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聯商網2020-05-27 19:02
圖/聯商圖庫
聯商專欄:長久以來圍繞如何持續提升零售企業的商品力成為久議不斷的話題,不同時代下不同業態下,商品力的內涵與外延都有哪些相同與不同?
不同的零售企業最終的顧客價值的充分度不在其他而在於其商品力的呈現,通過商品力的呈現我們恰恰可以看到一家零售企業對自身價值定位的認知、踐行與理解是否清晰,是否具有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與活力。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以及不同經濟周期的刺激與影響,中國消費品市場已經由基本需求滿足到基本需求釋放再到通過消費表達自我的時代,整個變遷過程是中國整體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在這個縮影背後是產品要素的功能性滿足向品質與精神性理解發展的必然,面對產品供應的高度豐富化與消費滿意度低效化之間的囧境也越來越明顯。
近兩年關於消費升級、消費降級、消費分級、消費下沉的概念比較盛行,這些概念的背後都是今天中國市場多樣化多層級多群體多結構的消費情景反映,而這種特殊的國情與快速發展帶來的突出特點是零售企業可延展的消費空間非常大,這個空間既包括時間空間也包括群體與市場空間,與之形成對應的是消費滿足的分散化與妥協化,無論是傳統零售企業還是以網際網路技術為支撐的零售企業都面臨如何改善和提升核心消費群的消費滿意度問題。
筆者認為如何解決的核心應該從核心消費群的界定與生活方式洞察與研究開始,這些年所謂以顧客為中心、以消費者為中心、以用戶為中心的理論解析日趨概念而空洞,這也直接呈現在以顧客為中心的口號化。
任何一家零售企業無論怎樣定位自己的顧客價值,最終能否在顧客心中紮根的根本取決於是否有清晰明確的核心顧客定位,圍繞核心顧客展開的業態構建、場景選擇、產品規劃、服務模式設計等這一系列行為是商品力構建的整體。任何一家企業的商品力建設都應該成為對核心消費群體認知與理解的表達而非功能性的拼湊與更新。
過去我們大部分零售企業的商品力建設主要停留於對於顧客基本價值的滿足與提供上,隨著中國整體經濟水平的提升,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基本性消費滿足已處於高度飽和狀態,在持續深挖基本性價值滿足的基礎上,關注和滿足目標消費者的情緒價值與群體價值的認知與感知顯得也更迫切,所謂追求更有品質的消費並不是圍繞核心產品這個單一維度建立的消費品質。
今天的消費品質建立更多的是考驗零售企業對於消費者生活方式與情感期望的理解與實現,今天的消費者需要的不再是簡單的功能價值打透,而是對於消費者作為完整個人的尊重與理解。基於此,筆者就立足於顧客價值的整體實現與商品力建設進行簡單剖析。
萬變不離其宗,顧客價值是任何一家企業存在的理由與前提,任何環境下企業都不能脫離這個前提去進行所謂的商品力改造與建設。
一般認為商品力就是產品力,實際上在顧客的基本價值滿足階段,產品力可以被理解為狹義的商品力,在基本價值滿足階段,顧客的核心關注是產品力的要素體驗帶來的生理性滿足,這個階段滿足的是從量足到豐富到質優價美、到顧客響應及時(量、多、好、省、快)。
而隨著基本價值可實現程度的不斷提升,消費認知、消費品位、消費期望開始升級,這種升級是人性化的升級,而非經濟性升級。
同品同價甚至是同品低價的情境下,顧客的購買選擇不再僅僅基於基本價值進行決策,這個時候的顧客更看重誰更理解我更懂我,而這個理解與懂不是靠我們的廣告與促銷,更不是靠我們自吹自擂的「商業模式」,而是我們呈現出的顧客可以接觸到的每一個環節。
這個環節由外而內通過印象力、場景力、產品力來傳遞自己的顧客價值導向,這種顧客價值導向如果能夠被一群顧客所接受並認同,這時我們講這個業態的商品力開始建立,反之則沒有商品力。企業只有開始圍繞商品力建設進行持續優化與改善時,顧客價值實現就開始進入持續化狀態。
無論線上還是線下,無論直播還是直銷,最終能夠持續的企業都是圍繞商品力建設支撐顧客價值實現的企業。淘寶、京東、拼多多如此,大潤發、永輝、步步高亦是如此,Zara、優衣庫、太平鳥如此,西貝、外婆家、海底撈亦是如此。
每一個商業綜合體、每一條商業街區、每一家或大或小、或單一或多元的零售店面最終的命運都在商品力建設上,在商品力建設這條路上,中國商業才開始起步,關於商品力的話題很深也很廣,期待無論遭遇怎樣的挑戰與外部影響,中國商業都能紮實實踐與總結,讓中國商業不僅僅有規模更有質量。
從商品的採買到商品的經營,零售商需要更聚焦商品本身,讓好商品能吸引顧客、留住顧客。如何讓商品自帶力量和故事,如何提升零售商的商品經營能力?6月4日-5日,以「商品的力量」為主題的2020聯商網大會將在杭州召開。
目前知名經濟學家馬光遠、高鑫零售CEO黃明端、家家悅董事長王培桓、銀泰商業CEO陳曉東、紅杉資本中國投資合伙人蘇凱、盒馬事業群總裁侯毅、砂之船集團總裁許軍、生鮮傳奇董事長王衛、費芮互動創始人蔣美蘭、南陽萬德隆董事長王獻忠等重量級嘉賓已確認出席大會並作分享。
(文/聯商特約專欄作者孫裕隆,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