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平《時代的低語》:對話當代知名作家,談文學,談創作靈感

2020-12-04 愛讀書的二小姐呀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文學夢,但圓夢之路並不容易,而傅小平的《時代的低語》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擁抱寫作之夢的可能。

《時代的低語》與作家們對話,談文學,談創作,談對自己作品的解讀,也談人生的思考和領域。在作家們的內心世界裡,我們也看到了文學的意義。

對話作家:怎麼看待寫作這件事?

大作家史蒂芬金出版過一本回憶錄,叫《寫作這回事》,回憶的是他自己的寫作生涯。其實每個作家都有自己對寫作的看法,有自己寫作的初心。在《時代的低語》這本訪談錄中,我們也能透過隻言片語感受到作家們對寫作的看法。

魯敏寫作的原因來自於內心本然的驅動,她說,「我一旦對某個主題感興趣,就會像磁鐵與鐵屑子一樣,不停地發現相關觸動點,然後就寫下去」。興趣是寫作最好的動力,埋頭苦寫要比我們想像的煎熬,唯有心中熊熊燃燒的熱情,才能點亮作家們筆耕不輟的黑夜。

而戴爾也說,「我寫作,僅僅是因為我想寫」,因為有所感有所悟而寫,而不是為了成為暢銷書作者,這讓作家更能夠追隨自己的本心,在寫作中感受到獨有的樂趣。我手寫我心,這讓作家更純粹,也讓文字更真誠。

至於寫作到底要寫什麼,韓少功認為,寫作的「問題不在於寫什麼,而在於怎麼寫」。大刀長矛的武俠小說,讀者可能已經不再那麼感興趣了,但是換種寫法,依然能寫出彩,寫成經典。也就是說,只要我們有心,是不用擔心「沒什麼可以寫」這個問題的。

對話作家:寫作的靈感和素材來自哪裡?

為什麼作家就有源源不斷的靈感呢?那些腦洞大開的故事來自何方,單純只靠想像嗎?那些如臨其境的情節又是如何被刻畫出來的,為什麼常常被當作真實發生的事情?

談到寫作,這些一定是繞不開的話題。《時代的低語》對話作家,自然也對話他們寫作素材和靈感的來源。而作家的回答,齊刷刷地指向兩個詞:閱讀和生活。

周潔茹說「寫作的問題是閱讀的問題」。沒有大量閱讀,就難免有很多話想說,卻無處下手的尷尬,連遣詞造句都常常找不到貼切的表達。

張翎也講到,閱讀會影響一個作家的創作風格。比如他,早些年接觸的都是狄更斯、霍桑等人,後來寫出來的作品就自帶寫實風格。但當西班牙語系的作家闖進他的視野,使他發現想像力原來沒有邊界,他開始有了改變風格的衝動。

而徐小斌閱讀曹雪芹,閱讀馬爾克斯,閱讀各種經典,以至於她的小說裡能讀出名家的神韻。徐小斌甚至形容「讀書可以令人產生一種暈眩」,這種「暈眩」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點燃了創作的靈感,「令我們突然對周圍現實的一切視而不見,或者將現實轉化為一個混沌而多義的白日夢」。 於是,讓我們驚嘆的,感動的,震撼的作品就這樣產生了。

不過,徐小斌也提出,如果一個人只有知識來堆砌,那麼他永遠成不了一位好的小說家。有話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對寫作而言,生活經歷和閱讀一樣重要,甚至比閱讀還重要。

寫作從生活中來,又落腳到生活中去。比如阿乙的素材來源,就得益於他當警察的那段經歷。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有些被他直接搬到了小說裡,或者被融合成一體,塑造出了主人公的形象。而這種切身體會,反過來會讓落筆更有強烈的震撼感,對人物內心,也更能寫出深刻的洞察性。

相關焦點

  • 賈平凹談《雲層之上》:文學第一,書畫可以算餘事
    這是著名作家賈平凹在和藝術家武藝的一場對話中,所分享的創作感受。賈平凹所說的「雲層之上」,是創作者所追求的一種共通的人類意識、現代意識——可以突破民族、地域、身份、階層等等限制的一種創作境界和審美眼光。
  • 徐藝嘉對話朱向前 聊聊影視劇與文學的40年
    文學作品影視化,創造出了更立體、更全方位的情節與人物,也讓文學作品刷足「存在感」。但不能否認,若影視劇失去文學支撐、脫離文學意蘊,精品力作便會離觀眾越來越遠。本期特邀文學評論家朱向前與青年作家徐藝嘉,通過對話來梳理這40年文學對影視劇創作的影響,探討文學與影視如何相互促進、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請關注今日出版的《中國國防報》——
  • 「當代文學批評工作坊」 第一期|鄉土經驗對「70後」作家意味著什麼?
    叢治辰首先論證了「70後」作為「話語」的必要性與意義,他認為在作為文學現場而非作為文學史鏈條的文學場域中,尤其在信息化時代到來之際,同時代人在歷史中貢獻著同樣的經驗,「70後」話題的討論具有理論價值、學術價值;第二,他認為徐則臣在創作中表達了鄉土命題在新一代作家身上的延續與新變:與最初魯迅以現代性、新文學眼光審視鄉村,鄉村的潰敗變得理應如此不同,徐則臣懷抱著對鄉村眷戀又迷茫的情緒,然而鄉村卻在現實中走向潰敗
  • 重視創意寫作 激發創作活力(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隨著經濟和科技發展,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給創作者帶來豐富的寫作素材;如何駕馭這些新鮮題材,創作出屬於這個時代的優秀作品,也給創作者帶來全新挑戰。創意寫作涵蓋虛構和非虛構寫作,體裁上包括小說、詩歌、戲劇劇本、影視腳本、人物傳記等。目前,我國多所高校開設創意寫作課程,培養創意寫作研究生,並邀請國內知名作家擔任專職教師。
  • 法語文學翻譯家談文學與城市:現代都市是作家的鏡子
    上海→巴黎:文學雙城記部分法國知名作家將參與本屆巴黎圖書沙龍當下的法國文學探討的主題、文學的形式都有了新的變化,法國當下文學的樣態似乎也朝著越來越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許鈞:談法國文學的當下,就必須談它的歷史。兩次世界大戰催生了在哲學領域對人的生命的思考,而這種思考也擴展到文學領域,20世紀以來的法國文學一直就人的存在與生命的意義進行探討,荒誕派、存在主義、新小說、寓言派等各種文學流派也應運而生。
  • 作家提出「繪本文學」概念 繪本也能這樣創作?
    近日,繪本作家熊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不久前,熊亮在新作《遊俠小木客》中首次提出了「繪本文學」的概念,引發關注。有人稱其為創新,也有人對此概念疑惑不解。那麼,什麼是「繪本文學」?他的新書講了什麼故事?出版方供圖5歲的時候,熊亮有了自己的私人畫室,到現在已經畫畫39年,他創作的《京劇貓》等作品都頗具知名度,繪本《和風一起散步》還曾拿下陳伯吹兒童文學獎。他說:「算起來,我作品的所有版本,不同的出版社、不同的語種,大概有150冊」。但是,隨著年紀漸長,熊亮偶爾會感到有些迷茫,「年輕時畫畫,我每天想各種創意,證明自己永遠是有靈感的。
  • 疫情下的小說家與小說:阿特伍德等作家創作現代「十日談」
    圖源:《紐約時報雜誌》疫情期間,《紐約時報雜誌》邀請了29位作者撰寫受疫情啟發的短篇小說,開設THE DECAMERON專欄,該欄目的靈感來自喬萬尼·博伽丘(Giovanni Boccaccio)的寫實主義小說集《十日談》(Decameron),該書寫成的背景則是14
  • 書薦丨《雲層之上:賈平凹對話武藝》——著名作家賈平凹首部談藝錄...
    《雲層之上:賈平凹對話武藝》賈平凹 武藝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雲層之上:賈平凹對話武藝》孕育於著名作家賈平凹與壁畫藝術家武藝的一次對話,對話發生在賈平凹的上書房,在美術創作、美術教育、文學創作、文學與藝術的連接等議題上火花頻現,不僅為美術工作者提供了可資參考的創作經驗談
  • 法語翻譯家對話沙龍:現代都市是一面作家的鏡子
    從上海到巴黎「文學雙城記」 部分法國知名作家將參與本屆巴黎圖書沙龍,與中國作家互動交流當下的法國文學探討的主題、文學的形式都有了新的變化,法國當下文學的樣態似乎也朝著越來越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許鈞:談法國文學的當下,就必須談它的歷史。兩次世界大戰催生了在哲學領域對人的生命的思考,而這種思考也擴展到文學領域,20世紀以來的法國文學一直就人的存在與生命的意義進行探討,荒誕派、存在主義、新小說、寓言派等各種文學流派也應運而生。
  • 麥家談《解密》英文版出版:上帝給了我一塊餅
    麥家也成為入選這一文庫的首位當代中國作家。儘管《解密》走出去的偶然因素頗多,但一定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的普遍現狀。「華語文學在海外影響太小,所有所謂的『成功創作』,都不過是運氣的眷顧而已。」麥家說。而在美國,《解密》由FSG出版公司出版,公司旗下有聶魯達等22名諾獎得主。
  • 張皓宸攜《最初之前》來寧 談新書創作歷程
    《最初之前》是張皓宸創作的首部長篇小說,出版後引起很好的反響。在當當網發起的銷量解鎖應援活動中,銷量突破50萬冊,即可解鎖紐約納斯達克大屏應援,《最初之前》很快突破50萬冊,也讓張皓宸即將成為中國首位登上紐約納斯達克大屏的90後作家。
  • 世界文學維度下,青年作家寫什麼
    7月6日,第三屆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世界文學和青年寫作」在復旦大學舉行。主辦方供圖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上海和南京兩座城市有著密切的「文學雙城」傳統。7月6日,由復旦大學中文系、上海市作家協會主辦的第三屆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世界文學和青年寫作」在復旦大學舉行。
  • 陳平原教授談中文教育在當代中國的地位和價值
    ,在良莠不齊的大量論著中,迅速發現潛在的對話者;又可為那些並非專門從事中國研究、無法閱讀中文的海外學者,提供若干中國學者對於『文學』的想像。此舉表面的理由是,展現當代中國學術的最新進展;而潛在的動因則是,『要出而參與世界的事業』(魯迅《而已集·當陶元慶君的繪畫展覽時》)。即便就像魯迅說的,把範圍縮小,就談『文藝之業』,我們也都渴望著與世界各國學者對話。」五年工作下來,我最深刻的體會是:好論文並非遍地都是。「同志仍須努力」,沒有理由過分膨脹,也別一味嘲諷人家「霸權」。
  • 作家比目魚巧創作不存在的作家與「虛擬書評」
    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作者,很認真的努力的在寫一些假書,也就是說,有些書根本沒這個書,但是大家就很認真的在談它。只不過以前的人寫假書是很認真的,或者是提到假書的時候是別有懷抱的,而今天的人是帶著一種創作的態度來寫這回事兒。現在我們中國人也有一位作者開始寫這種假書了,這就是今天我要跟大家介紹的這《虛擬書評》,作者是比目魚。
  • 薩拉·沃特斯談女同性戀文學與歷史小說
    一在英國當代作家中,您的學歷很高,是文學博士。您的博士論文就是關於維多利亞時代以來的同性戀歷史小說。您能談談您是如何從研究轉為創作的嗎?沃特斯:對,我的博士論文是研究歷史上的同性戀文學作品,因為我對歷史小說和同性戀題材一直很感興趣。
  • 作家與AI共同創作,亦是在培養「助手」
    這些作家們將與AI算法聯手,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協同創作多篇科幻文學故事,開啟一場人機共創寫作的奇妙探險。(《科技日報》11月4日) 近幾年,AI技術快速發展,其對傳統文字領域的衝擊,大家有目共睹。在一些地區,AI甚至有取代傳統新聞編輯工作的趨勢。現如今AI與作家協同創作,難免會激起「AI取代作家」的擔憂。
  • 網絡時代,「文學青年」是一個貶義詞嗎?
    「文學青年」,曾是李少紅身上的一個標籤,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人的故事。在字節跳動和人民文學出版社「書房計劃」的發布會上,導演李少紅、作家李洱、作家郝景芳,和主持人駱新作為嘉賓出席,他們一起聊了聊有關文學與創作的話題,也從創作者的視角關照著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
  • 阿倫·阿吉談文學翻譯
    阿倫·阿吉(澎湃新聞 蔣立冬 繪)阿倫·阿吉(Aron Aji),美國文學翻譯家協會主席,愛荷華大學文學翻譯藝術碩士項目主任。出生於土耳其的他翻譯了包括比爾蓋·卡拉蘇(Bilge Karasu)、穆拉特罕·蒙甘(Murathan Mungan)與艾麗芙·沙發克(Elif Safak)在內的多位重要的土耳其當代作家。
  • 長篇小說《大河之洲》創作談—一個高考落榜青年的平凡世界
    自從長篇小說《大河之洲》去年在《中國作家網》發表以來,我市文學界乃至我省文學界就在討論《大河之洲》在向人們訴說什麼樣的的信息符號,乃至於我的導師省作協副主席、我國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掖平曾經多次面對面的問我:你的《大河之洲》是在向人們展示八十年代人們的生存狀況、愛情故事、還是對那個時代高考落榜學生人生意義的思考?
  • 以「異質性」寫作建構青年文學審美範式
    站在新起點,面向新時代,如何堅定文化自信,擺脫寫作慣性,突破審美瓶頸,建構符合時代要求的文學敘事之維,是擺在當代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面前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種種跡象表明,青年作家目前正在經歷著自我意識與世界意識的雙重覺醒。與「青春文學」分道揚鑣,完成「自發寫作」向「自覺寫作」轉型的成人禮,基本構成了現階段青年作家的共同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