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2日電(譚琳 ) 「六一」來臨前夕,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和全國律協未成年人保護專業委員會公布了 「中國未成年人保護十大事件」。這一結果是在對2013年6月1日至2014年6月1日期間發生的兒童保護事件、政策等進行系統梳理,經未成年人保護專家評選後最終確定。
該評選活動自2010年起已開展四年,引起了社會各界對兒童權利保護的關注,並進一步推動了中國未成年人保護事業的發展。此次評選出的十大事件包括了「南京兩名女童被餓死案拷問當前兒童保護制度」、「陝西富平產科醫生販嬰案折射『社會病』」、「西安幼兒園私自給幼兒服用處方藥暴露安全監管缺位」等具有影響力、能體現中國兒童保護工作發展需求和趨勢的事件以及政策。
此次評選出的十大事件分別為:
1、南京兩名女童被餓死案拷問當前兒童保護制度
2013年6月21日,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某單元樓內,年僅3歲和1歲的兩名幼童被發現餓死家中。據媒體調查,這兩名幼童曾因飢餓而徹夜拍門喊媽媽,甚至趴到馬桶上吃糞便充飢。而她們的父親正因吸毒服刑,母親樂燕也有吸毒史,事發時下落不明。2013年9月18日,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此案。檢察機關指控,兩女童的母親樂燕怠於履行撫養義務,明知二被害人無生活自理能力,在無人照料的情況下會饑渴致死,2013年4月底至6月21日案發未曾回家。審理後法庭公開宣判,被告人樂燕犯故意殺人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點評:
南京兩名女童被餓死案同許多孩子被父母長期虐待致死致殘案件一樣,再一次引發我們對兒童法律保護困境的深思,為什麼監護人侵害兒童權利的案件會屢屢發生,為什麼喧囂過後歸於平靜甚至麻木,直至下個案件再次發生。這個案件暴露的是兒童法律保護領域老生常談的問題,就是兒童保護制度不完善,尤其是對監護人的支持、監督和幹預製度。當家庭監護出現問題時,如何監督父母的行為,並對不當行為給予及時幹預,已成為當前我國未成年人保護領域需要研究的重點內容。民政部門正在開展的社會保護試點也力圖在解決這一問題。未成年人社會保護試點,要求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和司法保護的聯動銜接機制,建立監測、預防、發現、報告和幹預機制,並統籌整合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等力量和資源,逐步形成未成年人社會保護網絡。希望試點工作能夠積極探索,為面臨生存困難、監護困境和成長障礙的未成年人及時得到有效保護提供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