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有隊裡的小朋友來問我,說不知道辯題的定義或者標準設立的合不合適,因為其中的立場傾向性都比較明顯,怕被對手方攻擊為循環論證。比如最近各個比賽中頻繁出現的辯題「王思聰式投資者是否應該成為電競行業代言人」,那往往設立的應不應該的標準就是利和弊的比較,正方定義下的王思聰式投資者就是對電競行業發展好的一群人,反方就是阻礙的一群人,那這樣聽起來雙方或多或少都有循環論證的嫌疑。那我們要如何去有效識別循環論證的謬誤,而進一步當受到類似質疑的時候又該怎麼處理和回應呢?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什麼是循環論證?稍微專業一點來說,循環論證是邏輯學上一個典型的謬誤類型,它的基本特徵是用來證明論題的論據的真實性依賴於論題本身的真實性。我們用兩個例子來說明一下。
第一個是很經典的上帝與《聖經》,它的命題是:《聖經》上說神存在,而由於聖經是神的話語,故聖經必然正確無誤,所以神是存在的。很顯然這是一個結論和論據的真實性互相依賴和和互為基礎的命題。當然,這屬於為了方便一般人理解而比較赤裸的表達,我們一下就能看出疑問來。
第二個例子是經過了一定包裝的某場比賽的立論,其中辯題是「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豈能無愧於心,但求盡如人意」,正方給出標準,這是一道為人處世的態度選擇題,因而要看哪種態度更符合人生命的本真,那生命的本真是什麼呢?正方給出定義:追求自我內心。當然場上辯手的具體表述進行了多層次的包裝,但是當釐清楚關鍵的概念定義和比較標準以後,不難發現這也是很純正的循環論證。
那如果遇到類似的循環論證我們要如何去反駁和拆解呢?經常參加比賽的辯手應該會注意到,循環論證的謬誤往往在場上只會到被指出這一步,而對於循環論證進一步的反駁或者如何去修正往往是沒有後續的。當然,循環論證在邏輯上已經是謬誤了,指出的義務也許在聽者,但解釋或者論證的義務必然是提出方的。但是真正去對循環論證進行歸謬,而不僅僅是質疑一句您方有循環論證的嫌疑,能幫助我們更加敏銳地發現經過層層包裝而比較隱蔽的循環論證。以上面所舉的無愧於心與盡如人意的例子來說,說白了,在這段「論證」過程中,定義和標準其實只不過是同義重複。所以判斷是不是我們所說的邏輯謬誤之一的循環論證,或者覺得對面的論證天然成立,要有意識地去看關鍵概念的定義與所給出的標準是不是有很明顯的內容重合,同樣的,檢證自己有沒有循環論證也是如此。這樣的情況下,要主動去挑戰關鍵概念的定義和標準的合理性,甚至是真實性。
類似的再舉一個例子,很老的一個辯題:高薪能否養廉,正方對於「高薪」的定義倘若就是「能夠不讓人貪的薪資水平」,當然它的表述可能是這樣:為什麼高薪能養廉?因為如果不足養廉,有什麼資格叫高?顯然這裡不是簡單的因為A所以A,而是B必然是A,其中B是自己定義出來的。那就挑戰定義。
所以亞里斯多德說循環論證不是個形式錯,而是內容錯,之所以論證無效,是因為根本沒有提出新論據。
我們接下來聊一聊那些被質疑循環論證但感覺委屈的狀況。首先我們要弄明白到底有沒有其實不是循環論證但聽起來像是沒有論證的內容呢?有,我們姑且稱它為分析,來源於我們的心證。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仍然沿用上述高薪養廉的表達結構,這次我們換一個內容:為什麼文明社會需要有法律?因為不講法律,有什麼資格叫文明社會?你看這句話既可以看作是論證,也可以看作是分析。看作是論證,那就必須找到可驗證的論據,比如法律讓社會運作更有效率,而有效率是文明社會的必備要件。那如果當作分析來看,就是從文明社會裡去尋找屬性,但它未必是所有文明社會共有的,甚至有不少都是不具備的,而這就要訴諸自由心證。前一段時間夏惟桐學長寫了一篇關於價值到底在辯論中如何定位的文章,其實價值就是自由心證很重要的一種體現形式。
所以明明沒有循環論證,但卻被質疑定義和標準傾向性太強,我們怎麼辦?那就要求我們所給出的關鍵概念與標準能夠形成自己的體系,而用這套體系去解釋或解決辯題裡的核心衝突才是完整的過程。那為什麼沒法用論證的方式去處理,而只能用分析呢?因為當核心衝突愈發凸顯的時候,做出的定義和給出的標準不再是純客觀實在的現實,它會包含對於現實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認知體系所做出的理解和詮釋。所以之前有學弟學妹問價值的作用,是不是就是用來升華,是不是一定要做來提升逼格的?不是的,它不是終點,而應當是立論定義和標準的起點,它會包含不同的認識,會代表不同的人群,會體現不同的場合等等。在這件事上,18年的這隻南大隊伍展現的最為淋漓盡致。
那我們最後回到「王思聰式投資者」的辯題上,來具體看一看如何洗脫定義上想要循環的嫌疑。這裡提供兩種做法。第一種,如果覺得歸納總結能力一般,很難處理好式的定義,那就簡單一點,就聊王思聰本身,他做了什麼,那些可能形成辯題要聊的共性特徵,我不說現在還有誰是王思聰式,我直接克隆他可以吧,如果事實上他真的對電競行業全是助力影響,那也不能說我靠定義循環論證了;第二種,如果歸納總結能力強,也可以去尋找相對共有的屬性,而這個共有的屬性不是事實論證出來的,其中要加入更多的分析,包括一些預期分析,比如時代特徵下會放大一部分屬性,市場需求下會壓縮一部分屬性,所以我們聊會放大真正持續產生影響的那些屬性,這樣顯得式的定義合理,注意這裡只是合理,是不是完全客觀準確,這不一定。這說明分析對論證的要求下降,被挑戰的風險也會提高,所以既不要因為怕交鋒而太刻意用定義和標準去規避,也不要畏懼符合常識和心證帶來的立場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