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發給了美國學者、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理察·塞勒(Richard H.Thaler)。作為行為經濟學的開創者之一,塞勒的學說偏離了「二戰」以來越來越數學化的經濟學風格,而回歸了亞當·斯密的古典傳統,可以說與普通人有著更直接的聯繫——他研究的就是地球人的種種「蠢萌」行為。
經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每個人都能理性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這也是現代政治和法律制度賦予每一個平凡人充分的自由自主權利的理論依據。行為經濟學不是為了顛覆這一基本假設,而是通過實際的觀察,找出一些明顯、固定的偏離「理性人假設」的行為和心理模式,從而讓一個非理性的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塞勒研究發現了人們有多不理性。塞勒提出的一個重要理論是賦予效應。比如讓你每月付10元來購買一家報紙的網絡版,你也許不願意,但如果拿10元買走你每月看該報網絡版的自由,可能你還是不願意。你對此的心理價格到底是比10元高,還是比10元低呢?對這種不一致的解釋就是:人們通常會高估自己擁有的物品的價值,低估自己未擁有的物品的價值,避免損失的動機強於獲得收益的動機,失去的痛感強於獲得同一物的樂感。
對上述現象還有一個解釋也在塞勒的理論體系內,就是人的惰性,懶得折騰,願意安於現狀。而提供太多選擇又沒有推薦時,給普通人往往造成的是不知如何選擇的痛苦和胡亂選擇的後果。即便這個選擇事關重大,如醫療保險方案。
塞勒還有一個發現是心理帳戶現象。比如你這個月的工資獎金意外多了100元,你不一定就決定因此多花點錢;但如果你是外快多了100元,你就覺得花掉更理直氣壯些。在人際互動上,塞勒注意到了人們對吃虧的感受。對機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來說,分到殘羹冷炙也比一無所得好,但實際上很多人會在乎對方是否佔了自己的便宜,而不惜「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塞勒的研究如何令人們過得更好?
近年來,塞勒參與了更多政策制定活動。塞勒提倡「助推」,即一方面保障人們的自由,另一方面政策設計者可以往特定方向輕推一把。例如,人們一般懶得自行登記說願意死後捐獻器官給他人,但也不見得那麼反對。塞勒提出,法律可以推定每個人都願意捐獻,但也可以通過比較簡單的方式去明確登記,說自己不願意捐獻。這樣,器官捐贈有了更穩定的來源,人們也沒有被強迫。那即便是堅持登記才能捐獻時,簡單的登記步驟也會是更好的「助推」。總之,要把「人就怕麻煩」作為政策設計的重要出發點。
再如,塞勒冷酷地指出人類跨期選擇能力並不那麼好,即不能很好地謀劃未來。所以,助推他們默認自動加入提前儲蓄養老金的安排就頗有必要。西方不少國家的養老金體系已經深受其影響。而且塞勒還提出,設置儲蓄率時,可以和薪酬增長率自動掛鈎。
塞勒的大量研究還涉及金融市場領域,他發現了若干市場現象,並提出了若干投資準則,如子公司股價大漲時,買入母公司股票,在此不細說。值得注意的是,塞勒開設了自己的基金管理公司。他理論指導實踐,獲利頗豐,早已是人生贏家。
而對普通人的個人決策而言,了解塞勒的學說模型,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不理性,也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例如,心理帳戶現象促使人們反思自己的資金收納習慣。設置不同的心理帳戶,可以簡化思考過程,我們做經濟決策時,只要考慮單獨這件事情值不值即可。這有時可以防止亂花錢。如在賭博和投資時,更容易設置一個虧完為止的底線。但有時也讓人們為一些無謂的小錢太投入,如孜孜不倦地搶幾毛錢的微信紅包。
再比如在合作中,如果你能處在設計規則的主動位置,可以把默認選項設置成對你有利的,因為默認選項就是大部分人會選擇的結果。但也要注意公平待人,得讓人處且讓人,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自利策略,可以避免對方憤而選擇「同歸於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