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性的利益選擇中,總有一部分利益被人們捨棄

2021-01-10 大俠袍哥

看完理性選擇理論的小視頻同學們可能會問:「可是正常情況下,我們都是理性的人,在很多選擇上明明可以保持好自己的原則問題,這樣一來集體的利益就應該達到最大化。」

正是因為你是一個理性的人,並且你知道對方是理性的,對方也知道你知道他是理性的。在囚徒困境裡,每一個人都知道不管對方做出什麼選擇,你選擇坦白都比不坦白的收益高,所以都選擇坦白。(因為假如你選擇不坦白,對方坦白,那麼對方就無罪了,自己還要關更久,所以你的選擇肯定是坦白)這是納什均衡的結果。

個人的利益最大化,在很多時候是會導致總體利益的減少的。這樣就體現了合作與信任的重要性。在行為經濟學中,「信任」是一個很關鍵的東西。

簡而言之,如果這兩個囚徒,可以事先協商,比如商議,如果你背叛我,我會讓我兄弟怎麼怎麼樣(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會舉這種例子orz)。建立一個可信的信任機制,這樣兩人就會更加願意合作,從而達到最優。

這裡實際上做的事情,是將本來利益不相關的兩個人,利益內部化,從而讓他們變成「一個人」,這樣便可做出整體上更優的選擇。

在這裡我要引用社會學家科爾曼對於個人主義的觀點:社會科學的主要任務是解釋社會系統(包括人類世界、國家、民族、宗教、政黨、家庭、公司、社會人等)的行動,有兩種解釋模式,一種是方法論整體主義,另一種是方法論個體主義。方法論整體主義側重於對不同系統的同一行為進行樣本分析,或對一個系統在某個特定時期內不同行為進行綜合分析。而方法論個體主義則是用系統的不同組成部分(如個體、群體、組織和制度等)的行為來解釋系統的行為,它根據所要解答的具體問題來選擇令人滿意的解釋層次。理性選擇理論在其研究過程中自始至終貫穿了方法論個體主義。為此,理性選擇理論的代表人物布坎南指出:「按我們的假定,集體行動必定是由個體行動組成的。因此我們的建構工作的第一步是,就個人在與私人的或個性化的活動相對照的社會活動中的動機與行動提出某種假設。於是我們的理論就從那些在組織群體選擇的過程中行動或決策的個人開始。既然我們的模型把個體行為當作其核心特徵來加以體現,所以把我們的『理論』歸類為方法論的個體主義理論或許有可能是最好的。」自由主義的大師哈耶克也說:「我們惟有通過理解那些指向其他人並受其預期行為所指導的個人行動,方能達到對社會現象的理解。」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我只能講這麼多了。因為我們需要了解為什麼我們的社會活動中會捨棄很多的利益以達到對雙方都不公平的一個平衡點。正所謂這世界本沒有敵人,有的知識利益的衝突。

好的,今天大俠袍哥就講到這裡,如有更深的疑問,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相關焦點

  • 如何利用囚徒困境,讓選擇的利益最大化?
    囚徒困境指出,個人的最佳選擇可能並非團體最佳選擇,或者說,在一個群體中,個人做出理性選擇(個人利益最大化)時,卻可能導致集體的非理性(集體利益非最大化,甚至集體利益最小化)。囚徒困境的故事,可簡述為:警方逮捕了甲、乙兩名嫌犯,但並沒有足夠證據指控二人入罪。
  • 謹防「利益衝突」
    當利益衝突尚未實際發生時,稱為潛在的利益衝突。 如今,利益衝突在科學研究,尤其是醫學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幾年我主要從事生命倫理工作,參加過一些研究院所、大學和醫院的倫理評審。每次評審都要籤署有關利益衝突的文件,規定如有潛在的利益衝突,必須迴避、公開,不得損害評審的獨立性和公正性。由此可見利益衝突多麼重要而敏感。
  • 遊說與施壓:利益團體的源起及其影響
    一書,較為清晰地講述了利益團體的源起和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在不同的時間點上存在著不同的實踐理論,這些途徑平心而論並不存在誰對誰錯的問題;舉個例子來說,我們現在不認為纏小腳是個好習慣,但實在很難指責它過去是個「錯誤的」習慣,因為在人類習慣背後總有一定的環境因素存在。
  • 趣味經濟學——個人利益最大化還是集體利益平均化?
    博弈論考慮遊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並研究它們的優化策略。納什均衡:又稱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論的一個重要術語,以約翰-納什命名。假設有n人局中人參與博弈,給定其他人策略的條件下,每個局中人選擇自己的最優策略(個人最優策略可能依賴於也可能不依賴於他人的戰略),從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構成一個策略組合。
  • 專家談公共決策過程中的利益衝突及其治理
    在這四個環節中,利益衝突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公共議題選擇環節中的利益衝突表現為決策者在選擇公共議題時不能準確掌握並公正對待各社會群體的利益訴求。公共議題的選擇是公共決策的邏輯起點,決策者需要通過對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訴求進行綜合分析、判斷,確定其合法性、緊迫性,並綜合當前政府公共資源總體水平與經濟社會形勢作出選擇。缺乏完善的利益傳遞機制是公共議題選擇環節發生利益衝突的重要原因。
  • 評論:利益平衡是核電上馬關鍵
    一海之隔的臺灣近日暴發聲勢浩大的反核四運動,核四廠被迫停建,「核」去「核」從的議題再次回到公眾的視野。這一事件反映的核電項目建設面臨的共同問題,對大陸的核電項目是一個有力的警示與啟示。  回顧此前,核四廠的建設方案曾因當地居民的抗議而擱置,此後國民黨與民進黨出於政治競選考量,使這一項目的計劃反覆變更,建設數度遲延。
  • 對話兩會:在碰撞中求得利益「最大公約數」
    如何在兩會上達成共識,尋得社會各群體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要從全局出發,視野需更寬廣 劉希婭:全國人大代表的職責,就是在一個國家的頂層宏觀層面和具體的百姓生活層面之間架起橋梁,這需要更深入的調研和更寬廣的視野。我來自重慶的一所小學,但當我坐在人民大會堂參加全國人代會時,不能僅代表我所在的地區、小學發言,還要從全局考慮問題。
  • 警惕:科研中的利益衝突
    後來的一天,我與北京的朋友交流版權研究方面的信息,他說他最近關心的是醫學論文中的利益衝突問題。醫學研究中的利益衝突,在西方國家已經有比較完善的規範,而在我國還沒有引起重視。可是,隨著我們的醫學研究水平的提高,研究結果將對社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到那時,醫學研究中的利益衝突將會越來越突出。
  • 科學網—警惕科研中的利益衝突
    後來的一天,我與北京的朋友交流版權研究方面的信息,他說他最近關心的是醫學論文中的利益衝突問題。醫學研究中的利益衝突,在西方國家已經有比較完善的規範,而在我國還沒有引起重視。可是,隨著我們的醫學研究水平的提高,研究結果將對社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到那時,醫學研究中的利益衝突將會越來越突出。
  • 在法治軌道上化解利益衝突
    他在《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一文中指出:「如果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甚至導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他在廣東考察時指出,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既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有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論述切中改革的實質,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
  • 論智慧財產權制度中的利益平衡原則
    創造者的合法利益的根基是其智力創造的事實行為,而社會公眾的合法利益的根基則在於智力產品的社會性、繼承性、人類自身發展對知識共有物的合法的需求。只要有一個不斷增長的思想的公有,它能夠被每個人小受限制地使用,那麼每個人至少與在荒野中第一個佔有資源的人一樣,有機會去佔有思想。在那些通過私有化從公有中移除的那些思想與社會主要依靠的那些思想之間,有一個平衡。
  • 要把利益看穿-翕張 講義 利益 相容性 多層次 兼顧 排他性 利慾燻...
    「利益」這玩意兒具有萬有引力。打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就能清楚地看見第8頁上的一句名言:「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利益是人們從事生產和參與社會活動的動力。  不過,也應該同時注意一下「利」字的結構。不難發現「利」字的右邊有一把鋒利的屠刀。「利旁有倚刀,貪人還自賊。」「利益」也是萬惡之源。利益會把人搞得兩面三刀,笑裡藏刀。
  • 「無直接利益衝突」矛盾的化解理念與路徑研究
    「無直接利益衝突」矛盾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思想根源。一是階層利益分化加劇。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在利益格局的深刻變革中,社會階層、利益群體得以分化重組,貧富差距持續加大,促使社會階層分化和利益集團對立,成為觸發「無直接利益衝突」矛盾的社會根源;二是利益訴求渠道不暢。
  • 情境理性與生命理性
    原標題:情境理性與生命理性人作為「萬物之靈」,追求生命價值的最大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理性」,應該被視為「主流」予以重視和發揚。在主流經濟學中,「理性」被定義為給定約束條件下的「最大化」,現實中,人們確實也總是在所處的約束條件下「行動」,以尋求對自身而言最大的利益滿足。因此,一般來說,人們不會質疑這種「情境理性」概念的準確性。
  • 利益相關者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關鍵詞】 利益相關者; 界定; 治理; 分類; 運用   一、利益相關者研究的背景   利益相關者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左右在美國、英國等長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國家中逐步發展起來的。  國內利益相關者理論在公司治理中的運用,目前有兩種觀點(劉大可,2005)。   一是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理論。該理論是在批評股東支配權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共同治理論反對股東是企業的最終所有者,強調企業的剩餘權利應是股東、職工、供應商、用戶等眾多利益相關者共同分享。
  • 京華時報:拆遷利益博弈要擯棄線性思維
    拆遷是利益博弈。官員指責拆遷戶人心不足蛇吞象,拆遷戶也會指責官員與民爭利,一方強制伺候,一方以命相對。如此博弈當然只會博出命案來。擯棄這種線性思維,放棄拔釘子的思維方式,拆遷的道路會更寬闊。  在利益博弈面前,無論是官員還是拆遷戶,都別太高舉公共利益之類的大旗,坐下來談判是最務實的辦法。談不攏,就找第三方比如法院作出公正的仲裁或判決。
  • 戶籍改革的制度變遷與利益博弈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的種種「非合作博弈」使得這一進程正在遭遇挫折,有不可持續之虞。【關鍵詞】戶籍制度  農轉非  土地財政  城市化  城鄉統籌【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識碼】A伴隨著上世紀80年代的市場化改革,中國的戶籍制度迎來了改革期。這是因為,市場經濟需要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人力資本的自由流動更是不可或缺。
  • 我們為啥做不到完全理性
    我們為什麼不能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變得更加理性?為什麼我們總是會犯相同的錯誤?為什麼很多企業沉浸在過去的成功裡,無法向前一步?這是由於人類本身決定的,在複雜或者不確定情況下,人類的邏輯思維能力就開始無法應付了,所以人類的理性有是有限的,為了去嘗試解決問題,我們只能妥協,採用次一級的方式。同時,在多個行為主體相互作用的複雜環境下,任何一個行為主體都不能假設與自己互動的其他行為主體是完全理性的,所以每個行為主體都不得不猜測其他行為主體會如何行動。在這種情況下,完美理性有沒有效果呢?
  • 合同糾紛中可得利益損失的適用規則和計算方法
    第三十一條 買賣合同當事人一方因對方違約而獲有利益,違約方主張從損失賠償額中扣除該部分利益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通常而言,可以扣除的利益包括:標的物毀損的殘餘價值、本應支付因違約行為的發生而免予支付的費用、守約方本應繳納的稅收等。基於以上三個規則,可得利益賠償的損失的計算公式基本是:可得利益損失賠償額一可得利益損失總額一不可預見的損失一擴大的損失一受害方因違約獲得的利益一必要的成本。人民法院應當注意到可得利益損失認定中的舉證責任分配問題。
  • 全能銀行的潛在利益衝突及其法律規制
    此外,基於自身持有證券的利益出發,銀行會有選擇地對某些證券提供融資,增加證券市場的風險。  (4)損害銀行的信用聲譽。利益衝突的發生會損害銀行在社會公眾中的聲譽,降低銀行的信用功能。如果利益衝突危害了外國投資者或存款人的利益,還會影響一國金融機構在國際上的聲譽,損害一國的國際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