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個月就換一部手機的「癮君子」頻頻出現,鉑金做殼、寶石磨屏的手機賣出21萬元天價,有識之士對此帶來的資源浪費與電子垃圾深表憂慮
【本報訊】三四個月就換一部手機的「癮君子」頻頻出現,鉑金做殼、寶石磨屏的手機賣出21萬元天價。種種現象表明,手機消費日益從需求走向欲望,我國的手機消費已走進奢侈時代。
據信息產業部統計,截至2004年上半年,我國平均每年淘汰近7000萬部手機,與之相伴的是巨大的資源浪費和惱人的電子垃圾。
手機的象徵含義刺激「扭曲」消費
「我剛買了房子,每月要還2000多元的房貸,雖然手頭不寬裕,但我還是買了那款手機,雖然貴點,但功能一流,為了它我攢了大半年的錢,幾乎要沒錢吃飯了。」
小餘,銀行職員,每月不到4000元的工資加上房貸在北京生活絕不能稱得上寬裕。他不清楚攢半年多錢花5000多塊買個新款手機算不算值:「我也不是沒手機,家裡還有兩部不用的,加上這次換下來的就3部了,可是這款確實很棒,同事們都說好。」小餘不失時機地拿出他「血汗錢」換來的華貴手機,四處攝了一下像,然後向記者展示較清晰的圖像。
重慶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所長、研究員孫元明認為,從現狀看,手機早已不只是通話工具,它已經具有了很強的象徵性,比如地位、身份、品位和格調。
手機市場「用盡廢退」失靈
「客人買手機,問的最多的是:有MP3嗎、能攝像嗎、有什麼遊戲?一般看重的是這些附加功能。」北京手機通訊業人士劉先生告訴記者,從2002年第一款攝像頭手機面市到今天,僅3年時間,我國的手機市場品牌、機型、功能更新迅猛。
「歐美一些國家比較偏重實用性,手機就是通話工具的一種,樣子並不很重要。我們國家和日本、韓國對手機的市場定位較一致:時尚消費品。所以產品研發自然很重視附加功能、外觀是否吸引眼球等。」劉先生表示,現在手機消費群體的價值取向已和三年前有了很大改變,「手機壞了」早已不是淘汰手機的惟一理由,「不喜歡了、沒法照相、不能聽歌、有點舊,很沒面子……理由太多了。」
當奢侈的消費理念遇上惟利的市場定位,結果可想而知。賽迪網的調查顯示中國近六成的用戶有換機需求。高收入或對手機時尚,比較敏感的客戶半年左右換一次,半年至一年換手機的用戶比例為12.8%,一年至兩年換手機的用戶比例為24.4%。從彩屏、和弦、無線上網、數碼拍照到MP3,每一個噱頭十足的新功能都帶來一個新「換機時代」。
「用盡廢退」是達爾文進化論的重要觀點,顯然它在手機市場上失靈了。
資源浪費呼喚理性消費
資料顯示,我國已成為全球手機用戶最多的國家,手機用戶數量直逼3億戶;50%的用戶在一年到兩年之間更換手機,而有近20%的用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更換一部手機;加上由於規格不統一,充電器、電池等手機零配件很少能重複使用的市場現狀,造成資源驚人浪費。
目前只有少數幾款機型的充電器可以通用,此外的絕大多數的手機和充電器都是實行「一夫一妻制」。換句話說,換一部手機,就意味著拋棄一套電池和充電器,即使是同一品牌不同型號的手機之間也是如此。
若按平均每個用戶每3年更換一次手機的保守頻率,每部手機一般都配有兩塊電池和一個充電器來算,我國每年就有2億塊手機電池和1億個手機充電器變為垃圾。
北京市環保局環保專家王小明表示,充電器、鋰電池裡面的銅、鋁、塑料等有色金屬不能在環境中自然分解,會對環境造成較大的破壞,但目前我國的「固廢條例」中還沒有對電子垃圾的回收做出明確規定。「另外,廢棄手機中含有金、銅、矽等高價質貴重金屬,在沒有正確有效的電子產品回收措施、回收渠道前,大量的財富就會這樣被白白浪費。」(新華)
相關新聞
手機回收渠道期待完善
【本報訊】有關部門作過一個「人們如何處理淘汰的手機」的在線調查,主辦方共收到有效問卷11491份。調查結果顯示,低價賣出、閒置、當廢品扔掉是三種主要的處理方式。
重慶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孫元明認為,只有當中國手機市場的消費者真正將環保意識內化為自身意識,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也才能從根本上扭轉手機市場的「非理性」定位。另外,在疏通回收渠道上,政府應該為民眾參與循環利用和循環經濟提供切實的渠道和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