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性的力量》書評,人性理論配合心理實驗,來解釋「不理性」

2020-12-05 詩蕊帶你看圖書

《不理性的力量》書評,人性理論配合心理實驗,來解釋不理性

暢銷書通常都會出續集,《怪誕行為學》用嶄新的角度去分析人性心理,這本續集雖然內容依然充實,但感覺上與舊作大同小異。可能只是我先入為主,我總覺得作者已經把最精彩的內容放在第一本書中,這本書的心理實驗的質素好像次一級。書中有很多篇幅只談作者自已的個人經驗,想當然爾地將其應用在所有人身上,吹水成份多而學術成份少,作者江郎才盡無以為繼。

這本書分為十章,每一章介紹一個不理性的行為。寫作手法與前作相同,都是人性理論配合心理實驗,解釋人為什麼總會做些看似不理性的行為,申延出如何應用這些不理性的行為。下面例出那十個不理性的行為,如果不是一定要看實驗過程才相信結論的話,其實看完這個便不用看書了。

1.一般而言只要付出的人工越高,工人便會越努力工作,提高產生力。但如果人工訂得太過高,生產力反而會下降,因為人會把得失看得太重要,產生壓力影響人的思考能力,特別是需要腦力的工作。金融才俊的過億花紅,並不能誘使令他們作出更好的決策,所以用在那些花紅的錢是浪費。

2.當人知道工作的意義,可以讓人工作時有更大的源動力,更持久地集中精神工作,就算那個意義本身其實沒有多大意義,只是用來欺騙腦袋也可以。這一章心理實驗很有趣,測試實驗者砌樂高積木的耐性,一組人砌好後成品放在一旁排開,另一組人砌好後立即折掉重砌。雖然第一組的實驗者明知積木最終也會被拆掉,但看到成品一件件增多已經賦予工作一個小小的意義,足夠讓實驗者砌多一倍的積木。

3.一個人在一件物件上花時間越多,他便會覺得那件物件越有價值,因為這物件包含了他的勞力成果。這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對IKEA自組家俬情有獨鍾,也解釋了我花很多時間自行安裝Android OS,會讓我覺得Android比iOS好用得多,儘管兩者客觀上其實差不多。

4.同樣道理,我想出來的點子,總是比你想出來的好。只不過人腦很容易受騙,簡單的叫人把生字排成句子,也足夠讓人以為點子是他想出來,毫無保留地接納那個觀點。想叫小孩子吃多點蔬菜,讓他們一起種菜是最有效的方法。想說服別人,問他引導性的問題,讓他自行想出你想要答案,那他就會是最忠實的支持者。

5.報復是不理性的行為,要付出成本但完全沒有得到好處,但人腦便是天生有報復的本能,因為報復是人腦理解公義的基礎。這章的例子很好笑,作者買的新車出了問題,客務中心態度惡劣,作者的報複方法是將之寫成HBR的case study,車廠的CEO讀了一定會怪罪下來。不過這章的實驗很兒嬉,而報復這個題材也是老生常談。公司要小心客戶的報復,生氣的客戶往往用意想不到的方法去報復,小成本產生具大的殺傷力。防止生氣客戶報復,是品牌管理重要的一環。人總免不了出錯,有時簡單一句道歉,卻足以化解報復於無形。

6.不論是快樂或痛苦的事情,隨著時間越久,人是會慢慢適應,對那件事情變得麻木。減沙痛苦的方法,是儘量把痛苦的事情一口氣做完,休息後再做更痛苦。增加快樂的方法,便是把快樂的事情隔開慢慢做,保持新鮮的感覺令人更快樂。

7.人對擇偶的要求也會因應自身條件而改變。一個平凡的男人,喜歡大美人想娶她做老婆,但大美人看不上他。他有三個選擇,一是說服自已其實也喜歡醜女,但這是自欺欺人行不通。二是堅持自已想法,寧可獨身也一定要大美人,這也行不通。第三是改變條件發掘其他優點,例如改為喜歡開朗善解人意的女孩,這樣求偶的問題便解決了。

8.婚姻介紹網站的配對大多失敗,因為愛情並不是電腦配對兩人資料這樣簡單。只看外在條件式的網上聊天,並不能產生愛的感覺,愛情是建基於共同擁有的經歷。作者乘機賣廣告推銷他研發的配對網站,不著重數字上的配對,也不鼓勵平面的文字交流,改用虛擬空間的遊戲功能,為參加的男女製造共同經歷,藉此打開大家的話題,大幅增加配對成功率。

9.人類的同情心要有明確的同情對像,對著冷冰冰的數字不能勾起同情心,不是事不關已便是杯水車薪,捐了也沒有用捐來幹什麼。所以要找人捐錢,說非洲有幾多千萬小朋友挨餓,那也只是一堆數字,沒多少人會因此捐錢。但如果改為說一個挨餓小朋友的慘況,便能勾起別人的同情人,讓他們糠慨捐助幫助一個孩子。另一個成功例子,便是美國防癌協會,每個人一定認識患癌的人,它的宣傳便利用這點,去令人們產生同情心而捐錢。

10.人會因為偶然的情緒,做出一些隨機的行為。可是那個行為,卻在腦中埋中種子,慢慢發展為習慣,甚至改變了以後的想法。作者舉了一個例子,有天你要去外母家吃飯,剛好你贏了票彩小獎,去超市換獎時心情好,見到有鮮花順手買一札送給外母。當晚外母十分開心對你也特別好,從此以後你去外母家吃飯也會買花或一點小禮物,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相關焦點

  • 理性的思考與非理性的結局
    分析百年前英德兩國的艦炮博弈,有助於我們理解行為經濟學,認識人的理性與非理性。 一戰前的歐洲,一場造艦比賽在大英帝國和新興強國德國之間轟轟烈烈地展開。有趣的是,雙方造艦的直接目的不是戰鬥,而是為了在談判桌上獲益。作為老牌海上強國,英國皇家海軍認為只有讓德國人見識到自己的強大,才能有效威懾對手。於是定期在德國家門口舉辦各種炫耀式的閱艦儀式,清晰地展示強大戰鬥力。
  • 理性選擇理論越來越缺乏解釋力
    朱麗葉:理性選擇理論為何可能或不可能成功滲透某些學科呢?作為一門學科,政治科學在對待理性選擇的思維方式方面已經證明比社會學更為脆弱。理性選擇理論的興起是功利主義的當代翻版。  郭臺輝:理性選擇理論深深改變了政治學,但社會學似乎對此更具有免疫力。這是為什麼?  朱麗葉:理性選擇理論為何可能或不可能成功滲透某些學科呢?
  • 理察·塞勒教你做一個更好的「不理性的人」
    經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每個人都能理性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這也是現代政治和法律制度賦予每一個平凡人充分的自由自主權利的理論依據。行為經濟學不是為了顛覆這一基本假設,而是通過實際的觀察,找出一些明顯、固定的偏離「理性人假設」的行為和心理模式,從而讓一個非理性的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塞勒研究發現了人們有多不理性。塞勒提出的一個重要理論是賦予效應。
  • 楊建華:理性的困境與理性精神的重塑
    理性主義是發展社會學理論的認識論基礎。如何看待理性?如何看待理性與社會發展的關係?這是發展研究中必須明確的問題,也是發展過程中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工具理性預設以及理性選擇理論,為經濟發展與效益最大化提供了理論支撐,但它也帶來了一些困境,如理性是有邊界的;理性內在地隱含著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的矛盾與分裂;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否棄。以工具理性為執導的現代化使人類面臨著危機,要解決現代化的危機就必須對理性做出認真的反思,重塑理性,使被肢解的理性重新恢復其完整的狀態,使抽象的理性主義回到真正的理性主義上來。
  • 實驗勞動經濟學對人性假設的再認識
    實驗勞動經濟學對人性假設的再認識 2017年05月24日 09:3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朱琪 侯亞 字號 內容摘要:實驗勞動經濟學起源於實驗經濟學與勞動經濟學研究的結合
  • 康德:理性神學如何可能
    在麥卡錫看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已經超出了人類的能力範圍。如果把人之救贖的可能性歸於外在力量或上帝恩典之中,則定然會危及理性本身的完整性、獨立性,甚至取消道德法則的自律,而這是康德的實踐哲學所不樂見的。
  • 情境理性與生命理性
    相比之下,如缺失「生命價值最大」的這層理性,僅僅追求各個情境下的價值最大,那更多的只是短期的「投機」,而不是「創造」,這其中包括對自身生命意義的創造。追求自身生命價值的實現是「企業家」最重要的特徵,實際上,不一定需要經營企業,所有追求生命價值之實現的人廣義上都是「企業家」。也就是說,企業家的本質是經營生命,而非只是經營企業。
  • 你的欠理性行為,是因為不同的心理帳戶作怪
    如果你區別對待,認為自己寫作賺來的稿費來之不易,而輕易得到的彩票獎金隨意就花出去了,那麼你就有了兩個不同的心理帳戶,導致你對等價的兩百元有了不一樣的心理劃分。而這個心理帳戶,即奚愷元在《別做正常的傻瓜》第一章裡提出來的,也是我們今天解讀的主要內容。那麼什麼是心理帳戶呢?
  • 基於行為財務的有限理性投資決策的研究
    行為財務理論認為:決策是基於社會學、心理學和行為學的一種複雜的人類行為,在這個過程中,由於信息不對稱和個人風險偏好等不確定條件的存在,投資者的決策不一定都是理性的。因此,只有運用行為財務理論才能有效地解釋投資者在財務決策中的有限理性行為,分析財務活動中的一些異常現象,並為投資決策提供理論依據。
  • 8大消費者行為慣性:揭開人類不理性的癖好模式
    行為經濟學結合心理學及經濟學為基礎,來研究影響決策過程的心理因素,揭開消費者「非理性經濟」而影響行為的真面目。經濟學認為消費市場及消費者趨向理性思考,人們往往會選擇在最有利的條件下作出最適當的決策;相反的,行為經濟學卻告訴我們:「錯!人們並不如自己想像中的理性!」?
  • 科學理性vs人文關懷,水火不容?
    一般認為,工業革命以來創造的改變世界的巨大物質力量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工具理性的強大現實力量給近現代人營造出「人類是大自然的徵服者」的幻像。物理學革命的巨大成功催生出化學、生物學、實驗心理學等等龐雜的學科專業分類,甚至對於倫理學、經濟學這些關乎道德倫理的複雜價值問題的社會學領域,也必須冠以社會「科學」才能得到承認。
  • 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察·塞勒說:年輕人花錢不要太「理性」!
    直到30多年後,行為經濟學才漸漸地被人所了解,成為經濟學的熱門領域,許多學者前赴後繼的為這門學科建立更加紮實的理論與實證基礎。生活中的塞勒是非常活潑的一位學者,他很清楚人性的弱點,他認為,「當傳統智慧犯錯,推翻它的第一步就是睜大眼看看周遭的世界」。在學術方面,他承認自己既「懶惰」又「不擅長數學」,但觀察力相當敏銳,總能獲得可貴的洞見。
  • 《死亡實驗》人性的可怕,以及一點點善念的力量
    《死亡實驗》這部片子實在很難說…想推薦它,因為故事說得不錯,拍得很有效果,演員超好,其實真的是一部好電影。問題是…它披露了人性最醜惡的一面,從中間開始一直到電影結束,火行者自己…非常坐立不安到想要離開不要再看下去了!這並不是因為電影太難看,而是因為,這些血淋淋的事實,有時候…真不想看見!
  • 投資的時候,你我都不可能理性
    01 無法克服的「賭徒」心理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的投資行為是理性的,好像自己的每一個推斷都是有依據的。誰會白白把錢往水裡扔?實際上,人都是有情緒的,特別是遇到了好的行情,那基本上跟賭徒都沒什麼兩樣。經濟學有個基本假設:「理性人假說」。
  • 人們本著追求理性的願望出發,卻往往會做出不理性的決策
    在各種心理因素的誘導下,人們經常會做出「看似理性、但實質上非理性」的行為「買手機」你去店裡買手機,考慮一款手機,3999元。你覺得有點貴。你的預算是3000元,因此你猶豫不決。但是後面幾次的單獨約會,又讓你似乎有點後悔,因為你不管怎麼看,會發現她並不漂亮這是心理學的「評估效應」在誘導你做出「看似理性、但實質上非理性」的行為「評估效應」是指:在沒有比較對象的單獨評估模式下,人們關心的是評估對象本身是否好;而在有比較對象的聯合評估模式下,人們關心的是評估對象是否比別的參考對象要好
  • 150天閱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先驗分析理論·原理分析理論
    這裡的理解是狹義的理解,即產生概念的能力,判斷是將經驗內容賦予概念的能力,而理性是基於概念和經驗進行推理的能力。普適邏輯的基礎是高級認知能力的劃分完全一致的計劃。這些能力是:知識、判斷力和理性。因此普適邏輯理論在其分析理論中,正是與上述精神力量的功能和秩序相對應的,這種精神力量在一般理解的廣義的標題下被理解,並討論概念、判斷和推理。
  • 理性還是感性?淺談舞劇《弗蘭肯斯坦》的改編
    或許不應只從文學史的脈絡來考究這部小說,也應考慮到《弗蘭肯斯坦》是瑪麗·雪萊——這位出身於書香門第、和浪漫主義詩人們交往甚密、人生經歷也分外波折的女作家,通過個人幻想性創作來對時代社會,乃至個人經驗的反思。
  • 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齊格蒙·鮑曼的「社會學之思」
    因為機械的發展依賴於各種形式理論的轉化,這讓不少思想家意識到,基於形式理性主義發展出來的知識不僅有解釋性的功能,還有工具性的價值,於是他們在談論理性時,更願意從「產出」的角度展開,這點在英國人那裡尤其明顯。例如邊沁(1748-1832)就認為,說A行動比B行動更理性,是因為A行動能比B行動產生更多的幸福/好處。以計算為基礎、講究知識效用的觀念,就是「工具理性主義」。
  • 瘋狂歲月裡的理性選擇
    當紅衛兵運動興起時,我已進入武漢市實驗學校讀初一。這使我有機會親身投入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幹,誰幹?」在這種豪氣沖天的口號激勵下,我打起背包,與幾個小夥伴到首都北京串聯。在北京期間,我們沒去頤和園等名勝景點遊玩,而是認認真真地花了不少時間在街頭抄大字報,「取」革命之「經」。從北京返回武漢已是秋天,學校裡成立很多組織。
  • 齊格蒙特·鮑曼的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
    因為機械的發展依賴於各種形式理論的轉化,這讓不少思想家意識到,基於形式理性主義發展出來的知識不僅有解釋性的功能,還有工具性的價值,於是他們在談論理性時,更願意從「產出」的角度展開,這點在英國人那裡尤其明顯。例如邊沁(1748-1832)就認為,說A行動比B行動更理性,是因為A行動能比B行動產生更多的幸福/好處。以計算為基礎、講究知識效用的觀念,就是「工具理性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