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已然身處於信息爆炸的時代,當我們的老師和父母已然不能對我們言傳身教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會變得盲從。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去思考,甚至是如何去思考我們自身思考的過程。我們不知道自己有著怎樣的思維模式,也就不清楚該如何去修正、提升我們的思維品質。
重新認識了自身的慣性思考模式和思考過程
《思辨與立場》幫我重新認識了自身的慣性思考模式和思考過程。在對批判性思維過程的指導方法論的學習中,可借用工具來審視並修正自身的思維過程,尤其是它不受學科邊界限制的優勢能使我們提升在多個方面的思考和學習能力,使我們在面對複雜世界不斷變化的情境中提高總結、提煉本質的能力。
思維質量高的人,會做出理性的思考和行為如果不懂得獨立思考,就很容易被信息牽著鼻子走。比如,綠豆可以包治百病,黑豆泡醋可以治療高血壓,還有朋友圈那種「3天內轉發就會有好運」的。可是,同樣的信息,為什麼有的人會深信不疑,而有的人卻能理性地辨別呢?其實,他們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思維質量的高低。
思維質量高的人,會做出理性的思考和行為,思維質量低的人,無法辨別時只能跟風。思維質量是可以訓練和學習的。《思辨與立場: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批判性思維工具》就是一本可以提升我們思維質量的書籍。
思維的標準
想要合理評估自己的推理能力,需要我們一直介入自己的思維,並以思維質量標準為參考,來考察思維的各個部分及推理的整個過程。通常我們要使用到的標準包括清晰性、準確性、精確性、關聯性以及深度、廣度、邏輯性、重要性和公平性。
1.清晰性
如果一個陳述不清晰,我們就無從展開討論。比如,「對美國教育體制能做些什麼」就是不清晰的問題,更清晰的問題可以是「為了讓學生學到勝任工作的技能,從事教育的人能做什麼」。
你可以問以下問題,來分析思維清晰與否:
你能就那一點作詳細闡述嗎?
你能換個方式來表達那一點嗎?
你能給我舉個例子嗎?
2.準確性
一個陳述可以清晰但不準確,比如「大多數狗都超過300斤」。人們經常錯誤地呈現或描述事情,特別是牽涉到他們的利益時。
你可以問以下問題,來分析闡述準確與否:
它是真實的嗎?
我們該如何檢查它是否準確?
我們該如何探尋它是否真實?
3.精確性
一個陳述可以既清楚又準確,但不夠精準,比如「小明超重了」就是如此。
你可以問以下問題,來分析陳述精確與否:
你能否提供進一步的細節?
你能否更具體一些?
4.關聯性
一個陳述可以清晰、準確且精確,但和議題無關。比如在討論學生成績時,因為努力程度不等同於學習質量,所以學生投入學習的時間和成績其實沒有必然的關聯性。
你可以問以下問題,來分析問題是否具備關聯性:
那些問題如何與議題有關?
這一觀念如何與其他觀念相關?
5.深度
一個陳述可以清晰、準確、精確且具有關聯性,但是卻缺乏深度。比如,在討論美國毒品問題時,回答「唯有對其說不」,就是用一種極其膚淺的方式對待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它沒有深入到歷史、經濟、政治、心理、生理所有方面。
你可以問以下問題,讓思維更具深度:
你如何考慮問題中的各種難題?
你如何處理問題中最重要的各種因素?
6.廣度
一個推理可能清晰、準確、精確、有關聯且有深度,但缺乏廣度。比如,對於美國經濟改革,持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立場的人,對議題的探討都很深,但卻都只展示了問題中的一個立場。
你可以問以下問題,讓思維更具廣度:
我們是否需要考慮另一個觀點?
是否存在看待這一問題的不同方式?
從……立場看會怎麼樣?
8個技巧,提升思維質量
1、利用「浪費的」時間
我們每天總是會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很多的時間,比如原本30分鐘的午休,因為賴床延長到了60分鐘;或者工作了一天,覺得回到家裡就是要放鬆和休息的,於是躺在沙發上刷劇。其實類似這樣的時間還有很多。
我們不妨利用這些時間,尤其是晚上的時間,來回顧自己的一天:自己做了哪些事情;這些事情是否都整明白了;哪些事情讓自己產生了消極或積極的情緒;今天裡,最差的思考是什麼?
回顧的時候,有可以將自己的觀察記錄下來,記錄得越詳細越好,時間久了,通過這些記錄可以看出我們自己的思維類型。
2、一天處理一個問題
每天找出一段比較短暫的空閒時間,選擇一個自己想面對的問題,去分析和弄清楚這個問題背後的邏輯是什麼,系統透徹地思考這個問題。
3、將思維標準內化
思維的標準包括清晰性、準確性、精確性、關聯性、深度、廣度、邏輯性和重要性等八個部分。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相應的標準來進行關注。比如,你打算下個星期關注清晰性,那麼你就要關注自己在跟別人交流時,什麼時候思維時不清晰的,也可以關注別人在說話時什麼時候思維不清晰。
你也可以一個星期聚焦清晰性,也可以下一個星期聚焦準確性。
4、保留一份思維日誌
每個星期都可以寫一些日誌,比如描述那種可以明顯激起你情緒的情境,講述自己在這種情境中的反應,並分析這個情境裡會發生什麼,去挖掘深層的東西,思考自己可以從中學到什麼,如果情境重現的話,你的做法會有什麼不同。記得,一次只能描述一個情境。
5、訓練認知策略
策略標準包括:自我中心主義是默認機制、對周圍的自我中心敏感、大腦做出超越經驗的概括、自我中心看起來是理性的、大腦的自我中心是自動的、通過支配行為或服從行為追求權力、人類是社會中心的動物、理性的養成需要努力。
我們可以從以上選擇一個策略進行訓練,在我們使用這個策略的時候,要在日誌裡面記錄下自己的情況,包括自己的收穫以及如何用這個策略來提升自己的思維。
6、重塑你的性格
認知的特質包括:認知謙遜、認知勇氣、換位思考、認知一致、認知堅毅、信賴推理、思維自主等。
每個月我們可以選擇一個認知特質進行努力,聚焦於如何養成這種特質。比如,如果聚焦於認知謙遜,那麼我們就要關注自己在什麼時候會承認自己錯了;當別人指出我們存在某個問題時,我們什麼時候會產生自我防衛。
7、面對你的「自我」
每天我們都可以對自己的自我中心思維進行審視:我今天是否因為小事而發怒了?我是否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人了?
通過反思,我們可以了解到自己的自我中心思維,然後調整自己的操作方式,用更理性的思維來處理。
8、重新鑑別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
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同樣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識別角度。比如,桌上有半杯水,有的人會說「只剩半杯水了」,而有的人會說「還有半杯水呢」。
在這個策略當中,我們要練習重新鑑別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用積極的視角來看待問題。當我們可以利用自己的思維讓工作和生活都變得有創造性時,我們就能掌控情境了。
一個人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思維質量不高的話,就不會有理性的行動,也不懂得如何解決問題,更無法支撐起理想的人生。思維質量低的人,生活處處漏水,還不知道是為什麼,以為這都是命運,其實決定命運的是思維質量,它決定了你最終能走多遠。
思辨與立場 結語
學會做一個自己思維的批判者,提升思維的品質和技巧,是我們在這個迅速變化世界中唯一的出路。
在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原點上,無論你從哪兒開始,都是向前。當然,你也都會面臨如何堅持的問題。不要害怕,你只是需要一個計劃,一個能讓你正常生活,不至於崩潰或絕大多數精力被佔據的計劃。如果貪求太多,最終可能會放棄整個計劃。
這是個烏龜級速度的比賽,你採取的穩步固定的步驟,決定了最終能走多遠。
喜歡今天的內容
就給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