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攝
【新民晚報·新民網】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今天共同發布了《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2020)》。報告對於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的網絡行為、網絡認知、網絡交往、網絡表達、網絡學習、網絡素養等新情況新問題進行了報告,對網絡流行文化、人工智慧技術、網絡課程、網路遊戲等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熱點話題進行了專題討論。
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 10歲及以下觸網佔比78%
課題組對全國7~18歲的在校學生進行抽樣調查,調查顯示,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普及率已達99.2%,顯著高於我國總體網際網路普及率(64.5%)。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10歲及以下開始接觸網際網路的人數比例達到78%,首次觸網的主要年齡段集中在6~10歲。對比2017年和2020年的數據發現,8歲前開始接觸網際網路的未成年人增多,表明未成年人網絡「原住民」的特徵越發明顯。伴隨網絡接入手段日益普及和網絡運用便捷程度不斷提升,城鄉之間未成年人的網絡普及率已幾乎沒有差別,「全民上網」已經成為未成年人的顯著標籤。
社科文獻出版社供圖(下同)
京、滬兩地未成年人觸網年齡較全國平均年齡更早
藍皮書發現,京、滬兩地未成年人觸網年齡較全國平均年齡更早,京滬地區的中小學生網際網路運用狀況雖然和全國基本相似,但在網絡學習、搜索信息等主動運用網絡能力方面要高於全國水平。以參與網課為例,儘管北京小學生不參加網課的比例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參與網課學生平均上網課時間更長,在英語和編程科目的學習水平上也顯著高於全國水平。
而上海中學生無論參與網課的時間還是比例都高於全國中學生平均水平,每周參與網課八小時以上的比例更是全國水平的近5倍。同時,京滬地區未成年人對網絡安全的認識水平更高。北京小學生在網際網路上發言更為謹慎,考慮自身言論對他人影響、隱私保護和設置高安全級別密碼的比例也更高。京滬兩地在網絡素養教育方面也呈現出一定差異,這也反映出當前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發展的不均衡。
未成年人職業期待:明星、遊戲玩家佔比高
調查顯示,在未成年人喜愛的「網紅」中排名前20位的可大致分為四類:一是娛樂明星類;二是網路遊戲解說和電競選手;三是短視頻創作紅人;四是帶貨主播。另約有兩成人(17.6%)與自己的偶像或明星在網上有過交流。此外,調查顯示,在未成年人對未來的職業期待這一問題上,明星(18.0%)、遊戲玩家(17.2%)高於科學家(14.6%)、醫生(13.3%)、企業家(12.0%)等,網紅(9.4%)高於作家(9.0%)、工程師(5.9%),藝術家(18.4%)高於企業家(12.0%)、高級幹部(11.2%)。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未成年人對娛樂明星、遊戲玩家及網紅等職業的認可。
超過五成未成年人使用網絡流行語
藍皮書調查顯示,網絡流行文化對未成年人的日常語言和行為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累計超過五成未成年人使用網絡流行語,僅有9.8%的未成年人「從不使用」網絡流行語,使用網絡流行語的未成年人佔大部分。生活中未成年人大約有四成會使用網絡語言,五成未成年人學唱網上流行歌曲,近兩成未成年人會模仿網絡說話的方式。而對網上流行的娛樂活動、網上流行的東西、網路遊戲中的人物、網上流行的新玩法等,部分未成年人會模仿或購買。
調查顯示,超過半數(55.0%)的未成年人表示熟悉一些網絡用語。在眾多網絡用語中,未成年人熟悉程度較高的為娛樂綜藝方面用語,如「cp」(36.5%)、「skr」(22.4%);其次為社交方面用語,如「養火花」(17.8%)、「擴列」(17.5%),此外,15.8%的未成年人熟悉源自漫畫《七龍珠》的詞語「戰五渣」。
藍皮書指出,青少年群體對網絡流行文化較為敏感,追新逐潮;網絡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青少年的言語和行為;青少年群體在網絡流行文化熱點事件中的參與度高。建議,應該從更宏大的視野認知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的意義,高度關注網絡流行文化對於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呼籲青少年摒棄和遠離不健康的網絡流行文化,警惕網絡流行文化背後資本市場等運作造成的青少年及其家庭的矛盾和損失。
超六成小學生認為網課提高了成績
未成年人使用網課的情況怎麼樣?網課對未成年人的學習有幫助嗎?課題組對全國7~18歲的在校學生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在線學習以37.0%的比例位列未成年人上網目的的第3位,與2017年(13.4%)相比提升顯著。這說明近年來在線教育產業的不斷發展已經對未成年人的學習方式產生了明顯影響。
調查顯示, 50.1%的未成年人對網課表示「一般」或「不喜歡」,而對網課表示「比較喜歡」或「非常喜歡」的佔43.6%。對網課的喜愛程度也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降低,且鄉鎮學生對網課的喜愛程度也低於城市學生。而在網課的作用上,65.6%的小學生認為網課提高了成績,與對網課的態度相似,初中生和高中生對網課的作用認同的比例逐漸遞減,體現出網課對學生的影響也隨著年級的提升而逐漸減弱。
長時間網課對學生視力的影響值得關注。調查發現,未成年人主要通過手機上網,佔比達到75%以上,而用電腦上網的未成年人僅佔14%。按一節網課40分鐘計算,大部分學生在疫情期間每天用手機連續聽課4~6小時,時間過長,上課效果不太好,且手機屏幕較小,易造成未成年人視力損傷。
未成年人「數位化生存」程度不斷提升 網遊沉迷、過度依賴等仍然需警惕
藍皮書指出,當代未成年人「數位化生存」程度不斷提升,在享受數字生活帶來快樂和便利的同時,一些未成年人對電子產品和網絡的依賴不斷加深甚至成癮,這對身心健康產生了不良影響,引發了一系列家庭和社會問題。
數據顯示,參與調查的未成年人平均網齡超過6.3年,中學生擁有智慧型手機的平均年限達到4.87年,最長的達到15年。網絡運用時間增多,運動時間隨之減少,視力問題愈加嚴重;便捷的信息服務導致主動思考減少,親子間溝通不足,家庭和學校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欠缺指導;不良信息、網絡詐騙、隱私洩露等網絡風險嚴重危害著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網遊沉迷等風險仍然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巨大挑戰。網遊沉迷是家長和輿論長期最為關注的話題,而近些年,短視頻、直播等也容易讓未成年人過度上網。而這些問題,對於農村留守兒童則呈現出更為複雜多樣的表徵,也折射了更多的社會問題。
長期以來,「網癮少年」作為一個特殊的標籤,給部分未成年人的生活、學習和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困擾。多年來,有關各方針對網癮青少年不斷探索矯治糾正方法,但多數收效甚微,有些方式還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對未成年人的身心造成了嚴重傷害。近幾年,作為一種新的視角,社會工作開始介入青少年「網癮」問題,在幫助未成年人擺脫網絡依賴、恢復正常生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社會工作超越了傳統網癮矯治方式的局限,通過個體、小組和團隊支持等手段,將未成年人、家庭、社區、學校、朋友群體等均納入其中,以平等、尊重、關懷的方式改善未成年人的生活環境和態度,從而引導未成年人走出網癮困擾。
(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