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史上有這樣一類影片:
風格強烈,前所未有,一朝橫空出世,評價兩極分化。
它們往往很難被當時的觀眾和評論家理解,惡評多於讚美。
但是隨著時間流逝,這些作品的真正價值卻逐漸顯現,開始被主流審美接受和追捧。
甚至有一小部分影片,成為了某一類型電影的「開山鼻祖」。
喪屍電影的第一塊裡程碑,被公認是1968年的《活死人之夜》▼
第一部定格「賽博朋克」視覺標識的電影,則是1982年的《銀翼殺手》▼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廢土電影」,以及它的開山之作——《瘋狂的麥克斯》系列▼
1979年4月12日,一部小成本電影在澳大利亞悄然上映。
這部名為《瘋狂的麥克斯》的影片,向熒幕前驚愕的觀眾們展示了一個「人命如草芥」的末日世界▼
核戰爭之後,澳洲大陸文明盡毀,只剩下廣袤的沙漠。
在這個荒涼的廢土世界裡,「原油」和「強力的發動機」是最稀缺的資源▼
殘忍暴戾的飛車黨,暴躁的公路巡邏隊;
崩壞的社會秩序,被漸漸遺忘的道德;
隨意被奪取的生命,無端被燒死的妻兒。
影片屬於Clut風B級片,充滿了復仇的暴力和血腥,真實到讓人感到不適▼
電影剛上映就被輿論激烈抨擊為:
「強姦犯、虐待狂、兒童殺手和查理·曼森(連環殺手)的萌芽」
也有很多影評人在心裡默默點讚…..
因為它的風格實在是太獨特了!
年輕的梅爾吉布森,穿著黑色鉚釘的皮衣,駕駛發動機轟鳴的機車,帶著熊熊怒火穿過廣袤無垠的荒漠,用最暴力的復仇方式,以血還血,以牙還牙。
這部成本不到40萬澳元的片子,卻在全球斬獲了1億800萬美元的票房。
成為20年來電影利潤成本之比的最高的吉尼斯紀錄。
二十多年後,《瘋狂的麥克斯》從一顆蒙塵的的影史遺珠,一躍成為《紐約時報》史上1000部最佳電影之一▼
片中對世界毀滅後荒漠中人類的生存狀態、末世生存規則的探討,為「廢土」這一全新的電影風格建立了雛形。
01 廢土:末日之後的世界
廢土(Wasteland)的名字起源於90年代末的一款遊戲。
與賽博朋克、蒸汽朋克等詞彙一樣,「廢土」有兩種含義。
1、用來形容電影、遊戲時,「廢土」是科幻題材下的一個子類別;
《生化危機:終章》、《黑客帝國》、《未來水世界》、《艾利之書》、《飢餓遊戲》、《遺落戰境》、甚至《機器人總動員》都是廢土題材的電影▼
若災難片講述的是世界如何被毀滅,那麼廢土探討的就是末日到來後,人類最真實的生存狀態。
包括新世界弱肉強食的野蠻法則;
倖存者陰暗溼冷的孤獨與恐懼感;
秩序崩壞後,人性的動搖和異變▼
2、用來形容視覺效果時,廢土是一種美學元素。
荒蕪冰冷的末世感、輻射塵埃中掙扎的倖存者、破敗的文明遺蹟。
賽博朋克題材的電影《銀翼殺手2049》中黃沙瀰漫的廢墟、城市外的殘垣斷壁,都充斥著廢土美學元素▼
在《阿麗塔:戰鬥天使》中,那些在世界大戰後,因資源重新分配所建立機械城市,也是廢土美學的一種▼
02 廢土:誕生於核恐懼
1945年8月6日,美軍向日本的廣島與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
兩座城市被夷為平地,十餘萬條鮮活的生命瞬間蒸發。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使用核武器的力量。
如同人間煉獄的慘狀讓全世界都心驚膽戰,人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末日就在身邊▼
這種紮根在內心深處的恐慌,多年後在全球範圍內孵化出了諸多文化符號。
比如日本老牌怪獸哥斯拉,又比如「廢土」這一電影類型。
影史上首個涉及「廢土」概念的影片,是1968年的《人猿星球》▼
電影講述了一艘宇宙飛船,從20世紀出發,經過近六個月光速飛行,最終墜落於公元3978年的地球上。
然而,此時的人類已經在相互殘殺中幾近滅絕,地球的主宰變成了具有智力的人猿,人類反而變成了捕獵對象▼
兩千年後,誰能想到,人類與野獸在自然界的位置居然發生了對調。
片中最經典的一個鏡頭,定格在了大海邊殘敗不堪的自由女神像上。
她象徵著末日世界人類文明的終結▼
雖然《人猿星球》沒能完整的定義廢土電影的概念。
但是它的世界觀設定和關鍵鏡頭,與後來的廢土片很接近。
雖然廢土電影有很多,但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還是《瘋狂的麥克斯》系列▼
該系列幾乎每一部電影,都在「廢土」的發展歷程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部建立「廢土世界」的雛形;第二部成為「廢土電影」裡程碑;第四部《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達到廢土美學的巔峰。
03 廢土電影的極致美學
「瘋狂的麥克斯」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第四部《狂暴之路》。
這部「神片」讓Mad Max系列徹底從B級片進化為影史留名的商業大片▼
爛番茄新鮮度97%,IMDb評分8.2。
橫掃當年的奧斯卡,榮譽不計其數:
最佳電影剪輯、藝術指導、服裝設計、化妝與髮型、音響效果….
《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引爆了社交網絡,讓媒體、導演、影評人為之瘋狂。
「廢土電影」的概念,也因此被更多人了解。
這部充滿了爆炸、追車、危險動作的電影,有80%的場面都是實拍,只有20%的CG畫面,實在是夠燥夠野。
高飽和的色彩的畫面,讓人腎上腺素飆升的爆炸追車▼
帶恐怖面具、衣著血紅的樂手,歇斯底裡的用噴火貝斯彈奏起死亡搖滾▼
兩臺1959年款式的凱迪拉克與大腳車底盤疊加,組成了四米高的首領座駕,肆無忌憚的在荒漠中橫行▼
滿載著珍貴的原油和「種母」的重型機車,徑直衝入席捲天地的風暴當中▼
這些粗糲原始、充滿末日狂歡氣氛的圖景,組成了一個最典型的廢土世界▼
《狂暴之路》的極致美學和狂熱氣氛,也讓廢土的美學風格達到了巔峰。
04 人類,向死而生
生命短暫的人類,卻對「末世題材」有著意外的執著。
對死亡的恐懼,對生存的渴求,讓我們對末世的到來,既害怕又好奇。
在人類文化史上,無論是經典文學、宗教教義、還是影視作品,都離不開「生存還是毀滅」這個永恆的話題。
中國神話有女媧補天,北歐神話有諸神的黃昏;
瑪雅文明給出了世界末日的預言(雖然並不準);
3000年前的《舊約聖經·創世紀》上明確記載,上帝用洪水衝刷了充滿人類貪婪罪惡的世界。
從誕生到成型,儘管「廢土電影」經歷了50多年的演變,還是沒有形成精準的定位。
對於普通觀眾來說,「廢土」更像是一種具有高辨識度的視覺元素,與其他風格一起,排列組合成一部部個性鮮明的電影。
「廢土」的生命力在於它對末日圖景的無限暢想,以及人性在極端考驗下迸發出的光明與黑暗。
為了更加具有「真實感」,廢土世界的設定往往會延續現實世界中真正存在的問題。
環境破壞、濫用生物製劑、核武器攻擊、能源枯竭、人口爆炸….
這些問題兼具思想性和故事性,承載了人們對於現實的悲觀情緒,是極好的作品題材。
畢竟,越是害怕,越是想窺探,這就是我們人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