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感性轉向理性,古代西方典雅愛情經歷了什麼?

2020-12-04 孔甲丙

愛情有各種各樣的形式,《戀愛的犀牛》中瘋狂的偏執的愛,《紅與黑》裡源生於欲望中的愛。而典雅愛情介於兩者之間,它源於肉慾卻又超脫於欲望,成為精神上的愛慕。

它也十分瘋狂,把愛情當作生活中的全部,但它歸根結底卻是自己改造道德的升華精神的力量源泉。這就是騎士們的典雅愛情。

羅曼蒂克的愛情

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是最早出現典雅愛情的地方。馬克思說:「普羅旺斯民族走在了歐洲發展的前面,在新時代的民族中第一個創造了民族語言。」普羅旺斯發達的經濟與先進開放的文化,為典雅愛情的萌生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11世紀的歐洲與民生息,經濟復甦,城市興起,人們終於短暫的擺脫掉戰爭與死亡的陰影。當人們的物質需求被滿足時,精神需求便不可避免的到來了。

曾經歌功頌德的詩歌無法滿足人們,而關於騎士們的愛情故事卻方興未艾——騎士傳奇文學。騎士們成了故事裡的主角,為了心愛的公主而出生入死。

路易斯在《愛的比喻》裡寫,騎士的愛是一種特別的愛情,以謙恭、禮讓、婚外戀和愛的中心化為特徵。

所以典雅愛情中,往往是女尊男卑的,富貴的女子與貧困的騎士,在曲折的求愛道路上,荊棘刺血,烈火焚身。平平無奇的愛情是不值得追求的,越困難曲折的愛,就如克拉越高的鑽石,被人更為喜愛。這種純情摯愛最終成為完善自我的偉大力量

而典雅愛情往往是婚外戀。一旦敗露便會萬劫不復的愛情,是最曲折而最珍貴的。

騎士必須竭盡全力的保護貴婦人的名譽,哪怕這最終將變成一場單相思,而女子也將能否保守秘密當作評判的標準。比如騎士朗斯洛愛上了騎士王亞瑟的妻子,而為了維穩情人的名譽所遭受到苦難與付出的代價成為愛情故事的主旋律。

這種現代人難以理解的愛情,實質上是對封建政治婚姻的反抗,這並不是夫妻之愛,反而是對夫妻之愛的破壞與背叛,但詩人們卻要加以歌頌。

這就是當時羅曼蒂克的愛情與含義,對禁慾的宗教生活的反抗,追求熱情的、溫暖的、自由的生活,羅曼蒂克的愛情是與婚姻相對立的。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性愛情

相較於騎士們對典雅愛情的追求,文藝復興時期的典雅愛情的含義產生了很大不同——通過寫作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此時的人們逐步拾回對倫理的思考,中世紀的典雅愛情的女主人公一定是地位高而已婚的婦女,而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開始反問自身:「究竟該不該去愛已婚的女子。」典雅愛情對於這些詩人們,逐漸變成文學創作和完善道德品質的動力。

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潮,典雅愛情也不可避免的深受影響。人文主義追求對個人的關懷,維護人的尊嚴,追求現世的幸福。而為創造現世幸福而樂觀進取的精神和反對禁欲主義對這一時期的典雅愛情產生了重大影響。

此時的作品中,人們不再像騎士般通過生死決鬥而向婦人表示愛意,而是將感情融入到作品中,抒發個人感情來實現自我價值。

換句話說,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在實現自我價值的手段上,從向外轉變為向內,因而其感情更加理性化,這也是其相較於中世紀的典雅愛情能逃離感性轉向理性的原因。

14世紀是資本主義的萌芽時期,封建的生產關係無法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等地區,適應新時代發展與新興階層願景的生產關係正在蓬勃生長,由此而帶來的是新的思維方式和意識形態——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雖然打著復興羅馬文化的旗號,但宣揚的是資產階級的思想。

在中世紀,義大利的威尼斯等城市的商業活動就十分興盛,隨著社會發展,社會財富的巨大增長和累積,為文藝復興提供了堅實的土壤。

同時,以羅馬文化為名,點燃大批人對知識的追求,但本質上是對新興的資產階級文化的宣揚。物質與文化的雙重幫助下,文藝復興在整個歐洲點燃。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人文主義者們將自身的感情與愛情融入到作品中,也就呈現出了文藝復興時期相對理性的愛情觀。

承接時代的但丁

但丁作為最後一位中世紀詩人與第一位新時代的詩人,承接著兩個時代的變化,也成為承載兩個時代文化的詩人。

《新生》描述了但丁對貝雅特麗齊幾近痴狂的愛,仿佛狂信徒對天主的信仰。這是神秘的常人無法理解的把人灼燒成灰的愛。

但丁

《新生》中描寫他九歲時見到貝雅特麗齊的場景:「這個時候,藏在生命中最深處的生命精靈,開始劇烈地顫動起來,就連最微弱的脈搏也感覺到震動。」九歲的但丁,在一場世俗的相遇中,便義無反顧的愛上了貝雅特麗齊,仿佛遇見了愛神,餘生都在其愛的光芒中籠罩著。

但丁將對貝雅特麗齊的愛宗教化成信仰,升華為符號化的愛。這種經過提煉和淨化的愛,是人類自身強大意志與弱小意志的妥協,它讓人宛如玻璃,漂亮、尖銳但脆弱。

甚至在薄伽丘的《但丁傳》中,他用了一整章來描述美麗的女性是如何改變世界並影響英雄,就像貝雅特麗齊怎樣照亮了但丁的整個青少年時代。而但丁的愛,也正好是典雅愛情的單相思、婚外戀與平等性的體現。

但丁見到貝雅特麗齊

文藝復興時期的典雅愛情的影響

文藝復興時期的愛情究竟對後世起到什麼影響,如今依舊眾說紛紜。比如C.S劉易斯認為這一時期的典雅愛情對歐洲的影響是廣泛而積極的,而另一部分文學家則否認典雅愛情的作用。

無可爭議的是女性地位得益於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典雅愛情而有所提高,但依然處於對男性的依附地位。典雅愛情不止追求於自身的道德品質的升華,同樣渴望著女性的美德。

於是,人們對女性的追求不再只停留在美麗的外表,還有良好的美德,這也就意味著,追求女性時同樣要追求她的心靈,贏得她心中的喜愛,這卻少不了對女性的尊重,進而帶來的是女性地位的提升。

但是,當時的婚姻並未完全擺脫封建政治性,婚姻的政治聯姻價值依然遠高於個人價值,女性繁衍的工具價值依然大於作為妻子的實體價值。

同時,女性在財產繼承方面的地位也是要低於男性的。其從家族中繼承的財產僅限於嫁妝,而在繼承丈夫家庭財產時更是受到限制。只有在不違背男性子嗣優先繼承的前提下,才有女性繼承的可能。

相較於中世紀的典雅愛情,得益於物質與文化的發展,文藝復興時期的典雅愛情有所發展,其更加理性的表達方式和實現方式,更接近於現代的愛情觀。

同時在婦女解放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儘管是對高地位的女性的追求,對女性的地位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放,倫理觀念依然沒有完整的重建,對於婚外戀情的態度依然深受中世紀典雅愛情的影響。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感性比理性更容易說服?
    邊緣系統:後來被進化出的部分,保護下丘腦、海馬狀突起和杏仁核體,控制人的情緒、情感和長期記憶,它決定了「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它規避危險,情緒化。 按照這個假設我們會發現3大大腦其實代表著人的三種天性,即: 新皮層代表理性,邊緣系統代表感性,爬行腦代表本性。
  • 讓西方哲學發生歷史轉向的三個牛人,個個思想深遠,影響廣博!
    要想把這三個側面弄清楚,就必然會發生問題轉向。西方哲學從古希臘發展而來,源遠流長。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三次重大的轉向。梳理好這三次重大轉向,有利於我們更好的認識西方哲學。1,蘇格拉底將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人和社會。色諾芬在古希臘時期就指出,蘇格拉底與其他希臘哲學家是不同的。
  • 感性和理性相互依存
    之前說到人既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更可以是兩者共存的,我們也應該明白一點,既然感性和理性本身不存在衝突,那就必然存在和他們有衝突的東西。是什麼跟感性對立,又是什麼跟理性衝突呢?跟感性不對付的,其實是我們心中或許終將存在的麻木。不管一個人如何感性,就像大家都說的那樣,假如遇見的事情多了,看得多了,又或者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了很多巨大的變故,於是人就會變得麻木,甚至變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
  • 胥建國:新理性主義雕塑融入理性思辨與文化自覺
    從遠古巖畫到現當代藝術中的塗鴉,從中國繪畫的潑墨寫意到西方繪畫的表現主義和抽象主義,從文學寫作的隨筆到音樂的即興哼唱、舞蹈的聞雞起舞,所有的隨心所欲和刻意行為中無不夾雜著感性的衝動與理性的思辨。 從感性到理性是人認識外界的過程。感性是基礎,但只能認識現象,有賴於理性把現象的認識提升到更高的層面,以解決本質問題。
  • 「感性的人過不了柴米油鹽,理性的人談不了風花雪月」什麼意思?
    「感性的人過不了柴米油鹽,理性的人談不了風花雪月」什麼意思?生活過成柴米油鹽和風花雪月真的是不可兼得的嗎?戴浩然 2020年12月26日我是中式婚戀教祖戴浩然。所謂感性就是走心看情緒的人,不過腦子的那種;所謂理性就是走腦看利弊的人,不被情緒帶動的那種。所謂柴米油鹽就是過日子,不講究情調;所謂風花雪月就是搞浪漫,最討厭鍋碗瓢盆。所以,通常來講,感性的人比較適合風花雪月,不適合居家過日子,適合做情人,不適合做別人的老公老婆;理性的人比較適合搭夥過日子,不適合膩膩歪歪搞浪漫。真的是這樣的嗎?
  • 這幾年的經歷讓人心疼無比卻也造就了現在的王俊凱,既感性又理性
    其實我不太愛別人說他總攻,土霸,凱爺什麼的,因為他從小到大都本質奶萌啊!在我看來他在對外讓你第一面覺得他高冷狂拽的畫風,其實一直以來為了自己看起來像大哥,成熟穩重,加上好強不服輸和一點悶騷中二少年熱衷耍帥的結果給自己罩上的一層假面保護殼而已,剝了殼深入一看其實就是個性格喜歡撒嬌黏人的軟萌小可愛。
  • 理性還是感性?淺談舞劇《弗蘭肯斯坦》的改編
    而對這部科幻小說鼻祖《弗蘭肯斯坦》的改寫、對感性或理性的側重,以及對劇作內核的定義和表達方式上,可窺見創作者甚至是當下時代的審美取向。 或許不應只從文學史的脈絡來考究這部小說,也應考慮到《弗蘭肯斯坦》是瑪麗·雪萊——這位出身於書香門第、和浪漫主義詩人們交往甚密、人生經歷也分外波折的女作家,通過個人幻想性創作來對時代社會,乃至個人經驗的反思。
  • 女人真正喜歡上了你,可能「感性」會大於「理性」
    不可否認,女人在對待感情時多是感性大於理性的,因為她們是情緒化的動物,很多時候她們都是跟著自己的感覺走的,但是這些感性產生的前提就是她是真正喜歡你的,只有在喜歡你的基礎上,她才可能情緒用事,才會不顧及外界環境的影響只真心對待那就。
  • 西方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的理性人生
    笛卡爾的人生,並不缺乏激情,但卻是理性的一生。「理性」這個詞雖然很早就有,古希臘亞里斯多德著名的命題「人是理性的動物」就已經有了理性的存在。然而在中世紀,理性被認為是低級的,用經院哲學的權威觀點來說,理性活動只能認識低級的自然事物,不能認識高級的存在,例如上帝。上帝的真理只能通過信仰來達到。整個中世紀,理性在信仰面前,要麼無能為力,要麼被動消極,是需要信仰指導的。
  • 他並沒有突破近代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立場
    黑格爾說:「這種知識的普遍性,一方面,既不帶有普遍常識所有的那種常見的不確定性和貧乏性,而是形成了的和完滿的知識,另一方面,又不是因天才的懶惰和自負而趨於敗壞的理性天賦所具有的那種不常見的普遍性,而是已經發展到本來形式的真理,這種真理能夠成為一切自覺的理性的財產。」
  • 19世紀以後,西方的理性主義就「病了」
    這種精神鑄造了歐式幾何等一大批學術理論成果,奠定了西方理性主義的傳統。超越事實和自然,自由地思考,認識自己,這被古代希臘人視為最崇高的事業,最理想的精神世界。也正如西方先哲所言「愛智慧」。,相信數據和實驗的力量,但這勢必是不合乎人性的,人怎麼能遠離感性呢?
  • 人生的道路分為三個階段:愛自己,愛他人,終極目標是什麼?
    這些思想流派的一個共同特點是關注人自身的體驗和感受,在蘇格拉底之前,古希臘的哲學主要是研究大自然,宇宙萬物的構成什麼的。而從蘇格拉底開始,古希臘哲學研究的方向從大自然轉向了人類的倫理道德,蘇格拉底也提出了「知識即美德」。
  • 西方思想發展的三個階段,西方人「理性的自負」是從何而來的?
    前面我們分享了這本書的核心其實是:對理性的批判,哈耶克所說的「致命的自負」,其實就是「理性的自負」,為什麼哈耶克會有這樣的思想呢?為什麼理性會自負呢?今天我們來詳細聊聊,理性的另外一面。首先,我們來聊聊西方思想的發展,從古希臘開始,西方思想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 感性思考掌控理性大局--記憶自我與經驗自我
    不知道我們對這些提問做出回答的時候,腦海中浮現的是什麼呢?我們在嘗試回憶的時候,是否有下面的兩種表現情況:努力嘗試回憶整個體驗過程,然而很痛苦,很多細節已經模糊,想努力回憶起來,卻因為痛苦而放棄了。你會選擇怎樣的站軍姿如果經歷過軍訓,相信很多人都嘗試過在太陽底下站立軍姿被暴曬的感覺。想像一下,有一天當時站了10分鐘的軍姿,另一天站了10分鐘的軍姿後天空飄來了一片雲,繼續站立了2分鐘,一共站立了12分鐘的軍姿。但是兩次我們都不知道具體的時間的。
  • 聖潔的依戀:人神共語的基督教音樂,感性與理性交融的聖歌
    基督教音樂貫穿整個宗教發展的過程,對西方音樂的貢獻重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音樂的復調、巴羅克音樂和當今西方音樂的發展。教徒們秉持著對主的傾慕和崇拜之情,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和主建立聯結,歌唱是最主要的途徑之一,也是教徒們外在與一種自己所認可的神聖力量之間的對話。
  • 本日星象:水星拱海王,理性與感性的碰撞
    大家好,歡迎來到星象播報的時刻,本日有很多重要的星象值得我們關注,具體發生時間如下:11月24日12點40分 水星拱海王星11月24日12點47分 月亮六合木星11月24日18點44分 月亮六合土星這些星象的出現意味著什麼
  • 測出你的思維是理性還是感性
    測出你的思維是理性還是感性 測試開始: 題目:觀察下面的圖片,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麼形象? 在你看來很多感性的思維都是不可捉摸的,而你正因為不善於捉摸人的心思,所以才試圖構建一種有條理的、有規律可循的、理性的思維世界。
  • 東方的殭屍,西方的木乃伊吸血鬼喪屍,他們都經歷了什麼?
    關於這些內容的傳奇故事也是不可勝數,同樣是意想出來的「人形鬼怪」,它們的經歷卻大相逕庭。本篇我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它們是如何產生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首先說一說,我國的「殭屍文化」。說到妖魔鬼怪,我國的殭屍文化絕對是最具傳奇色彩的。公元前2500年左右,旱魃作為「殭屍文化」的鼻祖,閃亮登場。起初的旱魃是「天女」的形象,被黃帝召喚到下界,無法回到天上。
  • 康德的偉大之處——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
    然而研究自然現象與研究人類心靈是完全不同的,康德道德哲學的生硬也是因為研究對象的混淆,這在西方是一種文化傳統。其實真正透徹理解科學的人,通常反而比較低調,比如波普爾的科學定義,只把可證偽性視為科學與否的標誌,發人深省,如果你能從廣義上理解他的總結。康德真正偉大之處,在於他的反思精神。
  • 西方古代藝術概念中的智識傳統
    關鍵詞:西方古代藝術理論;現代藝術理論;智識傳統;歷史同質性  作者簡介:孫曉霞,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藝術學研究》主編;研究方向:藝術原理與藝術思想史  西方古代藝術概念從內涵與形態上都迥異於現代藝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