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經濟學——個人利益最大化還是集體利益平均化?

2021-01-09 趣玩科普

博弈論 :亦名「對策論」、「賽局理論」,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候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具有鬥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數學理論和方法。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學科。博弈論考慮遊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並研究它們的優化策略。

納什均衡:又稱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論的一個重要術語,以約翰-納什命名。假設有n人局中人參與博弈,給定其他人策略的條件下,每個局中人選擇自己的最優策略(個人最優策略可能依賴於也可能不依賴於他人的戰略),從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構成一個策略組合。納什均衡指的是這樣一種戰略組合,這種策略組合由所有參與人最優策略組成。即在給定別人策略的情況下,沒有人有足夠理由打破這種均衡。納什均衡,從實質上說,是一種非合作博弈狀態。

近代對於博弈論的研究,開始於策墨咯,波雷爾及馮-諾伊曼。1928年,馮-諾依曼證明了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從而宣告了博弈論的正式誕生。194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劃時代巨著《博弈論與經濟行為》將二人博弈推廣到n人博弈結構並將博弈論系統的應用於經濟領域,從而奠定了這一學科的基礎和理論體系。1950~1951年,約翰-福布斯-納什利用不動點定理證明了均衡點的存在,為博弈論的一般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納什的開創性論文《n人博弈的均衡點》(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給出了納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

馮-諾伊曼
納什

此外,塞爾頓、哈桑尼的研究也對博弈論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今天博弈論已發展成一門較完善的學科。博弈論起源於研究人們玩撲克(poker)、象棋(chess)等室內遊戲時的行為決策,後來作為一種研究人類經濟行為的數學工具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從根本上講,博弈論涉及到從打網球到指揮戰爭的任何牽扯策略的情景。博弈論提供了一種計算各種可能決策所產生效益的數學方法,該理論為在各種競賽性場合做出最佳決定建立了一套具體的數學公式。正如經濟學家赫伯特-金迪斯(Herbert Gintis)所說,博弈論是我們「研究世界的一種工具」。但它不僅僅是一種工具,「它不僅研究人們如何合作,而且研究人們如何競爭」。同時,「博弈論還研究行為方式的產生、轉變、散播和穩定。」

博弈論與納什均衡的發展和應用

博弈論不是納什發明的,但他擴大了該理論的範圍,為之提供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更有力工具。在一開始,他的研究成果並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他的文章發表在20世紀50年代,在當時博弈論僅在冷戰分析家之間流傳,這些分析家認為國際侵略和利益最大化之間有一些相似之處。在經濟學界,博弈論還被視為一種新奇事物。經濟學家薩繆-鮑爾斯(Samuel Bowles)告訴我說:「在當時博弈論羽翼未豐,如同經濟學中其它許多優秀的思想一樣,它還沒有受到人們的關注。」

然而在20世紀70年代時情況發生了改變,進化論學派的生物學家開始採用博弈論研究動植物中的生存競爭現象。緊接著在20世紀80年代,經濟學家終於開始以各種不同方式將博弈論應用於經濟學中,尤其是將它用在設計真實試驗以驗證經濟學理論方面。到80年代末博弈論在經濟學領域已經充分顯示了它的作用, 這最終促成了納什等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

早在此之前,博弈論就已經出現在許多學科的課程中。數學系、經濟學系、生物學系、還有政治科學系、心理學系和社會科學系的課程中都含有博弈論的內容。到了21世紀初,博弈論的應用更為廣泛,涉及到從人類學到神經生物學等 多個領域。

現今,經濟學家繼續使用博弈論分析人們如何做出有關金錢的決策;生物學家用它來建立假說以解釋適者生存原理和利他主義的起源;人類學家使用它來研究原始文化,從而說明人性的多樣化;神經科學者也加入了博弈論研究的行列,通過研究博弈者的大腦,試圖發現決策如何反映人們的動機和情感。

簡言之,納什的數學理論連同在其在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現代博弈論已經成為科學家研究眾多與人類行為相關課題時的首選方法。

博弈論和納什均衡的幾個經典案例

【智豬博弈(Pigs』payoffs)】豬圈裡有兩頭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邊有個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遠離踏板的豬圈的另一邊的投食口就會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隻豬去踩踏板,另一隻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當小豬踩動踏板時,大豬會在小豬跑到食槽之前剛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豬踩動了踏板,則還有機會在小豬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爭吃到另一半殘羹。

那麼,兩隻豬各會採取什麼策略?答案是:小豬將選擇「搭便車」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邊;而大豬則為一點殘羹不知疲倦地奔忙於踏板和食槽之間。

原因何在?因為,小豬踩踏板將一無所獲,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不踩踏板總是好的選擇。反觀大豬,已明知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所以只好親力親為了。

【槍手博弈】王者的悲哀。三人對槍自決,甲乙丙槍法優劣遞減。最後無奈而神奇的結局,將不取決於同時開槍還是先後開槍,最優良的槍手,倒下的概率將最高;而最蹩腳的槍手,存活的希望卻最大。因為沒有人會把威脅最小的槍手列為一號清楚目標。在這裡,後發制人的弱勢者將勝出。以弱勝強,絕不是神話。

【囚徒困境】假設有兩個小偷A和B聯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警方將兩人分別置於不同的兩個房間內進行審訊,對每一個犯罪嫌疑人,警方給出的政策是:如果一個犯罪嫌疑人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贓物,於是證據確鑿,兩人都被判有罪。如果另一個犯罪嫌疑人也作了坦白,則兩人各被判刑8年;如果另一個犯罪嫌人沒有坦白而是抵賴,則以妨礙公務罪(因已有證據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減刑8年,立即釋放。如果兩人都抵賴,則警方因證據不足不能判兩人的偷竊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將兩人各判入獄1年。

關於這個案例,顯然最好的策略是雙方都抵賴,結果是大家都只被判1年。但是由於兩人處於隔離的情況,首先應該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當事雙方都會懷疑對方會出賣自己以求自保、其次才是亞當-斯密的理論,假設每個人都是「理性的經濟人」,都會從利己的目的出發進行選擇。這兩個人都會有這樣一個盤算過程:假如A坦白,B抵賴,B得坐10年監獄,B坦白最多才8年;B要是抵賴,A就可以被釋放,而B會坐10年牢。綜合以上幾種情況考慮,不管A坦白與否,對B而言都是坦白了划算。兩個人都會動這樣的腦筋,最終,兩個人都選擇了坦白,結果都被判8年刑期。

博弈論和納什均衡的重要影響

博弈論所研究的是理性的決策者之間衝突及合作的理論,可以為實際決策提供理論基礎和方向指導。其最終追求結果是使博弈方達到利益最大化的均衡。在生活中,博弈仍然無處不在。博弈論代表著一種全新的分析方法和全新的思想。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薩繆爾遜如是說:要想在現代社會做個有價值的人,你就必須對博弈論有個大致的了解也可以這樣說,要想贏得生意,不可不學博弈論;要想贏得生活,同樣不可不學博弈論。

納什均衡理論奠定了現代主流博弈理論和經濟理論的根本基礎,正如克瑞普斯(Kreps,1990)在《博弈論和經濟建模》一書的引言中所說,「在過去的一二十年內,經濟學在方法論以及語言、概念等方面,經歷了一場溫和的革命,非合作博弈理論已經成為範式的中心,在經濟學或者與經濟學原理相關的金融、會計、營銷和政治科學等學科中,現在人們已經很難找到不懂納什均衡能夠『消費』近期文獻的領域。」

相關焦點

  • 如何利用囚徒困境,讓選擇的利益最大化?
    囚徒困境指出,個人的最佳選擇可能並非團體最佳選擇,或者說,在一個群體中,個人做出理性選擇(個人利益最大化)時,卻可能導致集體的非理性(集體利益非最大化,甚至集體利益最小化)。囚徒困境的故事,可簡述為:警方逮捕了甲、乙兩名嫌犯,但並沒有足夠證據指控二人入罪。
  • 在理性的利益選擇中,總有一部分利益被人們捨棄
    看完理性選擇理論的小視頻同學們可能會問:「可是正常情況下,我們都是理性的人,在很多選擇上明明可以保持好自己的原則問題,這樣一來集體的利益就應該達到最大化。」正是因為你是一個理性的人,並且你知道對方是理性的,對方也知道你知道他是理性的。
  • 在法治軌道上化解利益衝突
    對個人利益的承認和對合法追求私利的保護,調動了個人創造財富的積極性,也大大拓展了公民的自由和權利。「每一既定社會的經濟關係首先表現為利益。」正確認識和面對人們的利益追求,是思想解放的標誌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  其次,法律是通過利益協調實現社會控制的手段。普列漢諾夫說,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法律。法律並不創造發明利益,而只是對利益主體和利益內容進行選擇,作出正面或負面評價。
  • 「個人的興趣、個人的利益」英語怎麼說?
    one's interests:個人的興趣、個人的利益。Stark choices are in no-one's interests.考研還是找工作,取決於個人的興趣。One should not look after one's interests alone.一個人不應當只顧個人的利益。
  • 專家談公共決策過程中的利益衝突及其治理
    公共決策如果受到決策者私人利益的影響,存在利益衝突,就會導致公共決策偏離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如果公職人員利用決策權在決策過程為謀取個人利益而背離公共利益,就會出現決策腐敗,其危害性比政策法律執行過程中的腐敗現象更為嚴重。 公共決策過程中的利益衝突表現形式 按照決策權的運行過程,可以把公共決策劃分為公共議題選擇、決策目標確定、決策方案形成以及公共政策調整四個環節。
  • 利益邏輯與中國國運
    按照既得權力的邏輯,中國社會的未來就會像這樣一個人:他的肚子——那些本該提供良好公共服務的部門更多考慮的是部門利益和個人利益,且越來越龐大,而四肢——經濟和社會越來越孱弱,終於有一天四肢無力支撐,這個大肚子會倒在地上,最終被自己肚子裡的蛀蟲吃掉。但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即某種新既得權力者搖身一變,以極左的面目出現,在清算舊既得利益的同時,再次將權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中。
  • 論智慧財產權制度中的利益平衡原則
    利益平衡因而成為智慧財產權制度的理論基礎。它涉及到智力產品的創造、傳播之間的平衡、智力產品的創造和使用之間的平衡以及智慧財產權人的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等。智慧財產權制度本是一種確認智慧財產權人對知識產品的專有壟斷權的制度,但通過其一系列的制度設計,圍繞知識產品所產生的各種利益關係得到了均衡,從而保障這種制度宗旨的實現。
  • 貿易衝突:理念與利益的衝突
    但是,赫爾的個人理念,在於戰後的首要目標是「為公正的和平創造最終條件」,這意味著,所有國家都可以無差別獲得原材料,而不應該通過貿易限制來表達民族主義。這種信念一直伴隨著美國在二戰後的領袖地位,不僅推動美國貿易政策走向,也改變了世界貿易秩序。在當時,這樣的看法顯然是過於理想主義的。即使凱恩斯這樣的經濟學家,也認為戰後需要進口配額和國營貿易等經濟規劃,來保證充分就業。
  • 利益相關者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Mitchell、Agle和Wood(1991年)對三十種利益相關者的定義進行了歸納和分析,把這些定義歸為兩類:   第一,廣義定義,以Freeman的定義為代表,1984年Freeman給予廣義利益相關者以經典定義是:「企業利益相關者是指那些能影響企業目標的實現或被企業目標的實現所影響的個人或群體」。
  • 要把利益看穿-翕張 講義 利益 相容性 多層次 兼顧 排他性 利慾燻...
    「利益」這玩意兒具有萬有引力。打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就能清楚地看見第8頁上的一句名言:「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利益是人們從事生產和參與社會活動的動力。  不過,也應該同時注意一下「利」字的結構。不難發現「利」字的右邊有一把鋒利的屠刀。「利旁有倚刀,貪人還自賊。」「利益」也是萬惡之源。利益會把人搞得兩面三刀,笑裡藏刀。
  • 波音欺瞞安全隱患 應再反思「股東利益至上」
    抽絲剝繭,「股東利益至上」的短視思維和委託-代理關係中對管理層不合理的激勵方式,應該才是背後真正的魔鬼。財報顯示,2013~2019年,波音股本減少的總金額達到434億美元,同時還給股東支付了208.4億美元的紅利,直到2019年3月第二次空難發生後,公司管理層還是籌資132億美元,其中72億美元用於股份回購和支付股利。
  • 為什麼企業員工很多都是站在個人利益角度幹工作,沒有唇亡齒寒的...
    網友的提問:「為什麼企業員工很多都是站在個人利益角度幹工作,沒有唇亡齒寒的意識?」 我給他的回答如下: 這個太正常了。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 「人」的發展經濟學:從「公地悲劇」到「公共福祉」
    就來自實地案例的研究而言,以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為中心的印第安納學派就指出,個人使用者所組成的集團在自願和無須承擔責任的基礎上,有效地組織起來,成功阻止了資源的濫用和退化,包括阿爾卑斯山的草甸和森林、日本的公用山地、西班牙的灌溉系統、加利福尼亞的地下水抽取,等等。
  • 皇帝成長計劃2稅收怎麼利益最大化?增加稅收利益攻略[多圖]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增加稅收利益的方法,有需要的小夥伴都可以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如何增加稅收。 皇帝成長計劃2增加稅收利益攻略 推薦「攤丁入畝」和「方田均稅」這兩張紫色策卡,對增加稅收有很大的幫助。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這是是我們開局使用單回合策卡的階段,根據個人習慣不同,大概有6-12回合,其中前三個月我們把稅率調整為免稅,再用兩次資金扶持
  • 個人信息保護立法應體現利益平衡原則
    二是效益利益與人格保護之間的法益平衡。個人信息常常與隱私聯繫起來,在社會實踐中,個人信息的洩露也往往會導致個人隱私權被侵犯,生活的私密性不復存在。因此,個人信息利用和流動往往伴隨著對於個人隱私保護問題的普遍擔憂。為了平衡信息流動和利用與人格權益保護之間的平衡,《條例》在第四條對「個人數據」「基因數據」「生物性識別數據」「和健康相關的數據」的內涵範圍進行了重新劃分。
  • 陳世清:對稱經濟學 術語表(十二)
    理性經濟人,理性經濟人是西方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提出的關於經濟活動的主體——「經濟人」本性的假設,認為理性的經濟人本性都是自私的,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整個西方經濟學都是根據理性的經濟人本性都是自私的假設建立起經濟學理論體系,因此所謂「理性經濟人」假設實際上已經成為西方經濟學的公理而超出「假設」的範疇。
  • 戶籍改革的制度變遷與利益博弈
    【摘要】戶籍制度是一項包含多種利益分配的身份制度,戶籍改革意味著利益結構的大調整,必然面臨複雜的博弈。圍繞「農轉非」戶籍改革,握有主導權的城市政府表現出鮮明的「經濟人」本色——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往往會陷入「土地財政」而難以自拔。
  • 電影阿凡達: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時候,是最醜陋的
    我們才是「借住者」所以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時候,是最醜陋的!守護家園挪威人一開始想過感化「天空人」可「天空人」的虛偽狠毒殘暴讓他們放棄了這種想法,直到傑克的出現,傑克慢慢的理解並融入了挪威人的世界裡,他開始由「地球人」變為「挪威人」開始理解挪威人與森林之間那種奇妙的感覺,當然這在地球人看來是「叛變」只有傑克知道他這是在自我救贖在為人類自我救贖。
  • 謹防「利益衝突」
    這是一起不經意間浮出水面的典型的利益衝突事件。 何謂「利益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它指的是,當一個人或組織機構(一方)與另一個人或組織機構(另一方)存在利益關係,一方的判斷損害另一方的利益或維護自身不正當的利益時,便構成利益衝突。這裡的利益當然包括經濟利益,但又不只是經濟利益,還包括專業利益、個人聲譽等。
  • 【NGO專業之路】關係網絡圖分析利益相關方
    總體而言,無論大到公共政策,還是小到個人職業發展,對於一切需要多方參與實現共同目標的合作項目,關係網絡圖都非常有用。譬如,它可用於:非營利組織等領域中的利益相關者分析優化組織機構內部項目的流程與執行協助監測公共政策執行狀況及影響設計與協調多方參與的社區項目分析並改善個人職業發展網絡要說明的是:有實踐者或許會認為,關係網絡圖和利益相關者分析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