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的哀傷,我一直都在,奈何人類太笨

2020-09-03 郭哥聊科學

慣性可能是最簡單的物理概念了,剎車的時候身體會向行進方向傾倒,推鉛球的時候質量越大越吃力、用力搖晃溼漉漉的頭髮就會甩出水珠、射出去的箭會繼續飛行……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慣性現象。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物理概念,從有文字的文明到真正理解它,幾乎用了五千年。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蠻荒時代——慣性參與了世界的創造

如果說有什麼東西是與這個世界共存的,那麼一定是規律。還是拿慣性來舉例,不論是宇宙的形成還是銀河系、太陽系、地球,它們能以現在這個樣子出現都與慣性有關。太陽系是一團超新星爆炸後產生的星雲,星雲中的微粒在引力的作用下開始向中心塌縮,那些很輕的粒子在引力的作用下開始產生熱核反應,發出炙熱的光,這就是我們的太陽。

在整個星雲塌縮過程中,顆粒之間會發生相互碰撞,而那些慣性(質量)比較大的物體,在碰撞中獲得的動能很小,而小顆粒(慣性小)卻可以在碰撞中獲得很高的動能。其結果就是,大顆粒由於動能低,最後在引力的作用下慢慢聚集起來,而小顆粒由於動能高,在碰撞中會遠離大顆粒,最後被太陽捉住。聚集起來的大顆粒就形成了今天的行星、小行星帶、和其它小天體。

地球誕生之後發生過很多重大事件,但無疑生命的誕生以及最後產生人類,是對地球影響最大的一件事。當第一隻南方古猿來到地面,這意味著地球上一個全新的開始。你可能會想,出現生命怎麼會與慣性有關係呢?

實驗已經證明,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在宇宙射線和雷電的作用下,無機物分子可以產生複雜的有機物分子,包括糖、核酸等等。隨著有機物分子中原子數的增加,分子的慣性(質量)在增加。它們隨著雨水慢慢地聚集在大海裡。與海洋變鹹的道理一樣,小分子的水會不斷蒸發出去,大分子的有機物會不斷積累,最後原始地球的海洋就變成了一鍋「有機物的濃湯」,原始生命就是誕生在這樣的環境裡。

二、文明的第一縷曙光——慣性點亮了文明

文明之火是如何點亮的,現在學術界有很多的說法,都很有道理,但是都缺乏堅實的證據。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慣性給文明提供了動力。我們來看一下,慣性是怎麼做到的。

地球生命起源於海洋,生命的起源方式塑造了生物身體最基本的機能模式——生物要維繫正常的生理機能,就必須維持體內滲透壓平衡。對於海洋生物來說,它們可以通過與海水的滲透壓交換來達成這個目的。一般來說,除了那些有很多河流流入,蒸發又很快的內陸湖泊,距離海洋越遠的陸地上,水中的鹽分就會越少,這就導致了陸地動物獲取鹽分很難。

觀察陸地上的所有動物,從小到螞蟻這樣的昆蟲,大到牛、羊、長頸鹿、獅子、老虎……也包括人類,都對鹽有著執著的追求。獲取鹽的方式,無疑可以控制人類的生活範圍。而對於擁有智慧的人類來說,很早就學會了從石頭中提取鹽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提取鹽的手段也多種多樣,從最初(井鹽)熬製含鹽的泥土,還學會了從鹽湖、海水中提取鹽的方法。

而鹽之所以會在從鹹水的蒸發中析出,其本質原因就是因為食鹽中的氯和鈉在與水中游離的氫和氫氧根結合的時候,其慣性(質量)都會比水分子大,這樣在相互的碰撞中,獲得更高速度的總是水分子,所以隨著蒸發,溶液中的鹽會越來越多,最後析出。

傳說舜為了讓自己的人民能夠吃上鹽,派自己的兒子去巫鹹部做酋長,學習製鹽術。由於巫鹹部落的人在製鹽的時候伴隨著咒語、祭祀和舞蹈等等,所以舜部落的人們就把巫鹹部的製鹽術稱為巫術。這就是漢語中巫師的由來。而中華的文明就是從巫術中誕生,後來的諸子百家,都是巫師的傳人。

三、慣性默默為人類服務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說,慣性一直在微觀領域發揮作用,人類不知道不能算「眼瞎」,事實上並非如此。其實當人類的祖先還在從一個枝頭蕩到另外一個枝頭,以及在地面上跳躍逃跑,慣性都在發揮作用。你當然也可以說,這時候靈智未開,不懂得慣性這不能算。

但是,當人類投擲出第一塊石頭、第一支標槍呢,射出第一支箭呢?人類對於這些物體為什麼能夠在空中飛行一段距離的原理——慣性,仍舊是毫無察覺。如果到此你仍然會狡辯,說這個時間都還早,人類還沒足夠聰明。那麼好吧,我們再看下面一個例子。

公元1148年,南宋軍事家陳規發明了以黑火藥發射彈丸、以竹管為槍管的「突火槍」。有了這個東西,都不要研究一下,彈丸的射程與彈丸重量之間的關係嗎?儘管這個時候的計時工具還是特別落後,只有水漏和沙漏,但是長度單位和重量單位都已經確定下來,已經具備定量研究的基礎。

不要覺得這時候的中國人很笨,事實上當時的中國人是地球上最先進的文明,其它文明還不如當時的中國人。陳規發明了地球上第一把「火藥槍」之後,大約400年,人類的認識迎來了飛躍。這就是我們下面要提到的科學家——伽利略。

四、當把實驗與定量分析結合——慣性浮出水面

在歷史上伽利略是最早對動力學作了定量研究的人。1589—1591年,他對物體的自由下落運動作了細緻的觀察,從實驗和理論上否定了統治兩千年的亞里斯多德的落體運動觀點(重物比輕物下落快),指出如忽略空氣阻力,重量不同的物體在下落時同時落地,物體下落的速度和它的重量無關。

伽利略對運動基本概念,包括重心、速度、加速度等都作了詳盡研究並給出了嚴格的數學表達式。尤其是加速度概念的提出,在力學史上是一個裡程碑。有了加速度的概念,力學中的動力學部分才能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而在伽利略之前,只有靜力學部分有定量的描述 。

伽利略還對物體在斜面上的運動,拋射體的運動等作過實驗和觀察。在這些研究基礎上他提出了加速度的概念及其數學表達式。他曾非正式地提出慣性定律和物體在外力作用下運動的規律,提出運動相對性原理(現稱伽利略相對性)。

相對性原理是為答覆對哥白尼體系的責難而提出的,但原理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它第一次提出慣性參考系(慣性系)的概念,被愛因斯坦稱為伽利略相對性原理,是狹義相對論的先導。這些為牛頓正式提出運動第一、第二定律奠定了基礎。伽利略還提出過合力定律,拋射體運動規律。

在經典力學的建立上伽利略可以說是牛頓的先驅,牛頓結合了伽利略和克卜勒的工作發表了著名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以及1687年發小的《自然定律》中明確提出了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這些定律奠定了此後300年間的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緊隨其後的是以牛頓定律為核心的人類生產方式的第一次轉變。

至此,慣性這個被掩蓋了幾千年的物質規律終於釋放出它的光芒。直到今天,我們的航海、航空、衛星、飛彈等等現代化裝備的導航都依賴慣性規律。

結束語

從慣性規律被發現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發現,科學之所以誕生得比較晚,不是因為規律之前不存在,而是因為規律都是隱藏在複雜的表面現象之下,同時還需要適當的技術手段,以及正確的思維方法的支持才能被發現;我們還可以發現,科學並不是人類的本能。人類文明花費了幾千年才具備了科學思維,如果沒有教育,沒有學習,我們會很容易失去科學這個強大的武器。

慣性一直都在,規律一直都在,儘管科學已經如此發達,其實我們只不過是了解了這個世界的冰山一角,還有更廣闊的未知宇宙的奧秘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你,會是下一個揭開秘密的那個人嗎?

相關焦點

  • 哀其不幸:契訶夫《哀傷》
    在我讀完的幾篇中,著名的《套中人》之外,我想為《哀傷》這一篇寫點什麼。契訶夫在開始寫之前,想對自己也對朋友們:讀書之前,千萬不要帶著偏見。我讀契訶夫之前,對他是存有偏見的。這來自從語文書、文學課裡常年提到的那兩句:俄羅斯著名文學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 我是一隻大頭笨螞蟻
    我不要在孤獨失敗中死去,我不要一直活在地下裡,物質的騙局,匆匆的螞蟻,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他不會傷心,他也會傷心。 兩首歌,詞不同,調不同,感覺卻相同。 我就是那個螞蟻,那個大頭笨螞蟻。穿著假耐克阿迪,用不起蘋果手機。但上班要遲到了,我確實很著急。 我就是那個螞蟻,那個匆匆的笨螞蟻。
  • 人類對慣性的認識和研究過程,每一個人都應該了解
    導讀:人類對慣性的認識和研究過程,每一個人都應該了解。在物理學裡,慣性(inertia)是物體抵抗其運動狀態被改變的性質。物體的慣性可以用其質量來衡量,質量越大,慣性也越大。克卜勒德國天文學者克卜勒,在從1618年至1621年分三階段發表的著作《哥白尼天文學概要》裡,最先提出術語「慣性」,拉丁語為「懶惰」的意思,與當今的詮釋不太一樣。克卜勒以對於運動變化的抗拒來定義慣性,這仍舊是根據亞裡斯多德的靜止狀態為自然狀態的前提。一直要等到後來伽利略的研究與牛頓將靜止與運動統一於同一原理,術語慣性才能應用於當今其所賦有的概念。
  • 嘴巴笨反應慢,一吵架就哆嗦,所以老是吵不過別人的4個星座
    1點星座有的人是嘴巴比腦子快,腦子還沒想清楚,嘴巴就吧唧吧唧了,像這種腦子跟不上嘴巴的人,往往吵架都很厲害,而有的人則剛好相反,他們嘴巴跟腦子都很慢,腦子反應不過來,嘴巴也特別笨,一吵架就全身哆嗦,說話都打顫,所以基本上每次吵架都吵不過別人,
  • 奈何boss要娶我夏林真的患白血病了嗎 凌異洲為什麼沒捐骨髓
    奈何boss要娶我夏林真的患白血病了嗎 凌異洲為什麼沒捐骨髓  在《奈何boss要娶我》中,夏林和凌異洲的婚姻生活讓許多人羨慕,更重要的是男主的顏值一直在線,而女主也屬於耐看型,兩人的協議婚姻就是從夏林患白血病開始的,夏林真的患白血病了嗎?其實凌異洲曾經說出了實情,她的病有隱情,只能說凌異洲太腹黑了。》》》
  • 光輝深處,亦有哀傷!黃家駒罕見的幾張照片,你都見過嗎?
    光輝深處,亦有哀傷! 黃家駒罕見的幾張照片,你都見過嗎?我想在華語樂壇再也找不出像黃家駒這樣的人物了吧!如今斯人已逝,然而他的影響依然存在。黃家駒的一生是非常短暫的,我們只能用僅僅留下的那些音樂來回憶他的青春。光輝深處,亦有哀傷!
  • 電子垃圾狂飆:人類的時尚 地球的哀傷
    新華網廣州6月5日專電 題:電子垃圾狂飆:人類的時尚 地球的哀傷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烏夢達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中國的主題是「綠色消費,你行動了嗎」。當「電粉」們狂熱追逐新款手機、電腦、數位相機的時候,你可曾想過,那些廢棄的電子產品最終怎樣從地球上消失?
  • 操控是人類與慣性之間的一場撕逼
    無論是寶馬的50:50的布局,還是超跑們那種屁股比頭沉的設定,歸根到底都是在操控性層面上對車輛結構進行優化設計(《50:50,到底圖個啥?》)。那麼,是什麼讓重量分布變得這麼重要?這位靠蘋果出名的大神提出了三大定律,打頭陣的就是慣性定律。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惰性定律):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簡單點說,就是:一個東西動起來了就懶得停下來,停下來了就懶得動。
  • 「視頻轉文」科學家已經發現人類變笨的確鑿證據
    >今天,我們來和大家聊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人類為什麼越變越笨?手機可以看書,可以讀報,可以把能幹的事情全部幹掉,甚至於連性生活都可以由VR來幫助完成,可以預見未來,這種現象只會愈演愈烈。大多數人類學家認為,過去150年來,西方國家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生育率已經低於平均水平。一直以來,受教育水平越低的人生育速度越快。因此,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人類已經變得越來越蠢了。2006年的美國電影《蠢蛋進化論》就反映了這種論調。
  • 天道:你一直混得不好,不是因為你太笨,而是沒有做好這2件事
    天道:你一直混得不好,不是因為你太笨,而是沒有做好這2件事一、小事過多第一自身本身就有很多的小事情沒有處理好,那怎麼才能做好大事呢?在天道的語錄裡,做事情就得從一點一點的小事慢慢做大,如果一直專心的做小事情,那將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倘若一直關心做大事,自然自己的事業越做越大。這句話的道理在於,一個人不要單獨的完成小事,我們要靠一群人一起完成,建立一個組織,勁往一處使,團結起來做大事,僅靠自己做大完全不行。
  • 慣性
    「慣性」這個概念是初二物理就有的,定義是「物體總保持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直到有外力迫使其改變運動狀態」。這句話其實有點拗口,啥叫「總保持」,啥是「外力迫使其改變」?對於初二的孩子們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我試著用通俗的語言給大家聊聊力學上的慣性、電學的慣性以及慣性的外延。
  • 搞笑段子:學駕照,教練半路給我攆下車,說我太笨,結果……
    百變小蕊搞笑段子一:昨晚跟老婆視頻,聊了幾分鐘,三歲的兒子過來了,一來就抱著我老婆,我就說他:「臭小子,又抱我老婆,你真是越來越不像話了。」不料兒子回了一句話,:「我又沒脫衣服。」百變小蕊搞笑段子二:上次說學駕照,教練半路給我攆下車,這次考科三,教練直接不問我了,說我太笨,根本考不過去,連靠邊停車都不教我了,說我根本考不到靠邊停車就會掉,還說,如果我能考過去,除非出現奇蹟,等我考試的時候,一起考試的8個人,就我自己考過了,這教練狗眼看人低還真不是一般的狗眼啊……
  • 一個已婚男人說:娶個單純的「笨」老婆,更容易讓婚姻幸福
    所有那些看起來笨手笨腳的女人,要麼想法太簡單,不願意深入去想問題;要麼做事的時候付出太少,總是用一種笨手笨腳的方式去做。有些女人之所以會被貼上笨女人的標籤,其實是因為和聰明的女人做了對比。笨女人也有分類,有些是笨的無可救藥,太自我;而有些僅僅是因為太單純,有人引導就會變得很聰明。作為男人,你會介意自己的老婆笨嗎?我們來聽聽這三個已婚男人的大實話。
  • 人類的進化已經到了極限?人類的智商被限制,以後或越來越笨
    人類誕生在地球上已經500多萬年的時間,這段漫長而又短暫的時間裡,我們的大腦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也正因如此,我們的社會發展才會進步。不過,一部分科學家卻表示,從最早的森林古猿到現代人類,人類的進化已經抵達了極限,無論是身體結構還是智力方面,我們都沒有辦法再繼續進化下去,特別是人類的智力,猶如被鎖上了枷鎖,再進化下去,或許只能越來越笨。
  • 一個智商正常的人,為什麼會「顯得」笨?
    而無論謝耳朵高喊幾遍「My mother had my tested」(我媽帶我做過測試),也不妨礙周圍人覺得他是一個怪人。幼年愛因斯坦長著一張呆萌的臉歸根結底,人們的認知從來都不是客觀評價。所以,一個智商正常、甚至超常的人,如果做了哪些行為舉止,就會讓人「覺得」笨呢?終於,有幾位心理學家定義了人們「心目中的笨」,到底是怎麼個笨法兒?按照本號的一貫原則:任何不說清實驗方法,只強調聳人聽聞結論的文章都是在扯淡!所以,我們還是先來看一下,他們的研究方法。
  • 柴犬的智商相當於人類的幾歲?聰明還是笨?
    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想養只聰明的狗狗,因為笨笨的狗狗讓人非常操心,那麼現在很受人們追捧的網紅柴犬是聰明還是笨呢?它的智商相當於人類多少歲?今天我們就去看看柴犬的智商吧。從犬類的智商排名來看,柴犬的智商有點落後,僅排在第79名,但這也不能說明柴犬是笨的,只是不特別聰明罷了。
  • 世界上比較笨的動物,最大的天敵就是自己,直接把自己笨到滅絕!
    世界上最「笨」的動物,最大的天敵就是自己,直接把自己笨到滅絕!俗話說:傻人有傻福!對於那些精明能幹的人來說,卻並不是這樣認為的,不光是我們人類其實在動物界,也有比較笨的,世界上最笨的動物,最大的天敵就是自己,直接把自己笨到滅絕,到底是怎樣的呢?排名第一的則是蜜獾,它們又被稱為「平頭哥」,對於平頭哥來說,它們的膽量可是非常大的,經常去挑戰比自己體積大幾倍的獅子、老虎,在對戰中卻常常敗下陣來,因此平頭哥的滅絕又可以稱是被自己作死的。
  • 腦子笨的人有什麼特徵?可以改善嗎?網友:腦子笨並不是所有都笨
    腦子笨的人有什麼特徵?可以改善嗎?網友:腦子笨並不是所有都笨!腦子笨換句話就是做事不靈活,對什麼事情都不敏感,聰明的人可能不用告訴他怎麼做,看見眼色就知道這麼做了,而笨的人手把手教他一遍都學不會。腦子笨有哪些特徵?一般腦子笨的人,一件事情你必須仔仔細細地和他說,而且要說的明明白白,那樣有可能他還聽得不是很清楚,做的過程中都可能遇到問題。
  • 人類最根本的哀傷,是忘記去懷疑生存的意義
    他只是說,「我現在停不下來,因為我的思想還在奔流。」老先生七十多還帶學生,對他們說,「你們別看我七十歲,我的思想比二十歲的人還新呢。」老教授到人生的最後也沒有寫一本書,他去世後把自己的書捐給了學校圖書館。那些書從東方到西方,從生物到文學,從天文到藝術……他的一生都在好奇之中,一生都在發問中,所學時時在更新,無法沉澱為一本書,但在講課中滿溢的思想花火,遠遠比書更精彩。
  • 引力質量、慣性質量與慣性強度
    不用標準質量體進行力學對比法測定出來的質量都與物體的實際質量無關,環境變化的影響也越大,因此,任何非對比性儀器都是不能用於測定任何物體質量的。  明確了質量這個概念的意義和衡量方法後,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這兩個「質量怪胎」。  引力質量也稱重力質量,是用重力來衡量的物體質量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