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消費者行為慣性:揭開人類不理性的癖好模式

2020-11-23 網際網路那點事

什麼是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行為經濟學結合心理學及經濟學為基礎,來研究影響決策過程的心理因素,揭開消費者「非理性經濟」而影響行為的真面目。

經濟學認為消費市場及消費者趨向理性思考,人們往往會選擇在最有利的條件下作出最適當的決策;相反的,行為經濟學卻告訴我們:「錯!人們並不如自己想像中的理性!」? 讓我們來看看:

促發效應(Priming Effect)-感知暫存而影響行為

人們「上一秒」所聽到的、看到的資訊,會促發「下一秒」的認知處理,甚至應用到也許不相關的情境中。假設你正要作一題選擇題,出題者在這時說:「聽說亞洲人的數學都很好!」,不論實際上有沒有必要,接下來你會自動地用數學運算的邏輯來思考題目。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負面影響大過於正面

研究指出,當人們面對同樣程度的獲利和損失時,損失帶來的負面感受是獲利帶來的正面感受的兩倍;也就是說,痛苦比快樂的感覺更加強烈;因此,人們在作決策時,容易過於偏頗地看重損失的程度?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包裝方式

當兩個選項的內容、事實或期望值相同,卻因為被賦予的「框架」(描述、包裝方式)不同,進而影響人們對於選擇的觀感。

當選項以獲利的方式陳述時,人們傾向於避免風險;當以損失的方式陳述時,人們則傾向於尋求風險。另外,反映上面所提到的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若將選項套上損失框架(Loss Framing),可產生比套上獲利框架(Gain Framing)更顯著的效果?

身體標記(Somatic Marker)-身體會幫消費者記住

身體標記將過去的「經驗或情緒」及「必要反應」做連結,未來面對類似情境時,大腦身體標記會作出提醒,制約人們往同樣的方向思考及作決定。

比如說,你去了一家印度餐廳,食物不乾淨且服務態度很差,這個不愉快用餐經驗在你腦中作下了標記,從此以後當朋友再提議去任何印度餐廳,你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產生排斥的心態?

情緒型決策(Emotional Decision Making)

在我們的大腦中,主導情緒產生的「杏仁核」(Amygdala),比起主導理性思考的「腹內側前額葉皮質」(Ventromedial)反應得更即時、更強烈。

因此 當消費者第一時間看到產品時,容易因為自己的「情緒觀感」而影響購買決策?然而,最好的產品營銷要能同時兼顧消費者的感性及理性需求,滿足他們情緒上的感受及喜好,同時也提供產品優勢、作用及數據來協助他們強化購買的合理性?

信任激素 (Oxytocin: The trust hormone)

催產素,又稱信任激素,是人類大腦中所釋放的一種生理激素,於分泌時會提升對目標對象的情感連結,並建立信任感、安全感及滿足感,進而可影響決策行為?

信任激素在日常生活中時常產生作用;例如,當你在Facebook上查看朋友的PO文時,你腦中的信任激素同時也在提升。在營銷及公關操作上,也常透過消費者所「信任」或「喜歡」的人來加強訊息。

同質性及社會認同 (Homophily and Social Proof)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們容易被性質類似的人吸引,尋求有歸屬感、熟悉感的群體;而因為害怕被孤立或排除在群體之外,人們會依據「所屬群體」的做法,來判斷自己應該怎麼行動?不管是日常中該不該省電、住飯店時該不該配合續用浴巾的環保措施,還是在宴會上應該如何使用餐具,如果我們看到周圍的人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情,我們就會斷定這樣做是有道理、有意義的。這樣的現象在象在社交上更是常見?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人們時常固執的堅持自己的立場,不停的採用及搜集證據,去支持自己的觀點,並且忽略或否定與既有意見相佐的資訊,把一切新資訊解釋成符合自己的論點。因此,不要嘗試「理性」得用事實和證據來改變其他人的想法、告訴他人錯在哪裡,而是運用上述的信任激素(Oxytocin)及社會認同(Social Proof),建立一個可提供歸屬感的社群,或是塑造受信任的人為典範,進一步改變他人的想法?

上述這些「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充斥在消費大眾、社交網絡及媒體之間;身為營銷/社群達人,應該要靈活地搭配運用各種人類與生俱來的「不理性」。在傳播對象尚未發現的情況下,改變他們的認知、決策行為,聰明地、漂亮地、不留痕跡地達到所期望的最終效果。

消息源:動腦雜誌

 



相關焦點

  • 消費者購買行為十大模式及其帶來的啟示
    對於消費者而言,其購買行為是比較複雜的,我們根據抽象出來的特徵,可以將其分為10個大的主要類別。  2、購買行為比較隨意,喜歡接受新事物,樂意嘗試原來沒有使用過的品牌,增加新的體驗,不斷尋求一些新的刺激,此類人群對新品牌,容易接受,也容易放棄。  3、根據心理價位決定購買何種品牌,同時也考慮品牌和級別等要素,這是典型的「以價定品」並重視性價比的一種購買行為模式。
  • 行為定價是如何「引導」消費者購買決策?
    原因是很多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常常是不理性的,會跟隨情境的變化而做出即時的消費行為。對非理性的消費行為進行分析進而制訂出的定價策略,能夠幫助商家(企業)提升收入和業績,這就是行為定價。西蒙顧和集團CEO克勞斯席樂克博士(Dr. Klaus Hilleke)研究和實踐行為定價多年,他認為,行為定價在產品定價、產品組合,以及銷售策略上的應用「大有可為」。
  • 投資行為的慣性
    來源:雪球人的行為有慣性的,例如我曾經有一個大學校友,不是我們一個系的,她可以說是我大學校花了,她很有意思,找的對象都是渣男氣質的,高大帥氣花心,能說會道的,但都是中途出軌,後來找的幾個也都是這樣的,非常奇怪。
  • 斯坦福學霸的認知方法論:打破慣性模式,主導自我人生
    他覺得自己甚至連一個螺絲釘都不如:身邊的同事為了往上爬不擇手段,他雖有雄心壯志但不屑於用這樣的方式;換了領導之後,他和新的領導合不來,每天工作壓力非常大。 最近,小李經常想要不要離職,但是又害怕去另外一家大公司,還是會碰到類似的情況。而去中小公司,又有點放不下大公司帶給自己的光環和認可。所以,小李每天都深陷在上班如上墳和要不要跳槽的矛盾中。
  • 網際網路大數據背景之下,消費者購買行為分析!
    網際網路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等技術的發展和成熟,通過運用大數據的技術手段,對消費者行為研究將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大數據技術可以通過相關技術手段獲取消費者的大量數據,從而在這些大量的數據中分析出消費者購買意願。大數據通過對消費者從搜索、瀏覽停留時間和習慣等方面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判斷出消費者對產品的購買意願大小,進而對消費者進行精準的產品投放,從而達到促進消費者消費的目的。
  • 消費行為: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上篇)
    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具體包括消費者個人的性格、氣質、興趣、生活習慣與收入水平等主體相關因素;消費者所處的空間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和經濟環境等各種刺激因素,如產品本身的屬性、價格、企業的信譽和服務水平,以及各種促銷形式等。這些因素之間存在著複雜的交互作用,它們會對消費者的決策內容、方式及結果有不確定的影響。
  • 進化心理學是如何解釋人類會產生追尋人生意義這類想法或者行為的...
    進化心理學是如何解釋人類會產生追尋人生意義這類想法或者行為的?它對我們的生存和繁衍也就是所謂的基因延續有什麼意義嗎?一種觀點認為,人類這種特殊的心理癖好是語言和心智進化所導致的結果,心智進化為我們思考諸如「意義」、「價值」這種抽象概念提供了基礎,而語言則提供了載體,你可以想像一下,沒有語言怎麼去描述種抽象概念。
  • 你是一個理性的消費者嗎?三分鐘測試幫你認清自己!
    對於普通人來說,賺錢都不容易,所以要學會理性消費。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大多時候也都認為自己的消費或者說經濟行為是理性的,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你很可能被自己的大腦欺騙了,或者被商家套路了!下面是消費行為中,比較基礎的5道試題。做的時候不要「故意」過多的思考,就按照你正常的購物來思考,從而做選擇就好(這樣才有助於認清你自己)。
  • 慣性的哀傷,我一直都在,奈何人類太笨
    在整個星雲塌縮過程中,顆粒之間會發生相互碰撞,而那些慣性(質量)比較大的物體,在碰撞中獲得的動能很小,而小顆粒(慣性小)卻可以在碰撞中獲得很高的動能。其結果就是,大顆粒由於動能低,最後在引力的作用下慢慢聚集起來,而小顆粒由於動能高,在碰撞中會遠離大顆粒,最後被太陽捉住。聚集起來的大顆粒就形成了今天的行星、小行星帶、和其它小天體。
  • 大數據下的商業倫理:電商不誠信行為分析
    在中國,「倫」「理」二字,早在公元前8世紀前後的《尚書》《詩經》《易經》等著作中已分別出現。西漢初年,人們開始廣泛使用「倫理」一詞,以概括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原則和規範。人類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以及在不同文化、不同國家範圍內,有著不同的道德規範。
  • 基於行為財務的有限理性投資決策的研究
    【摘 要】本文從決策的理性和非理性出發,分析了有限理性產生的根源,總結出在有限理性下投資者的決策特徵,旨在說明財務決策是一種複雜的人類行為,投資者進行決策時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理性不完備和認知偏差,提出了基於有限理性的投資策略。
  • 說說本能反應與理性行為
    在理性狀態下,我是一個關心朋友,先人後已的人,令可自已受苦也不委曲別人的人。這是我的真實本性。對我本能狀態下的懦弱行為,不能也無法作為評判道德是非的標準,當然,更不能把它上升為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  所以, 我質疑:潛意識中的本能行為,可能跟身體內的血型以及大腦的結構有關係。有一位博友告訴我: 「每個人都有對生活的自我選擇,是因為脖子上的腦溝路徑不同。」
  • 如何做到理性決策,帶你走進行為金融學
    包括丹尼爾.卡尼曼的一些行為金融學家都推崇另外一個觀點,那就是人類大多時候其實是非理性的。 丹尼爾.卡尼曼有一本非常著名的著作《思考,快與慢》,他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他在書中提出了一個觀點,在很多情況下,人都不是理性的,偏見是人與生俱來的缺陷。
  • 羊城晚報:不規範公務行為無以扭轉官場慣性
    羊城晚報:不規範公務行為無以扭轉官場慣性   最近一段時間,城中媒體頗為集中地暗訪、報導了廣州某些政務中心的服務狀況,總體情況不令人滿意:窗口沒人;辦公時間上網聊天、看球賽;前來辦事的市民「被滿意」;事情辦了一半「準時」下班;正午清場,有空調、椅子的辦證大廳寧可空著也不讓市民進來休息,讓市民大熱天時在外暴曬……有領導說窗口沒人是上廁所去了,或到後臺處理業務了,或下鄉了;上網是允許在沒事的時候通過內網學習有關業務知識;有些部門本就是通過
  • 2020藍鯨視界| 別樣雙十一:打工人變尾款人,消費者回歸理性
    不過據記者觀察,儘管人們的消費熱情依舊,但消費觀念受疫情影響而發生了較大轉變,以往消費者在大促期間瘋狂「買買買」的習慣正被理性消費所取代,讓後疫情時代下的首個「雙十一」大促顯得有些不同。大促玩法簡化但不簡單,消費者吐槽依舊據了解,今年「雙十一」天貓和京東都將預售時間定為10月21日,整個大促活動持續到11月11日,為期22天;蘇寧更是在9月28日就啟動大促,硬生生將「雙十一」從單日狂歡節演變為橫跨一個月的消費盛宴。
  • 人類的四種自駕反應模式
    第一支不幸的劍不可以減少,但是第二支、第三支情緒的劍,是可以不可以不射出的,我們完全可以不去接這些劍。我們通過練習是可以減少這些傷害的。人們產生負面情緒當中,在正念裡,反應是不存在必然反應的,都是慣性的反應,是人類的自駕模式。一、人類的慣性反應模式1.
  • 好奇號洞察火星8年,揭開了3大不為人知的秘密,顛覆人類認知!
    好奇號洞察火星8年,揭開了3大不為人知的秘密,顛覆人類認知!早在100多年前,人類對移居火星自信滿滿,火星上可能存在比人類智慧更高的生命,這一想法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人類有機會探索火星,用探測器真正抵達火星時,才發現火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完美,環境惡劣,表面一片荒蕪,毫無生機可言,讓原本充滿信心的科學家們自信心受挫。不過火星上頻頻出現的異象,引起眾人的深思,從種種跡象表明,遠古時期的火星或許不是這幅模樣。
  • 購物中心消費者行為的性別差異研究
    一些學者在研究消費者行為的性別差異基礎上,更進一步深入探討了職業女性與非職業女性的消費行為差異,男性消費者行為的代際差異,以及青年女性消費者消費行為特徵及消費體驗等研究,為消費者行為研究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也為商場開發商和零售商了解更豐富的消費者行為習慣及特徵提供了參考。我國的購物中心正處於快速發展期,關於購物中心消費者行為研究也開始受到學者關注。
  • 對這些侵權行為說不!江蘇發布消費者權益保護十大案例
    在今年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來臨之際,3月11日,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2019年度消費者權益保護十大典型案例,期望以此引導消費者積極理性維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也提示廣大經營者依法誠信經營,為營造良好放心的消費環境,服務保障消費推動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和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 理性看待「瓷磚放射性」 消費者其實不必要恐慌!
    一份由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2009第2批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質量公告》,公布了對河北、山西、廣東等8個省、272家企業生產的364種陶瓷磚產品的監督抽查結果。抽查結果顯示,有36種產品破壞強度、15種產品斷裂模數不合格、37種產品吸水率不合格,3種產品「放射性核素限量」不合格。  其它項目的不合格都被媒體集體忽視,唯獨「放射性核素限量」這個非常專業的名詞開始被部分媒體惡炒,深究其因是放射性直接與癌症掛上了勾。更有部分媒體直接誇大說「瓷磚可致癌」,導致部分消費者出現「瓷磚放射性超標」恐慌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