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根本的哀傷,是忘記去懷疑生存的意義

2021-01-15 楚予微茫

西方有句話說,「一切的偉大,均源於好奇。」

或許,好奇的偉大就在於對未知的不斷發問,未知轉化為有知,知識便這麼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無需形而上,無需虛無縹緲。

又或許,好奇的偉大還在於對已知的發問。已知轉化為無知,思維就這麼螺旋上升,認知與感知的邊界不間斷打破著、拓展著。

問,其實當它存在時,答案已悄悄降臨……

相比「問」,更多時候我們喜歡答案。

找了考卷的答案,就會有滿意的分數;找到了工作的答案,就會有事業的褒獎;找到了情感的答案,就會有日常的安心……答案是穩定的源泉,提問是不安的起點。

只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答案也變得索然無味,甚至捆綁了我們。看一本書,消化完提煉出來的乾貨,這本書就看飽了;看一部電影,5分鐘聽完精彩講解,這部電影就算看過了;寫一篇文章,戳中大眾痛點,總結出10萬+套路,這篇文章就算成功了。「答案」,來得越來越快,人卻越來越困惑了,人越困惑,就越想要找答案來填補恐懼,真是一個莫名的死循環。

這時,何不回到「問」本身,耐心覺察那恐懼的原點、情緒的前奏、好奇的伊始。

知,是在發問中一點一點生成的,靈動而鮮活。

咿咿呀呀剛學說話的孩童,好奇不知名的事物,對著父母發問,「這是什麼?」於是他學會了語言,認識了花鳥蟲草;有人仰望星空,發問宇宙的奧秘,於是有了天文學、物理學;有人好奇物種起源,發問人類的出現是不是偶然,於是有了生物學與哲學;有人好奇自身的感受,發問為什麼快樂不起來?於是有了心理學與倫理學……

然而,當好奇心退後時,人就開始懶惰了,知識成了固態標準,拿來即用。「問」被無情略過,知識淪為工具性的,有時時被淘汰的危險。

記得以前學校裡有位受人敬仰的老教授,師從皆是陳寅恪、劉文典等大家。這位老教授講課亦精彩絕倫,有學生建議他寫本書。他只是說,「我現在停不下來,因為我的思想還在奔流。」老先生七十多還帶學生,對他們說,「你們別看我七十歲,我的思想比二十歲的人還新呢。」

老教授到人生的最後也沒有寫一本書,他去世後把自己的書捐給了學校圖書館。那些書從東方到西方,從生物到文學,從天文到藝術……他的一生都在好奇之中,一生都在發問中,所學時時在更新,無法沉澱為一本書,但在講課中滿溢的思想花火,遠遠比書更精彩。

畢業之後,每每想起老教授的書,就不再懼怕「問題」了。發問,時時刻刻將狀態調試到好奇的狀態之下,新知不斷生成。人的高貴之處,不就是今日之我較之昨日之我有長進嗎?不就是思想在奔流嗎?

「問」歸還到自己,則是拓寬自身邊界的一種方式。

大思想家梁漱溟從未想過自己會走上做學問的道路,他只不過喜歡提問題,從十四歲開始問題佔據在他的心間,一個問題轉入另一個問題,不斷解答不斷又生出新的問題,解答不完欲罷不能,就一路走出了大學問。

霍金亦如此,就對宇宙的奧秘好奇,在他的腦海裡,一生都在宇宙中旅行,儘管他知道,這場旅行沒有終點。

梁漱溟

「問」交錯在自己之外,則是與他人在交換感知的邊界。

莊子與惠子的「「濠梁之辯」,在子非魚、子非我、我非子的提問中體察認知與審美的邊界,魚的快樂早已不是問題本身了。

」問「迴蕩在社會中,則是時代前行的能量。山本耀司說,「人類最根本的哀傷,便是忘記去懷疑生存的意義。」懷疑生存意義,簡直像給生活「找茬」。有人覺得當前生活過得不錯,為什麼還要去懷疑?有人覺得懷疑了也沒有答案,為什麼要陷入無盡的苦惱?問,尚未察覺;問,察覺卻已麻木。

前幾年有位藝術家持續性拍留守兒童與打工父母,中間用幾張火車票編織出「家」的形狀。其中不乏一些面帶笑容的孩子,我問這位藝術家,「如果他們感到快樂,你還要帶領他們發問父母、發問社會嗎?」這位藝術家很堅決,她說一定要發問。孩子們是八九點鐘的太陽,為什麼要讓父母缺席?為什麼不告訴他們生活有別處?為什麼要讓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後心理承受巨大的落差?

於這位藝術家而言,重要的也不是藝術,而是一種對原生家庭的反思、一種為千千萬萬相同經歷者的發聲、一種人道精神的傳達、一種能做多少做多少的篤定。

向承美 農民志 全家福 選作(來自藝術家自述:右邊的女人是我小學同學。她和老公都在工地上打工,住工棚。女兒一歲時,夫妻倆就出去打工了。回萬州要坐27個小時的火車,5年他們和女兒才見4面。)

向承美 農民志 全家福 選作(來自藝術家自述:這個孩子只有奶奶了,右邊是空白。他爸爸在工地上幹活時死了,媽媽離開再沒有回來。我問他幾年級,幾歲,任何問題他都不回答,後來他奶奶說,站起來給阿姨拍個照,他才終於拍了這個照片。)

問,是需要察覺的,更需要察覺後的不麻木。

它是對世界保持清醒的一種思考,指向著這個世界可以更好。

有人說,中國人一切都處於提問之中。

是的,我們見面打招呼的方式是」吃了嗎?」「你去哪兒?」逢年過節相互之間的關心亦是「你家今晚吃了寫什麼?」年輕一代總嫌這樣的話多餘,甚至是「刻意」。但如果把這些詢問,換做陳述句的「你好」,又或是點頭微笑,我們原有生活的熱氣騰騰就會冷卻很多。

問,無形成了一種情感串聯。

「問」的語氣是波浪狀的,節制而委婉,更富有想像空間與商量餘地,與東方文化深處的韻味悠長不謀而和。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問,既是怡然的自得,又是純淨的邀請;「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的問,既是難以排遣的無奈,又是難以言喻的物是人非之感;「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問,既是千古的喟嘆,又是率性的敬仰……古典文化中的問,真真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我們在「問」中親密著彼此的關聯,也在「問」中表達著迂迴的情感伏線,是詩性的春花秋雨……

辛波斯卡的《萬物靜默如謎》裡有幾個迷人的短句:當我說「未來」這個詞,第一音發出即成過去。當我說「寂靜」這個詞,我打破了它。當我說「無」這個詞,我在無中生有。

「問」這個字遠遠比這些詞更迷人,當我試圖描述出它的形狀時,它早已在打破自己的形狀;當我試圖給它個答案時,它早已轉化成為另一個問題;當我還在為它煩惱時,它似乎又給我指出了一個方向……

問而學,有了學問與觀念。

問而答,有了文明與啟蒙。

問而思,有了回首與前行。

問而情,有了溫情與深情。

匆匆若旅,別太趕路,偶爾停下來,問一問。

相關焦點

  • 從認識論到生存論——走進懷疑論研究的生存論視野
    而懷疑論存在的事實本身及其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影響卻昭示著懷疑論存在的合理性,這就迫使我們為懷疑論存在的合理性的辯護必須超越認識論的視野,以人之存在及古代希臘懷疑論的生存論本質為基礎,實現向懷疑論研究的生存論視野轉換。
  •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生存的意義是什麼?科學家給出答案!
    人和動物最本質的區別就是人有高度的意識和自我認知的能力。當然,科學家們一直在堅持不懈的探索一個問題,那就是人類為何存在?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經過了這麼多年,人類一直憑藉著自身的高智慧去創造新的事物。這世間的萬物,對人類有著密不可分的影響。這麼多年來人類的生存,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人類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人類生活在地球上,生存的意義是什麼?科學家給出答案!
  • 哀其不幸:契訶夫《哀傷》
    在我讀完的幾篇中,著名的《套中人》之外,我想為《哀傷》這一篇寫點什麼。契訶夫在開始寫之前,想對自己也對朋友們:讀書之前,千萬不要帶著偏見。我讀契訶夫之前,對他是存有偏見的。這來自從語文書、文學課裡常年提到的那兩句:俄羅斯著名文學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 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科學家懷疑,我們可能被無形力量操控
    哪怕是地球,我們人類還有很多秘密沒有發現,更何況地球外的其它星球,甚至是宇宙?雖然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比起以前進步迅猛,但坦白說,我們還沒有很好的能力去探索宇宙。有些科學家認為,除了我們人類以外,還有其他類似人類的高智商生物,只不過我們不知道罷了。你也許在某一天的某個時刻會想到一些問題:我們人類生存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所有生物的最終結局又會是什麼?
  • 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科學家懷疑,我們或被某種無形力量控制
    生活在太陽系,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而人們每每仰望星空,總是會發出類似的感想:我們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即便科技的力量十分強大,卻依然無法滿足我們探索宇宙的需要,所以時至今日人們仍然十分好奇,人類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 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科學家懷疑,我們或被一種無形力量控制
    筆者:三體-小遙生活在太陽系,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而人們每每仰望星空,總是會發出類似的感想:我們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宇宙浩瀚無邊,哪怕是地球也渺小如塵埃,更不要說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七十多億人口。即便科技的力量十分強大,卻依然無法滿足我們探索宇宙的需要,所以時至今日人們仍然十分好奇,人類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有觀點認為,生命的出現本身就具有極大的偶然性,無數個巧合集結到一起,才有了地球上第一個單細胞生物,而人類只不過是生命在漫長演化過程中的一環而已。這樣一來,我們本身對宇宙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加上大自然具有極高的自淨能力,人類消失數億年後,一切又會恢復原狀。
  • 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科學家懷疑,我們或被某種無形力量控制
    生活在太陽系,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而人們每每仰望星空,總是會發出類似的感想:我們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 人類生存之根本——空氣
    人類每天都在呼吸著「生命氣體」,它看不見也摸不著,它分層覆蓋在地球表面,透明且無色無味,它主要由氮氣和氧氣組成,是人類生存必不可缺的,它就是空氣。空氣是指地球大氣層中的氣體混合,因此,空氣屬於混合物。我們生活在最下面的一層(即對流層)中。在平流層,空氣要稀薄的多,這裡有一種叫做「臭氧(氧氣的同素異形體)」的氣體,它可以吸收太陽光中有害的紫外線。中間層又稱中層,自平流層頂到85千米之間的大氣層。再上面是電離層,這裡的空氣處於部分電離或完全電離的狀態,電離層是部分電離的大氣區域,完全電離的大氣區域稱磁層。電離層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將無線電波反射到世界各地。
  • 人類忘記了過去,進化論盛行了一百多年,500多名科學家聯名反對
    它給人類文明造成的潛在的觸目驚心的危害:它告訴人們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在競爭中採取各種手段發展自己;讓人們相信憤世嫉俗的畸變可能出現更好的結果;它讓人相信人是動物的後裔,讓人相信人的本性來源於動物;西方心理學進一步發展認為:人的欲望是人最本質的本性,甚至是進化出來的最好的本性,為物慾橫流和倫理的敗壞從科學上解除了約束,它讓人把道德善惡視為欺騙,敗壞精神寄託和道德制約。
  • 《自私的基因》:人類只是基因的生存機器,那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基因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保證自己的存在和延續,基因最關心的是個體的生存和繁殖。有一些表面的利他行為,比如父母花費很大的代價養育子女等等,我們常常誤解為這是個體為了群體利益犧牲自己,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父母養育子女也是為了基因能夠延續下去,獲得進化的機會。這個真相很殘酷,人活著似乎跟其他動物沒什麼區別,那麼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很多人陷入了迷茫。
  • 最憂鬱的貓科動物,常年一副哀傷的表情,卻有著比雪豹還高的顏值
    導讀:貓科動物裡的「憂鬱王子」,常年表情哀傷,外表卻比雪豹還美提起貓科動物,一般我們覺得雪豹就是裡面最美的一種,但是只要我們把眼光放寬一點,把全世界範圍內的所有貓科動物,不管是大型的還是中小型的,都算在一起的話,你會發現,有些小型動物,單單從顏值上面來看的話,是要比雪豹還美的。
  • 我的世界:當MC的機制演變到地球中時,人類又該如何生存!
    其實說到《Minecraft》,我最喜歡的還是它的遊戲機制,比如說,夜晚來臨的時候,就會有各種怪物誕生。而白天的時候,你可別以為就安全了,苦力怕君它們可是伺機而動的。其實你有想過嗎?要是當現實世界中,也存在著這樣的一個機制,那麼人類又該如何生存!
  • 如果人類發現自己是被圈養的生物,人類的存在還會有意義嗎?
    文/行走天涯如果人類發現自己是被圈養的生物,人類的存在還會有意義嗎?自從上個世紀以來人類發現自己是宇宙中最獨特的存在的時候,人類就很想要知道自己存在宇宙中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畢竟人類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是被人為安排好在宇宙中的。
  • 獅子紀念碑:極富感染力的垂死獅子石像,最哀傷、最感人的石雕
    垂死的獅子形象獅子紀念碑被刻在一個淺穴裡,一頭垂死的雄獅面露哀傷和痛苦的神情,無力地匍匐在地,一支銳利的長箭深深地刺入背脊,前爪按住了折斷的長矛和盾牌,盾牌上分別有象徵瑞士的十字徽章和法國王室的香根鳶尾標記。世界上最哀傷的石雕在石像的上方刻有拉丁文「獻給忠誠和勇敢的瑞士」字樣,下方刻字的第一行標明了慘劇發生的時間:1792年的8月10日和9月2日、3日。
  • 形上生存觀與科學方法論——關於懷疑的兩種類型學分析
    因此,知識作為人類認識對事物在主觀上的客觀反映也必然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和永恆變化的,任何抽象的、終極的和永恆不變的知識都必然不能反映知識的對象本身,因而也就是最無實際意義的知識。而康德的貢獻根本上則是直接源於休謨的懷疑而建立起來的對人類理性直觀自在之物能力的懷疑,這種懷疑把人類的理性能力嚴格限制在經驗的範圍內,認為人類的理智概念只涉及可能的經驗的對象,也即僅僅涉及感性存在體。由此,源於對人類理性直觀自在之物能力的懷疑就在理論上確立了經驗科學真正不同於形上學的獨立的研究對象。 在科學的存在中,懷疑作為科學方法也體現為科學發展的必然環節。
  • 人類終於覺悟:死亡並不存在!
    人們又從動植物趨生避死的行為現象中得出生命與死亡的邏輯,因此,人們毫不懷疑死亡是一種客觀事實。其實,死亡的生理概念十分簡單,就是代謝停止,生命的機能瓦解。但死亡的倫理概念就非常複雜了,它表達為自我不復存在,擁有全部喪失,生存關係被取消,一切的目的與意義被取消。我們很容易發現,生物性的死亡很容易表達,邏輯也很圓滿,死亡是代謝和更新的必要過程。但從倫理上,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準確地解答死亡是什麼?
  • 電子垃圾狂飆:人類的時尚 地球的哀傷
    新華網廣州6月5日專電 題:電子垃圾狂飆:人類的時尚 地球的哀傷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烏夢達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中國的主題是「綠色消費,你行動了嗎」。當「電粉」們狂熱追逐新款手機、電腦、數位相機的時候,你可曾想過,那些廢棄的電子產品最終怎樣從地球上消失?
  • 《傳染病》:災難背後對人類的警示意義和現實思考
    該影片告訴我們人類是一個整體,當災難來臨,如果我們自私自利,互相懷疑,那麼打敗我們的不是病毒,而是人性的陰暗面。只有團結一致,互相關愛,信任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我們才能戰勝災難,贏得新生。今天我將從電影的影射人性,警示意義,現實思考這三個部分來解讀《傳染病》這部電影對人類的深刻意義。
  • 科技觀察 | 2017年人類最大科學發現--電荷「電量」根本不存在...
    2017年人類最大物理發現:電荷不存在那麼電磁場的本質是什麼呢?是磁場,更確切的說是動磁場。從這個意義上講「電場」已不存在。我們可以懷疑這個結論的正確性。但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森教授這樣的物理學家的評審應該嚴謹的程度,我們可想而知。
  • 科學家發現「神秘生物」,不用呼吸就能生存,懷疑不是地球生物!
    科學家發現「神秘生物」,不用呼吸就能生存,懷疑不是地球生物!對於這些物種的出現和地球上生命的進化,人類還有很久遠的道路要走,還有很多人類用肉眼無法看到的微生物隱藏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就像是在今年科學家在一種海洋魚類的身上,又發現了一個人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新物種,這是一種微生物,科學家們將其命名鮭居尾孢蟲,它是一個寄生類的生物,一般都寄生在魚類的身上來維持自己的生命,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