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選擇理論越來越缺乏解釋力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理性選擇理論越來越缺乏解釋力 ——訪耶魯大學教授朱麗葉·亞當斯(Julia Adams)

2014年07月25日 14:5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郭臺輝

字號

內容摘要:郭臺輝:克雷格·卡爾霍恩認為,歷史社會學的許多子領域已經成為一個圈子,一個人或者一小組人在研究某一個議題或運用某種方法,而不關心其他人的研究,這樣很難把社會科學向前推進。朱麗葉:卡爾霍恩的正確之處在於,美國的歷史社會學家較少注意到他們本應關注的美國社會學這個制度化很完善的學科,因此也沒有影響到他們本應影響的學科。朱麗葉:理性選擇理論為何可能或不可能成功滲透某些學科呢?作為一門學科,政治科學在對待理性選擇的思維方式方面已經證明比社會學更為脆弱。理性選擇理論的興起是功利主義的當代翻版。非常奇怪的是,實際上理性選擇的社會理論家們把他們的觀點建立在老一代那種更不完整的經濟學模型上,比如詹姆斯·科爾曼(James Coleman)在1990年出版的那本理論綜合性著作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就是典例。

關鍵詞:選擇;歷史社會學;學科;卡爾霍恩;功利主義;相互作用;郭臺輝;研究;圈子;克雷格

作者簡介:

  郭臺輝:克雷格·卡爾霍恩認為,歷史社會學的許多子領域已經成為一個圈子,一個人或者一小組人在研究某一個議題或運用某種方法,而不關心其他人的研究,這樣很難把社會科學向前推進。您怎麼看待這個觀點?

  朱麗葉:卡爾霍恩的正確之處在於,美國的歷史社會學家較少注意到他們本應關注的美國社會學這個制度化很完善的學科,因此也沒有影響到他們本應影響的學科。總而言之,他們沒有把歷史化的社會學推向前進,也沒有讓人們更有想像力地思考美國在世界的位置。但是,我並不完全贊同卡爾霍恩。我們不難看到,歷史社會學正在走向國際化,全世界的學者正在聯繫起來,比如社會科學史學會正在維持並發展各種非常健康的國際聯繫。所以,即使如卡爾霍恩所說的那樣,歷史社會學的許多子領域成為一個圈子,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圈子,它已經涉及國際範圍的知識拓展和全球網絡的構成。

  郭臺輝:理性選擇理論深深改變了政治學,但社會學似乎對此更具有免疫力。這是為什麼?

  朱麗葉:理性選擇理論為何可能或不可能成功滲透某些學科呢?你肯定已經注意到,許多政治科學家們明確尋求與各種形式的經濟學建立聯繫,而社會學家對此卻持一定的保留態度。作為一門學科,政治科學在對待理性選擇的思維方式方面已經證明比社會學更為脆弱。但是,社會學家也傾向於把自己的勢力範圍留給經濟學家,用心照不宣的方式換取並維持自己的學科地位。社會學家不應該這樣做,但客觀上確實是這樣做了。

  理性選擇理論的興起是功利主義的當代翻版。當社會學家開始更為關注理性選擇理論的時候,作為一種觀念的動力,這個理論本身已經變得越來越沒有解釋力了。確切來說,它已經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脫離現實而沒有意義了。因此,在幾個作戰前線,功利主義原有的強大理論衝擊力已經逐漸消失,無法穿透我們學科堡壘的特殊牆體。理性選擇理論從中緣起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也讓位於行為主義經濟學,後者本身就是一種更傾向於社會學方法的經濟學研究。博弈論也向社會學拋出橄欖枝,表現得更為友好。比如說,它非常關注你我之間相互作用的感覺,即我認為你可能如何對待我,以及你認為我如何對待你。這就是博弈理論思維中的社會相互作用以及回歸結構。非常奇怪的是,實際上理性選擇的社會理論家們把他們的觀點建立在老一代那種更不完整的經濟學模型上,比如詹姆斯·科爾曼(James Coleman)在1990年出版的那本理論綜合性著作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就是典例。這就是社會學理性選擇理論的雄心在20世紀後半期走向失敗的原因。

  郭臺輝:您如何評價歷史社會學中的理性選擇理論?

  朱麗葉:我並沒有低估理性選擇理論的創新價值。幾個世紀以來,作為一種知識探索的路徑,功利主義提供了大量解決社會問題的辦法,只是現在已經變得越來越缺乏活力。社會學家、經濟學家、歷史學家和政治科學家們都沒有充分解釋,自從霍布斯以來,理性選擇理論是如何以及為何發生變遷的;如今的理性選擇理論卻為何喪失了歷史意義,它的分析空間為何變得如此狹小、如此沒有價值——至少在它近來的一些特徵方面變得非常危險。如果未來的歷史社會學能為理性選擇理論提供發展空間,那麼,它將可能作為一種在歷史上有著明確定位的機制,而不是作為一種普遍而抽象的理論。

 

  (作者單位: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劉宇)

相關焦點

  • 科爾曼的理論和方法論傾向
    這種整體方法論由於忽視系統的內部層次、特別是忽視個人行動層次而缺乏解釋力,並因此受到各種微觀社會學派的攻擊。科爾曼所主張的個體方法論是用系統的不同組成部分(如個人、群體、組織、制度)的行為來解釋系統的行為,他稱之為「系統行為的內部分析」。
  • 盛松成所說的更符合現實的經濟學理論長什麼樣?
    該書對當今的主流經濟學理論進行了全面的反思。事實上,人們對經濟理論的質疑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當今的主流經濟理論,不能處理不確定性、有限理性、制度上的複雜性或經濟系統的動態調整等問題。新古典經濟學在宏微觀經濟理論上的割裂,使宏觀理論缺乏微觀結構支撐,經濟理論缺乏邏輯連續性。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主流經濟學所持有的自由市場理論再次受到嚴峻挑戰。
  • 瘋狂歲月裡的理性選擇
    王紹光:我對文革的解釋很簡單:在瘋狂的表象下,文革參與者實際上是理性的。這個解釋基於文革期間自己的觀察:一個人參加造反派還是保守派幾乎是可以預測的。我當然並不否認文革中人們的行為有瘋狂的成分。這種瘋狂與他們對毛澤東的崇拜分不開。用韋伯(Max Weber)的說法,毛澤東屬於那種有超凡魅力的領袖(charismatic leader)。
  • 講好中國故事背後的理論
    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也需要我們講好中國故事的內在邏輯與思想理論。在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看來,一些人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錯誤預言中國經濟,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用西方的思考方式解答「中國謎題」。因而,越來越多的國際學者、觀察家不僅關注中國發展的奇蹟,更關注奇蹟背後的中國理論。這就更加要求中國的理論工作者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為講好中國故事背後的理論作出貢獻。
  • 「兩難」情境下的理性選擇
    說到底,「狼爸」是替孩子做選擇,孩子沒有選擇權,好在他「成功」了;「文科傻妞」面臨的「兩難」選擇是「非此即彼」,不需太多太深地糾結。但如果推而廣之,國際國內,經濟社會,就沒有這麼簡單了。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當代中國正處在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改革攻堅期和矛盾凸顯期,很多事情都面臨「兩難」,又不能運用「非此即彼」、「非好即壞」的單向思維和簡單辦法。
  • 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需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的根本原則
    準確把握思政課的政治性、學理性的本質特徵及其辯證關係,科學應對各種嚴峻挑戰,積極探索實現路徑,有利於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提升思政課的感染力、說服力與解釋力,始終保持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方向正確與方法科學。
  • 在理性的利益選擇中,總有一部分利益被人們捨棄
    看完理性選擇理論的小視頻同學們可能會問:「可是正常情況下,我們都是理性的人,在很多選擇上明明可以保持好自己的原則問題,這樣一來集體的利益就應該達到最大化。」正是因為你是一個理性的人,並且你知道對方是理性的,對方也知道你知道他是理性的。
  • 情境理性與生命理性
    但本文要指出的是,除此之外,其實還有另一種「追求生命價值最大化」意義上的理性,相對於原有的「理性」概念而言,其維度更高,範圍更廣,時間軸更長,從而,更真實地體現了生而為「人」的動態理性過程,而非僅是類似「機器人」的靜態、機械化理性。一般而言,人們都是追求特定約束下的最大利益,這也是主流的理性概念。
  • 150天閱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先驗分析理論·原理分析理論
    Day50-55/-第二卷原理分析理論首先,康德應明確原理分析理論的主要內容。通過對當時普遍的邏輯功能——概念、判斷和推理的劃分,他對應著人類的高級認知能力——知性、判斷力和理性。這裡的理解是狹義的理解,即產生概念的能力,判斷是將經驗內容賦予概念的能力,而理性是基於概念和經驗進行推理的能力。普適邏輯的基礎是高級認知能力的劃分完全一致的計劃。這些能力是:知識、判斷力和理性。因此普適邏輯理論在其分析理論中,正是與上述精神力量的功能和秩序相對應的,這種精神力量在一般理解的廣義的標題下被理解,並討論概念、判斷和推理。
  • 理性選擇還是制度演變?
    汪丁丁  經濟學家喜歡從康德關於人類理性的一組「先驗假設」出發,推演出關於人類行為的種種預言,儘管大多數經濟學家(除了門格爾和米塞斯)並不知道這方法論的基礎來自康德哲學。一個經濟究竟為什麼呈現出興衰枯榮?是人們理性地選擇的結果嗎?抑或是自然演進的結果?
  • 楊建華:理性的困境與理性精神的重塑
    理性主義是發展社會學理論的認識論基礎。如何看待理性?如何看待理性與社會發展的關係?這是發展研究中必須明確的問題,也是發展過程中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工具理性預設以及理性選擇理論,為經濟發展與效益最大化提供了理論支撐,但它也帶來了一些困境,如理性是有邊界的;理性內在地隱含著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的矛盾與分裂;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否棄。以工具理性為執導的現代化使人類面臨著危機,要解決現代化的危機就必須對理性做出認真的反思,重塑理性,使被肢解的理性重新恢復其完整的狀態,使抽象的理性主義回到真正的理性主義上來。
  • 《不理性的力量》書評,人性理論配合心理實驗,來解釋「不理性」
    《不理性的力量》書評,人性理論配合心理實驗,來解釋不理性暢銷書通常都會出續集,《怪誕行為學》用嶄新的角度去分析人性心理,這本續集雖然內容依然充實,但感覺上與舊作大同小異。這本書分為十章,每一章介紹一個不理性的行為。寫作手法與前作相同,都是人性理論配合心理實驗,解釋人為什麼總會做些看似不理性的行為,申延出如何應用這些不理性的行為。下面例出那十個不理性的行為,如果不是一定要看實驗過程才相信結論的話,其實看完這個便不用看書了。1.一般而言只要付出的人工越高,工人便會越努力工作,提高產生力。
  • 社會理論:理性思考與現實關懷
    如何從社會變遷的理論角度對之予以說明,又如何從現代化實踐的角度給予理性的設計,構成了我們完成十七大確立的目標的雙重挑戰。「睜眼看世界」,發達國家在相關方面的理論積累與實踐探索,可以為我們提供借鑑。為此,我們組織了幾篇稿件,圍繞有關問題進行討論,以期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意見。敬請垂注。
  • 美國行為經濟學家理察・泰勒「非理性」理論一覽
    原標題:行為經濟學之父獲諾獎 稱要「非理性」花掉獎金  中新網10月10日電 綜合報導,傳統經濟學假設所有參與經濟行為的人都是「完全理性」,並以此為基礎,建立經濟理論和模型,但人非聖賢,現實中人類充滿不理性,容易導致行為與理論預測不符。
  • 農業部:理性看待轉基因 理性選擇轉基因產品
    其主要區別在於,雜交育種是根據預先確定的育種目標,人為地選擇不同的品種組合在一起,在自然狀態下通過植物花粉或動物精液等傳遞途徑實現不同品種之間發生基因轉移和重新組合,再進行人工篩選出符合預期育種目標的新品種。例如:擬培育一個既高產又抗條銹病的小麥新品種,就必須把具有高產遺傳性狀的小麥品種與具有抗條銹病遺傳性狀的小麥品種進行雜交,再在其雜交後代中反覆篩選以獲得高產抗條銹病新品種。
  • 特稿∣創業情境與創業理論:只緣身在此山中
    創業者研究從神話般的特質論到如今的創業者認知和思維,創業機會研究從理性的機會識別過程到充滿主觀色彩的機會信念,創業資源研究從關注外部資源的獲取和利用到關注手邊閒置資源拼湊式建構與整合,創業決策從目標-手段的因果邏輯(Causation)到手段-目標的效果邏輯(Effectuation),這些創業理論和邏輯的新發展,無不是學者基於對創業情境的提煉與創業理論內核的結合,帶來日益豐富的創業研究。
  • 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察·塞勒說:年輕人花錢不要太「理性」!
    這就是『默認選項』的概念,即在你什麼都不做的情況下所進行的選擇。」能將複雜的概念講的如此透明簡單的,也只有睿智的塞勒了。學術之路並不順利早些年,塞勒致力於探索人類不合乎經濟理性的各種行為,也因此長時間被學術界稱之為是「學術叛徒」,發表的很多文章曾經一度遭到多家期刊的退稿。那時,塞勒特別喜歡研究「常人幹的蠢事」。
  • B2《超越智商》D1理性之心
    定義:儘管具有足夠的智力,卻缺乏理性思考和行動的能力。 智力 CHC智力理論 流體智力(Gf)指在不同領域(尤其是新異領域)運用推理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通過抽象推理任務來測量,比如圖像分類、瑞文測驗、數列推理。
  • 為什麼說哈耶克不是一個反理性主義者
    奧地利經濟學派洞開了哈耶克的理論視野的大門,其「主觀價值論」和「方法論個人主義」的知識論和方法論結構,以及對「計劃經濟」矢志不渝地反駁,對哈耶克有關「理性」的探討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計劃經濟」在奧地利經濟學派看來,會導致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全權控制,進而導致對政治過程本身的全權控制,市場機制賴以運行的自由選擇,便會因此而喪失,自由社會也就會被極權專制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