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當我們在談「循環論證」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

2021-01-13 辯論


最近經常有隊裡的小朋友來問我,說不知道辯題的定義或者標準設立的合不合適,因為其中的立場傾向性都比較明顯,怕被對手方攻擊為循環論證。比如最近各個比賽中頻繁出現的辯題「王思聰式投資者是否應該成為電競行業代言人」,那往往設立的應不應該的標準就是利和弊的比較,正方定義下的王思聰式投資者就是對電競行業發展好的一群人,反方就是阻礙的一群人,那這樣聽起來雙方或多或少都有循環論證的嫌疑。那我們要如何去有效識別循環論證的謬誤,而進一步當受到類似質疑的時候又該怎麼處理和回應呢?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什麼是循環論證?稍微專業一點來說,循環論證是邏輯學上一個典型的謬誤類型,它的基本特徵是用來證明論題的論據的真實性依賴於論題本身的真實性。我們用兩個例子來說明一下。


第一個是很經典的上帝與《聖經》,它的命題是:《聖經》上說神存在,而由於聖經是神的話語,故聖經必然正確無誤,所以神是存在的。很顯然這是一個結論和論據的真實性互相依賴和和互為基礎的命題。當然,這屬於為了方便一般人理解而比較赤裸的表達,我們一下就能看出疑問來。

第二個例子是經過了一定包裝的某場比賽的立論,其中辯題是「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豈能無愧於心,但求盡如人意」,正方給出標準,這是一道為人處世的態度選擇題,因而要看哪種態度更符合人生命的本真,那生命的本真是什麼呢?正方給出定義:追求自我內心。當然場上辯手的具體表述進行了多層次的包裝,但是當釐清楚關鍵的概念定義和比較標準以後,不難發現這也是很純正的循環論證。


那如果遇到類似的循環論證我們要如何去反駁和拆解呢?經常參加比賽的辯手應該會注意到,循環論證的謬誤往往在場上只會到被指出這一步,而對於循環論證進一步的反駁或者如何去修正往往是沒有後續的。當然,循環論證在邏輯上已經是謬誤了,指出的義務也許在聽者,但解釋或者論證的義務必然是提出方的。但是真正去對循環論證進行歸謬,而不僅僅是質疑一句您方有循環論證的嫌疑,能幫助我們更加敏銳地發現經過層層包裝而比較隱蔽的循環論證。以上面所舉的無愧於心與盡如人意的例子來說,說白了,在這段「論證」過程中,定義和標準其實只不過是同義重複。所以判斷是不是我們所說的邏輯謬誤之一的循環論證,或者覺得對面的論證天然成立,要有意識地去看關鍵概念的定義與所給出的標準是不是有很明顯的內容重合,同樣的,檢證自己有沒有循環論證也是如此。這樣的情況下,要主動去挑戰關鍵概念的定義和標準的合理性,甚至是真實性。


類似的再舉一個例子,很老的一個辯題:高薪能否養廉,正方對於「高薪」的定義倘若就是「能夠不讓人貪的薪資水平」,當然它的表述可能是這樣:為什麼高薪能養廉?因為如果不足養廉,有什麼資格叫高?顯然這裡不是簡單的因為A所以A,而是B必然是A,其中B是自己定義出來的。那就挑戰定義。


所以亞里斯多德說循環論證不是個形式錯,而是內容錯,之所以論證無效,是因為根本沒有提出新論據。



我們接下來聊一聊那些被質疑循環論證但感覺委屈的狀況。首先我們要弄明白到底有沒有其實不是循環論證但聽起來像是沒有論證的內容呢?有,我們姑且稱它為分析,來源於我們的心證。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仍然沿用上述高薪養廉的表達結構,這次我們換一個內容:為什麼文明社會需要有法律?因為不講法律,有什麼資格叫文明社會?你看這句話既可以看作是論證,也可以看作是分析。看作是論證,那就必須找到可驗證的論據,比如法律讓社會運作更有效率,而有效率是文明社會的必備要件。那如果當作分析來看,就是從文明社會裡去尋找屬性,但它未必是所有文明社會共有的,甚至有不少都是不具備的,而這就要訴諸自由心證。前一段時間夏惟桐學長寫了一篇關於價值到底在辯論中如何定位的文章,其實價值就是自由心證很重要的一種體現形式。


所以明明沒有循環論證,但卻被質疑定義和標準傾向性太強,我們怎麼辦?那就要求我們所給出的關鍵概念與標準能夠形成自己的體系,而用這套體系去解釋或解決辯題裡的核心衝突才是完整的過程。那為什麼沒法用論證的方式去處理,而只能用分析呢?因為當核心衝突愈發凸顯的時候,做出的定義和給出的標準不再是純客觀實在的現實,它會包含對於現實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認知體系所做出的理解和詮釋。所以之前有學弟學妹問價值的作用,是不是就是用來升華,是不是一定要做來提升逼格的?不是的,它不是終點,而應當是立論定義和標準的起點,它會包含不同的認識,會代表不同的人群,會體現不同的場合等等。在這件事上,18年的這隻南大隊伍展現的最為淋漓盡致。


那我們最後回到「王思聰式投資者」的辯題上,來具體看一看如何洗脫定義上想要循環的嫌疑。這裡提供兩種做法。第一種,如果覺得歸納總結能力一般,很難處理好式的定義,那就簡單一點,就聊王思聰本身,他做了什麼,那些可能形成辯題要聊的共性特徵,我不說現在還有誰是王思聰式,我直接克隆他可以吧,如果事實上他真的對電競行業全是助力影響,那也不能說我靠定義循環論證了;第二種,如果歸納總結能力強,也可以去尋找相對共有的屬性,而這個共有的屬性不是事實論證出來的,其中要加入更多的分析,包括一些預期分析,比如時代特徵下會放大一部分屬性,市場需求下會壓縮一部分屬性,所以我們聊會放大真正持續產生影響的那些屬性,這樣顯得式的定義合理,注意這裡只是合理,是不是完全客觀準確,這不一定。這說明分析對論證的要求下降,被挑戰的風險也會提高,所以既不要因為怕交鋒而太刻意用定義和標準去規避,也不要畏懼符合常識和心證帶來的立場優勢。

相關焦點

  • 【乾貨】三段論是否是循環論證
    首先明確,什麼是循環論證?論證,就是從一系列前提,經過推理規則的推演,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循環論證指的是,前提的得出需要用結論來推導,而不是「前提為真依賴於結論為真」。(實際上後者等價於「結論是前提的必要條件」)那麼,「所有人都會死」這個前提需要依賴於「蘇格拉底會死」這個結論才能得出嗎?    並不是。
  • 循環論證
    ,而用洛必達法則求導得到結果無疑是循環論證.循環論證是什麼?舉例說明:「為什麼長得胖?這兩段話就是經典的循環論證,他的最大特點是同義重複.那麼這道極限題應該如何做?首先我們複習下高中的和差化積公式:
  • 談商品力建設我們到底在談什麼?
    談商品力建設我們到底在談什麼?不同的零售企業最終的顧客價值的充分度不在其他而在於其商品力的呈現,通過商品力的呈現我們恰恰可以看到一家零售企業對自身價值定位的認知、踐行與理解是否清晰,是否具有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與活力。
  • 戴爾易安信:當我們談網絡的時候 實際是在談什麼
    會上,戴爾易安信大中華區網絡事業部總經理徐海,為我們分享了公司在開放網絡這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未來整個開放網絡的發展趨勢。徐總介紹到:「我們發現,大部分的客戶在未來兩年裡都有網絡採購需求,且會更多的考慮開放網絡產品。未來兩年,開放網絡硬體會持續保持高增長。戴爾易安信在開放網絡中充當著一個領導者,我們和與很多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來共同維護開放網絡生態圈。」
  • 當我們在討論顯示器接口的時候,我們在討論什麼?
    當代生活,我們對顯示器的要求已經不只是「有畫面」,更是要有極致的畫面。什麼 4K 超高解析度、HDR 高動態範圍、144Hz 高刷新率、10bit 色彩、1ms 延遲……反正什麼好來什麼,能上什麼就上什麼。但是同一臺顯示器後面通常都會有不同的接口,這些接口有什麼不同?應該優先選擇哪種接口?
  • 安彥魁 合乎聖經與理性的「循環論證」
    這個時候,對於並不把《聖經》奉為真理的非教徒的我們來說,我們自然想要基督教徒解釋為什麼《聖經》會是真理。……要論證以上提出的那個論點,無論是直接地或是間接地論證,這些證據和理由最終都可以總結成一句話:因為上帝告訴我《聖經》是真理,所以《聖經》是真理。」 [1] 如此,他們指斥基督徒這樣的「循環論證」,是「用A證明B,然後再用B證明A的邏輯謬誤。」
  • 到底什麼時候使用內循環、外循環呢?
    開車的朋友都知道,汽車空調有兩個通風設置,內循環和外循環,那到底什麼是內循環和外循環?什麼時候開內循環?什麼時候又開外循環呢?今天輪谷就來給朋友們說說這個話題,也糾正一些朋友的使用誤區。外循環是從車外吸取空氣,引導到空調系統進行加熱或製冷後,從出風口吹出。通俗點說,外循環是將車內的空氣排放出去,把車外的空氣吸到車內,補充新鮮空氣,改善車內空氣品質。什麼時候使用內循環呢?
  • 假如十月份考到了循環論證......
    今天的推文中向大家介紹其中一種缺陷——循環論證。為什麼循環論證是一種論證上的缺陷類型?argument= premise(s) + conclusion,前提給結論以支撐才構成valid argument,循環論證的問題就在於前提和結論講述的內容完全是一樣的,前提並沒有向結論提供支撐內容,因此論證本身很單薄、存在缺陷。
  • 當我們說我理解了,我們到底在說什麼?
    當我們談創造性,我們在談論什麼?》,今天我再寫篇文章掰一下&34;這個概念。一個數學公式,一種化學材料的性質,一臺計算機的工作原理,細菌和病毒的工作機制,人們是如何理解這些複雜的事物的呢?。人類對所有事物的理解都是通過層層分解的解構最終還原到我們的某種感官感覺來實現的,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視覺。蘋果為什麼往下掉,牛頓說是萬有引力,就好像兩個物體間有根看不見但可以&34;的繩子拉著。
  • 常見邏輯謬誤:循環論證
    循環論證,就是把論點包藏在論據中,所謂證明過程,不過是頂多換了一個說法而已。例如:你為什麼相信上帝?因為聖經教導我們這樣。
  • 【燒腦】循環論證的謬誤,你能不被繞暈麼?
    電視劇《士兵突擊》中有一段經典的毒雞湯:老馬:「可是什麼有意義呢,許三多?人這輩子絕大多數時候都在做沒意義的事情。」許三多:「有意義就是好好活。」老馬:「那什麼是好好活呢?」許三多:「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情。
  • 當我們在談風電時,其實我們在談什麼?
    今天是全球風能日 我猜你知道風電是什麼 利用自然界風能驅動葉片旋轉生產電能 沒錯,這就是最簡單的風力發電原理 我們都曾以為風電不過如此 但終有一天你會明白
  • 「粳」到底讀jīng還是gěng?論證討論5年後終於有了答案
    在恢復中國在稻種命名權上的地位、在中國研究登上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之前,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粳」字到底讀jīng還是gěng。經過一次熱烈的討論和長達5年的論證,答案終於揭曉——粳字的規範讀音應當是gēng。事情要從2011年3月水稻專家張啟發院士的一堂「語文課」說起。他告訴學生:研究許多古今字典辭書後,他發現粳讀gěng延續了幾千年,讀jīng沒有合理根據。
  • 事實/價值,我們在辯什麼?
    但本期內容聚焦的,是其中一個戰場,那就是已存在的真實和事實,需不需要我們辯論? 反方認為,自由意志就像一個真實存在的實體,有辦法從科學論證得到。
  • 我們是否擁有「自由意志」?
    機械論的盛行引發了各種社會討論。例如:在一件槍殺案中,應該被判刑的是槍殺犯還是槍?經驗和良知告訴我們,槍是無辜的,因為決定開槍的是那個人。可若是一切運動都是機械的,每一個運動都有因有果,那麼那一刻扣下扳機的槍殺犯也是無辜的——在這個機械統治一切的世界裡,他只是承擔著上一刻的「因」,開槍是他無法選擇的「果」。
  • 當我們討論遺傳時,可能誤解了什麼?
    當我們討論遺傳時,我們指的是什麼?有時,我們指的是生物通過繁殖將它們的信息傳遞給後代的過程。比如:豌豆是圓粒還是皺粒的,開紅花還是白花;果蠅是灰身還是黑身,紅眼還是白眼;至於人類,我們會從父母或者更早的祖輩那裡遺傳某些具體的身體特徵——發色、眼睛的顏色、單眼皮或者雙眼皮等,關於這些特徵的信息被編碼在基因中,在繁殖過程中被複製然後傳遞。
  • 當我們談論天問一號時,我們談些什麼
    那麼,當我們討論天問一號時,我們應該談些什麼呢?在這裡,我將從歷史意義、航天技術、科學目標等方面著手,帶領大家更好地來了解這次天問一號的發射。為什麼是火星?從科學角度,火星可以看做宇宙賜給地球的天然實驗室。
  • 資深新聞人陳婉瑩:我是如何寫作新聞特稿的?
    社工、非法移民、中介……他們不會願意幫忙,不僅是怕麻煩,這對他們來說也沒有什麼好處,除非他們想要宣傳自己。另外,他們也非常重視隱私,會非常保護他們的「clients」(客戶)。鎖定合適採訪對象是最困難的,要看你的人脈、運氣,看你平時是否用功。雖然人口走私產業鏈的中心在中國,但在出發前,編輯要求我們要在紐約做好準備工作,找一個「有故事的人」。
  • 韓春雨事件 我們該反思什麼
    北京時間8月3日,《自然-生物技術》發表題為《是該數據說話的時候了韓春雨主動撤稿也並不意味著就是學術造假,相反,韓春雨主動撤稿卻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學術研究的一些信心。   在這裡,我們不想討論專業的事情,我們更多想探討的是韓春雨團隊的論文為何在沒有經過同行實驗證實的情況上而倉促投稿,這背後到底是什麼在作怪?
  • 我的世界觀:當我們談論理性的時候,我們談論的是什麼
    我們經常會形容某某非常理智,行事很理性,而根據二分法,把理性的反面稱作感性。一旦我們把什麼現象命名,這個現象仿佛就固定下來被我們掌握,甚至成為了一種「真實」的存在。其實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理性這個東西,也不存在純粹理性的人,也不能說某些人因為有了什麼東西就獲得了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