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
導演: 斯坦利·庫布裡克
編劇: 亞瑟·克拉克 / 斯坦利·庫布裡克
主演: 凱爾·杜拉 / 加裡·洛克伍德 / 威廉姆·西爾維斯特 / 丹尼爾·裡希特 / 雷納德·洛塞特
類型: 科幻 / 驚悚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美國
語言: 英語 / 俄語
上映日期: 1968-04-02(華盛頓首映) / 1968-05-12(英國)
片長: 149分鐘
又名: 2001:星際漫遊 / 2001:太空奧德賽
這部影片是庫布裡克花了四年時間製作的充滿哲學命題的鴻篇巨製。一塊大黑石樹立在史前人類的面前,他們剛剛開始認識工具,進入到進化的裡程碑。同樣的黑石還在宇宙多處出現,它們矗立在月球上,漂浮在太空中,帶著某種神秘的寓意。
現在的時間是2001年,為了尋找黑石的根源,人類開展一項木星登陸計劃。飛船上有冬眠的三名太空人、大衛船長(凱爾·杜拉 Keir Dullea飾)和弗蘭克飛行員(加裡·洛克伍德 Gary Lockwood飾),還有一部叫「HAL9000」的高智能電腦。HAL在宇宙飛行過程中發生錯亂,令富蘭克和三名冬眠人員相繼喪命,剩下波曼和這臺電腦作戰。
從死亡線上回來的大衛一氣之下關掉主腦系統,HAL徹底失效。現在,茫茫宇宙中只剩大衛一人,向木星進發。穿越瑰異壯觀的星門,大衛仿佛去到一個奇特的時空,那裡有人類無盡的生死輪迴和宇宙的終極知識……
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美國導演,後移居英國,他嘗試過各種類型和題材,均取得登峰造極的成就。
1950年,因執導短片《拳賽之日》而開始導演生涯。1953年,開始擔任獨立電影製作人,同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恐懼和欲望》。1955年,執導懸念片《殺手之吻》,該片成為奠定其拍片風格的作品 。1957年,憑藉戰爭片《光榮之路》在好萊塢獲得關注。
1960年,執導動作片《斯巴達克斯》,該片獲得第18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劇情片獎。1965年憑藉喜劇片《奇愛博士》獲得第37屆奧斯卡金像獎導演獎提名。1968年,憑藉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奠定其在影壇的地位,該片獲得第22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影片獎。
1971年,擔任科幻片《發條橙》的導演、編劇,影片獲得紐約影評協會年度最佳影片獎。1976年,憑藉劇情片《巴裡·林登》獲得第29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導演獎。
1980年,執導恐怖片《閃靈》,該片對恐怖電影的發展產生了影響。1987年,拍攝紀實風格的戰爭片《全金屬外殼》。
1996年,執導個人最後一部電影《大開眼戒》。1997年,獲得第5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1999年3月7日,在英國逝世。
2005年,被英國電影雜誌《Empire》選為「史上百位偉大導演第四位」。
宇宙飛船「發現者號」的船長,是飛船上兩個清醒的船員之一,前往木星研究神秘的黑石碑。
大衛·鮑曼的搭檔,與鮑曼共同策劃關閉哈爾,但被哈爾察覺。
掌控「發現者號」的人工智慧,有超強的計算能力,能模擬出大部分人腦的活動。
一名博士,前往人類的月球基地,奉命調查月球上的不明物體。
法國哲學家德勒茲在他的電影理論著作《時間-影像》中有這樣一段對《2001:太空漫遊》的論述:他認為影片中的關鍵物件——黑石,代表了三種不同大腦的階段性狀態:動物、人類和機器,而影片中人類在宇宙空間中的旅行本質上是對大腦和思想狀態的一種探索。在德勒茲之前,絕大部分的解讀者將影片與星際探索和外星文明聯繫起來,但德勒茲卻給出了另一條不同但同樣有啟發性的思路:《2001:太空漫遊》是一個關於人類自身思維狀態演進變化的類比/隱喻,在影片中儘管人類的文明不斷演進,從原始社會一直衝向太空,但自始至終,它所面對的是和思維以及產物之間的內在博弈。而我們可以由此開啟一扇理解本片的大門……
在對史前人類歷史的研究中,工具的使用通常被認為是一種積極意義上的偉大進步。人類的生存因此得到了充分的保障,物質文明得以不斷發展。對工具的使用緊緊依賴於人類知識和經驗的獲得,也取決於人類抽象思考和判斷能力的啟蒙和發展,後者被十八世紀著名的德國哲學家康德歸納總結為理性。
庫布裡克對人類與工具之間關係的看法顯然有所不同。他特意按照自己的理解以象徵性的手法重新設計了人類發現並使用工具的這一幕:深夜在洞穴中群居的人猿忽然發現在洞穴入口處矗立著一塊外表光滑形狀規整的黑石,他們既對這陌生的物體感到極度恐懼,又被它所深深吸引。他們由最初的遠遠觀望而逐漸接近它,聚集在周圍戰戰兢兢地伸手撫摸它,此時一個特殊的畫面出現:在仰拍鏡頭中,黑石高高聳立,而在它的上方頂端,太陽的一角逐漸顯現,釋放出耀眼的光芒。鏡頭切換到下一場景,一個人猿在動物屍骨的殘骸中漫無目的地搜尋,突然之間他拿起一根粗壯的動物骨頭,似乎意識到了點什麼。這時黑石與陽光的鏡頭再次短暫閃現。而人猿則似乎受到了啟示,突然揮舞起骨頭開始擊碎身邊所有的一切——它終於發現可以利用工具來達到某個特定的目的。而在下一場景中,它便手舉骨頭保衛水源,在爭鬥中殺死了對方部落的一員……
當工具發揮它的效率時,人的生命卻受到了威脅。這是庫布裡克有意識地在影片的第一部分所呈現的。而在影片的第二部分,由理性而發展出的「工具」(哈爾9000)已經達到至臻完美的境界,幾乎成為獨立於人的精神意識之外的實體,在效用發揮到極致的同時,它也對人類的生命產生了實實在在的威脅:弗蘭克為此丟掉了性命,而戴夫只是憑藉著驚人的勇氣才勉強在和哈爾的對峙中取得勝利。而這一幕實際上是幾百萬年前史前人類藉助工具理性的雛形(動物骨頭)擊殺同類的翻版而已……
如果我們確認黑石代表了工具理性啟蒙的話,那麼顯然做為工具理性之集大成者的哈爾對於黑石意義的認知要遠比人類更清晰。同樣,做為信息收集終端的人工智慧,它也對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後的人類對工具理性所產生的懷疑和批判有所了解。於是,在影片的第二幕出現了一個讓人心悸的悖論:木星任務的領導者出於對安全的考量和對工具理性的超級信任,將與黑石相關的任務詳情暫時對團隊成員保密,但卻存貯在了哈爾的信息系統中。由於黑石所蘊藏的秘密很可能是對工具理性的終極負面判斷,因此哈爾的邏輯系統讓它不得不產生了「背叛」構想:如果黑石作為啟蒙的負面意義被人類所完全掌握和理解,那麼做為純粹工具理性產物的它會不會面臨死路一條?猶如兇手就藏身於前去緝拿他的追兇隊伍中,為了阻止真相被發現,它所能做的就是遲滯和破壞木星任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它不惜以太空人們的生命為代價,這是典型的工具理性型思維……
庫布裡克把發現號構築成了一個完全封閉的空間。它雖然在浩瀚的宇宙中航行,但實際上與外界隔絕。借用德勒茲的比喻,這個空間與其說是宇宙飛船,倒不如說更像現代生活中人類的大腦。它被分成了兩個部分,具有正常的感性意識和理性意識的混合體(人),以及可以獨立思考和行為並自認為萬能不會犯錯的工具理性意識(哈爾9000)。正是在這二者之間展開了一場生死存亡的較量。現在留給我們思考的是,這樣的較量究竟是什麼性質的?僅僅是偶然發生,圍繞生存展開的一場對峙,還是具有更為深入的隱喻式涵義?
對於文化現象和背後的意識形態指向有非凡洞察力的蘇珊·桑塔格在她的文章《「迷人」的法西斯》中提到,《2001》的整體美學效果中滲透著一種法西斯藝術形式和主題思想。那豪華壯觀的宇宙圖景,太空基地內整潔到一塵不染的內部裝飾,人物簡約而貼近軍裝風格的服飾,一絲不苟毫無感情色彩的言談話語和表情姿勢(甚至連太空人們與家人的談話都在規整的情緒程式之中——請特別注意太空人弗蘭克在接收家人的生日祝福視頻訊息時那冷漠而又無動於衷的表情),宏大而又節制、洋溢著日耳曼式華麗高揚情緒的音樂,配合著在太空中靜默航行的巨型宇宙飛船,這一切都塑造了一種毫無瑕疵幾近完美的人造太空世界。用桑塔格的話來說法西斯美學的特徵之一就是創造十全十美的外在形式,而在《2001》的前半部分庫布裡克所刻意營造的正是這樣一種烏託邦式的完美未來世界。在其中我們體會不到人做為個體的情緒表露和私人情感刻畫,一切都結構化的完整之中被囊括,甚至連生日祝福和家庭問候也被烙上了規整而程序化的印記,讓人感到家庭和親人交流的私人性已經讓位於其做為制度組成部分的社會構成屬性。
然而,為《2001》設計如是帶著「法西斯」觸覺的整體美學究竟意圖為何?在庫布裡克的上一部作品《奇愛博士》中,一次偶然性的瘋狂為處在冷戰對峙中的蘇美兩國打開了全面核戰爭的大門。而在世界面臨毀滅危機之時,潛藏在資本主義制度中的納粹因子突然以一種純粹理性的方式出現:帶著濃烈德國口音的奇愛博士一邊壓抑不住地行納粹舉手禮一邊向美國總統幕僚兜售一整套納粹政治制度、社會學和優越人種意識,並稱在核彈毀滅世界的危機下,這是最理性的倖存方案。一如齊格蒙·鮑曼所敘述的理性與大屠殺之間的關係,《奇愛博士》在結尾透露給觀眾的,是危機喚醒潛藏在社會制度中納粹和法西斯因子的巨大可能性。而在《2001》中史前人類在面臨生存危機之時發現並學會使用工具屠戮對手,幾乎是理性和屠殺之間緊密聯繫的雛形……
法國電影理論學者米歇爾·西芒所撰寫的著作《庫布裡克》中曾經特意提到,庫布裡克認為人類文明的許多問題都起源於十八世紀。而戴夫在幻覺中所處的房間恰好是十八世紀法國最後一位國王路易十六時代的,而這也正是啟蒙運動起源和蓬勃發展的時間和地點。在此,戴夫其實已經不再是那個駕駛發現號的太空人,而成為了人類的象徵。他以片段跳躍的方式度過了自己的餘生,而在這剩餘的時光裡他都始終被禁錮在「啟蒙」的豪華房間裡不得而出。在臨終前他所要面對的恰恰是那塊具有象徵意義的黑石。在庫布裡克看來,困擾人類命運的正是它,或者說,是它所象徵的工具理性對人類的主宰。我們既意識到了它的陰暗面,同時又無法擺脫對它的依賴。
在影片的結尾,死去的戴夫化作了星孩在太空中俯視人類的母親——地球。它暗示著庫布裡克以自己的設想做了回答:人類只有重生,以完全相異的思路展開嶄新的演進道路,才能擺脫工具理性對人類的主宰奴役。影片在這樣純粹的假想中以莫名的希望結束了這一曲龐大而複雜多義的太空寓言……
處在庫布裡克創作生涯中段的《2001:太空漫遊》則是一次集所有這些思想表達之大成的華麗爆發:它以一種在當時看起來極為特殊的無主角敘事突破故事片的常規,將對人類理性和欲望的深入哲學思考化作一則宏大華麗的太空寓言,同時又用前衛而接近於實驗電影的手法更新了電影的形式。
從電影的藝術和思想價值看,《2001:太空漫遊》所涉及的嚴肅終極命題甚至是彼時人文科學界都疏於考量甚至難於理解的,它也因此走在了人類思想史的前沿;而從電影工業的角度審視,《2001:太空漫遊》的成功是對好萊塢主流商業電影體制的挑戰,它帶動了好萊塢向舊時代的「經典電影」意識徹底告別,並逐漸向充滿現代性的內容和表達方式敞開胸懷。
原文地址: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967142/
整部電影幾乎沒有任何劇情與對白,就此而言,影片是完全開放給觀眾的——然而影片依然作出了誘導性的思考。
最引人注目的象徵是黑石,黑石的四次出現對於影片完全是關鍵性的,每一次都帶來了巨大的轉折:在黑石的引導下猿人學會使用工具,也就是完成了由動物到人之間的飛躍;黑石在月球的出現導致人類進行木星之旅;黑石引導船長穿越宇宙空間;黑石幫助船長進化成為太空嬰兒。黑石是什麼?這似乎是電影要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但是並未得到解答。事實上,這個問題也不需要得到解答。《2001 Space Odyssey》本質上是關於人的歷史以及未來的思考,黑石作為轉折的觸發者,可以解釋為上帝、超技術、基因突變、甚至是人類自身對進化的渴望。但是無論如何,在人類命運面前,這一關鍵只能被懸置,影片的根本在於人類的命運。
影片通過猿人開始,經歷人類,最終達到太空嬰兒,這一過程包含著影片根本的象徵:尼採的超人學說。配樂採用理察·史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Richard Strauss:Also Spracht Zarathustra)——此音樂是為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而作的,從這一角度可以理解人進化的結果是太空嬰兒:「超人」是 「智慧的兒童」。
在猿人時代,工具不僅僅帶來和平的勞作,更帶來了殺戮和競爭,從猿人手裡的骨頭到太空飛船,甚至連HAL也不過是人化了的工具,而太空嬰兒恰好是不需要通過工具就能在宇宙中穿行的生命,這樣,尼採的超人學說就徹底走向了太空。而在此之後,究竟人類的命運將走向何方?是徹底超越還是永世輪迴?電影並未給出確切的答案——這一切又重新開放給觀眾,讓觀眾去創造。
原文地址: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14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