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比目魚巧創作不存在的作家與「虛擬書評」

2020-12-06 鳳凰衛視

 

內容提示:今天介紹網絡上有名的書評人比目魚的新書《虛擬書評》,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作者,很認真的努力的在寫一些假書,也就是說,有些書根本沒這個書,但是大家就很認真的在談它。只不過以前的人寫假書是很認真的,或者是提到假書的時候是別有懷抱的,而今天的人是帶著一種創作的態度來寫這回事兒。

鳳凰衛視10月5日《開卷八分鐘》,以下為文字實錄:

梁文道:凡是與書為伍,甚至是以書為業的人,以書為生的人,大概都會有些無聊的小興趣,比如說時常喜歡圍繞書做種種的想像、幻想,然後寫一些跟有書的沒的東西,像書畫等等。這裡面有一種很特別的題材,就是去寫一些不存在的書,很多人以為這是現代的阿根廷大作家波爾赫斯之後開始的傳統,其實不是。

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作者,很認真的努力的在寫一些假書,也就是說,有些書根本沒這個書,但是大家就很認真的在談它。只不過以前的人寫假書是很認真的,或者是提到假書的時候是別有懷抱的,而今天的人是帶著一種創作的態度來寫這回事兒。

現在我們中國人也有一位作者開始寫這種假書了,這就是今天我要跟大家介紹的這《虛擬書評》,作者是比目魚。比目魚在網上很有名的一個書評人,很多人都很喜歡看他的書評,包括我在內。事實上他文筆相當了得,所以我看到這本書翻開裡面的扉頁上,他寫的一個獻語覺得很好笑。他怎麼寫呢?他寫獻給LL,下面的一句話寫的是「現在你該相信我是個作家了吧」。大概是因為他出了這本書,要讓這個LL,他的不曉得什麼人相信他是作家,事實上我們從來都相信比目魚是個作家。

但是問題是這裡面的作有特別意義,就是他在創作。創作什麼?創作了十來本並不存在的書,然後為它們去寫書評。為什麼有些作家喜歡這麼做?尤其是現代的做文學實驗的一些作家,其實也常常作過這種事,也有人甚至出過專書。比目魚想這麼做的理由在哪裡?我們去看一下,他虛構出來的這些書就知道了,比如說像第一篇《槍口下的十四篇小說》。

《槍口下的十四篇小說》講的是一群的作家,跑到索羅門群島某個地方開會,文學討論會,在討論會中途被當地的一些宗族主義分子和恐怖分子劫持。然後這些恐怖分子也很有趣,說你們想活的話,就要寫下你們的小說出來,寫的好了或許有點活命的機會。然後這幫作家就抱著臨死的覺悟,也就是把生前最後一篇作品寫完,這麼一個想法,就寫了這麼一些作品。後來這些作品根據比目魚說,這些稿子被美國有名的出版社蘭登書屋找到這些稿子,拿來出了一本書就叫做《槍口下的十四篇小說》。

還有一本叫《爛小說精讀》,講的是個文學評論家,專門集選一些爛小說,然後點評他們,告訴讀者這些爛在什麼地方,你知道人家爛在什麼地方之後,也許以後你就懂得好小說是什麼或者能夠寫好小說了。我看完這兩篇,我覺得基本上他這個虛擬書評,在這兩篇表現出來的,其實是一個有時候讀者的盼望。

為什麼呢?這兩篇書評,你看完以後,你都很期望好像真的有這樣的書,你會覺得有這樣的書似乎是很吸引人的一件事情。難怪比目魚會寫這兩篇書評,我覺得他是透過兩篇書評表達一種他渴望看到兩本這樣的書,但是似乎沒有這兩本書。比目魚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虛構這些書評,他還為它們設計了封面,這些封面都像模像樣,相當有專業水平,很了不起的。

但是這裡面有時候我也看到比目魚是在利用虛擬書評的方式,在小試牛刀的試一下一些文學上的想像。比如說這裡面其中一篇序也是講《風鈴》。講的是個先鋒作家,先出了一本小說叫《風鈴》講了一個故事,後來又出了風鈴的第二冊,這第二冊的故事跟第一冊基本上是一模一樣,只是改了一些細節,接下來是第三冊,如是可以無窮的出下去。你說這樣的小說也意義嗎?你可以說沒有意義。

但是聽起來這是一個很有趣、很大膽的一個文學實驗是不是?什麼叫做故事?故事的改寫又是什麼?人生之間可以有多少種的變化?我們能不能夠說他筆下的這個虛構的,不存在的作者寫的這麼一部古怪的無聊的小說,其實是想做這樣的實驗。當然這樣的實驗現實中是沒有的,於是我們的作者就要用虛構的方式把它虛構出來。

這裡面另外還有幾篇,基本上就是一個比較常規的做法了。利用一些虛構的書評去評論一些社會現象,比如說這裡面有一篇叫《淚水的收穫季節》,講的就是現代的我們的感傷文化。《過馬路的藝術》講的是一些老外來到我們中國之後,怎麼樣適應我們中國社會,然後慢慢混進去,寫過一本書《教老外怎麼過馬路》。

還有一些就是他對一些現代的文學評論的看法。比如說《麥特·埃裡克森晚年言行錄》,在這裡面,他就狠狠的諷刺了一些後現代主義的文學研究記錄,或者當代理論泛濫的文學研究,例如說這裡面就提到,這個剛剛我說的這位不存在的作家,叫麥特·埃裡克森。這個作家在比目魚的筆下,類似於託馬斯·品欽或者是塞林格,是個隱居起來的人,大家不知道他到底平常在幹什麼。

於是有這麼一個比較文學的碩士生,就是他的狂熱愛好者,跑到他隱居的地方,私人偵探般的去調查這個神秘的前衛作家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結果他發現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漸漸發現埃裡克森的日常生活充滿了後現代文學的特色。埃裡克森的著裝風格,明顯體現了他在小說中經常使用的後現代拼貼技巧。他總是將棒球帽、拖鞋、西裝、牛仔褲等貌似缺乏關聯的著裝元素,漫不經心、遊刃有餘的隨意組合披掛在身,其離經叛道到的大膽創新性著實令人嘆服。

同時埃裡克森的日常用語充滿了原小說特色。例如他喜歡使用如下這種表達方式,我想來杯摩卡咖啡。等一下,我在想是不是卡布奇諾會更好,對還是來杯卡布奇諾。這種把對於作者創作過程的描述刊入敘事文體之中的方法,正是典型的原敘事手段。

當然這樣的一個寫法,是要諷刺我們現在的一些文學理論上常見的東西,文學批評常見的一種語言。而且這樣的一個批評,也很常見於很多的比較老套、保守的一些評論家,他們覺得現代文學研究充滿了術語,搞這些古靈驚怪的東西,簡直是笑掉了大牙。

可是我覺得比目魚在這篇文章裡面反而有點敗筆。就是這樣的一個諷刺,來的太簡單了,對那些人的戲諷我覺得還是不夠深刻。不過無論如何,我建議大家除了看這個《虛擬書評》之外,千萬不要忘記,比目魚寫真的書評的時候,其實也是很厲害。這裡面就收錄了一些他的真的書評,可以說是一個對英美當代文學相當相當熟悉的一個人,很多人正是透過他才認識英美文壇的現況。

《開卷八分鐘》在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節目專區】

主持人:梁文道 【主持人專區】

首播時間:周一至周五 17:05-17:15

重播時間:周二至周六 00:25-00:35

聲明凡註明「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音頻、視頻),未經鳳凰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鳳凰網」。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比目魚談新書《刻小說的人》 書評人必須把文章寫好
    原標題:比目魚談新書《刻小說的人》 書評人介於文學評論家和普通讀者之間除了觀點之外,你還必須把文章寫得好看導讀:比目魚在2010年以一本博爾赫斯式的《虛擬書評》吸引了文學界的目光,四年後,他又帶來了新書《刻小說的人》,書名指向短篇小說大師雷蒙德·卡佛(「Carver
  • 我們網絡作家,處在了一個創作最好的時代
    入行網絡文學、成為一名網絡文學編輯十餘年;並且,親歷網絡文學創作近七年以來(備註:此文寫於2019年),我,一個網絡作家,深刻地認識到,當前各階層各領域對我們網絡作家的重視。我們網絡作家,處在了一個創作最好的時代,能夠親眼見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生逢其時。
  • 作家與AI共同創作,亦是在培養「助手」
    這些作家們將與AI算法聯手,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協同創作多篇科幻文學故事,開啟一場人機共創寫作的奇妙探險。(《科技日報》11月4日) 近幾年,AI技術快速發展,其對傳統文字領域的衝擊,大家有目共睹。在一些地區,AI甚至有取代傳統新聞編輯工作的趨勢。現如今AI與作家協同創作,難免會激起「AI取代作家」的擔憂。
  • 跟著比目魚讀卡佛:我憎恨這個虛假的天空
    是比目魚指引我讀雷蒙德·卡佛的文字的,比目魚是一人神秘的人,一個跨界的書評人。一篇優秀精緻的書評可以打開我讀書的一扇窗。他的書評集《刻小說的人》,我不自覺地借了兩次。意猶未盡,因此結識了不少游離在我書單之外的作家。
  • 比目魚:有些人刻小說,把靈魂刻入文字
    莫名地喜歡書名「刻小說的人」和湖藍色的封面,想都沒想就帶回家,不捨得放下!有些人寫小說,把故事寫在紙上。有些人刻小說,把靈魂刻入文字。他的封面裡有一個感覺「飛起來」的小人兒飄在半空中,手裡握著一支筆俯在桌子上寫著什麼,很有動感。
  • 書寫新時代的青春華章:廣東省青年作家創作會議發言摘登
    8月28日,廣東省作家協會、共青團廣東省委聯合在廣州召開廣東省青年作家創作會議,傳達貫徹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和全省文藝精品創作推進會精神,加強全省青年作家創作交流,部署今後一個時期全省青年作家文學創作,倡議塑造時代新人,攀登文學高峰,推動廣東文學異軍突起、繁榮發展、走在前列。
  • 白人作家壟斷英語經典文學?出版巨頭開始關注邊緣作家
    作者:李永博 王露樺審視《紐約時報》書評、亞馬遜榜單不難發現
  • 貴族作家屠格涅夫的創作:對農奴制不滿卻又無法下定決心
    貴族作家屠格涅夫的創作:對農奴制不滿卻又無法下定決心屠格涅夫是19世紀俄國現實主義流派中一位突出的西方派作家。貴族出身的屠格涅夫自小接受優質教育,並受到西方先進文化的影響。貴族解放卸下了貴族作為即召即到的「宮廷高級儲備軍」的身份,貴族的義務由全民共同分擔,導致與貴族兵役制相連的農奴制亦面臨挑戰,因為牽制農家、貴族、農奴之間的義務關係線出現了嚴重的不平衡。「當貴族爭取解除其對國家的強制服務時,農民也希望國家解除其對貴族的強制服務」。
  • 論"50後"作家長篇小說創作風格:嚴肅成熟
    近年來,長篇小說創作數量激增、品種多元、新人輩出。儘管「青春寫作」和「類型寫作」佔據了長篇小說市場的不少份額,但以傳統創作為主調的「50後」作家依然擁有強大的感召力。賈平凹、張煒、韓少功、史鐵生、莫言、閻連科、李銳、劉震雲、阿來、劉醒龍、鐵凝、王安憶、方方、孫惠芬等佳作迭出,他們以嚴肅成熟的寫作風範,執著探索的精神姿態,厚重圓融的文學品格,譜寫了傳統長篇小說藝術「常」與「變」的交響。
  • 作家李潔非讀小說《念頭》:存在與時間
    著名作家李潔非 存在與時間人類自有小說以來,尤其晚近一百餘年創作突破寫實主義瓶頸以來,路徑、家數之繁幾無以計數。如今小說,仍如過去那樣斤斤於若干繩墨,再無可能。以我國為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興其變革之風,一路至今,藩籬屢拆、清規靡蕩,小說的藝術探索性、獨創性空前釋放,而作家各逞其性、率意而為,藝術自覺與自求盡顯亂花迷眼之致,個性真正成為了小說寫作的本體,確已到有什麼樣的作家便有什麼樣小說的境地。
  • 作家陳昌平偏愛歷史 創作人生始於漢語拼音練習
    在大連港口與口岸局主辦的這次國內著名作家大連採風活動中,有一位大連作家的小說創作讓人眼前一亮,他的作品與一般東北作家不同,字裡行間沒有特別的東北地域色彩,題材選擇也沒有明顯的工業或農業特色,這在東北作家群中算是比較特殊的。不過,從他的作品中你可以明顯聞到一種濃鬱的歷史味道,他就是陳昌平。接受記者採訪時,陳昌平談到了自己的作品,談到了自己的經歷。
  • 作家畢飛宇來渝聊創作:知識錯誤可能讓作家錯失「茅獎」,小說...
    知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畢飛宇聊起了自己的「小說生活」近乎光頭的「髮型」,臉上滿是笑意,走過來時不忘和到場的記者逐一握手打招呼,讓人腦海裡首先蹦出來的詞是「謙和」。12月8日晚,帶著自己的兩本重新編輯再版書《平原》《小說生活》,知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畢飛宇就這樣走進了萬象城西西弗書店,和山城讀者面對面分享了自己的「小說生活」和創作心得。
  • 看貴州網絡作家創作新「腦洞」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貴州省網絡作家協會籌備領導小組副組長朱雙藝告訴記者,在今年網絡文學作品創作題材上,玄幻、都市、言情和現實題材是作家們的「熱門選擇」。其中,具有煙火氣的「現實題材」,逐漸成為貴州網絡作家的「偏愛」。
  • 11位作家攜手AI寫科幻 人機共同創作的「腦洞」來了
    11位作家攜手AI寫科幻 人機共同創作的「腦洞」來了若要讓AI創作科幻小說,它們的想像力比得上科幻小說作家嗎?10月27日,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正式啟動,並將持續至12月份。這個項目有個耐人尋味的名字——《共生紀》。我們已進入人類與人工智慧(AI)共生的時代。
  • 網文創作陷入瓶頸?別急,著名網絡作家血紅來當導師啦
    在近2000萬創作者中,網絡新生代作家接連崛起,但也有不少新入行的作者,希望能有機會向白金、大神作家學習,夯實創作能力,提高業務水平。血紅1月15日,閱文起點大學「職業作家訓練營」第一期開班儀式在上海舉行,著名網絡作家血紅擔任特邀導師,近三十位籤約作家作為首批學員,將在未來進行為期三天的網絡文學寫作相關課程學習。
  • 科幻作家韓鬆開玩笑:河南元素都被河南作家劉慈欣、王晉康寫完了
    今天參加中國科幻電影創作高峰論壇的韓松也多次來過河南,9月26日上午,在接受大河網記者採訪時,韓松表示,河南的悠久歷史和中原文化能激發創作靈感,河南有很多科幻作品的素材。河南是片神奇的土地,歷史悠久,人物故事、民間故事如璀璨星河,同時也誕生了不少文學佳作,是否能用科幻的方式展現呢?
  • 當AI與人類科幻作家共同創作,其意味遠不止一部作品那麼簡單
    在 2020 年最後的兩個月,這 11 位人類作家將與 AI 算法合作,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創作多篇科幻文學故事。項目名為《共生紀》,讀者可在項目官網、知乎、微博等多平臺圍觀這場關於文學與藝術的先鋒實驗。
  • 傅小平《時代的低語》:對話當代知名作家,談文學,談創作靈感
    《時代的低語》與作家們對話,談文學,談創作,談對自己作品的解讀,也談人生的思考和領域。在作家們的內心世界裡,我們也看到了文學的意義。對話作家:怎麼看待寫作這件事?大作家史蒂芬金出版過一本回憶錄,叫《寫作這回事》,回憶的是他自己的寫作生涯。
  • 科幻作家陳楸帆:2020思考了什麼
    日前,在騰訊的科學脫口秀X-Talk對談中,科幻作家陳楸帆、中科院研究員王皓毅、科學脫口秀演員張宇識就今年備受關注的基因編輯技術,「腦洞大開」進行探討。陳楸帆笑言,如果可以,他真的很想要傳說中的「老闆基因」——每天睡4個小時就足夠。「但如果成真,基因編輯可能帶來新的社會不平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