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樣從人文理想轉向專業理性的?

2021-01-15 騰訊網

我是怎樣從人文理想轉向專業理性的?

童大煥—2019年10月15日星期二

匿名用戶提問:

童老師好,作為曾經的人文知識分子,您是怎麼轉型為具有高度理性判斷的專業知識分子的?對您的這一轉變很有興趣。

答:

這個話題有趣哦,我願意說說。

我這個轉型不是刻意的結果,而是自然而然的過程。

從1997年開始,那時還是鄉鎮企業和小城鎮戰略成為國策的年代,我開始關注城市化,認為鄉鎮企業和小城鎮戰略不是出路,1997年寫《現代農民要進城》、1998年寫《再造兩個中國》,可能是因為文章太長,印象中似乎沒有哪個媒體發表(收錄的自費內部出版物《江湖上的中國》裡面,(這兩篇文章)沒有標註發表報刊和日期,只有寫作日期)。

我的時評寫作一開始就比較關注民生、教育、經濟、案件領域,反腐敗內容寫得少,因為覺得那沒什麼可寫的。

城市化則是經濟的一部分,同時,隨著思考的深入,覺得城市化跟每個中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但是我們的主流觀念和主流政策,一直是逆城市化的。而這方面的獨立研究,在國內幾乎空白。

我一直記得大學時期讀到過的普列漢諾夫的一句話:一個人要想對社會有所貢獻,必須使他的才能比別人更適合時代的需要。

於是,我一邊寫其他各類文章,一邊不斷鼓勵人們有條件就買房,一邊自己一有錢就買房甚至年初就在規劃年底會不會有一筆首付款。

做城市化研究這件事,幾乎是「順應經濟發展規律」卻做著逆整個社會願望和思潮的事情,這樣做需要勇氣,需要耐得寂寞、嘲笑甚至打壓,但越是這樣,越說明它的價值重要。

去做一件對的、社會需要的事情,而不管它最終結果會如何。

2009年,完成了其中一套房產的優化置換以後,關於城市化基礎上的房產投資理論基本成熟,於是寫了《買房的革命——觀念戰勝高房價》一書並且於2010年出版,緊接著就連連出版了幾部作品。2015年以後還有大量更優秀作品但出版環境不同了,至今沒再出書。

我研究城市化,幾乎沒有參考讀物,都是直面現實的獨立、原生思考。出版《世紀大遷徙》以後,才讀到了加拿大記者寫的《落腳城市》(它比我的世紀大遷徙在國內遲一年出版),《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2005年8月就買了,但至今沒有讀完。《城市的勝利》是更後來讀到的。這三本書,幾乎是迄今研究城市化的最好著作了,但也就如此。後一本是學者寫的,前兩本都是記者寫的。

我就是這樣一點點堅持下來。然後,知道我的研究成果不會被政府和開發商所首先採納,所以先想著能不能從最直接受益的個人身上做文章。

一開始我是想做免費的,這就是2014年3月底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計劃。我是想為以後的商業做鋪墊,尤其是想從社會經濟學角度探討普通人改變命運的可能途徑。我還跟老婆孩子說,這可能是諾獎的項目。我想做200個案例然後進行全面的分析。應者蜂湧,首批60幾個報名者,篩選了8個人(條件太好和太差都不行),但是行動者只有一個。從此我明白這條路走不下去了。只能採用商業模式,商業才是最大的公益。

前幾天,10月13日16:46我在微博上說:在闡述城市化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把城市化過程中的萬千問題,歸納到兩個極端的社會經濟政策上來,讓大家打開腦洞,去爭論,去思考,是不是很有啟發?這兩個社會經濟政策問題是:大規模的扶貧助弱到底有多少效果?大城市的高房價戰爭到底有解無解?

其實我是有答案的:往落後地區扶貧扶不上來,發達大城市高房價降不下去。

也許是巧合,也許是天助,今天一早看到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研究的主題是「為什麼扶貧總是失敗」。

說了這麼多,似乎還沒有說到理性,高度理性的判斷是從哪裡來?我是這樣想的:我們做任何事情,憑願望、憑概念、憑美好的詞彙是遠遠不夠的甚至通常會適得其反,需要研究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把其中可能的運行邏輯反覆思考、反覆驗證、反覆修正。一旦思考被後來的事實所證明,那種樂趣,是無與倫比的。迄今為止,我的各類判斷被事後事實證明的數量,恐怕在國內城市化和房地產領域絕對數第一。更何況,那些通過適當超前於時代的、不求任何人、耐心布局自己的房產投資,帶來的回報,也是無與倫比的。那種能夠帶著親友和更多人一起前行的樂趣,更是無與倫比的。

這就是我這麼多年,一直披荊斬棘,不斷前行的支撐。【完】

1天1元,加入知識星球,洞察城市化規律和房產投資秘笈。

相關焦點

  • 中國社會學的人文轉向
    他的思考路徑在經由「社會」到「人」到「心」的結構性轉換中,進一步轉向更具主體形象的「我」之中,從對「我」的討論中,最能看到費孝通的人文轉向的徹底性和革命性。在回歸對人的關注層面,費孝通回到了人的主體性的最深層面,表現在他的立足點是「我」。其中「講不出來的我」尤為凸顯了社會學中的人之主體形象的複雜性,需要社會學在方法上的更新和開拓。
  • 科學理性vs人文關懷,水火不容?
    在幾千年前大部分人類文明迷失在祭祀巫術、神話傳說的想像王國時,古希臘的哲學思辨和科學理性如茫茫暗夜中的一道閃電,照亮了人類通向理性啟蒙和自由解放的漫漫長途。01科學與人文在古希臘哲學中的統一現代科學中各學科大類的發展歷史幾乎都要追溯到古希臘先哲那裡。
  • 尼採:理性成就冰冷的客觀知識,讓人失去人文精神
    在20世紀自然科學蓬勃發展的時期,尼採卻批判「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在當時「歷史學」等人文學科,「採取自然科學的方法,建立一種客觀化的方法,去研究人類活動。」活生生的人文學問,變成了冷冰冰、靜態、死寂的客觀知識了!
  • 幫「圖像人」克服「理性思維疲軟症」
    在「景觀」布控的世界裡,視像觀看的惰性很容易讓「圖像人」在視覺文化汪洋中感性地迷失,「理性思維疲軟症」成為「圖像人」的病,其主要特徵有二:一是視覺快感的「娛樂至死」。從「印刷人」到「圖像人」的視覺轉向,某種程度上變成「理性生產」轉向「快感生成」,拒絕深刻、厭惡理論、討厭啟蒙等成為一種現象。
  • 科技創新的人文精神要義
    以人為本是人文精神的首要內涵。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對於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馬克思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價值理想,科技創新是手段路徑,人文精神是目標願景。到了18世紀,啟蒙運動開啟了人類理性反抗神性的新篇章,人之主體性的確立使現代科學得以擺脫宗教神學的桎梏並取得長足進步。啟蒙運動的集大成者康德更是提出「人為自然立法」的著名命題。高揚的理性讓人們充分認識到人類可以運用科技手段實現自我需求,滿足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願望。但隨著迅速發展的科技逐漸脫離人文精神的引導,過度膨脹的理性向著工具理性的方向邁進,科技的負面效應日趨暴露,工業文明危機頻現。
  • 胥建國:新理性主義雕塑融入理性思辨與文化自覺
    新理性主義雕塑即不是民間社團也非專業團體的學術理論,它是一個時代多個群體中部分藝術家對本土文化反思後形成的近似思維,它沒有具體的共同綱領和探索途徑,但有著日益清晰的探尋目標和方向,驅使這些藝術家潛在聚合的動力就是對本土文化的自覺。
  • 西方人文精神傳統與近代科學思維
    內容提要 在古希臘文明中,「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本為一個統一體。「人文精神」中包含著科學思維的核心要素之一―――自由理性。古希臘發達的自由理性遺產經歷了長期的衰落後,在中世紀的經院哲學中得到一定限度的恢復。
  • 從感性轉向理性,古代西方典雅愛情經歷了什麼?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性愛情相較於騎士們對典雅愛情的追求,文藝復興時期的典雅愛情的含義產生了很大不同——通過寫作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換句話說,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在實現自我價值的手段上,從向外轉變為向內,因而其感情更加理性化,這也是其相較於中世紀的典雅愛情能逃離感性轉向理性的原因。
  • 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一百六十天,我有什麼收穫?
    這就需要不同的書籍解決不同的問題,我使用了如下幾本書:1、《純粹理性批判》鄧曉芒翻譯版本2、《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句讀》鄧曉芒3、《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張世英4、《從康德出發》安德魯·沃德第一本是原文,這個沒得說,如果希望了解一個外國學者,選擇一個合適的譯本很重要,在此我選擇了鄧曉芒版本的,因為要跟第二本關聯;而第二本就像拐棍一樣,帶我上路
  • 上海交通大學創辦《新科技人文》英文刊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任朝霞)「科技的人文轉向」已成為當今時代發展的潮流,構建負責任的科技人文評價體系成為應對人工智慧和基因工程等科學發展所帶來新問題的重要舉措。
  • 美國大學為何重視人文教育:為人的一生塑造完整人格
    大學為普通大學生提供「通識教育」(或稱博雅教育,general education),把著眼於自由人、全人的教育(即「人文教育」),而不是單純的專業或技能知識傳授,作為大學教育的基礎,我是很贊成的。我本人在美國大學從事人文教育(當然還教英語系的專業課程),已經20多年了,始終將此視為我教授生涯中最有意義的一部分。
  • 培育高科技時代的人文精神
    所謂人文精神,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理性覺識、理論闡釋和實踐規範,包括對人的立身處世的現實規範,也包括對人的精神和價值追求的理論提升。《周易》中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定位
    二、在學理上,「科學」與「人文」兩個範疇是有區別的。科學,是以強調事實、理性、描述性知識和真實性、真理為主旨的規範體系。科學僅以符合事實及其客觀規律為根據,而較排斥人的主觀意向、價值取向、意識形態,雖然在總體上,科學與人類的價值追求正相關(對人類有益);但在具體研究過程和具體觀點上,則要求必須不帶任何主觀傾向,首先要如實地反映客觀。
  • 2015最受歡迎的考研專業:人文地理學專業
    二、就業前景  人文地理學仍是許多分支學科鬆散組合的一門學科,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發展。此外,有關人地關係的理論探討,數量統計方法和模型、系統的運用,行為科學的引進,以及對社會實際問題的研究,也尚處於初始階段。
  • 新聞傳播中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
    有學者認為,西方人文思想的源流可以上溯到古希臘的普羅塔哥拉,中國的人文思想的源流則是春秋時期的晏子、管仲以及孔子。要從其本源探究,分析不同的分支流派是一項繁瑣的工作,因此我們僅從學科層面理解人文精神,簡要地歸納出它的核心含義。從學科層面理解人文精神,可以將它看作是從人文學科或人文文化中提升出來的系列價值觀念、共同準則和規範特點等。
  • 舞臺 平行世界裡尋找「我的理想生活」
    老舍先生在描繪自己的理想家庭時寫道:「我的理想家庭要有七間小平房:一間是客廳,古玩字畫全非必要,只要幾把很舒服寬鬆的椅子,一二小桌……」滿紙閒適淡然的心之所向。第四屆老舍戲劇節閉幕劇目《我的理想生活》,近日在天橋藝術中心上演,演出正是以老舍先生創作於1936年的這篇散文《我的理想家庭》開場,引領觀眾進入老舍作品中的大千世界,在舊時今日的穿梭間體悟「何為理想生活」。
  • 19世紀科學與人文思想的發展給予天主教會的權威以相當大的威脅
    在19世紀科學與人文思想的發展也給予天主教會的權威以相當大的威脅。賴爾1830年的《地質學原理》和1863年出版的《古人類的地址證據》有利衝擊了基督教的上帝創世說。達爾文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提出自然選擇的進化論,其思想從生物學領域進一步擴展到社會人文範圍內,在很大意義上塑造了19世紀後半期人類思維的內容和方式。聖經研究首先對舊約的內容提出新的看法,1843年,埃瓦爾德的《以色列人民史》指出,舊約應被看作是猶太人的神話集,摩西則是第一個歷史人物。
  •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通與共建
    對於科學,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第一,從人與世界關係的角度看,科學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這種方式有別於人類對於世界的實踐的、藝術的、宗教的和哲學的把握方式;第二,從人類的文化創造活動來看,科學是人類文化系統中的一個特殊的子系統,它對於人類文化的發展具有基礎性和指導性作用;第三,就其存在的方式而言,科學是一種具有內在邏輯結構的理論體系,它以一種邏輯化和體系化的方式再現對象的本質、結構和規律
  • 植物學家的人文視野
    一個不期然的發現,卻給我留下了頗為深刻的印象——不少人除了是本專業學科的權威大家,在人文領域也都有著很深的造詣。    僅以文學成就為例,有兩個人就堪稱不同凡響。    一個是胡先驌,中國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他在植物學研究諸多領域都有卓越的貢獻,他發現和命名的有「活化石」之稱的水杉,被認為是中國現代科學的重要成就,轟動了國際植物學界。
  • 為什麼還在貶低文科,歐洲發展科學前幾百年都在奠基人文基礎
    人文精神在它面前太弱小了,地位不值一提,尤其是在中國。絕大多數人對理科特別推崇,對文科卻嗤之以鼻。這就是現狀,社會普遍貶低文科,而對理科特別的讚揚。文科地位低,一是因為理科太強大了,二是因為文科自身就墮落了。科學技術有多重要就不必多說了吧,因為所有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切身感受到,體驗到。而文化方面呢?普通人根本無法感受到人文精神有什麼作用。為什麼說文科墮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