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馬戲團 | 文
01
末日文化,起始篇章
至今,離我們「逃脫」2012年的「瑪雅末日」已經8年了。這8年裡,雖然我們的世界陸續經受了金融危機和戰爭的洗禮,但末日確實沒有降臨。
而在我們「逃過」末日後,末日文化愈發火熱,滲透入娛樂作品的各個角落。在這八年裡,《瘋狂麥克斯》和遊戲《廢土》有了續作,《輻射》成了一線IP,我們自己也做出了《靈籠》這樣末世題材的大火之作。
《靈籠》
不知不覺間,「末世」不再讓人首先想到絕望的終結,這個詞上被栽培了新的意象,在人的聯想中培育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末世生活繪卷。56年前,《奇愛博士》讓故事在核爆中結束;而今日,電影和遊戲把人類的故事寫到了核爆之後。
末日不再意味著結局,它成了故事的起點,人性則是故事的主角。
沒人說得清末日文化到底來源於何處,它可能就根植於我們的本能,然後在各種宗教裡浮現。「後啟示錄式」這個形容詞就來自《新約聖經》的最後一卷《啟示錄》。
多雷插畫:《聖經故事》,啟示錄之最後的審判
由於該卷中記錄了世界末日的景象,且全卷被一部分人認為是對未來滅世之災的預言,所以「啟示錄」成了末日的同義詞,「後啟示錄」便用來形容末日之後的時代。
基督教自然不是這種思想的唯一來源。印度和瑪雅等文明的宗教中都有世界在毀滅後重生的概念,這些宗教可以說是「後啟示錄文化」的根源。在進入電影工業的時代後,很多宗教元素都被娛樂化。於是在把西部片和《啟示錄》,以及當時流行的朋克文化融合後,「後啟示錄風」就在《瘋狂的麥克斯》導演喬治·米勒的手裡誕生了。
在澳大利亞取景的廢土
再後來,這種風格一次次進化,從冷戰和嬉皮士精神中汲取養分,逐漸變成我們今天熟悉的廢土風。
不過末日文化並沒被徹底娛樂化,在眾多商業題材中,它可能是涉及人性討論最多的之一。「末日」也從一種莊嚴壓抑的宗教概念,變成了承載內涵的文學意象。
02
末日世界裡的人性
《末日危途》
在後啟示錄的背景下,人面對的是一個被毀掉的世界,文明已經坍塌,人性獲得了釋放。在掙脫律法和社會的桎梏後,人性中的善與惡都被放大。人的續存與人性的續存成了巨大的矛盾,為了生存,人有時需要為了獲取資源而選擇背叛;而為了人性,人又必須在充滿猜疑鏈的廢土上選擇信任。
好的後啟示錄作品,一定是一首寫滿人性掙扎的舞曲。在這種創作思維下,諸如《行屍走肉》《最後的生還者》這類末日文化的代表作,都把重心放在了人性的探討上。
《行屍走肉》是一部末日下的人性群戲,人在喪屍肆虐的大地上為了生存,不得不應對世界拋出的各種惡意。此外,高壓的環境和文明的消失,逼出了人性中最惡的一面,為了對抗這種惡,人性的善也需要達到非常堅韌的地步,這就製造了異常強烈的戲劇衝突。
而在《最後的生還者》一代中,編劇提出了一個非常新穎的視角:人性的善在廢土上該以什麼樣的方式續存?是傳統劇情中那樣犧牲小我為了大我,還是拋掉縹緲的「大局」,轉而保護住伸手可及的親人呢?這是一個沒有答案,卻需要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03
末日星辰下的狂歡之夜
人性在後啟示錄作品中更深的表現,則是獨屬末日環境的狂歡情緒。
2012年,「瑪雅末日預言」傳播時,現實中很多人都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恐懼。末日自然使人害怕,這是人之本能,所以除了後啟示錄文學外,大多數描寫末日的作品都是災難向的。
瑪雅日曆
面對世界的毀滅,人在短期內只能以絕望的姿態面對。但只要人繼續存在,就無法苟活在負面情緒中,所以末世同樣能激發出人的正面情感。當現有的社會框架被破壞,外界的束縛和未來的安穩同時崩塌後,在日積月累的生存壓力下,壓抑的情緒得到了宣洩的出口,便進入了一種「末日狂歡」的狀態。
在《黑客帝國2》中,地下城市錫安的居住民在面對機械大軍壓陣時,選擇了盡情狂歡來發洩情緒。這種看似慶祝毀滅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生命力的釋放,隱含著對末日和廢土的反叛。
《黑客帝國2》中的末日狂歡
《明日之後》的第三季也有同樣的理念。在這款手遊的第三季中,官方拋出的主題是「末日LIVE之夜」。
這種狂歡不是全然歡快的,例如狂歡夜中有個節目是遊戲NPC阿列克謝的rap表演。這首饒舌歌裡可以嗅到他對玩家的一種「身為其父而引其道」的教導,在遊戲劇情裡,也正是這位NPC帶領玩家進入據點「歡樂101」,並犧牲自己救下了玩家。
阿列克謝的rap表演
不過表演的主旨卻不是讓人回想起往日的悲傷,「在末日裡活下去」才是這首歌的主題。阿列克謝勸導玩家「活下去」的不止有生命,還有身為人應該有的人性。
阿列克謝自己是一名在廢土裡見夠了現實冷酷的人,他無法保護自己曾經的手下,無力保護被懷疑成感染者的女孩和開槍自殺的少年。但是在生命的最後,他成功保護了玩家,這種自爆式的保護,未嘗也是一種生命在毀滅前的狂歡。
人性的狂歡,也存在在氣質的表現上。很多後啟示錄風作品都會帶著一種另類的狂歡氣質,《瘋狂的麥克斯》系列就是最明顯的例子。該系列的人物都有一種極富生命力的癲狂,在最新的第四部裡,約翰·米勒直接把瞎眼吉他手的演奏搬到了追逐戲中。
後來,這種文化在《輻射》系列變成了爵士樂渲染的荒誕廢土,在《無主之地》變成了更加癲狂的朋克嘻哈精神。
這種特色一方面和「廢土文化」誕生時流行的朋克與金屬樂文化有關,另一方面,這種狂歡的氛圍是為了觀眾服務的。「末世」下的一切都在投影現實生活中的生存壓力和常年的高壓環境,它們是一種誇張化的藝術處理。
同樣,《明日之後》的狂歡夜也充滿這樣的釋放。其中的「喪屍舞」讓玩家一方和敵方怪物同臺表演,在炫目的舞檯燈光和廢土的夜空下,敵我雙方暫時拋下了自己的身份,將生存的掙扎和嚴酷的現實拋到腦後,今晚充斥的是沒有理性,沒有思考的狂歡氛圍。
在這種連喪屍也一同加入的舞蹈中,理性已經被撕碎,狂歡猶如本能一般滲入血管,變成腎上腺不斷衝擊倖存者的世界觀。喪屍本是敵人,是死亡的代言人,然而在這種瘋狂之中,仿佛死亡本身也加入了狂歡。在這一刻,維護生存根基的理智已經蕩然無存,摧枯拉朽的力量在人的心中把末日粉碎。
對於末世下的人,每一天都可能是最後一天,明日之後,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活在當下就是最好的生存理念。對於迷惘的現代人來說,這也是我們有時不得不選擇的一種態度。
藝術是人類在面對虛無和毀滅時發出的吶喊;這就是為何當世界轟然倒塌,人性會選擇狂歡。
電音與廢土的結合
《明日之後》把這種末日狂歡從線上延續到了線下。在《明日之後》第三季與廣州長隆和上海TAXX的聯動中,官方將遊戲內的末世氛圍搬進了現實。透過破舊載具搭建的廢土一角,你可以窺見那個文明崩塌的末世。
對於遊戲玩家們來說,這個廢土的一角成了他們狂歡的地方。雖然他們不需要面對真正的末日,但在時代和生活的重壓下,這群年輕玩家依舊在用最富生命力的方式肆意歡慶,一半是為了遊戲中的過去,一半是為了現實裡的當下。
04
激情散去,世界重啟
歇斯底裡、大聲嘶吼、縱情慶祝……但後啟示錄作品中的狂歡並非崩潰,而是一種告別過去的儀式。狂歡夜過後,舊世界將向新世界過渡,這首末日狂歡曲的尾聲,是重生。
人們即將帶著理性和勇氣,面對更強的末日生存挑戰。對於末世中生存的人們而言,這是一種瘋狂和理性的必要切換,生命在這種釋放中維持著性命和人性的續存。這是末日文化中形似日出的一面,日出之後,人們將迎向新的未來。
《明日之後》第三季,世界重啟
隨著第三季的到來,《明日之後》在迎接著新世界的降臨。狂歡夜則是告別和重啟的交接,狂歡夜後,《明日之後》邁入第三季,末日大世界真正降臨,一切又是全新的挑戰。
在重啟的世界裡,玩家要面對更可怕的屍潮,不斷衝擊倖存者脆弱的庇護所,災難帶來的必定有對人性更緊迫的考驗。但是在災難間,一些新的美好也將降臨。例如重啟之後,四季的車輪會帶著整個遊戲世界前行,世界的生態也會隨之改變。死亡和生存會同時進化。
而新加入的無縫大地圖,更讓這片末日後的大地更加真實。駕駛著載具不斷馳騁,跨過綠嶺和雪峰,在舊文明的遺骸和新人類的溫床間遨遊,這也是後啟示錄文化獨具的一大魅力。
像末日LIVE之夜,以及瘋狂麥克斯等各種風格,去解構末日人性的作品,一次次為我們譜寫著異世界的人性之歌。藉由這種我們無法觸及的背景,我們感受到了人性在超越現實世界的演變,這也是我們為之著迷的理由。
在未來,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師用遊戲這種第九藝術,朝人性探討的更深領域進發。興許我們應該感激能有末日文化這樣的畫布,使我們得以在和平的年代, 塗刷著人性的思考印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