演出關於人類行為的種種預言,儘管大多數經濟學家(除了門格爾和米塞斯)並不知道這方法論的基礎來自康德哲學。一個經濟究竟為什麼呈現出興衰枯榮?是人們理性地選擇的結果嗎?抑或是自然演進的結果?
  • 理性選擇理論越來越缺乏解釋力
    朱麗葉:理性選擇理論為何可能或不可能成功滲透某些學科呢?作為一門學科,政治科學在對待理性選擇的思維方式方面已經證明比社會學更為脆弱。理性選擇理論的興起是功利主義的當代翻版。作為一門學科,政治科學在對待理性選擇的思維方式方面已經證明比社會學更為脆弱。但是,社會學家也傾向於把自己的勢力範圍留給經濟學家,用心照不宣的方式換取並維持自己的學科地位。社會學家不應該這樣做,但客觀上確實是這樣做了。  理性選擇理論的興起是功利主義的當代翻版。
  • 「兩難」情境下的理性選擇
    說到底,「狼爸」是替孩子做選擇,孩子沒有選擇權,好在他「成功」了;「文科傻妞」面臨的「兩難」選擇是「非此即彼」,不需太多太深地糾結。但如果推而廣之,國際國內,經濟社會,就沒有這麼簡單了。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當代中國正處在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改革攻堅期和矛盾凸顯期,很多事情都面臨「兩難」,又不能運用「非此即彼」、「非好即壞」的單向思維和簡單辦法。
  • 人們本著追求理性的願望出發,卻往往會做出不理性的決策
    在各種心理因素的誘導下,人們經常會做出「看似理性、但實質上非理性」的行為「買手機」你去店裡買手機,考慮一款手機,3999元。你覺得有點貴。你的預算是3000元,因此你猶豫不決。但是你的行為:「在3999元和4999元的手機之間,選擇了3999元的手機」,卻是非理性的這是心理學的「對比效應」在誘導你做出「看似理性、但實質上非理性」的行為「對比效應」是指:當兩個不同的方案擺在你面前,你會傾向選擇其中那個「看起來更好」的方案,儘管這個方案並不是最優的選擇
  • 教育時評:「瘋狂」早教 來自瘋狂家長
    原標題:教育時評:「瘋狂」早教 來自瘋狂家長  據記者調查,我國各地的早教機構已經陷入「瘋狂」,報名上早教課的家長和孩子絡繹不絕。   在筆者看來,早教之所以瘋狂,關鍵在於家長們太過瘋狂。早教市場之所以紅火,根源就在於家長們非理性的需求、盲目的選擇。家長們抱怨,早教機構收費太高,可問題是,這是市場定價的結果,如果面對這麼高的收費,家長們不選擇,價格不就低下來了麼?而且,在選擇早教機構時,家長為何不看機構的資質,不要求看從業人員的資格證書?
  • 幻想中的末日世界裡,為何人類都選擇縱情狂歡?
    這8年裡,雖然我們的世界陸續經受了金融危機和戰爭的洗禮,但末日確實沒有降臨。 而在我們「逃過」末日後,末日文化愈發火熱,滲透入娛樂作品的各個角落。在這八年裡,《瘋狂麥克斯》和遊戲《廢土》有了續作,《輻射》成了一線IP,我們自己也做出了《靈籠》這樣末世題材的大火之作。
  • 在理性的利益選擇中,總有一部分利益被人們捨棄
    看完理性選擇理論的小視頻同學們可能會問:「可是正常情況下,我們都是理性的人,在很多選擇上明明可以保持好自己的原則問題,這樣一來集體的利益就應該達到最大化。」正是因為你是一個理性的人,並且你知道對方是理性的,對方也知道你知道他是理性的。
  • 有些喜歡,無關風月,卻消失在生活裡,成長在歲月裡
    只是你的愛在生活的長河裡也需要被回應。他純真的性格像個沒長大的孩子,偶爾會很溫柔,但卻不曾對你。他把你給他的一切當成理所當然,然後把自己的笑臉那給別人看。一次兩次你可以當作不在乎,可時間久了,你也會難過。他從來未曾在乎過你的感受,你記得他的生日,你記得你和他在一起的紀念日,你記得他回家的時候幫他爸媽買東西,但他從來未曾考慮過你。
  • 農業部:理性看待轉基因 理性選擇轉基因產品
    其主要區別在於,雜交育種是根據預先確定的育種目標,人為地選擇不同的品種組合在一起,在自然狀態下通過植物花粉或動物精液等傳遞途徑實現不同品種之間發生基因轉移和重新組合,再進行人工篩選出符合預期育種目標的新品種。例如:擬培育一個既高產又抗條銹病的小麥新品種,就必須把具有高產遺傳性狀的小麥品種與具有抗條銹病遺傳性狀的小麥品種進行雜交,再在其雜交後代中反覆篩選以獲得高產抗條銹病新品種。
  • 理性與極權
    你會因為一個書齋裡的作者發明了極權這個詞兒,就不裝攝像頭了嗎?極權也好,理性也罷,都是社會建構出來的文化概念,它並不一定可以指導我們的生活,比方說從自由主義的角度講,關在籠子裡的政府好過無政府又好過東方專制主義。
  • 「瘋狂的科學家慢慢變成了瘋狂的科學」
    電影界是如此熱衷改編殘暴怪物和瘋狂科學家之間的故事。瑪麗·雪萊因1818年創作的《弗蘭肯斯坦》(或譯《科學怪人》)而被譽為科幻小說之母。2016年這部書出了增訂版,補充了近三分之一的內容,深化了對這個問題的反思:即科學、理性地瘋狂發展,是否給人類帶來了幸福?如果我們熟悉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我們就不會對上面那幅科技烏託邦圖景感到陌生。但在那個時代,我們的生物科學似乎並沒有達到可以造人的水平,所以《美麗新世界》只是一個「科幻小說」。
  • 福柯教你如何解讀納什:是瘋狂,還是美麗心靈
    在這個平凡得不再有英雄行跡的世俗化消費主義年代裡,還有什麼比瘋狂的偉人或偉人的瘋狂更能激起神經上刺激性的衝擊呢?最終,這部既不包含動作、暴力、科幻,也幾乎沒有性愛成分的人物傳記劇情片竟能在奧斯卡上勇奪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編劇本等多項大獎,令我開始思索:這份能夠贏得巨大市場成功的瘋狂,到底是何種意義上的瘋狂?
  • 《當代弗蘭肯斯坦》:瘋狂的科學家慢慢變成了瘋狂的科學
    電影界是如此熱衷改編殘暴怪物和瘋狂科學家之間的故事。  《弗蘭肯斯坦》與啟蒙理性迷局  莫奈特·瓦克安在《當代弗蘭肯斯坦——誤入歧途的現代科學》中引導我們去凝視這樣一幅未來世界的可能圖景。瓦克安是法國精神分析學家、隨筆作家,這部作品是她的代表作,寫於上世紀80年代。2016年這部書出了增訂版,補充了近三分之一的內容,深化了對這個問題的反思:即科學、理性地瘋狂發展,是否給人類帶來了幸福?
  • 《瘋狂原始人》部落技能如何選擇 部落技能選擇方法
    導 讀 在瘋狂原始人手遊中,有著各式各樣的部落技能供玩家選擇,相信很多玩家非常猶豫選擇哪個吧,別太著急,
  • 楊建華:理性的困境與理性精神的重塑
    如何看待理性?如何看待理性與社會發展的關係?這是發展研究中必須明確的問題,也是發展過程中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工具理性預設以及理性選擇理論,為經濟發展與效益最大化提供了理論支撐,但它也帶來了一些困境,如理性是有邊界的;理性內在地隱含著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的矛盾與分裂;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否棄。
  • 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細品《三體》裡的大低谷時期
    在雕塑群的邊緣,羅輯看到了一塊肅穆的方碑,上面刻著一行金色的大字: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大低谷紀念碑,史強說。史強帶著羅輯與自己的兒子和冬眠醒來的人們一起聚會。聚會中,羅輯問起這個問題:什麼是大低谷?
  • 情境理性與生命理性
    原標題:情境理性與生命理性人作為「萬物之靈」,追求生命價值的最大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理性」,應該被視為「主流」予以重視和發揚。在主流經濟學中,「理性」被定義為給定約束條件下的「最大化」,現實中,人們確實也總是在所處的約束條件下「行動」,以尋求對自身而言最大的利益滿足。因此,一般來說,人們不會質疑這種「情境理性」概念的準確性。
  • 「瘋狂的科學家慢慢變成了瘋狂的科學」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電影界是如此熱衷改編殘暴怪物和瘋狂科學家之間的故事。  《弗蘭肯斯坦》與啟蒙理性迷局  莫奈特·瓦克安在《當代弗蘭肯斯坦——誤入歧途的現代科學》中引導我們去凝視這樣一幅未來世界的可能圖景。瓦克安是法國精神分析學家、隨筆作家,這部作品是她的代表作,寫於上世紀80年代。2016年這部書出了增訂版,補充了近三分之一的內容,深化了對這個問題的反思:即科學、理性地瘋狂發展,是否給人類帶來了幸福?
  • 一弦一柱思華年:歲月無聲,Beyond永存!
    曾經,他們作為華語樂壇最具代表性的樂隊,用一首首激勵人心的歌曲告訴大家,搖滾並非只是反叛與憤怒,也有樂觀、積極、學會發聲和爭取,他們的歌,伴隨著許多人青春和奮鬥的歲月。進入高中,自己在經濟上稍微獨立,於是把Beyond專輯買來一張一張的聽,在激情燃燒的歲月裡,家駒的聲音一直伴隨左右,第一封情書除了女孩的名字之外,剩餘的文字居然全部出自Beyond的歌裡,把《喜歡你》的歌詞全都照抄上去,結果成功獲得芳心,家駒哥厥功至偉。Beyond歌的旋律是同學們最標準的教科書,他們的歌也是同學們表演時必備的演奏曲目,陪我走過了整個高中。
  • 漫畫解讀數學家的故事——評《瘋狂的羅素》
    《瘋狂的羅素》 阿波斯託洛斯·佐克西亞季斯 赫裡斯託斯·H.帕帕季米特裡烏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二  可能我們會問,這些科學家們怎麼那麼理性,他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是特別單一、非常死板的嗎?事實恰恰相反,他們是一群非常奇特、生活多樣化,甚至非常奇怪、非常瘋狂的人物。在這些數學家和邏輯學家中,羅素非常具有代表性,可以說他是一個如此多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