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作為掌握高精尖技術的人,要是瘋狂起來,世界都能被毀滅。他們曾經制定了兩個科學計劃,讓人們感到害怕,好在都沒有實施。
我們常說科學是把雙刃劍,在電影裡已經得到驗證了,總有些心術不正的科學家,為了一己私利,製造出了「惡魔」危害世界。可以說,這類科學家已經喪失了原來的科學精神,科學是幫人類文明謀取福祉的工具,可行性是第一準則。當科學摻雜進了其他因素,它就脫離了原本的範疇,變成了謀取利益的工具。
戰爭其實也是把雙刃劍,摧殘生命的同時,也讓科學實現了飛躍。二戰期間,以核能應用為代表的科學出現了突破性進展,核武器成功問世。美國和蘇聯最先掌握,一山難容二虎,它們展開了全方面的爭鬥。
那段時期裡,科學界對於外太空的情況保持了高度關注,航空航天領域一躍成為高精尖科技的代表。1957年10月,蘇聯將首顆人造衛星送上太空,兩年後,又送月球探測器去了太空。而美國卻總是落後一步,美國科學家們都承受了不少壓力,他們的技術其實和蘇聯接近的,只是差了幾個關鍵步驟,那該怎麼向外界證明他們的科技呢?
有幾位科學家突發奇想,說我們不如引爆月球吧!這樣就可以證明我們的科技了。不得不說,這些科學家已經瘋狂了,就為了擊敗對手證明自己的實力,想著把月球給引爆了。為此,他們聯合制定了A119計劃,核心是在月球上引爆核武器,以此彰顯武力。
為首的三名科學家是瑞菲爾、卡爾和弗米,這三位都是科學界的權威人物。
其實A119計劃出臺之前,美國在1958年還制定了阿爾戈斯計劃,它的實驗目的是測試在高空引爆核武器,此計劃正好給後來了A119計劃提供了借鑑。
地月距離約為38萬公裡,科學家通過計算後發現,至少要用「小男孩」級別的原子彈。按照計劃,它將被裝備在洲際彈道飛彈上,抵達月球後,設定程序將自動引爆。計劃的可行性是沒有問題的,那為何最後沒有實施?
因為就算成功引爆了,在地球上也看不見,這結果可不是他們想要的。我們知道原子彈爆炸後,中心區域會升騰起巨型蘑菇雲。它不同於別的雲,其組成部分都是塵埃之類的顆粒物,還有地面上殘留的碎片,內部是渾濁的。月球又沒有大氣層,引爆原子彈也只能看見飛揚的塵土,蘑菇雲是看不見的。
塵土飛揚在地球上根本不可能看見,就這樣,引爆月球的計劃被拋棄了。
核能的運用是20世紀的突破,也向我們展現了它的力量。美國一直想用可能作為太空船的能源,傳統的化石能源缺點一籮筐,為此制定了獵戶座計劃。我們以為的核動力飛船是將核能作為能源使用,獵戶座計劃卻反其道而行之,它提出要將核彈作為能源。
著名科學家戴森就是該計劃的領導者之一,他在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室裡和他的團隊思考了獵戶座計劃的可行性。計劃的內容說來也簡單,就是要讓飛船搭載著足夠的核彈,利用核彈爆炸時產生的推動力,作為飛行能源。
不用想也知道,依託核彈爆炸產生的推力飛行,安全性沒辦法得到保障。核彈只要出現一丁點差錯,飛船都有可能被炸毀。而且核彈的數量也是個問題,去月球都至少要100個核彈,飛船哪裡有空間去裝這麼多核彈?放射性物質可不是開玩笑的,在地球上發生洩露,全世界都得跟著倒黴。
所以獵戶座計劃進行了不到一年就停止了,這壓根就不是正經的方法,科學計劃的歷史上,估計也找不出比這更瘋狂的計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