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州6月5日專電 題:電子垃圾狂飆:人類的時尚 地球的哀傷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烏夢達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中國的主題是「綠色消費,你行動了嗎」。當「電粉」們狂熱追逐新款手機、電腦、數位相機的時候,你可曾想過,那些廢棄的電子產品最終怎樣從地球上消失?
現實是,這些電子垃圾最終流向了一個個偏遠農村,在那裡被手工拆解,甚至經過酸洗、焚燒等原始野蠻的手段實施分離,拆解出的部分金屬、塑料被當做廢品回收,剩下的化學殘液、固體殘渣、塑料則隨處傾倒掩埋,曾經美麗的鄉村因此失去了碧水藍天,地球環境與人類健康最終為電子消費時尚「埋單」。
被電子垃圾吞噬的小鎮
與各種各樣電子產品網站層出不窮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網際網路上很難找到關於電子垃圾處理的網頁,更不用說專業網站。近日,一組名為「『電粉』時代,誰來為洶湧的電子垃圾買單?」的照片引發網友熱議,數千位網友留言。
網民「Amywu秋天」「海天」說,短短100年,地球已經充斥了太多電子垃圾,土地已經被重金屬嚴重汙染掉了,未來幾百年都不適宜人類居住,電子垃圾汙染禍延子孫萬代。
廣東省汕頭市貴嶼鎮是一個50餘平方公裡的海濱小鎮,正被洶湧的電子垃圾浪潮所吞噬,承受著全球電子風尚潮流背後的環境哀傷。記者踏足這個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子垃圾拆解鎮時看到,河水如墨,街道和房屋被堆積如山的電子垃圾佔領。全鎮5169家電子拆解企業,絕大多數是家庭作坊式生產,工人用簡陋設備乃至手工拆解廢舊電子電器。
據聯合國環境署2010年統計數據,中國每年產生的電子垃圾總量近230萬噸,居世界第二,其中超過一半的電子垃圾在貴嶼處理。據汕頭市朝陽區統計局數據,2010年貴嶼流入的電子垃圾近200萬噸。
記者了解到,在貴嶼電子拆解企業工作的大多數是外來務工人員,以婦女為主。她們將電源板放在電熱板上烘烤,幾秒鐘後便嫻熟地用鑷子將板上的各種晶片、電極管等器件取下。不到10平方米的狹小空間內,空氣中瀰漫著金屬化學反應和塑料燃燒後的刺鼻味道。
在廠房內待了不到1個小時,記者走出作坊用紙巾擦拭鼻孔後,發現紙巾烏黑,而每天在這裡工作10小時以上的工人們,僅有的防護措施是手套,用以防止被過熱的金屬灼傷,大多數人連口罩都沒有。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於志強表示,由於缺少必要的環保處理程序,貴嶼電子垃圾拆解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廢氣、廢水直接向環境排放,對空氣、土壤、水源等造成了嚴重影響,目前貴嶼空氣中二噁英及苯系物含量超標,地下水已經無法飲用。
網民「scdaxinwxy」表示,中國是電子產品製造中心,同時也成了電子產品汙染中心,是政策還是制度缺陷,值得反思。
子垃圾回收處理面臨困局
我國是電器電子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據了解,截至去年底,我國主要電器電子產品社會保有量中,電視機約為5.2億臺,電冰箱約為3億臺,洗衣機約為3.2億臺,空調器約為3.3億臺,計算機約為3億臺,合計17.7億臺。該五類產品每年廢棄量達數千萬臺。
此外,從發達國家流入我國的大量電子電器產品,也直接向中國轉嫁了電子汙染。環保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任明忠介紹,美國等國家一直以向發展中國家出口電子垃圾的方式轉嫁汙染,雖然我國從2000年便禁止進口洋垃圾,但仍有大量電子垃圾通過走私方式流入國內。
一面是電子垃圾數量兇猛增長,一面是電子垃圾科學環保回收處理水平不足,當企業和消費者以近乎瘋狂的熱情不斷推動電子消費品更新換代時,電子垃圾處理的環境困局亟待關注,像貴嶼這樣面臨環境風險的小鎮也越來越多。
據統計,貴嶼鎮電子垃圾流入量從2008年的120萬噸,增長到2010年近200萬噸,廣東清遠、浙江臺山等地電子垃圾拆解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貴嶼鎮黨委書記張楚豐說,相比從礦石等原材料當中通過冶煉加工獲取資源,處理好廢棄電器電子產品,不僅能夠大大降低獲得資源的成本,還可以節約大量能源。
貴嶼鎮一位作坊老闆告訴記者,進口一噸廢舊電腦主板,價格約為3萬元,但可以提煉出250公斤銅、100多克黃金、600多克銀,以及鈀、鉻等稀有金屬,「每一項收入都高於購買成本」。
任明忠介紹,電腦、電視機、手機等電子產品含有鉛、砷、汞、鎘等元素,其回收過程需經過燒烤、酸洗等程序,如果處理不當,這些化學元素會對環境和人體帶來很大破壞。而目前,國內絕大多數電子垃圾回收處理過程不能做到環境達標,部分難於處理的電子垃圾則被直接焚燒或丟棄,環境汙染和資源浪費嚴重。
綠色消費離我們有多遠
於志強介紹,發達國家處理電子垃圾一般遵循「生產者責任延伸」原則:誰生產、誰汙染、誰負責。企業須對其產品廢棄後的處置承擔一定責任,具體落實方式則是由生產企業回收或徵收相關處理費用。
財政部等六部委日前宣布,我國將開徵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房間空調器和微型計算機等5類產品先行納入徵收範圍。自今年7月1日起,對相關企業徵收電視機每臺13元、電冰箱每臺12元、洗衣機及空調每臺7元、微型計算機每臺10元的基金,並對有關處理企業按照實際完成拆解處理的整機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數量給予定額補貼。
於志強認為,此舉意味著困擾我國多年的電子垃圾處理回收困局正式破題,但也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電子垃圾回收處理企業補貼高於生產類企業繳納基金幾倍,政策執行中仍可能面臨資金缺口。此外,能否做到專款專用,將基金用於廢舊電子回收也需要實踐檢驗。
電子垃圾處置,不僅依賴於政府和企業,更取決於普通消費者參與。於志強表示,所謂「綠色消費」,不僅在於購買綠色節能產品,更體現在消費觀念轉換。
相關報導:
「電粉」時代,誰來為洶湧的電子垃圾買單?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