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說與施壓:利益團體的源起及其影響

2020-12-08 騰訊網

[摘要]政治發展不可能永遠停留在當下,一些現在被爭執得面紅耳赤的問題,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會被人們忘得乾乾淨淨。

編者按

人民同意與多數統治作為民主政治原則,是現實政治中政府合法性的來源,其中的主要手段包括選舉。正因如此,利益團體開始成為重要的政治力量,也成了政府需要照顧的「包袱」。美國前總統卡特在離職演說中曾經感慨地說:「這(利益團體的活動)在美國政治生活中是一個擾亂的因素,它扭曲了我們的目標。」

下文選自蔡東傑教授的《政治是什麼?》一書,較為清晰地講述了利益團體的源起和影響。

作者:蔡東傑,臺灣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博導

我們固然承認,將目光集中在現實問題上是「比較有意義」的做法,但另一個事實是:政治發展不可能永遠停留在當下,一些現在被爭執得面紅耳赤的問題,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會被人們忘得乾乾淨淨;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也就是我們不僅應立足於現在,同時必須放眼未來,想想人類的下一步該朝哪個方向走。

而且,或許多數人都忽略了一個現象,亦即現狀並非「可能發生某種變化」,而是「隨時都在變化當中」。就算我們想靜止不動,但地球始終不停地在進行自轉,時間也一分一秒地在不斷流逝;就在大家眨眼的那一瞬間,這個世界上不知道發生了多少事,而這些事情又不曉得為未來歷史的發展埋下了多少伏筆。當然,我們不見得要把上述問題看得很嚴重,但它的確是個現實。

所謂「民主政治」正是如此。從19 世紀初的有限政府概念(做事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以及有限投票權理論(只有「足夠理性」的人,亦即貴族與富人等「有錢有閒」階級可以投票,開放投票權後,又發明了複數投票制度,也就是上述階級可以投一票以上),到20 世紀後的萬能政府潮流(政府應儘可能通過社會福利設計來解決人民的「所有」問題)以及普遍投票權理論(只要到達法定年齡就有投票權),雖然民主的立論基礎(人生而自由平等)一直都沒變過,實踐途徑卻有著天壤之別。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在不同的時間點上存在著不同的實踐理論,這些途徑平心而論並不存在誰對誰錯的問題;舉個例子來說,我們現在不認為纏小腳是個好習慣,但實在很難指責它過去是個「錯誤的」習慣,因為在人類習慣背後總有一定的環境因素存在。

可以這麼說,基於對過去長期專制王權體制的反彈,早期民主運動人士自然會形成對政府的不信賴感,在此同時,儘管他們強調並同意應該給予人民充分的參政自由,但面對教育不普及以致人民知識水平普遍低落的現實,卻也不得不承認,驟然讓所有人都獲得平等參政權非但不理性,而且還隱藏著「暴民政治」的危險,這也正是有限投票權理論的背景。無論如何,一方面隨著國際競爭激烈導致人民對政府的依賴性不斷升高,並使後者的職權範圍持續擴張,另一方面某些國家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也讓普遍投票權制度成為一種可以被接受的概念。

在此,如果大家稍微留心一點的話,應該可以發現一個矛盾,亦即:當人民由於普遍取得投票權而增加了對政府的集體制衡能力時,萬能政府所意涵的依賴性卻暗示此種制衡力量不可能太強。而且,隨著政府這隻「巨獸」通過長期的行政革新而強化其力量,不要說「民主」可能成為泡影,整個政治運作更可能形異而質同地倒退回到過去的專制王權時期。當然,各位對此也不要太擔心,因為上面的說法只是邏輯推演的結果;如果人類是肯乖乖就範的動物的話,那麼民主概念自始就沒有出現的可能。

相對於萬能政府現象導致的人民議價地位的下降,20 世紀50—60 年代間蔚為風潮的「團體政治」發展可說是某種程度的反彈;不僅各種利益團體想盡辦法要影響決策過程,甚至自1960 年代末起,許多團體紛紛與另一些社會運動(例如女權運動、民權運動或環保運動等)取得聯繫,而它們共同推波助瀾的結果,有時還被認為是可能有機會取代舊的政治運作模式的「新政治」。

從學術定義來看,「利益團體」指的是「任何企圖以說服或宣傳等方法,有規則地影響政府決策過程的團體或組織」。美國學者杜魯門(David Truman)認為,一個團體如果企圖通過政府單位來實現其主張,就可以被稱為是利益團體。伍頓(Graham Woottom)則直接指出:「利益團體是種私人的非政黨性組織,主要從事有關影響政府進行政策制定的活動。」相信大家可以清楚地發現,無論是哪種說法,利益團體的活動對象都是:政府。

嚴格講起來,「組織團體」在人類生活裡是件蠻弔詭的事情。一方面,人類似乎很理性地經常選擇去組織團體,這也是「群居」成為人類生活主要形態的原因,但相對地,人類又經常理性地不去組織團體,原因是「人皆自私」,因為一旦有人組織團體去爭取某些利益的時候,就有人會搭便車,企圖不勞而獲;不想讓別人免費享受辛苦爭來的果實的心理,往往抑制了團體的發展。儘管如此,這絕不代表人類就不去組織團體了。奧爾森(Mancur Olson)的「動機理論」指出,正因為人類是一種理性動物,因此儘管存在搭便車的問題,但只要細細盤算就會了解,參加團體可能得到的報酬還是比一盤散沙高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人類組織團體是種自古已然的現象,但現代利益團體的蓬勃發展卻是民主政治下的產物。理由相當簡單,利益團體的主要活動是向政府機關施壓以滿足它們的目標,由於這種行為具有挑戰權威的暗示,因此在君權時期一度備受壓制。

從這個角度來看,作為第一個現代民主國家的美國的利益團體的發展值得我們注意。雖然很難明確指出其最早的發展情況,這類團體大約自19 世紀初起便相當流行;法國學者託克維爾在1831 年造訪美國時,就深深感受到美國社團的政治影響力。類似浪潮很快也席捲了歐洲,例如法國在1866 年便成立「女權社」,目的在於讓全球各地婦女都能夠獲得普遍投票權。儘管如此,現代利益團體要在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還是要等到一個世紀之後的1960 年代。

根據多數學者的看法,利益團體所以逐漸獲得較顯著的政治地位,原因除來自人民自覺意識的提升之外,也可能是政黨衰微的結果。換句話說,相較於傳統政黨組織在民主化初期擔任協調並整合各階層利益的重要工作,隨著教育程度的普及,信息流通也跟著大眾傳播媒體的進步而更為快速,一方面讓部分候選人得以跳過政黨而直接訴諸選民,更重要的是,人民也不再非得需要政黨來提供參政機會。在這種情況下,政黨式微所提供的政治真空狀態,很自然地便被利益團體填補了進去。同時正因後者具備的政治性,特別是英國的學者更喜歡用「壓力團體」來描述它們的主要活動內容。

顧名思義,之所以稱它們為壓力團體,是因為這類團體會無所不用其極地企圖影響決策過程。類似發展可說是為了因應整個民主政治環境所致,但有人對此持質疑意見。

前哈佛大學校長布克(Derek Bok)便認為:「當許多團體組織起來保護它們自己的特別利益時,積極主義的政治便會轉變成靜止不動的政治,我們將發現自己已不能有效處理通貨膨脹或能源短缺等國內問題。」美國前總統卡特在離職演說中曾經感慨地說:「這(利益團體的活動)在美國政治生活中是一個擾亂的因素,它扭曲了我們的目標,因為國家利益不再是我們個別利益或特別利益的總和;我們全都是美國人,因此我們不應該忘記共同福祉既是我們的共同利益所在,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經濟學家博格曼(Barbara Bergmann)也稱:「遊說者在國會山成群結隊的現象日益嚴重,這不僅是一項政治醜聞,也構成了美國經濟政策的一大威脅。我們目前的預算危機,大多是商業性的政治行動委員會帶來的,而它們背後又有一大堆利益團體在撐腰。」

由此可見,利益團體的發展固然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但正如許多其他制度,它也同時對政治造成了負面的影響。

《政治是什麼》 蔡東傑 著 ,世紀文景公司出版

《政治是什麼?》 圖書簡介

在談到《政治是什麼?》的創作初衷時,蔡東傑說,中國人其實是政治動物,所以才會出現像《三國演義》那樣的經典作品,所以總愛湊在一起調侃當前的政治局勢,甚至還會因此交個朋友或怒目相向,但是,真正懂政治為何物的少之又少。他希望可以通過這本書,輕鬆而簡單地帶領大家進到政治的世界,引導大家進行一場有趣的思辨之旅,多少培養一些理性精神,也期盼能傳授一點政治防身術,讓各位不會隨便被巧言令色所迷惑。為達到這個目的,他在文字、結構甚至目錄上都費了一番心思,以最重要的一些關鍵詞為線索,串起一場政治世界的進化之旅。

(本文為騰訊文化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特斯拉等創立美國遊說團體,以期促進美國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11...
    2020-11-18 07:44:59來源:FX168 【特斯拉等創立美國遊說團體,以期促進美國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11月17日,特斯拉和Uber等電動汽車公司和一個大型公用事業團體組建新版遊說組織零排放運輸協會(ZETA),以期通過全美範圍的政策來促進電動汽車的銷售,其目標是2030年實現全電動化。
  • 臺媒體人:只想放假不紀念 勞工團體間接施壓蔡英文
    刪除法定假日爭議,資深媒體人彭蕙仙指出,勞團這次直接對民進黨施壓,因為當初承諾他們可以多放假的是蔡英文。(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3月29日訊 臺當局「勞動部」去年刪除7天「法定」假日引發爭議,「勞動部長」陳雄文昨怒嗆勞團:「不承認臺灣光復卻又要放假,這個邏輯很奇怪」。
  • 食土商會:利益團體從中作梗
    食土商會:利益團體從中作梗 2016-02-04 23:19:2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北京2月4日電 (記者 石巖)針對近日曝出的中國出口歐盟茶葉中含高氯酸鹽事件,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食土商會)茶葉分會秘書長蔡軍4日在此間回應稱,此事背後有相關利益團體和組織
  • 科學網—美幹細胞遊說組織關門大吉
  • 面對美國的極限施壓,華為該怎麼辦呢?
    而影響晶片製作、加工的主要設備包括:光刻機、蝕刻機。據報導,中微半導體如今已通過臺積電驗證的5納米刻蝕機,即中國的蝕刻機確實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光刻機仍有較大的差距——上海微電子當前能熟練的生產90nm光刻機,28nm光刻機預計也將很快問世。
  • 面對川普的「極限施壓」,德媒撰文分析「大棒」如何終結
    極限施壓的大棒頻頻揮舞,但撈到的好處卻十分有限。而且無論對手還是盟友,都越來越不買帳。德國《明鏡》周刊網站日前發表題為《大棒的終結》的文章稱,川普一再誤判對手的智慧、計謀和堅定,結果導致混亂和危機升級。
  • 專家談公共決策過程中的利益衝突及其治理
    利益衝突是如何影響公共決策的 民主集中制是我國公共決策的基本原則,各級黨委實行民主集中制的領導集體會議決策制度,而各級政府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的領導集體會議決策制度,決策者包括領導幹部個人以及領導集體。在決策中,一些人所謀取的私人利益可能是決策者的個人利益,也可能是小團體利益、本部門利益。
  • 利益相關者對房地產企業信譽的影響分析
    1984年美國經濟學家Freeman給出了一個廣義的定義,他認為「利益相關者是那些影響企業目標實現或受企業目標實現過程影響的任何個人和團體」。該定義啟發人們思考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同時大大擴展了利益相關者的內涵。房地產開發企業是一種集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和服務等職能於一體的綜合性企業組織。
  • 全能銀行的潛在利益衝突及其法律規制
    全能銀行潛在的利益衝突及其危害  所謂利益衝突(conflicts of interest)是指某個人或某些人同時對於不同的某些個人、某些集團或組織以及某種事物在忠誠度和利害關係上發生矛盾的現象。銀行利用其存貸業務所掌握的客戶資信情況,特別是尚未公開的可能對證券交易有實質性影響的內幕信息,進行內幕交易以謀取自身或關係人的利益,損害廣大投資者的利益,破壞正常的證券交易活動。  (3)危害證券市場發展,增加證券市場風險。銀行為了增加承銷收益或規避承銷風險,利用優惠的貸款條件吸引投資者從事證券交易,產生銀行的信用擴張效果。
  • 綠會發布《生物多樣性補償標準》(SBC)1.0團體標準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發布《生物多樣性補償標準》(T/ CGDF 00005-2020)團體標準,現予以公告。該標準自發布之日後5個工作日起實施。2020年6月12日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生態和環境問題已經成為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 源起奈良 平城京 天平祭 每年固定的盛會
    原創: 劉詠施 源起奈良在古都奈良,平城京過七夕,氣氛比中國的七夕濃鬱的多。如果這時候去奈良,剛好可以趕上平城京天平祭。平城京是日本奈良時代的京城,地處今奈良市西郊。是日本非常重要的時代,深受大唐政治,宗教文化的影響,為日後日本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平城京模仿唐朝都城長安。其規模東西約6.3公裡,南北約4.7公裡。中央有寬85米的朱雀大路,將市區分為左右兩京。原城內的一些古建築在1998年作為"古奈良的歷史遺蹟"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每年春、夏、秋季都會舉辦天平祭活動。
  • 團體動力學
    ),又稱群體動力學、集團力學,是研究諸如群體氣氛、群體成員間的關係、領導作風對群體性質的影響等群體生活的動力方面的社會心理學分支。從這一點出發,很容易達到這樣的結論:團體決不是各個互不相干的個體的集合,而是有著聯繫的個體間的一組關係。作為團體它不是由各個個體的特徵所決定的,而取決於團體成員相互依存的那種內在的關係。由此認為,雖然團體的行動要看構成團體的成員本身,但已經建立起來的一個團體有著很強的紐帶使個體成員的動機與團體目標幾乎混為一體,難以區分。所以一般說來,引起社會團體變化而改變其個體要比直接改變個體容易得多。
  • 請願團體質疑川普氣候政策:艾爾瑪應改成伊萬卡
    近日,美國一個名為「Care2」的團體發起請願,希望世界氣象組織將「艾爾瑪」颶風改名為「伊萬卡」颶風。美國《新聞周刊》網站7日援引該團體的聲明說,川普政府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出現急劇倒退,未來的暴風雨只會來得更猛烈。他的女兒伊萬卡曾承諾勸說父親認真對待氣候問題,但後來的事情表明,她缺乏實際行動,「只要她默不做聲,那麼她就是川普政府給我們造成毀滅的同謀」。
  • ...新冠肺炎疫情下第32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相關主體利益衝突及其...
    針對當前全球關注的第 32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東京奧運會」)籌備工作,遵循主體利益衝突及其解決的路徑,探討借鑑國際公共衛生理論予以妥適化的應對策略。例如,ATP 挑戰賽義大利貝加莫站男單決賽、2020 世界桌球團體錦標賽、歐洲杯等國際性比賽,以及歐洲足球五大聯賽、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等職業化賽事都受到影響;2)影響領域囊括體育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
  • 蔡英文否認施壓停播節目,黃智賢:做賊心虛!
    以為去打擊聯合報,就可以假裝沒有施壓關夜問打權的事?」圖源:夜問打權臉書帳號據《聯合報》6月26日報導,有消息人士稱,在蔡英文當局的施壓下,《夜問打權》將在本周五(6月28日)畫上句點。消息人士表示,其實《夜問打權》收視率一直很好,但在臺當局不斷施壓之下,多次頻道「搬家」,從原來的52頻道搬到39頻道,再從39頻道搬到天高地遠的154臺,即中視的數位臺。如今,這檔處在「邊陲」的節目仍受到了臺當局報復,沒有擺脫被停播的命運。
  • 陳水扁施壓挾持蔡英文 長扁之爭繼續
    陳水扁施壓挾持蔡英文 長扁之爭繼續 2011年06月01日 10:11: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澳門《新華澳報》今日刊載署名富權的文章表示,近來跡象表明陳水扁正企圖透過各種渠道
  • 群體動力學:團體動力學
    團體動力學,又稱群體動力學、集團力學,研究群體氣氛、群體成員間的關係、領導作風對群體性質的影響等群體生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