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購買決策是指消費者謹慎地評價某一產品、品牌或服務的屬性並進行選擇、購買能滿足某一特定需要的產品的過程。
廣義的消費者購買決策是指消費者為了滿足某種需求,在一定的購買動機的支配下,在可供選擇的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購買方案中,經過分析、評價、選擇並且實施最佳的購買方案,以及購後評價的活動過程。它是一個系統的決策活動過程,包括需求的確定、購買動機的形成、購買方案的抉擇和實施、購後評價等環節。廣義的消費者購買決策如圖1所示。
消費者購買決策的特點
許多學者對於消費者購買決策有不同的描述過程,為了指導讀者對消費者購買決策模式有一個較好的認識,本文作者通過查閱文獻總結出消費者購買決策的一些特點,為消費者購買決策模型的分析與構建提供評價參照系和理論依據。
(1)消費者購買決策的目的性。消費者進行決策,就是要促進一個或若干個消費目標的實現,這本身就帶有目的性。在決策過程中,要圍繞目標進行籌劃、選擇、安排,就是實現活動的目的性。
(2)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過程性。消費者購買決策是指消費者在受到內、外部因素刺激,產生需求,形成購買動機,抉擇和實施購買方案,購後經驗又會反饋回去影響下一次的消費者購買決策,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過程。
(3)消費者購買決策主體的需求個性。由於購買商品行為是消費者主觀需求、意願的外在體現,受許多客觀因素的影響。除集體消費之外,個體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一般都是由消費者個人單獨進行的。隨著消費者支付水平的提高,購買行為中獨立決策特點將越來越明顯。
(4)消費者購買決策的複雜性。
- 心理活動和購買決策過程的複雜性。決策是人大腦複雜思維活動的產物。消費者在做決策時不僅要開展感覺、知覺、注意、記憶等一系列心理活動,還必須進行分析、推理、判斷等一系列思維活動,並且要計算費用支出與可能帶來的各種利益。因此,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過程一般是比較複雜的。
- 決策內容的複雜性。消費者通過分析,確定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何種價格購買何種品牌商品等一系列複雜的購買決策內容。
- 購買決策影響因素的複雜性。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具體包括消費者個人的性格、氣質、興趣、生活習慣與收入水平等主體相關因素;消費者所處的空間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和經濟環境等各種刺激因素,如產品本身的屬性、價格、企業的信譽和服務水平,以及各種促銷形式等。這些因素之間存在著複雜的交互作用,它們會對消費者的決策內容、方式及結果有不確定的影響。
(5)消費者購買決策的情景性。由於影響決策的各種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地點、環境的變化不斷發生變化。因此,對於同一個消費者的消費決策具有明顯的情景性,其具體決策方式因所處情景不同而不同。(梁汝英2004年)由於不同消費者的收入水平、購買傳統、消費心理、家庭環境等影響因素存在著差異性,因此,不同的消費者對於同一種商品的購買決策也可能存在著差異。
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模型
1,問題認知
消費者認識到自己有某種需要時,是其決策過程的開始,這種需要可能是由內在的生理活動引起的,也可能是受到外界的某種刺激引起的。
例如,看到別人穿新潮服裝,自己也想購買;或者是內外兩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營銷者應注意不失時機地採取適當措施,喚起和強化消費者的需要。
2,搜尋信息
信息來源主要有四個方面:
- 個人來源,如家庭、親友、鄰居、同事等;
- 商業來源,如廣告、推銷員、分銷商等;
- 公共來源,如大眾傳播媒體、消費者組織等;
- 經驗來源,如操作、實驗和使用產品的經驗等。
3,評價備選方案
消費者得到的各種有關信息可能是重複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因此還要進行分析、評估和選擇,這是決策過程中的決定性環節。
在消費者的評估選擇過程中,有以下幾點值得營銷者注意:1、產品性能是購買者所考慮的首要問題;2、不同消費者對產品的各種性能給予的重視程度不同,或評估標準不同;3、多數消費者的評選過程是將實際產品同自己理想中的產品相比較。
4,購買決策
消費者對商品信息進行比較和評選後,已形成購買意願,然而從購買意圖到決定購買之間,還要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
1) 他人的態度,反對態度愈強烈,或持反對態度者與購買者關係愈密切,修改購買意圖的可能性就愈大;
2) 意外的情況,如果發生了意外的情況—失業、意外急需、漲價等,則很可能改變購買意圖。
5,購後評價
包括:1)是購後的滿意程度;2)購後的活動。
消費者購後的滿意程度取決於消費者對產品的預期性能與產品使用中的實際性能之間的對比。購買後的滿意程度決定了消費者的購後活動,決定了消費者是否重複購買該產品,決定了消費者對該品牌的態度,並且還會影響到其他消費者,形成連鎖效應。
消費者購買決策模式
研究消費者購買決策模式,對於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和提高企業市場營銷工作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國內外許多的學者、專家對消費者購買決策模式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並且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模式。
1、消費者購買決策的一般模式
人類行為的一般模式是S-O-R模式,即「刺激——個體生理、心理——反應」。該模式表明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是由刺激所引起的,這種刺激既來自於消費者身體內部的生理、心理因素和外部的環境。消費者在各種因素的刺激下,產生動機,在動機的驅使下,做出購買商品的決策,實施購買行為,購後還會對購買的商品及其相關渠道和廠家做出評價,這樣就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購買決策過程。如圖2所示。
2、科特勒行為選擇模型
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一個強調社會兩方面的消費行為的簡單模式。該模式說明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反應不僅要受到營銷的影響,還有受到外部因素影響。而不同特徵的消費者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活動的過程,通過消費者的決策過程,導致了一定的購買決定,最終形成了消費者對產品、品牌、經銷商、購買時機、購買數量的選擇。
3、尼科西亞模式
尼科西亞在1966年在《消費者決策程序》一書中提出這一決策模式。該模式有四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從信息源到消費者態度,包括企業和消費者兩方面的態度;第二部分,消費者對商品進行調查和評價,並且形成購買動機的輸出;第三部分,消費者採取有效的決策行為;第四部分,消費者購買行動的結果被大腦記憶、貯存起來,供消費者以後的購買參考或反饋給企業。
4、恩格爾模式
該模式又稱EBK模式,是由恩格爾、科特拉和克萊布威爾在1968年提出。其重點是從購買決策過程去分析。整個模式分為4部分:①中樞控制系統,即消費者的心理活動過程;②信息加工;③決策過程;④環境。(梁汝英2004年P92)
恩格爾模式認為,外界信息在有形和無形因素的作用下,輸入中樞控制系統,即對大腦引起、發現、注意、理解、記憶與大腦存儲的個人經驗、評價標準、態度、個性等進行過濾加工,構成了信息處理程序,並在內心進行研究評估選擇,對外部探索即選擇評估,產生了決策方案。在整個決策研究評估選擇過程,同樣要受到環境因素,如收入、文化、家庭、社會階層等影響。最後產生購買過程,並對購買的商品進行消費體驗,得出滿意與否的結論。此結論通過反饋又進入了中樞控制系統,形成信息與經驗,影響未來的購買行為。
5、霍華德——謝思模式
該模式是由霍華德與謝思合作在60年代末在《購買行為理論》一書中提出。其重點是把消費者購買行為從四大因素去考慮。①刺激或投入因素(輸入變量);②外在因素;③內在因素(內在過程);④反映或者產出因素。
霍華德——謝思模式認為投入因素和外界因素是購買的刺激物,它通過喚起和形成動機,提供各種選擇方案信息,影響購買者的心理活動(內在因素)。消費者受刺激物和以往購買經驗的影響,開始接受信息並產生各種動機,對可選擇產品產生一系列反應,形成一系列購買決策的中介因素,如選擇評價標準、意向等,在動機、購買方案和中介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便產生某種傾向和態度。這種傾向或者態度又與其他因素,如購買行為的限制因素結合後,便產生購買結果。購買結果形成的感受信息也會反饋給消費者,影響消費者的心理和下一次的購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