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遊》之前,斯坦利·庫布裡克就已經拿出了一部驚世駭俗的《奇愛博士》。
僅僅180萬美元成本,庫布裡克就締造了一場「末日狂歡」,片方也拿到了全球944.4萬美元票房,藝術與商業,皆大歡喜。
嚴格來說,庫布裡克的手上只有80萬,因為飾演「奇愛博士」的男主角彼得·塞勒斯片酬是100萬美元。哥倫比亞影業正是看中了彼得·塞勒斯的演技,並提出了一個要求——彼得·塞勒斯必須同時扮演4個角色,庫布裡克只有答應才能拿到投資。
原定的四個角色是:
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美國總統Muffley;空軍基地司令副官Mandrake;轟炸機機長Kong。
庫布裡克能勉強答應,彼得·塞勒斯可不樂意了,他覺得這活工作量過大了,特別是演那個機長Kong,要學一大堆相關知識,還要模仿德州口音。結果,彼得·塞勒斯沒拍多久就扭傷了腳踝,庫布裡克只好找來演西部片出身的斯利姆·佩金斯來接替Kong這個角色。
其餘三個角色彼得·塞勒斯順利出演,空軍基地司令副官Mandrake偏文弱,奇愛博士偏瘋癲,總統Muffley偏官腔,不看演職員表,觀眾很難發現這三個性格迥異的角色其實是出自「同一張臉」。
哥倫比亞影業本以為有彼得·塞勒斯這番演出就夠了,但時間證明,那其實僅僅是「錦上添花」。就算沒有彼得·塞勒斯的一人分飾三角,《奇愛博士》也仍然是影史上最為經典的反戰電影之一。
荒誕諷刺,政治隱喻,欲望人性,末日奇談,庫布裡克通過電影藝術所傳達的思想,那才是電影的核心所在。
20世紀60年代初,人類世界與死亡擦身而過。一場古巴飛彈危機,險些就引發一場災難性的核戰爭。那時,庫布裡克的《洛麗塔》上映並取得了成功,出於對世界的擔憂,他就開始對人類的未來展開了無窮想像。
《奇愛博士》可以說是基於古巴飛彈危機上創作的,不過庫布裡克拿來取材改編的小說《紅色警戒》卻是寫在古巴飛彈危機之前,作者彼得·喬治差一點就預言了世界末日。
他描述了美國和蘇聯之間的一場核鬥爭,寫得非常嚴肅沉重。庫布裡克卻怎麼都嚴肅不起來,很大原因是他想起了「M.A.D.機制(亦稱共同毀滅原則)」這一神奇的設定,也就是一家發射核彈,有核武器的國家都要發射核彈,大家要一起同歸於盡。
出於對「核威脅」的恐懼,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輕易發射核彈。
庫布裡克卻覺得這個設定有些可笑,萬一有權發射核彈的人是瘋子或者戰爭狂人呢?
於是他決定用黑色荒誕的手法,來諷刺這個「核威脅下的和平世界」。
英文片名中的「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我如何學會停止恐懼並愛上炸彈,就是對共同毀滅原則的駁斥。
「恐懼」指的是對核威脅的恐懼,如果有人失去了這種恐懼,並愛上炸彈,那人類世界就只剩下一個結局——毀滅。
思路清奇的庫布裡克並沒有把宏大的故事框架變得複雜,而是聯繫到了人類最根源的兩個字——欲望。
開頭對核彈轟炸機的鏡頭,就充滿著「生殖崇拜」的味道。
隨著劇情推進,戰爭與欲望也聯繫得更加緊密。
整起事件的導火索,竟然是源於美國空軍將領Jack D. Ripper歡愉過後的「空虛感」。
轟炸機機長Kong騎著核彈的鏡頭被譽為經典。
結局奇愛博士對戰後處理的分析更是引人深思。
他絲毫沒有對末日的來臨感到恐懼,反倒是感到興奮。
男女比例要1:10,一夫一妻制被打破,那些高官們聽到奇愛博士的「偉大計劃」,逐漸從沉重的心情中解脫了出來。
聽說日後的主要任務是「繁殖」,怎麼會不覺得興奮。
奇愛博士無疑是全片的真正主角,靈魂角色,他出場的時間極少,加起來不到10分鐘,卻讓電影的主題得到了升華。
他原本是德國人,服務過德國納粹,二戰之後加入了美國陣營。
他主持過一項研究,並得出一個結論,威懾是一種讓敵人在發動進攻時產生內心恐懼感的藝術。
沒錯,「末日裝置」的始作俑者就是他。
紐約時報從他的研究中得到了「末日裝置」的消息,蘇聯那邊從紐約時報聽說了這個消息,就真的做了一個末日裝置,然後才有了電影開頭的旁白。
「一年來,在西方領袖中有一流言,蘇聯已經有了終極武器,一種帶來世界末日的裝置,情報部門追蹤到那高度機密的地方,北極佐可夫群島多霧的荒野上,沒人知道他們建了什麼,以及為什麼要在那偏遠的地方。」
奇愛博士的理念仿佛就是影射現實中的共同毀滅原則,用核彈來威脅並阻止核彈。
引發事件的「R計劃」很可能也是受到奇愛博士理念的影響,只不過按下執行按鈕的不是機器,而是人。
空軍司令Jack D. Ripper利用該計劃的「漏洞」,為了滿足自己私慾,他按下了執行按鈕。
原來,戰爭的根本原因,是人類的「欲求不滿」。
人類一直欲求不滿,那就會一直有發動「R計劃」的可能。
奇愛博士已經通過研究發現「this idea(應該就是指R計劃)」不能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於是他便搞了一個升級版「R計劃」的設想,讓機器來做決定。
只不過蘇聯搶先美國一步實現了這個設想。
很多評論都認為奇愛博士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納粹分子,他就是一心想引發核戰爭。
只不過電影並沒有明確表示他是一個徹底的反派,他只是在故事最後暴露出了人性的陰暗面。
奇愛博士的初衷是好是壞也是具有爭議的,他可以是一心想要世界末日,也可以是真心要設計一個防止核戰爭的方案。
假設他是前者,那麼「R計劃」的存在就很讓人懷疑了。他可以利用美國的官僚腐敗落實這個計劃,然後再讓誘惑蘇聯裝上「末日機器」,兩個大國要真鬧了矛盾,就必然是兩敗俱傷,納粹就有機會死灰復燃。
不過,這樣《奇愛博士》的本質就不是荒誕了。
假設是後者,奇愛博士一心為美國服務,「核威懾」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戰爭。
那他的行為就是十分荒誕諷刺的,因為他終究是弄巧成拙了。
這也能讓電影對映到現實,「核威懾」理論的提出者不會說自己是意圖發動核戰爭。但理論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
庫布裡克就用《奇愛博士》給出了警示,這很可能是錯的。
奇愛博士的機械右臂不受控制,一度做出了掐死自己的動作,這可以說明他的內心掙扎。一方面是和平善良的思想,一方面是自私陰暗的思想。
最後,他站起身來,下半身的欲望終究難以抵擋,潛意識裡的納粹意識復甦。
他本來就是一個納粹分子,做起事來難免就會受到納粹思想的影響,所以他的理論就多少帶有納粹性質的。庫布裡克藉助了這個角色完成了對「核威懾」的批判,暗諷這本質是納粹思想的產物。
奇愛博士做到了片名的那句話,他學會了停止恐懼,並愛上炸彈。
因為這能夠讓他的欲望得到最大滿足。
圓桌會議上的高官們也不再恐懼,他們聞到了炸彈所帶來的「滿足感」。
人都想要滿足欲望,這沒什麼錯。
但欲望太大,後果不就是《奇愛博士》的結局了嗎?
威懾是一種讓敵人在發動進攻時產生內心恐懼感的藝術。——《奇愛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