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嘉賓:
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 葉 青
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小學校長 劉希婭
學識閱歷不同、所屬社會群體不同,代表委員對同一問題的認識會有所差別,利益訴求也會有不同。如何在兩會上達成共識,尋得社會各群體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要從全局出發,視野需更寬廣
劉希婭:全國人大代表的職責,就是在一個國家的頂層宏觀層面和具體的百姓生活層面之間架起橋梁,這需要更深入的調研和更寬廣的視野。我來自重慶的一所小學,但當我坐在人民大會堂參加全國人代會時,不能僅代表我所在的地區、小學發言,還要從全局考慮問題。成為人大代表後,我不僅關注小學教育,也關心農村教育、留守兒童、高考等問題,自覺站在推動全國教育發展的高度,提一些更帶有普適性、全局性的建議。
葉青:在兩會期間,來自各行各業的代表委員,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代表與委員,應摒棄地方主義、本位主義,不能總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要胸懷全局,透過局部看整體,把局部問題及時上升到全局層面來考量。
敢動自身利益,真正為民代言
葉青:3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但發展不均衡、民生欠帳多等問題難題漸次顯現。很多難題只能以深化改革求解。而這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一些方面、一些群體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代表委員們必須統一思想、統一認識,敢於向自身利益「開火」。
我注意到,一些官員代表喜歡批評大吃大喝的問題,卻不說如何制止公車私用。之所以不提公車私用的問題,或許是因為這會侵犯到其自身利益。我認為,只要是大多數民眾呼籲車改,我們就要予以重視,把公車改革納入重要的議程,這才是真正地為人民代言,才能把群眾利益的「公約數」放大。
劉希婭:由於身份、地位、領域和利益訴求的不同,人們對同一問題會有不同的看法。當少數人成為既得利益者時,他們往往會希望維持現狀。這對於維護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十分不利。作為人民的代表,更應該要有自我改革的勇氣,跳出自己的利益圈,為保障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努力尋求共識。
求大同存小異,真理越辯越明
劉希婭:正因為有差異,人們才更有必要為了求得共識,坐下來一起碰撞溝通。人大代表就是代表著不同群體,來完成這一使命的。過去,有人調侃「代表就是舉舉手」,但在參會過程中我發現,完全不是這樣。正如習近平同志強調的「要容得下尖銳批評」「要敢於講真話,敢於講逆耳之言」,在每次小組審議上,我都聽到許多代表發自肺腑、精心準備的發言,談問題、講真話。真理越辯越明,通過充分討論,大家可以取長補短、互相融合,社會共識和進步就是這樣取得的。
葉青:由於角度與觀點的不同,人們對同一事情甚至會有截然相反的觀點,進而產生摩擦。這種情況在兩會中時常發生。其實,討論交鋒的過程是取得共識的重要一步。大家經過討論、溝通、協商最後達成一致,才可能真正使社會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