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科學家慢慢變成了瘋狂的科學」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21-01-20 新京報網


最為人熟知的「怪物」形象出自James Whale導演的1931版《弗蘭肯斯坦》。


電影界是如此熱衷改編殘暴怪物和瘋狂科學家之間的故事。


瑪麗·雪萊因1818年創作的《弗蘭肯斯坦》(或譯《科學怪人》)而被譽為科幻小說之母。


《當代弗蘭肯斯坦
誤入歧途的現代科學》
作者:(法)莫奈特·瓦克安
譯者:周欣宇
版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8年5月


本書的法語原版

  讓我們設想一個場景:有這樣一個地方,也許它叫太陽城,也許叫亞特蘭蒂斯,這都無所謂,這裡一切都按照科學理性設計得一絲不苟,井井有條:從出生、童年到青年,其實在胚胎階段你的人生就已經被「合理」地設計了,你的戀愛遵循一個數學公式,你的食宿遵循一套科學標準,更不用說工作了,連死亡也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沒有欲望、沒有痛苦,一切都像科學公式一樣平滑,你和身邊的人也許有具體分工的不同,但沒有實質差別,沒有不平等,大家都是一個巨大程序的環節,永久平靜。這是你要的幸福嗎?這是美麗新世界,還是科學的末日圖景?

  《弗蘭肯斯坦》與啟蒙理性迷局

  莫奈特·瓦克安在《當代弗蘭肯斯坦——誤入歧途的現代科學》中引導我們去凝視這樣一幅未來世界的可能圖景。瓦克安是法國精神分析學家、隨筆作家,這部作品是她的代表作,寫於上世紀80年代。2016年這部書出了增訂版,補充了近三分之一的內容,深化了對這個問題的反思:即科學、理性地瘋狂發展,是否給人類帶來了幸福?

  如果我們熟悉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我們就不會對上面那幅科技烏託邦圖景感到陌生。但在那個時代,我們的生物科學似乎並沒有達到可以造人的水平,所以《美麗新世界》只是一個「科幻小說」。但在作者看來,這一技術在二十世紀末已經走向成熟,成了一個可見的未來。瓦克安認為,對這樣一幅圖景的想像,我們可以上溯到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

  瑪麗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珀西·雪萊的妻子,這部小說被視為文學史上最早的科幻小說,瑪麗自然也就成了科幻小說「祖母」了!這部小說講述科學家維克多·弗蘭肯斯坦出於童年的陰影,醉心於科學,終於創造了一個用屍體拼接而成的怪物。這個怪物起初沒有名字,在後來的流傳中,它承襲了它創造者的名字——這一點的確意味深長。但此怪物在被造出之後,就遭維克多遺棄,出於怨恨,它殺死了維克多的諸多親人,還在維克多新婚之夜,殺死了他的新婚妻子。後來,維克多不斷追捕這個怪物,並死於途中。這個怪物在維克多死後,陷入身份之思,自焚於極北之地。

  在這本書中,瓦克安試圖讓我們意識到,「弗蘭肯斯坦」式的悲劇是啟蒙運動以來的理性至上主義可能的惡果。在啟蒙運動之後,有很多人相信,只要依靠科學,反對宗教,依靠理性,反對非理性,依靠知識,反對愚昧,我們就可以一直走在去往幸福的途中。但果真如此嗎?這種對科學和理性的頂禮膜拜本身,難道背後就沒有隱藏著一種迷信和非理性嗎?這種被科學的意識掩蓋的非理性的瘋狂,正是瓦克安希望提示我們看到的,雖然它以一種冷冰冰的對知識之追求的形態出現。

  這種追求科學、理性的求知慾,往往認為真就是最高的價值和標準,科學探索沒有禁區,不論這種限制是以道德面目出現,還是以宗教形式出現。他們把科學樹立為唯一標準,想廢除所有限制,於是他們反對過去,他們弒父,推翻傳統這些構成限制的東西,而把目光指向無限開放的未來。這樣一種沒有過去、超越過去的新人是怎樣的?他似乎應該是符合科學標準,把各種缺陷不足都剔除,只保留優點的人。在作者看來,所有這些都指向了優生學,於是就出現了我們在開頭刻畫的場景。

  優生學,不論是試管嬰兒、克隆還是其他什麼,似乎都在不斷縮小、剪除「性」在整個生殖過程中的作用,性慾似乎被一種抽象的求知慾給替代了。而在作者看來,性是保持人的差異性或者說相異性的基礎,這種差異性是思想差異和人類文明的內在動力。因為「性」和身體,和微妙、具體的感受聯繫在一起,不像科學理性,是抽象的,平面的。沒有了「性」的基礎,按科學流水線生產出來的人,依理想標準,幾乎沒有任何差異,甚至可說是直接同一。但肉身畢竟存有缺陷,於是一種「超人類主義」不滿足於優生學,認為肉身的人類終將被更高級、更理性、更少缺陷的人工智慧所取代。在這樣的視域中,「人類將被認為是一種失敗的試驗」。但作者讓我們看到,這種求知慾背後,這種取消差異性的努力背後,是一種非理性的、「控制」的激情,「狂妄自大、對權力無限的欲望、對自己的高估和無節制的愛,都屬於一種慢性病」。

  科學能帶來幸福嗎?

  我們常把科學等同於真理,但正如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科學不是理性唯一的標準,而理性也可能發展成一種瘋狂」,以及序言中提到「瘋狂的科學家慢慢變成了瘋狂的科學」,這本書希望我們能夠給理性劃一條界限:理智並不能劃定界限,但界限卻能夠讓我們找回理智。顯然,她寄希望於一些數千年來似乎被證明合理的傳統道德倫理上的限制,而這種限制,是那些唯科學主義者希望全部拋棄的,這似乎也是崇奉理性的人佔主導的時代,因而對理性的限制對她來說是「誇張的想法」。對之她只能不斷呼籲,但她近乎聲嘶力竭的呼喊,更多只是在宣洩情緒,而不是為她的觀點做出一個有效的說明或論證。

  瓦克安試圖限制理性的努力讓我們想起德國哲學家康德,他試圖為理性劃界,給信仰留下地盤,他以我們一般寬泛地稱為理性的概念,來區分知性和理性:知性相當於上面提到的科學理性,康德也把它叫作「理論理性」,後者則更多指向「實踐理性」,和我們的道德、信仰相關。實踐理性和理論理性分屬兩個不同領域,遵循兩套不同法則,如果理論理性越界去解釋實踐理性的對象,就會陷入概念上的自相矛盾和無意義,因此要限制其使用,從而為實踐理性留下地盤。如果借用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的概念,我可以說它們是「是」與「應當」、或「事實」與「規範」之別,不能混淆,不能相互推論,事實上是怎樣不能直接推論出我們應該做什麼,比如事實上人都是有貪慾的,不能推出我們應該去貪財。

  若我們進一步反思,還將看到作者為了說明這幅未來的可怕圖景所使用的精神分析方法,也不那麼靠譜。在很多地方,為了追求一種修辭的美感,作者腦補了瑪麗·雪萊等人的內心活動,在關鍵處,用的都是「好像」、「或許」、「我想到」這樣遊移不定的、沒有根據的推論。其實這本書並不像書名所暗示的那麼科學,它有太多幻想的成分。雖然在新版之中,她讓兩個科學家好友分別為此書做序和後記,顯得好像這本書的科學性已被科學界認可,但這僅僅是一種修辭,實際上並不能讓這本書變得更富有說服力,科學家並不在對科學的反思中先天地佔據一個更好的位置,就像一個倫理學家不一定就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更不用說,在書中隱含的把一切還原為「性本能」的還原論傾向了。這種還原論相信,一切問題的根源在於潛意識深處的性本能,這是一把解釋一切問題的萬能鑰匙,這是我們無論意識到與否,都在控制著我們的力量。比如,作者認為「所有的研究、科學或是藝術,所有的發現都基於人類對性的好奇、對起源的秘密」;不是通過兩性來產生生命的「去性別化」的科學,被刻畫為令人恐懼的圖景——這些都讓此書有時候更像小說而不是理論研究。

  雖然有種種不足,她的作品還是給了我們一個警示,讓我們在享受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成果時,能夠拉開距離來看看科學的本質,科學的意義。簡言之,科學就其本身而言,並不能直接給我們帶來幸福,科學背後的求知慾,並不那麼理性。理性背後也許是一個非理性的惡魔,有時候我們被它暫時的勝利遮蔽了雙眼,對遠處和內在危險視而不見。

  □黃家光 吳嫣

相關焦點

  • 「瘋狂的科學家慢慢變成了瘋狂的科學」
    電影界是如此熱衷改編殘暴怪物和瘋狂科學家之間的故事。瑪麗·雪萊因1818年創作的《弗蘭肯斯坦》(或譯《科學怪人》)而被譽為科幻小說之母。2016年這部書出了增訂版,補充了近三分之一的內容,深化了對這個問題的反思:即科學、理性地瘋狂發展,是否給人類帶來了幸福?如果我們熟悉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我們就不會對上面那幅科技烏託邦圖景感到陌生。但在那個時代,我們的生物科學似乎並沒有達到可以造人的水平,所以《美麗新世界》只是一個「科幻小說」。
  • 《當代弗蘭肯斯坦》:瘋狂的科學家慢慢變成了瘋狂的科學
    電影界是如此熱衷改編殘暴怪物和瘋狂科學家之間的故事。這是美麗新世界,還是科學的末日圖景?  《弗蘭肯斯坦》與啟蒙理性迷局  莫奈特·瓦克安在《當代弗蘭肯斯坦——誤入歧途的現代科學》中引導我們去凝視這樣一幅未來世界的可能圖景。瓦克安是法國精神分析學家、隨筆作家,這部作品是她的代表作,寫於上世紀80年代。2016年這部書出了增訂版,補充了近三分之一的內容,深化了對這個問題的反思:即科學、理性地瘋狂發展,是否給人類帶來了幸福?
  • 科學家到底有多瘋狂?為了科學,他們可以獻出生命
    夢想著自己長大成為一個探索世間萬物的科學家。可是長大後,我們慢慢放棄了這個科學夢,因為這個行業需要付出的更多,而收穫的更少。不僅僅需要保持對事物強烈的好奇心,還要有毅力,有耐心,在無數失敗後還有重新再來的勇氣。生活中,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科研都是一個神秘又遙遠的職業。可能一輩子都沒法清楚了解這個行業的現狀。但是作為奮鬥在國家一線的科研工作者,每個人都對他們保持著崇高的熱情。
  • 科學家到底有多瘋狂?為了科學,他們可以獻出生命
    夢想著自己長大成為一個探索世間萬物的科學家。可是長大後,我們慢慢放棄了這個科學夢,因為這個行業需要付出的更多,而收穫的更少。不僅僅需要保持對事物強烈的好奇心,還要有毅力,有耐心,在無數失敗後還有重新再來的勇氣。生活中,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科研都是一個神秘又遙遠的職業。可能一輩子都沒法清楚了解這個行業的現狀。但是作為奮鬥在國家一線的科研工作者,每個人都對他們保持著崇高的熱情。
  • 時隔55年 女性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昨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新華社記者 葉平凡 攝阿什金、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星球大戰》的粉絲盜獵史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這不是什麼沙雕視頻——好吧,也許它是。這就是《〈星球大戰〉未刪減版》(Star Wars Uncut),地球上最成功的粉絲改編作品(它獲得了2010年的黃金時段艾美獎)。盧卡斯也許不會想到,「千年隼」號會變成《星球大戰》命運的一個隱喻——當《星球大戰》進入粉絲手中,其文本便無法永遠保持嶄新、一塵不染的狀態,它身上會留下被破壞、被挪用、被粗暴對待的痕跡。然而對於「盜獵者」——粉絲來說,這些痕跡卻意味著他們與《星球大戰》之間的美好回憶。
  • 劉慈欣: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三體》那麼火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該會由中國科協主辦,騰訊、深圳科協、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科幻世界雜誌社、深圳大學等承辦。中國科幻大會的最後一天,被新京報記者在酒店早餐餐桌上「截獲」時,劉慈欣正飛快地扒拉著早餐。這位「中國科幻最大IP」本人,11月初剛因拿下克拉克基金會頒發的想像力貢獻社會獎而在朋友圈刷屏了一波。最近三天,大劉在科幻大會經歷了數場講座「走穴」和記者群訪的輪番轟炸。
  • 瘋狂的科學計劃:引爆月球和核動力飛船,科學家瘋狂起來讓人害怕
    科學家作為掌握高精尖技術的人,要是瘋狂起來,世界都能被毀滅。他們曾經制定了兩個科學計劃,讓人們感到害怕,好在都沒有實施。,在電影裡已經得到驗證了,總有些心術不正的科學家,為了一己私利,製造出了「惡魔」危害世界。
  • 穿越蛇文化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她們是希臘神話中的蛇髮女妖三姐妹,她們的身子是蛇形,脖子上布滿鱗甲,頭髮是一條條蠕動的毒蛇,長著獠牙,還有一雙鐵手和金翅膀,任何看到她們的人都會立即變成石頭。  受雅典娜委託殺死美杜莎的宙斯之子珀爾修斯知道戈耳工三姐妹殺人的秘密,因此背過臉去,用盾牌做鏡子,找出美杜莎,在雅典娜和赫爾墨斯的幫助下割下了她的頭。美杜莎頭顱滴下的血落在沙漠中,變成毒蛇。
  • 王文興:沒有筆記的書等於白念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要一句一句慢慢讀,聲音好不好聽,搭配好不好,都要慢讀才能感受出來。你讀一首詩願意慢讀,那讀任何文學作品都應該慢讀。我們看電影也看得太快了,現在有了DVD,你就一段一段看嘛,比如說兩個小時的電影,一天看15分鐘,其中好的地方足夠你感受了。電影裡每個畫面都是設計好的,圖畫的結構、劇情、表演,都要嚴格判斷才行。  新京報:如果是讀不好的書呢?
  • 「非典」改變的人生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記者 郭鐵流 攝  前 言  十年後回首春天  我們總會在某些時間懷念某些人,就像樹枝在每一次開春,懷念去冬的落葉。  10年前的今天,廣東省中醫院急診科護士長葉欣病逝。  免費醫療  這個群體慢慢聚到了一起。  有的是在病房裡認識,有的是在檢查身體時遇上。慢慢就有了一個名單。  病友成了他們最親切的稱呼。後遺症患者張文榮說,和病友在一起心裡才踏實,同命相憐。  在他們看來,後遺症也該有人負責。他們想要個說法,要賠償。
  • 尼爾斯·玻爾及其時代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記者 李飛 攝  【文集細讀】  我不是一位人物傳記愛好者,但有兩本傳記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被我當作「勵志」的書來讀,這兩本書的作者是同一個人,一位物理學家,阿伯拉罕·佩斯,兩本傳記的名字分別是《上帝是微妙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科學與生活》《尼爾斯·玻爾的時代》。
  • 食品高氯酸鹽汙染成世界難題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全國飲用水深度處理研究會委員高乃雲表示,高氯酸鹽汙染在各地的地下水、井水等中有檢出,不過濃度很低,「飲用水汙染比日、韓、美情況略好,瓶裝水汙染水平與美國相當。」  風波  茶葉在歐洲檢出高氯酸鹽 限量標準正交涉中  讓中國茶葉陷入汙染風波的「罪魁禍首」,正是常被用於火箭燃料、軍工業生產、煙花爆竹等製造的高氯酸鹽。
  • 諾獎熱門王中林是什麼樣的科學大牛?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在這項被稱為「諾貝爾獎得主預測」的獎項中,又一次出現了中國人的名字——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華裔科學家王中林。截至2014年,一共256位科學家獲獎,其中37位成功獲得諾貝爾獎。  獲得該獎項,並不意味著會獲得諾貝爾獎。湯森路透強調,根據今年的預測,王中林已經具備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潛質,即使今年拿不到,在可以預期的未來也能拿到。  洋蔥君(微信ID:boyangcong123)了解到,王中林是第六位獲得該獎項的華裔科學家。
  • 十個關鍵詞透析「全腦開發」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一些機構提出的「右腦開發」,實際上是一種誤讀,無視這麼多年來科學研究的進展。  4 大腦閒置  新京報:「人類的大腦其實只開發了5%-10%,還有90%的大腦是閒置的。」怎麼看待這種說法?  6 定樁記憶法  新京報:現在大部分全腦開發機構都在教授快速記憶法,其核心是把文字或數字轉換成圖像,把圖像定樁。這種方法是否有科學依據?是否有實用性和價值?
  • 環保部長:騰格里沙漠又發現汙染水體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昨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中心,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新京報記者 陳杰 攝  陳吉寧表示,決不允許「卡著審批吃環保、戴著紅頂賺黑錢」;治霾不能靠老天,需付出額外努力  昨日下午,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就「全面加強環境保護」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 李小文:特立獨行的「布鞋院士」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67歲的老人有自己對付新聞的高招。  有時,他會在電話裡賠笑,「理解一下,理解一下」;有時他會用商量的語氣說,「再等等,等這波熱點過去吧」。  李小文了解新聞的傳播規律,希望趕緊出個新聞,為自己那張被熱炒的照片降降溫,過了兩天溫度沒降,他又略帶委屈地向記者解釋,「本以為這兩天熱度會過去的」,然後在郵件裡和記者商量,能不能以文會友。
  • 馬兜鈴酸肝毒性疑雲待解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馬兜鈴酸可以將基因中的A核酸改寫成T核酸,使基因在複製過程中發生錯誤,並逐漸演變成癌症。  2017年10月18日,美國《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期刊刊發封面論文《臺灣及更廣亞洲地區的肝癌與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廣泛相關》(下稱「封面論文」)。  文章稱,研究者對亞洲各地共1400例肝癌樣本進行了基因檢測,發現47%的中國大陸樣本、78%的中國臺灣樣本、56%的東南亞樣本顯示,肝癌與馬兜鈴酸誘導的細胞突變相關。
  • 天津812爆炸事故七天大事記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這天,涉事企業受到關注,新京報記者查詢工商登記信息發現,2012年,瑞海公司成立初期,許可經營項目並不包括危化品存儲。  8月15日  11時30分,爆炸核心區救援人員在一處貨櫃附近發現倖存者韓鳳群。  防化官兵進入現場參與搜救,同時進行物質、土壤、空氣的取樣工作。
  • 極限高空運動挑戰者吳詠寧之死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她瘋狂地給吳詠寧打電話、發信息,直到晚上都沒人接,其他的親朋好友也不知他的去向。  第二天一早,憂心忡忡的金金決定趕往長沙。一到長沙,她就開始聯繫當地的各個派出所——因為吳詠寧熱衷於高空極限挑戰運動,金金想男友很可能因違規攀爬建築物被警方拘留了。  很快,位於天心區的坡子街派出所有了回音,金金急忙趕到,等待她的是一具冰涼的遺體和一個鼓囊囊的背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