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普通人來說,賺錢都不容易,所以要學會理性消費。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大多時候也都認為自己的消費或者說經濟行為是理性的,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你很可能被自己的大腦欺騙了,或者被商家套路了!
下面是消費行為中,比較基礎的5道試題。做的時候不要「故意」過多的思考,就按照你正常的購物來思考,從而做選擇就好(這樣才有助於認清你自己)。
1、你一個人去逛街,又熱又累,想吃一個冰激凌,現在冰激凌店有下面三種活動給你選,你會選哪一種?
A、一個7.5折
B、第二個半價
C、買三送一
2、商場內某知名奶粉品牌做促銷活動,有下面兩種方案,活動時間3個月,一旦選定一個活動就不能變更。你會選擇哪一種?(不允許合夥購買)
A、現場買三盒贈送一盒;
B、累計購買三盒,之後憑三個空包裝盒換一盒。
3、某商場"食物櫃"推出下面兩個優惠方案,你會選哪個方案?
A、會員卡費50元,在未來三年裡買商品打9.5折;
B、在未來一個月內單次滿500減5累積。
4、你和家人一起去購物,剛到商場門口就看到一個大的優惠活動條幅:「商場促銷,每滿100元送15元,零頭不計;購物滿1000元的顧客,不享受滿100送15的優惠,但可以享受打8折的優惠」。你和家人已經買好了950元需要的東西,那麼從價格和生活方面考慮,需不需要再買東西?如果需要,以下東西中買哪個比較實惠?
A、2000元的空調
B、60元的皮包
C、10元的魔方
D、不買
5、你走進一家咖啡店,看到店裡對一款咖啡提供兩種套餐:第一種是加量33%不加價;第二種是原價降價33%。哪種更好?
A、第一種
B、第二種
C、一樣
答案:ABABB
如果你對哪一道題的答案有疑慮,可以在評論中提出來,我再給你具體分析。
下面我再帶大家學習一點「行為經濟學」,了解一下自己的消費行為和商家的套路。
下面是「行為經濟學」的一些研究成果(行為經濟學法則),來自書籍《理性的非理性》:
原文閱讀:這6條行為經濟學法則,每個人都應該知道!
1、對比效應。在決策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同時面臨很多個選項,這樣一來,我們的判斷就很難做到客觀和獨立。換句話來說,當出現一個明顯更差的選擇時,我們更有可能選另一個選項。
2、折中效應。這個現象就是「折中效應」,當我們偏好不確定的情況下做選擇時,往往更喜歡中間的選項,因為中間的選項看起來更安全,不至於犯下嚴重的決策錯誤。這個效應現實中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理髮店、餐廳,都會利用這個效應來實現他們的銷售目的。
3、交易效用。我們買東西的時候一般都會有一個心理預期價格,這本來應該是可以讓我們理性決策和效的。但大多數人心裡的交易效用,其實都不是精確計算之後得出的一個具體的數字,而是按照倍數或者百分比來計算的,從而讓我們經常做出欠理性的購買決策。商家都喜歡靠打折促銷來吸引消費者,就是因為打折的方式把優惠直接用比例的形式呈現出來,有效地刺激了消費者的購買慾。
4、錨定效應。「錨」比喻的是我們對事物的第一印象。人在做決策的時候也是一樣,第一印象就像一個錨沉在我們心裡,會影響對後面事物走向的預期。在打折促銷裡,商品的原價就是我們腦海中的那個「錨」,通過參考原價,我們才覺得優惠,想要購買。在討價還價的時候,商家的開價就是「錨」,會成為我們還價的基準。除了價格,購物體驗、產品質量、售後服務的預期,也都可以被 「錨定」。
5、損失規避效應。心理學家發現,失去的痛苦要遠遠大過得到的快樂,這種現象被稱為損失規避效應。比如總是展示危險與不安的保險業,和熱衷於打廣告的保健品行業,贏利都是建立在人們對失去的恐懼上。
6、沉沒成本效應。沉沒成本就是過去已經投入的、無法收回的成本。大部分人都會因為心疼以前的付出而繼續投入,即使這樣可能虧得更多。
關於行為經濟學書籍還有很多,比如《錯誤的行為》、《助推》、《思考快與慢》、《動物精神》、《行為經濟學講義》、《影響力》、《無價》、《怪誕行為學》、《清醒思考的藝術》、《搖擺》......
文/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網 G先生
掌握快速閱讀的能力,助你提升閱讀效率,實現輕鬆高效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