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描繪「生存在數位化中的未成年人」

2021-01-09 新民晚報

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攝

【新民晚報·新民網】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今天共同發布了《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2020)》。報告對於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的網絡行為、網絡認知、網絡交往、網絡表達、網絡學習、網絡素養等新情況新問題進行了報告,對網絡流行文化、人工智慧技術、網絡課程、網路遊戲等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熱點話題進行了專題討論。

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 10歲及以下觸網佔比78%

課題組對全國7~18歲的在校學生進行抽樣調查,調查顯示,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普及率已達99.2%,顯著高於我國總體網際網路普及率(64.5%)。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10歲及以下開始接觸網際網路的人數比例達到78%,首次觸網的主要年齡段集中在6~10歲。對比2017年和2020年的數據發現,8歲前開始接觸網際網路的未成年人增多,表明未成年人網絡「原住民」的特徵越發明顯。伴隨網絡接入手段日益普及和網絡運用便捷程度不斷提升,城鄉之間未成年人的網絡普及率已幾乎沒有差別,「全民上網」已經成為未成年人的顯著標籤。

社科文獻出版社供圖(下同)

京、滬兩地未成年人觸網年齡較全國平均年齡更早

藍皮書發現,京、滬兩地未成年人觸網年齡較全國平均年齡更早,京滬地區的中小學生網際網路運用狀況雖然和全國基本相似,但在網絡學習、搜索信息等主動運用網絡能力方面要高於全國水平。以參與網課為例,儘管北京小學生不參加網課的比例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參與網課學生平均上網課時間更長,在英語和編程科目的學習水平上也顯著高於全國水平。

而上海中學生無論參與網課的時間還是比例都高於全國中學生平均水平,每周參與網課八小時以上的比例更是全國水平的近5倍。同時,京滬地區未成年人對網絡安全的認識水平更高。北京小學生在網際網路上發言更為謹慎,考慮自身言論對他人影響、隱私保護和設置高安全級別密碼的比例也更高。京滬兩地在網絡素養教育方面也呈現出一定差異,這也反映出當前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發展的不均衡。

未成年人職業期待:明星、遊戲玩家佔比高

調查顯示,在未成年人喜愛的「網紅」中排名前20位的可大致分為四類:一是娛樂明星類;二是網路遊戲解說和電競選手;三是短視頻創作紅人;四是帶貨主播。另約有兩成人(17.6%)與自己的偶像或明星在網上有過交流。此外,調查顯示,在未成年人對未來的職業期待這一問題上,明星(18.0%)、遊戲玩家(17.2%)高於科學家(14.6%)、醫生(13.3%)、企業家(12.0%)等,網紅(9.4%)高於作家(9.0%)、工程師(5.9%),藝術家(18.4%)高於企業家(12.0%)、高級幹部(11.2%)。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未成年人對娛樂明星、遊戲玩家及網紅等職業的認可。

超過五成未成年人使用網絡流行語

藍皮書調查顯示,網絡流行文化對未成年人的日常語言和行為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累計超過五成未成年人使用網絡流行語,僅有9.8%的未成年人「從不使用」網絡流行語,使用網絡流行語的未成年人佔大部分。生活中未成年人大約有四成會使用網絡語言,五成未成年人學唱網上流行歌曲,近兩成未成年人會模仿網絡說話的方式。而對網上流行的娛樂活動、網上流行的東西、網路遊戲中的人物、網上流行的新玩法等,部分未成年人會模仿或購買。

調查顯示,超過半數(55.0%)的未成年人表示熟悉一些網絡用語。在眾多網絡用語中,未成年人熟悉程度較高的為娛樂綜藝方面用語,如「cp」(36.5%)、「skr」(22.4%);其次為社交方面用語,如「養火花」(17.8%)、「擴列」(17.5%),此外,15.8%的未成年人熟悉源自漫畫《七龍珠》的詞語「戰五渣」。

藍皮書指出,青少年群體對網絡流行文化較為敏感,追新逐潮;網絡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青少年的言語和行為;青少年群體在網絡流行文化熱點事件中的參與度高。建議,應該從更宏大的視野認知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的意義,高度關注網絡流行文化對於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呼籲青少年摒棄和遠離不健康的網絡流行文化,警惕網絡流行文化背後資本市場等運作造成的青少年及其家庭的矛盾和損失。

超六成小學生認為網課提高了成績

未成年人使用網課的情況怎麼樣?網課對未成年人的學習有幫助嗎?課題組對全國7~18歲的在校學生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在線學習以37.0%的比例位列未成年人上網目的的第3位,與2017年(13.4%)相比提升顯著。這說明近年來在線教育產業的不斷發展已經對未成年人的學習方式產生了明顯影響。

調查顯示, 50.1%的未成年人對網課表示「一般」或「不喜歡」,而對網課表示「比較喜歡」或「非常喜歡」的佔43.6%。對網課的喜愛程度也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降低,且鄉鎮學生對網課的喜愛程度也低於城市學生。而在網課的作用上,65.6%的小學生認為網課提高了成績,與對網課的態度相似,初中生和高中生對網課的作用認同的比例逐漸遞減,體現出網課對學生的影響也隨著年級的提升而逐漸減弱。

長時間網課對學生視力的影響值得關注。調查發現,未成年人主要通過手機上網,佔比達到75%以上,而用電腦上網的未成年人僅佔14%。按一節網課40分鐘計算,大部分學生在疫情期間每天用手機連續聽課4~6小時,時間過長,上課效果不太好,且手機屏幕較小,易造成未成年人視力損傷。

未成年人「數位化生存」程度不斷提升 網遊沉迷、過度依賴等仍然需警惕

藍皮書指出,當代未成年人「數位化生存」程度不斷提升,在享受數字生活帶來快樂和便利的同時,一些未成年人對電子產品和網絡的依賴不斷加深甚至成癮,這對身心健康產生了不良影響,引發了一系列家庭和社會問題。

數據顯示,參與調查的未成年人平均網齡超過6.3年,中學生擁有智慧型手機的平均年限達到4.87年,最長的達到15年。網絡運用時間增多,運動時間隨之減少,視力問題愈加嚴重;便捷的信息服務導致主動思考減少,親子間溝通不足,家庭和學校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欠缺指導;不良信息、網絡詐騙、隱私洩露等網絡風險嚴重危害著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網遊沉迷等風險仍然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巨大挑戰。網遊沉迷是家長和輿論長期最為關注的話題,而近些年,短視頻、直播等也容易讓未成年人過度上網。而這些問題,對於農村留守兒童則呈現出更為複雜多樣的表徵,也折射了更多的社會問題。

長期以來,「網癮少年」作為一個特殊的標籤,給部分未成年人的生活、學習和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困擾。多年來,有關各方針對網癮青少年不斷探索矯治糾正方法,但多數收效甚微,有些方式還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對未成年人的身心造成了嚴重傷害。近幾年,作為一種新的視角,社會工作開始介入青少年「網癮」問題,在幫助未成年人擺脫網絡依賴、恢復正常生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社會工作超越了傳統網癮矯治方式的局限,通過個體、小組和團隊支持等手段,將未成年人、家庭、社區、學校、朋友群體等均納入其中,以平等、尊重、關懷的方式改善未成年人的生活環境和態度,從而引導未成年人走出網癮困擾。

(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相關焦點

  • 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狀況研究技術報告
    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狀況研究技術報告  本項研究於2006年10月26日至12月19日在全國進行實地調查,調查對象是12歲——18歲的未成年人。本項研究中關於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涉及到的哪些方面的確定主要採用了座談會的研究方式,2006年8月30日下午2:00-5:00在中國青少年社會服務中心,調查研究小組邀請了11名10-18歲的上網未成年人進行座談(訪談提綱見附錄1);2006年9月2日下午2:00-5:00邀請了四名家長進行訪談,其中兩名家長上網,兩名不上網(訪談提綱見附錄2)。
  • 報告:未成年人觸網呈低齡化 超六成小學生有手機
    報告:未成年人觸網呈低齡化 超六成小學生有手機 原標題: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10日電(楊雨奇)10日在北京發布的一則報告顯示,中國未成年人首次接觸網絡的年齡不斷降低,小學生群體有自己手機的佔比達到64.2%,他們熱衷在網絡平臺上完成作業,並藉助微信及
  • 未成年人網絡行為調查的社會學意義
    我們希望這種努力將引發世界各國對其進行具體研究,以使大家相互學習,逐漸勾勒出新興網絡社會中人類跨文化的藍圖。」  「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狀況調查」從2006年啟動,作為「網脈工程」的子項目之一,由中國青少年社會服務中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共同發起。截至2017年,該調查項目已經完成了九次全國抽樣調查。
  • 引導未成年人理性追星
    引導未成年人理性追星 2020年07月10日 11:33 來源:中國藝術報 作者:範雪嬌 字號 內容摘要:目前,我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超過九成。
  • 被「軟色情」包圍的未成年人
    《第八次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狀況調查報告》顯示,逾九成未成年人在上網時遭遇過不良信息的侵擾。之後,豆芽陸續從B站上收到了七封私信,來信者是10歲到17歲不等的未成年人,她們的共同點是都有被網友騷擾過。騷擾多數是以擴列(註:加好友)開始,接著是語言騷擾,以及要求這些未成年人拍裸照和私密處照片。這些躲在角落裡的未成年人試圖告訴豆芽,網上還有很多她不知道的「套路」。
  • 「中國未成年人保護十大事件」評選結果公布
    人民網北京6月2日電(譚琳 ) 「六一」來臨前夕,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和全國律協未成年人保護專業委員會公布了 「中國未成年人保護十大事件」。這一結果是在對2013年6月1日至2014年6月1日期間發生的兒童保護事件、政策等進行系統梳理,經未成年人保護專家評選後最終確定。
  • B站風波:如何讓未成年人避開網絡暴力和軟色情?
    事情的經過是一名15歲的B站(bilibili網站)up主(網站視頻投稿者)「科裡斯」網戀10歲女童,誘導她去學習十八禁的文愛語c(語言描述淫穢內容),被女童母親發現後,該名up主一邊教唆該女童離家出走甚至自殺以示抗議,一邊在與女童母親溝通中,
  •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新規落地 頭部企業積極履責
    2016年10月,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發布《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2017年春節期間,網信辦起草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送審稿)》。2019年10月,《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簡稱「修訂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其中修訂草案新增「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兩章。
  •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年10月17日第二次修訂)
    第五條 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應當對未成年人進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科學教育、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國家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勞動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培養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抵制資本主義、封建主義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蝕,引導未成年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百餘位專家學者齊聚「雲端」探討未成年人網絡安全保護
    近日,由西安郵電大學陝西省網絡數據分析與智能處理重點實驗室與北京西普陽光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科技論壇,以線上微論壇和視頻會議的方式舉行。來自北京、上海、西安、長沙、廈門等分論壇的100餘位專家學者參與研討。
  • 《我的世界》致歉未成年人色情交易 我的世界色情裸聊曝光
    4月12日晚間消息,針對央視曝光的《我的世界》平臺上關於未成年人色情交易的新聞,《我的世界》中國版運營團隊剛剛回應稱,向廣大用戶表示誠摯的歉意,對於指出的問題《我的世界》中國團隊完全接受,運營團隊也在第一時間開啟整改措施。 此外,《我的世界》中國還公布了整改措施。
  • 未成年人網絡直播「隱秘的角落」:超四成App存少兒不宜內容
    未成年人脫衣直播;8歲男童兩小時打賞主播9.3萬元;14歲全網最小二胎媽媽成網紅主播……隨著網絡直播的興起,這些涉及未成年人的網絡新問題頻被曝光。7月16日,南都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發布《網絡直播App未成年人保護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分析網絡直播行業的現存問題。
  • 電商平臺禁止銷售電子菸 尤其面向未成年人
    電商平臺禁止銷售電子菸 尤其面向未成年人在這份《通告》中,國家菸草專賣局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表示,自《通告》印發之日起,敦促電子菸生產、銷售企業或個人及時關閉電子菸網際網路銷售網站或客戶端;敦促電商平臺及時關閉電子菸店鋪,並將電子菸產品及時下架;敦促電子菸生產、銷售企業或個人撤回通過網際網路發布的電子菸廣告。
  • 防止未成年人抽「第一口煙」 監管部門嚴控電子菸線上線下銷售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調查顯示,15-24歲年齡組的使用率最高,獲得電子菸的途徑主要是通過網際網路,比例達到45.4%。為了防止未成年人藉由「不設限」的網絡平臺購買電子菸,國家菸草專賣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今年11月1日發布了《關於進一步保護未成年人免受電子菸侵害的通告》,要求各類市場不得向未成年人銷售電子菸,不得通過網際網路銷售電子菸,不得通過網際網路發布電子菸廣告。
  • 未成年人侵權歸責原則研究
    《未成年人保護法》總則中規定了遵循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應遵循適應未成年人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的原則,在司法保護一章中規定,「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及時審理,並適應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點和健康成長的需要,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 中國未成年人人體尺寸調查數據將在今年底揭曉
    中新網8月23日電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今天上午在北京通報了首次全國未成年人人體尺寸測量的基本情況和最新進展。
  • 阻斷網上「隔空」猥褻未成年人的蔓延之勢,相關保護別成棉花糖
    文丨若夷12月20日,在「從嚴懲處涉未成年人犯罪,加強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發布會上,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副局長龔志勇表示,近年來,部分不法分子打著「個性交友」「童星招募」等幌子,誘騙、脅迫未成年人進行「裸聊」或發送「裸照」「裸體視頻」等方式進行「隔空」猥褻的違法犯罪行為有蔓延之勢,成為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新形態
  •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各方共同參與
    近年來,未成年人涉網犯罪案件增多,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特點。有關調研報告顯示,7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都是受到網絡暴力、色情或是網遊等網上不良內容的影響。未成年人涉網犯罪具體分為兩種情況,其中一種是未成年人利用網絡平臺或媒介進行犯罪。
  • 江西檢察:呵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七原色"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與犯罪預防,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自1986年上海市長寧區檢察院成立我國第一個「少年起訴組」,我國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已經歷了30年的發展歷程。近年來,江西檢察機關積極履職、勇於創新,以加強未成年人保護、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為出發點,推動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健康發展。
  • 中國本月起將第一次全面測量未成年人人體尺寸
    今後,中國學生將穿什麼尺寸的校服、幾年級的學生將用多高的課桌椅等,都將有統一的標準進行規範。從本月開始,我國將全面展開第一次全國未成年人人體尺寸測量工作。    記者上午從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了解到,此次測量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年齡跨度最大、抽樣人數最多、地域跨度最大、測量項目最全面的一次未成年人人體尺寸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