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0日 11:33 來源:中國藝術報 作者:範雪嬌
字號內容摘要:目前,我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超過九成。
關鍵詞:未成年;網際網路;心理學
作者簡介:
「小時候看電影《閃閃的紅星》《上甘嶺》時,熱血澎湃。當時我特別喜歡潘冬子這個人物,甚至讓父母給我買了潘冬子同款的八角帽、紅纓槍,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又看到了很多港臺的、國外的影視作品。人的一生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偶像。可以說我走上演員這條道路,就是源於不同時期優秀的人對我潛移默化的影響,給予了我很多成長的能量和智慧。」日前在由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共青團中央宣傳部指導,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辦的「如何引導未成年人理性追星」社會評議會上,在多部影視作品中都有精彩演出的演員劉奕君回憶自己追星的經歷時這樣說道。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超過九成。行動裝置智能化讓年齡不再成為觸網門檻。隨著我國娛樂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加入追星狂潮。如何引導未成年人理性追星?是社會高度關注的一個熱點和難點。如何將對明星的崇拜之情和自己的人生理想結合起來?是當代未成年人的一堂必修課。來自文藝界、教育界、傳媒界的專家、學者們對未成年人追星持有一個共同觀點,那就是應該讓追星成就更好的自我。
尊重網際網路原住民的正常需求
今年5月,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等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93.1%,城鄉未成年人的數字差距進一步彌合,城鎮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93.9%,農村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90.3%。未成年人已經是我國網際網路主要的使用人群之一,並且作為網際網路的「原住民」,他們也是網際網路應用十分活躍的主體。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部長羅躍嘉認為,追星的心理機制主要有追尋理想自我、情感寄託的替代品、獲得同伴認可三部分,「追星者將對自己成長的期望投射成對明星的欣賞,渴望擁有與自己所喜歡的明星一樣的優秀品質,將該明星視為成長道路上的正面引導和榜樣;青少年處於情感波動性較強、與父母關係疏遠、人際關係動蕩的時期,這加劇了青少年的孤獨感,將情感轉而寄託於偶像上,能填補其情感需求,進而擺脫真實人際互動中的焦慮感;個體通過崇拜同伴們公認的明星,使得自己與同輩擁有共同語言並獲得同輩認可,進而滿足其歸屬感。」
「追星本身並不應該是問題,因為單純從追星這種現象來說,它是一種興趣,是非常符合未成年人甚至符合人的興趣選擇的。大多數明星要麼形象氣質好,要麼富有才華,這些特質都很吸引人。同時追星的背後還有一個邏輯,即追星是很多未成年人未來發展的一部分,成為明星可能成為他們未來人生的一個選項」,全國青聯委員、中澳博士沙龍主席雷希穎認為。
女藝人虞書欣6月30日在微博上發文稱「從出道開始發的朋友圈,每一次都有人洩露,昨天收到私信,居然有人在向我的粉絲賣朋友圈內容,賺這種錢既沒有道德也十分沒有意義」。這又一次暴露了飯圈文化的畸形發展,明星的朋友圈、個人行程、宿舍地址、通告行程、手機號、微信號信息,都已經被明碼標價,在各類網絡平臺中銷售,這樣的產業鏈對明星的生活、工作帶來了困擾,對追逐這些明星的未成年人也產生了許多負面引導。
談及這類現象,《燕趙都市報》評論部主任陳方表示:「大家對追星不必恐慌,關鍵是如何引導未成年人理性追星。明星在孩子心目中自然是偶像的意思,在成年人的眼中,偶像的範圍特別廣,但是相比於其他社會領域,娛樂圈有其特殊的傳播力、感染力。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未成年人追星很多都集合到了娛樂圈的明星上。從曾經引發強烈關注的楊麗娟事件,到如今備受詬病的飯圈文化,必須要警惕、批評那些特別盲目的、瘋狂的、非理性的追星行為。」
家長、學校、社會共同面對的問題
前不久,男藝人肖戰的粉絲中,有教師公然在課堂上錄製短視頻,讓全班孩子一起跳手指舞並喊出「肖戰哥哥你很好」等話語並上傳到網絡,參加由肖戰發起的一項活動,引起了輿論對該教師違背職業操守、職業道德的行為的譴責。如何理性追星愈發引人關注。
「如今,大家已和網絡空間密不可分。廣博、豐富的網絡空間足以包容任何人們喜歡的明星,也足以包容所有這些明星的粉絲和粉絲們表達的各類想法。這樣的網絡家園,需要我們大家去共同維護,需要有理性、包容、信任和安全的環境。」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秘書長李欲曉表示。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範宗釵認為,學校和教師需要傳導正確的價值觀、英雄觀、明星觀,讓孩子們進一步認識到明星的多樣性,認識到當代的明星不限於娛樂明星、影視明星,更有袁隆平、鍾南山等體現時代精神的科學家明星,以及其他行業的行業標兵、先進模範;家庭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教育示範,傳承良好家風,弘揚中華美德;明星要自尊自愛、自律、自重,業務上不斷追求專業進步,在思想道德修養上追求卓越、德藝雙馨,履行好作為公眾人物的社會責任;媒體製作和播出機構要為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榜樣意識和明星觀。
「作為公眾人物,我們身上有很重的責任,當別人說是看著我的戲長大的,我真心希望我能給青少年、給社會帶來真正有正能量的優質作品。我想對孩子們說,在追星的時候,除了愛你們的偶像之外,也要時刻關注自己的收穫、重視自己的成長。要正視自己喜愛的對象,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完美,別人不可能按照你的意願成長,你的夢想不應該完全寄托在某一個人身上,而是應該彼此祝福、互相鼓勵、各自努力成長。這樣,終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自信的人,一個對社會有意義的、有貢獻的人,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劉奕君說。
「大多數的明星之所以能發光發亮,除了外表的光鮮,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堅持換來的。追星不要失去自己,理性的追求就是要欣賞、喜歡這個明星身上的美好,比如說積極向上、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善良勇敢的精神,學習他們奮鬥的過程,做更好的自己。」咪咕動漫有限公司總編輯張學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