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遊》之前,庫布裡克締造了一場末日狂歡

2020-12-06 8分電影

《2001太空漫遊》之前,斯坦利·庫布裡克就已經拿出了一部驚世駭俗的《奇愛博士》

僅僅180萬美元成本,庫布裡克就締造了一場「末日狂歡」,片方也拿到了全球944.4萬美元票房,藝術與商業,皆大歡喜。

嚴格來說,庫布裡克的手上只有80萬,因為飾演「奇愛博士」的男主角彼得·塞勒斯片酬是100萬美元。哥倫比亞影業正是看中了彼得·塞勒斯的演技,並提出了一個要求——彼得·塞勒斯必須同時扮演4個角色,庫布裡克只有答應才能拿到投資。

原定的四個角色是:

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美國總統Muffley;空軍基地司令副官Mandrake;轟炸機機長Kong。

庫布裡克能勉強答應,彼得·塞勒斯可不樂意了,他覺得這活工作量過大了,特別是演那個機長Kong,要學一大堆相關知識,還要模仿德州口音。結果,彼得·塞勒斯沒拍多久就扭傷了腳踝,庫布裡克只好找來演西部片出身的斯利姆·佩金斯來接替Kong這個角色。

其餘三個角色彼得·塞勒斯順利出演,空軍基地司令副官Mandrake偏文弱,奇愛博士偏瘋癲,總統Muffley偏官腔,不看演職員表,觀眾很難發現這三個性格迥異的角色其實是出自「同一張臉」。

哥倫比亞影業本以為有彼得·塞勒斯這番演出就夠了,但時間證明,那其實僅僅是「錦上添花」。就算沒有彼得·塞勒斯的一人分飾三角,《奇愛博士》也仍然是影史上最為經典的反戰電影之一。

荒誕諷刺,政治隱喻,欲望人性,末日奇談,庫布裡克通過電影藝術所傳達的思想,那才是電影的核心所在。

20世紀60年代初,人類世界與死亡擦身而過。一場古巴飛彈危機,險些就引發一場災難性的核戰爭。那時,庫布裡克的《洛麗塔》上映並取得了成功,出於對世界的擔憂,他就開始對人類的未來展開了無窮想像。

《奇愛博士》可以說是基於古巴飛彈危機上創作的,不過庫布裡克拿來取材改編的小說《紅色警戒》卻是寫在古巴飛彈危機之前,作者彼得·喬治差一點就預言了世界末日。

他描述了美國和蘇聯之間的一場核鬥爭,寫得非常嚴肅沉重。庫布裡克卻怎麼都嚴肅不起來,很大原因是他想起了「M.A.D.機制(亦稱共同毀滅原則)」這一神奇的設定,也就是一家發射核彈,有核武器的國家都要發射核彈,大家要一起同歸於盡。

出於對「核威脅」的恐懼,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輕易發射核彈。

庫布裡克卻覺得這個設定有些可笑,萬一有權發射核彈的人是瘋子或者戰爭狂人呢?

於是他決定用黑色荒誕的手法,來諷刺這個「核威脅下的和平世界」。

英文片名中的「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我如何學會停止恐懼並愛上炸彈,就是對共同毀滅原則的駁斥。

「恐懼」指的是對核威脅的恐懼,如果有人失去了這種恐懼,並愛上炸彈,那人類世界就只剩下一個結局——毀滅。

思路清奇的庫布裡克並沒有把宏大的故事框架變得複雜,而是聯繫到了人類最根源的兩個字——欲望。

開頭對核彈轟炸機的鏡頭,就充滿著「生殖崇拜」的味道。

隨著劇情推進,戰爭與欲望也聯繫得更加緊密。

整起事件的導火索,竟然是源於美國空軍將領Jack D. Ripper歡愉過後的「空虛感」。

轟炸機機長Kong騎著核彈的鏡頭被譽為經典。

結局奇愛博士對戰後處理的分析更是引人深思。

他絲毫沒有對末日的來臨感到恐懼,反倒是感到興奮。

男女比例要1:10,一夫一妻制被打破,那些高官們聽到奇愛博士的「偉大計劃」,逐漸從沉重的心情中解脫了出來。

聽說日後的主要任務是「繁殖」,怎麼會不覺得興奮。

奇愛博士無疑是全片的真正主角,靈魂角色,他出場的時間極少,加起來不到10分鐘,卻讓電影的主題得到了升華。

他原本是德國人,服務過德國納粹,二戰之後加入了美國陣營。

他主持過一項研究,並得出一個結論,威懾是一種讓敵人在發動進攻時產生內心恐懼感的藝術。

沒錯,「末日裝置」的始作俑者就是他。

紐約時報從他的研究中得到了「末日裝置」的消息,蘇聯那邊從紐約時報聽說了這個消息,就真的做了一個末日裝置,然後才有了電影開頭的旁白。

「一年來,在西方領袖中有一流言,蘇聯已經有了終極武器,一種帶來世界末日的裝置,情報部門追蹤到那高度機密的地方,北極佐可夫群島多霧的荒野上,沒人知道他們建了什麼,以及為什麼要在那偏遠的地方。」

奇愛博士的理念仿佛就是影射現實中的共同毀滅原則,用核彈來威脅並阻止核彈。

引發事件的「R計劃」很可能也是受到奇愛博士理念的影響,只不過按下執行按鈕的不是機器,而是人。

空軍司令Jack D. Ripper利用該計劃的「漏洞」,為了滿足自己私慾,他按下了執行按鈕。

原來,戰爭的根本原因,是人類的「欲求不滿」。

人類一直欲求不滿,那就會一直有發動「R計劃」的可能。

奇愛博士已經通過研究發現「this idea(應該就是指R計劃)」不能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於是他便搞了一個升級版「R計劃」的設想,讓機器來做決定。

只不過蘇聯搶先美國一步實現了這個設想。

很多評論都認為奇愛博士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納粹分子,他就是一心想引發核戰爭。

只不過電影並沒有明確表示他是一個徹底的反派,他只是在故事最後暴露出了人性的陰暗面。

奇愛博士的初衷是好是壞也是具有爭議的,他可以是一心想要世界末日,也可以是真心要設計一個防止核戰爭的方案。

假設他是前者,那麼「R計劃」的存在就很讓人懷疑了。他可以利用美國的官僚腐敗落實這個計劃,然後再讓誘惑蘇聯裝上「末日機器」,兩個大國要真鬧了矛盾,就必然是兩敗俱傷,納粹就有機會死灰復燃。

不過,這樣《奇愛博士》的本質就不是荒誕了。

假設是後者,奇愛博士一心為美國服務,「核威懾」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戰爭。

那他的行為就是十分荒誕諷刺的,因為他終究是弄巧成拙了。

這也能讓電影對映到現實,「核威懾」理論的提出者不會說自己是意圖發動核戰爭。但理論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

庫布裡克就用《奇愛博士》給出了警示,這很可能是錯的。

奇愛博士的機械右臂不受控制,一度做出了掐死自己的動作,這可以說明他的內心掙扎。一方面是和平善良的思想,一方面是自私陰暗的思想。

最後,他站起身來,下半身的欲望終究難以抵擋,潛意識裡的納粹意識復甦。

他本來就是一個納粹分子,做起事來難免就會受到納粹思想的影響,所以他的理論就多少帶有納粹性質的。庫布裡克藉助了這個角色完成了對「核威懾」的批判,暗諷這本質是納粹思想的產物。

奇愛博士做到了片名的那句話,他學會了停止恐懼,並愛上炸彈。

因為這能夠讓他的欲望得到最大滿足。

圓桌會議上的高官們也不再恐懼,他們聞到了炸彈所帶來的「滿足感」。

人都想要滿足欲望,這沒什麼錯。

但欲望太大,後果不就是《奇愛博士》的結局了嗎?

威懾是一種讓敵人在發動進攻時產生內心恐懼感的藝術。——《奇愛博士》

相關焦點

  • 冷門| [2001太空漫遊]中,庫布裡克的小心機
    1968年的今天,斯坦利·庫布裡克的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在華盛頓特區的住宅區劇院首映。票房、評論皆輸(寶琳·凱爾當時還稱之為「非常缺乏想像力的電影」)。但是如今,這部被視為「世界上最偉大電影之一」的[2001太空漫遊]高高地供奉在神壇之上。
  • TANC | NASA紀念「2001:太空漫遊」50周年,從它開始讀懂庫布裡克
    ▲ 《2001太空漫遊》電影海報,圖片來源:imdb▲ 庫布裡克(右)與克拉克(左)在電影拍攝現場《2001太空漫遊》的小說劇本由庫布裡克和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Arthur C. Clark)共同構思創作完成。
  • 《2001太空漫遊》:庫布裡克充滿哲學命題的鴻篇巨製
    這是2001年,太空探險的新紀元。就像這部充滿矛盾的電影裡的許多場景一樣,靈長類動物的開場冗長而重複,儘管如此,它仍然有助於介紹電影的關鍵人物:閃亮的木星,一個自人類注意到它以來就一直監視著人類的外星球。電影中的21世紀,科學家們已經確認了這顆行星的質量,並將其無線電信號追溯到木星。
  • ...州發現神秘金屬物體 「撞衫」庫布裡克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
    媒體將這一發現與斯坦利·庫布裡克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的一幕相提並論,引起網友熱議。相關新聞視頻截圖實際,這不是世界電影大師庫布裡克第一次上熱搜了。當時登月的場景是電視直播,但仍然有不少持懷疑論者認為是庫布裡克在好萊塢攝影棚偽造的。原因是就在前一年,電影大師斯坦利·庫布裡克剛拍完一部登月題材的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影片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特效,並且與美國宇航局NASA合作,成就了電影技術與太空探索互相促進的美談。
  • ...它依然是最偉大的科幻片 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上映50周年...
    迷茫、懷疑、反叛的一代人進入電影行業,新好萊塢運動讓電影產業吐故納新,也為庫布裡克這樣具有革新意識的電影青年進入行業鋪平了道路。        今天正值《2001太空漫遊》首映整整五十周年,時光君特此撰文,紀念這部如今看來依然是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 50年了,《2001: 太空漫遊》到底說了什麼
    《2001:太空漫遊》成為當年好萊塢的票房第一。一代嬉皮士竟成了《2001:太空漫遊》在商業上成功的關鍵。在籌備《2001:太空漫遊》期間,另一個記者吉米·伯恩斯坦曾到訪庫布裡克家中,看到庫布裡克手裡拿著大堆各式各樣的圖表,「看上去就像我們通常想像的和物理專家正在複雜計算時被打斷的樣子。」
  • Feature+ 專欄 | 2001太空漫遊:最終的旅程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以下簡稱為《2001》)這部被廣泛視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使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在科幻電影真正進入主流文化之前便被納入了這一類型片的名人堂。
  • 《2001:太空漫遊》導演庫布裡克對外星文明持友善態度的原因
    有一部經典電影卻從來都是科幻愛好者的心頭好,這就是《2001:太空漫遊》。這部電影的出現重新定義了科幻片。1964年的庫布裡克,還不到36歲。和著名科幻作家克拉克籤訂了編劇合同,拍攝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原本600萬美元的預算,被庫布裡克弄到2000萬美元,從拍攝到上映花了3,4年。
  • 《2001太空漫遊》:傑作何以能歷久彌新?
    看回這些手帳,到今年為止最佳的觀影體驗還是年初在香港電影節看《2001太空漫遊》4K修復版。文化中心的千人大劇場,超大寬銀幕,儘管以前看碟看過不止一次,然而我一直認為庫布裡克這部傑作只有在儘量大的寬銀幕,最大的影廳和最好的音效看過才算真正看過。不久前,曾傳言全國藝聯將引進《2001太空漫遊》修復版,這一被影迷刷屏的消息後來官方澄清消息不實,影迷空歡喜一場。
  • 50年前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至今還未被超越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海報1968年4月3日,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的科幻巨製《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正式在美國多地公映。
  • 《2001太空漫遊》這部了不起的科幻片
    今天看《2001太空漫遊》,更多應注意它的美學貢獻。它的思想內涵,可惜建構在半個世紀前的科學認知上。1968年,人類首次登月前一年,《2001太空漫遊》上映。我願意相信,這部了不起的科幻片,其面世是為了昭示那個偉大時刻。
  • 淺談電影《2001太空漫遊》
    在今天之前我看了他的《閃靈》、《光榮之路》、《發條橙》、《奇愛博士》四部片子,每部片子看得各有各的糾結熬人之處,除了《閃靈》,沒有一部片子是一口氣順下來的,但是我常常在各種哪怕稍微對電影有點點興趣的人那裡聽到:庫布裡克,庫布裡克,庫布裡克啊……我想可能是我太low了,這些著名的電影裡,我除了看到個極有天才但是幹活兒卻極不認真甚至隨心所欲的導演形象來,沒覺得有多
  • 半世紀過去,它依然是最偉大的科幻片 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
    沒錯,《2001太空漫遊》已經是整整半個世紀前的電影了!斯坦利·庫布裡克,任何修飾性的前綴加到這位電影大師的名字前都不過分。        時間閃回到上世紀60年代,美蘇倆國此時處在冷戰白熱化的階段。
  • 《2001太空漫遊》開啟科幻電影新大門(圖)
    上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隨著人類進入外太空和實現登月等重大科技進展,世界影壇上掀起了一輪太空科幻電影的新高潮。而《2001太空漫遊》作為20世紀最經典的科幻片之首,給後世的很多作品以啟示,如史匹柏和喬治·盧卡斯,他們執導的《第三類接觸》和《星球大戰》系列就深受《2001太空漫遊》的影響。而像《機器人總動員》乾脆直接致敬了《2001太空漫遊》。
  • 上影節展映片|《2001:太空漫遊》有多貼近今天的生活
    《2001:太空漫遊》50周年海報《2001:太空漫遊》在諸多方面都起著開拓性原創作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超越。在此之前,太空片並不藝術,是商業B級片,但庫布裡克想把這部電影做出一種非文字表達能及的影像藝術,不將一切講透,讓觀眾產生類似聽音樂或看圖畫獲得的感受。
  • 五十多年之後,太空科幻史詩《2001太空漫遊》依舊無法被超越
    早在1968年憑藉執導的《2001太空漫遊》,就已經凸顯了他的顯赫地位。這部開創性的作品在第一次上映時只獲得了褒貶不一的評價,票房也不溫不火,但現在它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之一。例如在2012年,英國電影協會對有關史上最偉大電影的調查中,《2001太空漫遊》排名第二。有趣的是,即使是在電影最狂熱的粉絲當中,對於電影的主題也有一些困惑和不同的解釋。
  • 從低成本到獨立拍片,看靈感大師庫布裡克「太空漫遊」
    不過當時的夫婦檔湯姆·克魯斯和妮可·基德曼終達成了出演庫布裡克電影的宏願,因為在1999年完成《大開眼戒》後數日,七十歲高齡的庫布裡克在睡夢中離世。傑作中的傑作,庫布裡克的「未來三部曲」,即1963年的《奇愛博士》、1968年的《2001:太空漫遊》和1971年的《發條橙》,在影史中的影響力可謂空前絕後。
  • 文藝批評·斜目而視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美國語言: 英語 / 俄語上映日期: 1968-04-02(華盛頓首映) / 1968-05-12(英國)片長: 149分鐘又名: 2001:星際漫遊 / 2001:太空奧德賽這部影片是庫布裡克花了四年時間製作的充滿哲學命題的鴻篇巨製。
  • 諾蘭導演出席"2001太空漫遊"坎城重映
    時光網訊 今年,是斯坦利·庫布裡克的經典之作《2001太空漫遊》上映整整50周年。為了慶祝,坎城電影節組委會決定在今年5月的電影節期間,舉辦影片的未修復70mm膠片特別放映場次,而出席首映式的不是別人,正是克里斯多福·諾蘭本人。
  • 唯一的2001太空漫遊
    多數科幻電影顯然屬於前者,畢竟情節和動作才是票房保障,太空漫遊則是為數不多的後者。作者沒有表現出取悅觀眾的迫切感,他試圖用視聽語言的方式,嚴肅探討未來生活場景的一種可能性。《太空漫遊》只適合電影這種媒介,如此奢侈的嘗試卻又背離了電影工業。畢竟電影是燒錢的行當,科幻片又是最燒錢的類型片,創作者很難不去重視市場的反響。但庫布裡克就這麼逆天而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