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彥魁 合乎聖經與理性的「循環論證」

2021-01-13 恩約團契

討論到聖經的權威,基督徒會引用經文的基礎,「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3:16-17)


但這樣的回應,會引來非基督徒刻薄的批評,「基督教徒的觀念以及生活準則幾乎都來自於《聖經》,因為他們把《聖經》奉為真理。這個時候,對於並不把《聖經》奉為真理的非教徒的我們來說,我們自然想要基督教徒解釋為什麼《聖經》會是真理。……要論證以上提出的那個論點,無論是直接地或是間接地論證,這些證據和理由最終都可以總結成一句話:因為上帝告訴我《聖經》是真理,所以《聖經》是真理。」 [1] 如此,他們指斥基督徒這樣的「循環論證」,是「用A證明B,然後再用B證明A的邏輯謬誤。」[2]


一時的語塞,難免使我們信心軟弱;但筆者在本文要說的是,這個被批評的「循環論證」,用在聖經的身上倒恰好合適。一方面合乎聖經,另一方面也合乎理性。當然,我們不是要為所有的「循環論證」背書,畢竟這個詞所指涉的,有太多自說自話與自負狹隘;但這裡至少說明,「循環論證」也不可一概而論。論到終極權威的上帝,你很難繞過「循環論證」,而且終究要直接的面對上帝和他的話語。


聖經權威的題目,會引起很多的討論。但基督徒相信聖經,並非基於理性主義對聖經的驗證。「並不是說聖經每一部分都經過我們的考驗,才主張說聖經全部是真實的,也不是暗示我們有無所不知的頭腦。……沒有一個人能有這種知識,即連最大的學者也無法根據他的知識,保證他所說聖經一點錯誤沒有。但如果聖經為其本身之完全可靠所做的見證,是聖經內容的一部分,那麼這情形就十分不同了。」[3]這樣的話,幸虧聖經對於自身有「循環論證」的見證,使我們的信心因此得以穩固。

啟示的知識,不可以理性知識的標準衡量。而作為特殊啟示的聖經,更有其特性所在。


啟示是「有關上帝的知識,其起源、內容和本質不同於其他知識……其他一切知識是從自身的理性與判斷、努力與學習而來,但是談到認識那位獨一的真神,我們只能像孩童一樣,完全靠基督賜給我們。」[4]對於受造物的知識,「人可以迫使自然自我暴露,發現她的奧秘。」然而「上帝是絕對獨立的,有完全的主權……我們一點也不能控制他、凌駕於他之上。我們根本不能以他為我們的研究、反思對象。除非他自己顯現給我們,否則我們無處尋找他;除非他主動賜下自己,否則我們無法接受他。」[5]


所以啟示的特性,乃上帝自由的「自我啟示」,其中「上帝是啟示的來源,也是啟示的內容」,又「是啟示的目的」。[6]如此說來,啟示必然導致循環論證。除了上帝自己之外,有誰認識上帝?我們除了通過上帝認識上帝,沒有任何其他的途徑。到聖子耶穌的見證,仍然涉及到這個方面。[7]


啟示的知識本來就特殊,更何況聖經是特殊啟示。如果說,普通啟示是針對被造的人,特殊啟示則是針對墮落的人。


在起初被造的伊甸園中,人與神可以直接對話,不存在特殊啟示;但亞當墮落後,人類便與神隔絕,普通啟示從此不足,以致必須有特殊啟示。[8] ——而聖經正是神在歷史當中特殊啟示的記錄。人墮落之後,死在過犯罪惡之中,耳聾且又眼瞎——而聖經則是神對耳聾眼瞎者的直接講話。「為了教導教會,不僅使用無聲的老師,甚至親自開啟聖口教導他的教會。」[9]加爾文比喻聖經是眼鏡,使昏花的理性因此而看見認識神[10]。既然是聖經作為眼鏡幫助理性的昏花,如今反倒帶上理性的眼鏡來認識聖經(甚至以理性懷疑聖經),這是現代啟蒙運動和理性主義的前設——將墮落的人看為自主的人,且以人為衡量萬事的尺度。


聖經宣稱聖經是神的話——在這個「循環論證」裡,請注意特殊啟示所在的特殊場景:說話者是創造與救贖之終極權威的神,接受者卻是像無知嬰孩的受造物,且是墮落有罪、耳聾眼瞎的人類。雙方的溝通乃是借著:前者的啟示宣稱將自己顯明,後者的相信接受才能領會。


事實上,理性主義的反對,不是反對循環論證,而是反對這個場景中的關係和位分。但墮落的理性不僅需要啟示,而且需要救贖,否則我們對上帝的揣測,終究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啟示是揭開上帝的奧秘。自然和歷史、思想和心靈、科學和藝術所不能教給我們的,啟示便使我們知道,即上帝要拯救世界、救贖罪人的確定、不改變的旨意,與整個世界看起來的樣子都不同的旨意。這旨意是啟示的秘密。」[11]


聖經的自我證明,並不像批評者那樣的單一,反倒是豐豐富富,且生機勃勃。林慈信牧師將聖經的內證細化表達:

一. 舊約對舊約的見證

二. 舊約對新約的見證

三. 基督對舊約的見證

四. 基督差派新約的見證人(使徒們)

五. 新約對舊約的見證

六. 新約對新約(使徒彼此)的見證[12]


這其中的每一項的見證,都不是批評者所說的單一證明,或自說自話。所謂聖經的自證,乃是在一個更大的系統內,顯明了聖經的全備和豐富。「聖經屬天的性質,教義的效力,文體的莊嚴,各部的契合,整書的目的(就是將一切榮耀都歸給上帝),人類唯一得救之道的完全展示,和其他許多無可比擬的優點,及整卷書的全備,都十足自證其為上帝的聖言。」[13]可以這樣說,聖經自成一體,不需要外在的見證——外證的訴求不過說明內證的匱乏。


在信任的前提下,你如何分辨一個人是否說謊?那就是看他自己所說的話,是否前後一致?若非真實,縱然謊話連篇,也終必前後矛盾,無法獲得一致的系統。但聖經卻在相互見證與彼此詮釋中,形成了強而有力的世界觀系統:然後這個被聖經形塑的系統,再回過頭來註解聖經——這就是所謂的「以經解經」。[14]同樣的經文為何解釋出不同的結論?在乎解經背後已有的潛在理解。新奇的解經,因其背後的潛理解屬現代文化。而正確的解經,乃以聖經的世界觀為前設或潛理解。[15]


如此,「以經解經」的「循環論證」,反倒該是解經者奉行的釋經權威。不但如此,這「循環論證」又轉化為「解經螺旋」,好像前進的車輪,充滿活力地推動成長。而切斷這個循環的危機,反需要避免。在解經過程中,「系統神學就是我們現有的預設,我們是透過它所提供的詮釋架構來理解聖經的。……但願這個螺旋能不斷讓神學思想與詮釋架構持續進步。然而這個過程仍可能面臨停滯、僵化的危機。如果詮釋者不在螺旋上繼續前進,如果他以為自己的系統神學已經『大功告成』,或者說他對全世界或整本聖經都已一清二楚,再也沒有討論的空間——也就是說,如果他失去了在詮釋上的謙卑心態——那麼,這個螺旋就是凍結的,對於啟示的理解也不會再有任何進步了。」[16] 


以經解經代表一種「有內容的熱式交通(Hot Communication)」,而不是自由神學家一貫的「冷式交通(Cool Communication)」,他們「對所交通的內容愈來愈不關心」[17],討論神卻不愛神,討論聖經卻不信聖經的權威,甚至在前提上取消了聖經說話的資格;但對於我們——最有資格為聖經說話的,就是聖經。我們深信,上帝對上帝的認識,聖經對聖經的評論,才是最準確的。不該是我們來論斷聖經,反倒是聖經要論斷我們!


聖經的權威,最終在乎的是聖靈的內證[18]。這在我們生命中的經歷,是聖經與聖靈共振的效應,而並非聖經孤零零的自證。巴特認為這一刻聖經變成了神的話——但聖經本來就是神的話,只不過藉著聖靈得以顯明印證。雖我們承認聖靈工作的動態,卻拒絕那種存在主義神學或哲學,在是與不是的本質間跳來跳去。


上文所提到的解經螺旋,與基督相關,也與聖靈的牽引相關。釋經學是釋經方法,談論基督則是我們的釋經意圖。同樣一本聖經,同樣一種釋經方法,不同意圖解釋出不同結論,除了之前提到的潛在理解;進一步說,其背後有不同的靈在牽引——或者是屬基督的聖靈,或者是敵基督的邪靈!


在聖靈的題目上,很多人錯誤地走向了主觀的神秘主義,卻忽視了聖靈作為印證與確據的功用。聖靈的工作,「不在於聖靈會直接教導我們神真理的具體內容,而是聖靈會使我們知罪,並向我們保證,我們在聖經中所讀到的內容是信實可靠的。」[19]在讀經與釋經的過程中,聖靈在其中反覆印證,以積極互動的循環形態,使我們看得越來越明晰,越來越有把握。


屬靈的真理,不是自然人的理性可以領悟,惟獨超自然的聖靈才能把握。聖經如此說,屬靈的話解釋給屬靈的事,屬靈的事講給屬靈的人[20]。並且聖靈與否的基礎,明白的更加明白,不信的更加不信。[21] 因他們各自的生命裡,各有其運作的循環論證與解經螺旋。若沒有聖靈的工作,和重生的生命,自然人已經墮落的理性,會在解構主義的道路上急速滑跌。這個可怕的咒詛,就是我所說的「理性黑洞」。


有罪的人,卻帶著理性的自負追問:為什麼?我怎麼知道你所說?我怎麼知道我知道?這個理性的優勢,卻又成為理性的困局。沒有聖靈的引導,這樣不斷的追問,會使自明的知識分崩離析,直至窮途末路,解構了理性的本身。正好像一個人被苦毒與瘋狂所充斥,由停不下來的追問所牽引,直至誤入歧途,走上絕路!


而聖靈藉著聖經所修復的,正是這知識論的根基,尤其針對屬靈知識。循環的困惑成為人內心的深淵,而聖經與聖靈的「循環論證」反使人產生信心——成為那所望之事的實底,和未見之事的確據[22]。


聖靈裡的新心和心靈,取代了那舊人的舊心智。理性主義者以為,理性能參透萬事。錯了!唯有聖靈參透萬事,甚至將神深奧的事也參透了。並且聖經給我們相當樂觀的應許,屬靈的人(也就是重生之後被聖靈更新的心智)能看透萬事。[23]


說到這裡,對聖經該有正確的態度了。「我們若要善待自己的良心——免得我們的良心因為疑惑、動搖或最小的障礙而跌倒——就不應該在人的理智、判斷或猜測上尋求自己的信念,而是相信來自聖靈隱秘的見證。」[24] 我鬥膽再說一句,這種隱秘見證的形式,與循環論證的模式多有類似。正如範泰爾所聲明,我們是借著「表面矛盾」在排除一個「實質的矛盾」。[25]


傅瑞姆的在另一進路上申辯,基督徒無須背上「循環論證」的惡名,這樣的論證方式,不過是「用聖經的標準,來證明聖經的結論」[26]。就連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和懷疑主義,也都是「用他自己的標準,來證明所持的結論……如果這樣的做法算是循環論證,則每個人都難辭其咎」?[27]


那我們又為何要討論這許久?筆者此處的進路,乃為要讓慕道友直接面對聖經的自證,並理性與聖靈的張力,或許反而逆向的經歷了福音的大能。在理性層面停留太久,難免「讓人的理性成為真理的仲裁者,神的話就不再是我們倚靠的權威。」[28]但這並非要倒向「透過主觀經驗來打動未信者,並藉此克服他在理智上的疑問。」[29] 我們深信以上的討論,仍是合乎理性且又高於理性。

加爾文對理性主義的勸勉,何等相似於耶穌對尼哥底母的警告[ 30]。「既然人在眼所能見的事上尚且不相信神的真理,那麼人如何能堅定地信靠神所應許那些眼不能見和頭腦不明白的事呢?但在屬靈的事上,人的理解力完全無能為力,因為明白屬靈之事的第一步就是棄絕自己的理解力。」[31]


當基督徒對慕道友說,你信了就會明白——不是為了欺哄誘騙;而是道出一個事實,信靠聖經中的神,並神的兒子基督,乃是否認了我們自以為聰明的屬世智識,而開始了一個知識論根基的轉變,和世界觀的顛覆,並新生命的視角。「只要我們用純潔的眼和正直的心仰望聖經,就會立刻看見神的威嚴,這威嚴將勝過我們大膽的悖逆而迫使我們順服。」[32] 


若你還覺得「基督教的立場只是避重就輕的遁詞,是為了保護天真的宗教信仰而設計的一套自圓其說的體系。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讓【你】與神面對面。」[33]人終必要與神面對面,等到審判的日子,不若從此刻開始。為了認識神而閱讀聖經。用虔誠敬畏的心尋求他,懇求他在你的生命中動工。在這個基礎上,相信你已感受到,「循環論證」不再是詭辯,而是我們誠懇的邀請了!


註腳

[1]在知乎上的一篇文章《有哪些基督徒常用的循環論證的詭辯示例?》,發布於 2015-05-30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0811081 ,查閱於2016年10月1日。

[2]同上文。

[3]伯特納《聖經的默示》,趙中輝譯,載於陳益國主編《教義神學講解》,吉林省基督教協會2001,第29-30頁。

[4]巴文克《我們合理的信仰》,趙中輝譯,南方出版社2011年,第8頁。

[5]巴文克《我們合理的信仰》,第12-13頁。

[6]同上,第14-15頁。

[7]法利賽人以循環論證指控耶穌,說你為自己做見證,你的見證不真。耶穌回答,我雖然為自己做見證,我的見證還是真的,因我知道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你們卻不知道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約8:13-14)既然耶穌對自己的認識高於別人對耶穌的認識,當然是更高、更正確的知識作為準則,來矯正更低和更錯誤的知識。

[8]呂佩淵《基要神學(一):創造的神》,第三課。載於林慈信《無誤聖經》,中華展望2009,第16頁。

[9]加爾文《基督教要義》I.6.1。錢曜誠等譯,三聯書店2010年,第39-40頁。

[10]同上文。

[11]巴文克《啟示的哲學》,趙剛譯,四川出版集團2014年,第19頁。

[12]林慈信,「認信聖經無誤的意義與當今適切性」,載於林慈信《無誤聖經》52頁。

[13]威斯敏斯特信條1.5,王志勇譯。

[14]林慈信《無誤聖經》中說到,「是我們的釋經帶著我們的神學走呢?還是我們的神學(偏見)帶著我們的釋經走呢?言下之意,就是說:第二種的進路是不可被接納的。」但他說,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前設,反對系統神學作為前設的,反而把自己的個人見解前設帶進去了。

[15]2016年華西區會歸正神學論壇《啟示與世界觀》,其中王怡牧師講道《林前2:10-16》。

[16]麥卡尼、克萊頓《正意解經》。駱鴻銘譯,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第96頁。

薛華《眾目睽睽之下的當今教會》,第三章:「如何在有形教會中實踐純正的真理」。

[17]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968639d00102w481.html

[18]威斯敏斯特信條1.5,後半部分:「雖然如此,我們得以完全信服並確知聖經無繆的真理性和神聖的權威性,乃是由於聖靈的內在之工,他藉著上帝的聖言,並與上帝的聖言一道在我們心中作證。」

[19]麥卡尼、克萊頓《正意解經》,第119頁。

[20]哥林多前書2:13-14

[21]馬太福音13:12,「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多去。」

[22]希伯來書11:1

[23]2016華西區會歸正神學論壇《啟示與世界觀》,其中趙剛老師講到《範泰爾論普遍啟示》。其中特別提到範泰爾是反對的理性,是沒有重生的自然理性,反對的是純粹的理性,說沒有所謂赤裸的事實。趙剛老師認為,範泰爾是康德之後最重要的回應。 經文引用:哥林多前書2:10,15.

[24]加爾文《基督教要義》I.7.4,第48頁。

[25]範泰爾《普遍恩典與福音》,王志勇譯,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第30頁。

[26]約翰傅瑞姆《衛道學概論》,廖和美譯,中華福音神學院2003年,第18頁。

[27]同上文,第19頁。

[28]麥卡尼、克萊頓《正意解經》,第370頁。

[29]同上,第371頁。

[30]約翰福音3章。

[31]加爾文《基督教要義》III.1.34,第570頁。

[32]加爾文《基督教要義》I.7.4,第49頁。

[33]麥卡尼、克萊頓《正意解經》,第377頁。

小編saying:前段時間較為忙碌,未能及時回復讀者信息,有些已經過了後臺回復的期限,導致無法互動回復。弟兄姊妹若需要進一步的交流,請加小編微信job_1988,並請附一段簡短自我介紹。謝謝!問安。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約8:32


相關焦點

  • 黑格爾「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
    黑格爾「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這句話常被國內一些人簡譯成「存在即合理」,而在中文語境中,合理更多是被解讀為應該、應是、應當的意思,而沒有原文中思維理性的涵義;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會利用這句被曲解的話來為自己不合理和不正當的行為作辯解,並大有泛濫之勢。
  • 常見邏輯謬誤:循環論證
    循環論證,就是把論點包藏在論據中,所謂證明過程,不過是頂多換了一個說法而已。例如:你為什麼相信上帝?因為聖經教導我們這樣。
  • 【特稿】當我們在談「循環論證」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
    第一個是很經典的上帝與《聖經》,它的命題是:《聖經》上說神存在,而由於聖經是神的話語,故聖經必然正確無誤,所以神是存在的。很顯然這是一個結論和論據的真實性互相依賴和和互為基礎的命題。當然,這屬於為了方便一般人理解而比較赤裸的表達,我們一下就能看出疑問來。
  • 循環論證
    ,而用洛必達法則求導得到結果無疑是循環論證.循環論證是什麼?舉例說明:「為什麼長得胖?這兩段話就是經典的循環論證,他的最大特點是同義重複.那麼這道極限題應該如何做?首先我們複習下高中的和差化積公式:
  • 【乾貨】三段論是否是循環論證
    首先明確,什麼是循環論證?論證,就是從一系列前提,經過推理規則的推演,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循環論證指的是,前提的得出需要用結論來推導,而不是「前提為真依賴於結論為真」。(實際上後者等價於「結論是前提的必要條件」)那麼,「所有人都會死」這個前提需要依賴於「蘇格拉底會死」這個結論才能得出嗎?    並不是。
  • 假如十月份考到了循環論證......
    今天的推文中向大家介紹其中一種缺陷——循環論證。為什麼循環論證是一種論證上的缺陷類型?argument= premise(s) + conclusion,前提給結論以支撐才構成valid argument,循環論證的問題就在於前提和結論講述的內容完全是一樣的,前提並沒有向結論提供支撐內容,因此論證本身很單薄、存在缺陷。
  • 合乎生態是人類應遵循的生活哲學
    但是亞里斯多德強調,達成幸福生活依賴於人類的明智選擇,未經理性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所謂明智的選擇則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正像飛矢射中靶心那樣而達成一種「中道」。斯多葛學派明確提出了「順應自然而生活」,如這一學派創始人芝諾就曾表示,合乎自然而生活才是真正的目的,合乎自然而生活才是有德性的生活。塞涅卡說道:「我跟隨自然的指導—所有的斯多葛學派都一致同意這個原則。
  • 突圍法律論證困境
    明希豪森的這則故事後來被法哲學家漢斯·阿爾伯特借用來批判啟蒙時代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所無法解決的本源「無窮追問」問題,並由此而衍生出「明希豪森三重困境」——無窮遞歸、循環論證和教義主義。「明希豪森三重困境」是繼「休謨問題」(事實與價值的分離)之後,困擾人類智慧的又一難題。
  • 【燒腦】循環論證的謬誤,你能不被繞暈麼?
    曾經有一位CR老師,在直播課講到同學們對選項分析推理時容易犯的錯誤,拋出了一個高大上的概念,叫做「循環論證」。很多童鞋聽的是一頭霧水一臉懵逼一笑而過。於是這位老師大放厥詞:「循環論證這個謬誤太難了,GMAC不會專門考到!」然而,官方300難題的出版,猶如一記響亮的耳光,啪啪打在這位老師臉上。
  • 97思維模型:圖爾敏論證模型
    圖爾敏在《返回理性》中,對合理性和合情合理的特點做了一個概括:如果說合理性更多的表現為運用抽象概念來分析理論論證,堅持訴諸普遍法則,並結合形式的,普遍的,無時間性的,非情景的以及價值中立的論證來進行說明,那麼合情合理則更多的傾向於實質、局域的、依賴情景的以及有倫理意味的論證。是一種柔性的,清淡的理性主義。
  • 陳波談「邏輯學和理性精神」
    過渡和遷移常常以推理和論證的形式出現,邏輯學就是一門關於推理和論證的科學,邏輯學是研究推理和論證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邏輯學是對於理性精神的培養和訓練。在遇到一個複雜問題時,邏輯學要求我們先精確確定問題之所在,把複雜的問題分解為多個相對簡單的問題。逐個找出解決這些簡單問題的可以操作的程序、模式、方法和準則,給出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檢驗他們的真假對錯等等。
  • 科學能否回答宇宙所有的問題——虛無主義是理性觀點嗎?
    這些都是他們如何相信拒絕所有宗教信仰和從一個無神論者的角度來看待一切是合乎邏輯的例子。但是,有人可能會說虛無主義本身是不理性的,因為它無法解釋我們、人類和整個宇宙是如何存在的。雖然有人認為虛無主義是唯一的理性觀點,但我認為虛無主義並不是唯一的理性觀點。為了進一步解釋,一些人,如肯·漢姆和其他年輕的地球神創論者認為,所有的真理(物理的、道德的、精神的和美學的)都是客觀的,它們可以在聖經中找到,因為它是關鍵的權威(真理的來源)。他是眾多相信上帝在六天內創造了宇宙並在七天內休息的人之一。
  • 邏輯論證 vs 政治論證
    論證是對論證對象的確立,論證結構的構件,論證過程的推導,論證方向的選擇,論證結果的界定與升華。論證從類型上可以分為兩大類:邏輯論證和政治論證政治論證昨天那篇說了,是關於說服力的表現,說服力的表現分為叄個相對獨立的方面:人物魅力 character/credibility 情感影響力 emotion 和邏輯理性 reason and logic今天說邏輯論證。
  • ...美國《國家地理》專訪 指責無依據的病毒起源爭論是「循環論證」
    △美國《商業內幕》:福奇博士給「病毒由中國實驗室製造」的陰謀論潑了一盆冷水福奇指責政客無依據的病毒起源討論是「循環論證」福奇此次在接受美國《國家地理》採訪時還強調△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網站文章截圖採訪中,福奇還駁斥了政客和專家近期的激烈討論,並將這種討論對話稱為「循環論證」。
  • 理性選擇還是制度演變?
    汪丁丁  經濟學家喜歡從康德關於人類理性的一組「先驗假設」出發,推演出關於人類行為的種種預言,儘管大多數經濟學家(除了門格爾和米塞斯)並不知道這方法論的基礎來自康德哲學。一個經濟究竟為什麼呈現出興衰枯榮?是人們理性地選擇的結果嗎?抑或是自然演進的結果?
  • 從水文循環想起
    少時讀書,曾被老師問及:「江河都不斷地往海裡流,海為甚麼不滿?」後來才知道,原來地球表面上的水,被太陽的熱能蒸發後進入大氣層中,再經遇冷凝結成為雨或雪,降回地上,最後經江河匯入海洋,形成一個不斷的循環,稱為水文循環(HydrologicCycle)。這個循環理論是十九世紀的人發現的。傳道書在公元前早已寫成,它已說江河的水流到海,海卻不滿;因為水會仍歸江河源頭。
  • 考古、基因研究證實聖經對非利士人起源的介紹
    結果證明,非利士人恰恰就是聖經裡所說那樣的人,來自於聖經所說的所在。阿摩斯書9章說到了神從迦斐託領出非利士人,正如他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地一樣。申命記2章告訴我們「從迦斐託出來的迦斐託人,將先前住在鄉村直到迦薩的亞衛人除滅,接著居住。」這顯然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迦斐託在哪裡?」我們無法確知,但聖經確實提供了一個有意思的線索。
  • 齊格蒙特·鮑曼的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
    初到英國時,西歐思想界正處在反思近代理性主義的浪潮之中,「入鄉隨俗」的他改變了研究方向。1980年代開始,他陸續出版了幾部有關理性主義的作品,最著名的就是《現代性與大屠殺》。 作為一名經歷過二戰和冷戰的思想家,鮑曼的主要學術經歷都在反思現代理性主義及其產物。
  • 文章寫作:幾種常見的論證方法
    因果論證。用揭示事物的因果關係來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叫因果證法。它是根據結果和原因之間必然的邏輯關係,用原因作論據,用結果作論點,用原因證明結果的成立。但是,作為論據的原因,必須是直接決定結果的實際情況或者是對這些情況的具體分析,而不是作為論點的理由基礎的原理。要注意二者的區別。
  • 阿佩爾及其「先驗論證」:作為「話語論辯」的哲學意義
    歐洲近代哲學於此分裂開來:歐洲大陸理性主義者把哲學和哲學方法歸於「形式化」,而英國經驗主義者把哲學和哲學方法歸於「總體化」。  康德清楚地意識到了近代哲學的這樣一種分裂的格局。他在方法上採取了一種折中的策略,也可謂一種綜合策略。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方法論」部分,康德是從「定義」角度來區分哲學與科學的,力圖把哲學的定義與科學(數學)的定義區別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