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示:今天介紹網絡上有名的書評人比目魚的新書《虛擬書評》,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作者,很認真的努力的在寫一些假書,也就是說,有些書根本沒這個書,但是大家就很認真的在談它。只不過以前的人寫假書是很認真的,或者是提到假書的時候是別有懷抱的,而今天的人是帶著一種創作的態度來寫這回事兒。
鳳凰衛視10月5日《開卷八分鐘》,以下為文字實錄:
梁文道:凡是與書為伍,甚至是以書為業的人,以書為生的人,大概都會有些無聊的小興趣,比如說時常喜歡圍繞書做種種的想像、幻想,然後寫一些跟有書的沒的東西,像書畫等等。這裡面有一種很特別的題材,就是去寫一些不存在的書,很多人以為這是現代的阿根廷大作家波爾赫斯之後開始的傳統,其實不是。
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作者,很認真的努力的在寫一些假書,也就是說,有些書根本沒這個書,但是大家就很認真的在談它。只不過以前的人寫假書是很認真的,或者是提到假書的時候是別有懷抱的,而今天的人是帶著一種創作的態度來寫這回事兒。
現在我們中國人也有一位作者開始寫這種假書了,這就是今天我要跟大家介紹的這《虛擬書評》,作者是比目魚。比目魚在網上很有名的一個書評人,很多人都很喜歡看他的書評,包括我在內。事實上他文筆相當了得,所以我看到這本書翻開裡面的扉頁上,他寫的一個獻語覺得很好笑。他怎麼寫呢?他寫獻給LL,下面的一句話寫的是「現在你該相信我是個作家了吧」。大概是因為他出了這本書,要讓這個LL,他的不曉得什麼人相信他是作家,事實上我們從來都相信比目魚是個作家。
但是問題是這裡面的作有特別意義,就是他在創作。創作什麼?創作了十來本並不存在的書,然後為它們去寫書評。為什麼有些作家喜歡這麼做?尤其是現代的做文學實驗的一些作家,其實也常常作過這種事,也有人甚至出過專書。比目魚想這麼做的理由在哪裡?我們去看一下,他虛構出來的這些書就知道了,比如說像第一篇《槍口下的十四篇小說》。
《槍口下的十四篇小說》講的是一群的作家,跑到索羅門群島某個地方開會,文學討論會,在討論會中途被當地的一些宗族主義分子和恐怖分子劫持。然後這些恐怖分子也很有趣,說你們想活的話,就要寫下你們的小說出來,寫的好了或許有點活命的機會。然後這幫作家就抱著臨死的覺悟,也就是把生前最後一篇作品寫完,這麼一個想法,就寫了這麼一些作品。後來這些作品根據比目魚說,這些稿子被美國有名的出版社蘭登書屋找到這些稿子,拿來出了一本書就叫做《槍口下的十四篇小說》。
還有一本叫《爛小說精讀》,講的是個文學評論家,專門集選一些爛小說,然後點評他們,告訴讀者這些爛在什麼地方,你知道人家爛在什麼地方之後,也許以後你就懂得好小說是什麼或者能夠寫好小說了。我看完這兩篇,我覺得基本上他這個虛擬書評,在這兩篇表現出來的,其實是一個有時候讀者的盼望。
為什麼呢?這兩篇書評,你看完以後,你都很期望好像真的有這樣的書,你會覺得有這樣的書似乎是很吸引人的一件事情。難怪比目魚會寫這兩篇書評,我覺得他是透過兩篇書評表達一種他渴望看到兩本這樣的書,但是似乎沒有這兩本書。比目魚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虛構這些書評,他還為它們設計了封面,這些封面都像模像樣,相當有專業水平,很了不起的。
但是這裡面有時候我也看到比目魚是在利用虛擬書評的方式,在小試牛刀的試一下一些文學上的想像。比如說這裡面其中一篇序也是講《風鈴》。講的是個先鋒作家,先出了一本小說叫《風鈴》講了一個故事,後來又出了風鈴的第二冊,這第二冊的故事跟第一冊基本上是一模一樣,只是改了一些細節,接下來是第三冊,如是可以無窮的出下去。你說這樣的小說也意義嗎?你可以說沒有意義。
但是聽起來這是一個很有趣、很大膽的一個文學實驗是不是?什麼叫做故事?故事的改寫又是什麼?人生之間可以有多少種的變化?我們能不能夠說他筆下的這個虛構的,不存在的作者寫的這麼一部古怪的無聊的小說,其實是想做這樣的實驗。當然這樣的實驗現實中是沒有的,於是我們的作者就要用虛構的方式把它虛構出來。
這裡面另外還有幾篇,基本上就是一個比較常規的做法了。利用一些虛構的書評去評論一些社會現象,比如說這裡面有一篇叫《淚水的收穫季節》,講的就是現代的我們的感傷文化。《過馬路的藝術》講的是一些老外來到我們中國之後,怎麼樣適應我們中國社會,然後慢慢混進去,寫過一本書《教老外怎麼過馬路》。
還有一些就是他對一些現代的文學評論的看法。比如說《麥特·埃裡克森晚年言行錄》,在這裡面,他就狠狠的諷刺了一些後現代主義的文學研究記錄,或者當代理論泛濫的文學研究,例如說這裡面就提到,這個剛剛我說的這位不存在的作家,叫麥特·埃裡克森。這個作家在比目魚的筆下,類似於託馬斯·品欽或者是塞林格,是個隱居起來的人,大家不知道他到底平常在幹什麼。
於是有這麼一個比較文學的碩士生,就是他的狂熱愛好者,跑到他隱居的地方,私人偵探般的去調查這個神秘的前衛作家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結果他發現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漸漸發現埃裡克森的日常生活充滿了後現代文學的特色。埃裡克森的著裝風格,明顯體現了他在小說中經常使用的後現代拼貼技巧。他總是將棒球帽、拖鞋、西裝、牛仔褲等貌似缺乏關聯的著裝元素,漫不經心、遊刃有餘的隨意組合披掛在身,其離經叛道到的大膽創新性著實令人嘆服。
同時埃裡克森的日常用語充滿了原小說特色。例如他喜歡使用如下這種表達方式,我想來杯摩卡咖啡。等一下,我在想是不是卡布奇諾會更好,對還是來杯卡布奇諾。這種把對於作者創作過程的描述刊入敘事文體之中的方法,正是典型的原敘事手段。
當然這樣的一個寫法,是要諷刺我們現在的一些文學理論上常見的東西,文學批評常見的一種語言。而且這樣的一個批評,也很常見於很多的比較老套、保守的一些評論家,他們覺得現代文學研究充滿了術語,搞這些古靈驚怪的東西,簡直是笑掉了大牙。
可是我覺得比目魚在這篇文章裡面反而有點敗筆。就是這樣的一個諷刺,來的太簡單了,對那些人的戲諷我覺得還是不夠深刻。不過無論如何,我建議大家除了看這個《虛擬書評》之外,千萬不要忘記,比目魚寫真的書評的時候,其實也是很厲害。這裡面就收錄了一些他的真的書評,可以說是一個對英美當代文學相當相當熟悉的一個人,很多人正是透過他才認識英美文壇的現況。
《開卷八分鐘》在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節目專區】
主持人:梁文道 【主持人專區】
首播時間:周一至周五 17:05-17:15
重播時間:周二至周六 00:25-00:35
聲明:凡註明「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音頻、視頻),未經鳳凰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鳳凰網」。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