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作家壟斷英語經典文學?出版巨頭開始關注邊緣作家

2020-11-30 新京報網

作者:李永博 王露樺


審視《紐約時報》書評、亞馬遜榜單不難發現,彼得·凱裡、希拉蕊·曼特爾等白人作家的名字佔據主流。在2011年一份對《紐約時報》評論書刊的調查中,紐約時報評論的742本書,90%都由白人創作;據《衛報》報導,2007-2017年間英國童書作家中僅有不到2%為有色人種。有色人種、少數族裔仍是作家中的邊緣群體。女性也是如此,從1901年諾貝爾文學獎創立至今,只有13位女性作家獲獎。

 

情況正在有所好轉。尤其在過去幾年中,越來越多的讀者發聲,想要閱讀不是異性戀白人男性寫的書。2014年美國發起了「我們需要多樣的書」(We Need Diverse Books)活動,美國的童書領域得到了改觀,之前90%的童書主角都是白人。儘管出版業仍舊偏向白人男性,特別是在文學小說領域,但仍有許多偉大的作家和出版社致力於讚美來自邊緣的聲音。2017年,在小說和詩歌界外圍徘徊多年,亞裔美國作家成為了焦點。阮越清、珍妮·張等二代移民作家將自己的經歷轉化為寫作,東亞和東南亞文學形成了一股浪潮。


美國半數5歲以下兒童為有色人種,90%的書均在描寫白人。

 

然而,喜愛經典作品的讀者則沒那麼幸運。異性戀白人男性,莎士比亞、狄更斯、歐裡庇德斯等歐裔白人的作品在漫長的歷史中留存下來,成為了英語文學的經典作品,而其他身份的作家往往被出版界忽視。

 

「英語經典文學主要依附於維多利亞時代流行的高雅文化,」布朗大學教授喬治·蘭多說,「作品登上諾頓或牛津選集固然是一種成就,但更為寶貴的是接觸廣大讀者的機會。值得關注的是,極少的女性和少數群體有這樣的機會。」

 

隨著英語經典文學逐漸向女性及有色人種作家開放,這種傳統也許將要成為歷史。近期,企鵝蘭登旗下的兩家出版社Penguin Classics和 Modern Library推出了兩個新系列,旨在重新發掘邊緣群體創作的被遺忘的書籍,推出鮮為人知同時又擁有很高文學價值的作品。

 

Penguin Classics和 Modern Library出版的英語經典文學作品,多年以來已經獲得了幾代讀者的好評。

 

「我們選擇了最能激起人們愉快和憤怒的作品。」Modern Library 「火炬手」系列的編輯米卡·卡蘇加說道,「愉快是因為故事精彩絕倫,憤怒是因為它們無人問津。」

 

出版社是導致作家缺乏多樣性的重要因素。在美國出版的虛構類文學作品和詩歌中,只有不到1%是譯作,而這不到1%的譯作中,又有60%以上來自歐洲和加拿大。2015年,美國出版界79%的作者為白人,為了迎合市場需求,許多出版社選擇將書的封面「白人化」,排斥或無視非白人作家書中體現的文化差異。作家克里斯多福·邁爾斯指出:「出版商堅持認為,年輕的白人讀者不會購買封面印著黑人的書,儘管數百萬張音樂專輯就是以那樣的包裝賣出去的。」

 

Penguin Classics和Modern Library專門出版被用於課堂教學的經典圖書,這讓它們推廣邊緣作家群體的努力更加具有影響力。「我們出版的某些書籍在讀者中引起了巨大反響。」約翰·西西里亞諾——Penguin Classics 「亞裔美國傑作」系列編輯認為,「他們喜愛的作品經過了我們的經典設計包裝並推出,通過我們的介紹這些書籍得到推廣,這提升了這些文學作品的地位。」

 

另一方面,兩家出版社的舉動也是對當前政治形勢的回應。2016年美國大選之前,卡蘇加專注於出版美國以外的經典作品。川普就任後出臺了一系列移民新政,2018年推出的限制年度移民計劃中,美國合法移民如果享受過歐巴馬醫保、食品券或其他福利,其入籍或取得綠卡的進程可能會受影響。該影響波及的合法移民,達2000萬人以上。

 

西西里亞諾決定將目光重新轉向美國。「作為出版商,我們的工作是讓文學成為對話的一部分。我希望向內看,強調美國文學的多樣性,以此回應移民局的所作所為。」「亞裔美國傑作」系列包含日裔美國作家約翰·岡田的二戰題材作品《不-不仔》和菲律賓裔美國作家卡洛斯·布洛桑的作品《美國在心中》,講述了上世紀30年代一名菲律賓移民工人的故事。「這兩本書均在學術界有很高聲望。」西西里亞諾說。這一系列也包含非知名作品,兩部諷刺小說《吊在聯合廣場上》和《東去西來》則沒有那麼高的聲望。

 

Modern Library 的「火炬手」系列則將目光投向了女性。「對女性來說,這一時刻像是一個轉折點,或者更像是一次壓力測試。」卡蘇加說,「越來越多的女性站出來講述她們的故事,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但情況並不總是如此。重要的是,我們不僅需要認識到這一時刻的成功,也需要承認這一時刻的矛盾,理解我們是如何走向今天的局面。」

 

「火炬手」系列包括許多廣受英國人喜愛的、經久不衰的作品,如凱特·蕭邦的《覺醒》,夏洛蒂·勃朗特的《維萊特》,以及作家、社會活動家齊特拉的《美國印第安人的故事》。齊特拉是美國印第安人全國委員會的聯合創始人,也是新英格蘭音樂學院的中提琴演奏家,但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存在。「這確實令人震驚。」卡蘇加說,「我真的認為,她的生活和她的許多成就應該作為美國歷史的一部分來教授。」


作家、社會活動家齊特拉

 

「出版商能做的是提供一個聚光燈,」她補充道,「在一個內容泛濫的年代,經典圖書出版商可以說: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人,這是一個講出了我們所經歷現實的故事,這本書有價值。我們開啟了一個對話的窗口,這對我們來說是巨大的榮耀,但能進行到何種程度,就看你們的了。」

 

而推廣少數族裔和女性作家作品僅僅是一個起步,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少數族裔作家的作品主題依然缺乏多樣性,顛沛流離的經歷是少數族裔作家文學作品的核心。美籍華裔作家、2014年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獲得者伍綺詩提出:「越來越多的年輕亞裔作家湧現是一個很好的現象,意味著有更多故事可講。但主流社會依然認為亞裔作家只有一個故事可講,那就是移民故事。」

 

參考資料

https://www.vox.com/culture/2019/5/21/18564266/modern-library-torchbearers-penguin-classics-asian-american-heritage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19/apr/15/fewer-than-2-of-british-childrens-authors-are-people-of-colour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posteverything/wp/2015/04/24/i-only-read-books-by-minority-authors-for-a-year-it-showed-me-just-how-white-our-reading-world-is/?utm_term=.64b2580dc6fe

https://www.writermag.com/get-published/the-publishing-industry/diverse-books/


作者 李永博 王露樺

編輯 張進 校對 翟永軍

相關焦點

  • 《解密》英文版上市 創國內作家海外出版奇蹟
    騰訊文化北京訊(姚曦):英語世界第一大出版集團企鵝英國總部、被譽為「諾貝爾文學獎御用出版社」的美國FSG出版集團3月18日在全球同步推出麥家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解密》的英譯本,並以15%的高版稅刷新中國作家海外出版版稅記錄。
  • 法語文學翻譯家談文學與城市:現代都市是作家的鏡子
    這也是當下所有書寫都市文學的一種共同的主題,都市文學不再對一座城市的特徵來進行描摹,而是探討人與都市的關係,直指的還是人性本身。記者:在國內的圖書市場,儘管有法國當下文學的翻譯介紹,但對於一般讀者而言,可能更熟悉與閱讀的是法國經典的作家作品。翻譯者和出版社應該如何將好的法國當下文學推介給讀者?
  • 華裔作家的困惑:應該用中文,還是用英語寫作?
    用中文,還是用英語寫作?這是今日中國作家必須面對的選擇嗎?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引燃了世界對中國主題英語小說的巨大興趣,並使得多位以英語寫作的中國作家在海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比起絕大多數用中文寫作,再將作品交由譯者翻譯的作家們來說,少數英文原創作家由於可以理解的原因,得到了海外市場更多的承認。
  • 世界文學維度下,青年作家寫什麼
    2017年,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何平與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金理共同發起了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工作坊邀請傑出的青年作家、出版人和譯者等,與上海南京雙城為主的青年批評家共同交流前沿性文學藝術問題。世界文學是一面鏡子今年工作坊的主題是「世界文學和青年寫作」。召集人金理說,他對於這個主題的思考,緣自一場十年前「80後」文學研討會。
  • 世界英語短篇小說大會首登亞洲 中外作家推文化碰撞
    這是由世界英語短篇小說研究會(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Short Stories in English)組織召開的世界英語短篇小說大會首次在亞洲國家舉辦。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彭衛國對記者表示,上海被選中舉辦這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會,我們深感榮幸。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孫甘露亦表示,相信這次會議將促進中外作家的交流,推動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 毛利人作家依希馬埃拉:比起在英語世界出名,我更重視本國
    他今年即將出版的作品有《Black Marks on the White Page》以及小說 《Sleeps Standing》。威提曾經擔任過14年外交官,在奧克蘭大學任教文學,並是多個文化機構的成員,其中包括紐西蘭電影委員會。
  • 「童書作家榜」首度發布:楊紅櫻榮登榜首 成最吸金作家
    第13屆作家榜首度發布「童書作家榜」2019年4月16日至18日,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大星文化、作家榜經典文庫,全國獨家發布萬眾矚目的「第13屆作家榜」。自從2006年作家榜橫空出世以來,每年都受到億萬讀者熱議。從作家到作品,甚至是作品孵化出來的IP,都受到了現象級的關注。
  • 中國作家必須會英語嗎?「走出去」才能對話世界
    翻譯障礙一直是作家、編輯、翻譯家面臨的難題,圍繞這一主題,10月27日下午,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十月文學院、「紙託邦」聯合主辦的「第一屆十月版權交流計劃:發現世界文學同代人——由文化對話開啟當代文學翻譯出版」主題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 餘華對話澳大利亞作家弗蘭納根:文學,生生不息
    此次活動是第十一屆澳大利亞文學周系列活動之一。理察·弗蘭納根是澳大利亞著名作家,其作品曾獲英文小說界最高獎項「布克獎」,代表作有《深入北方的小路》《一個巴掌能拍響》等。而餘華的代表作《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上世紀90年代最具影響的十部作品。  《深入北方的小路》好在哪兒?
  • 非洲英語文學,養在深閨人未識
    但英語文學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被看作是英美文學,而非洲,基本被視為文學的不毛之地,更別提英語文學了。多年前我就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麼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的幾十年裡,我們都過多地關注英美文學,過多地關注英美文化,對其他國家的文學文化的關注和研究明顯不夠。而吸收外來文化,要做到均衡,像我們的人體吸收營養一樣,不能太單調單一。
  • 作家居住地:地理的中心就是文學的中心嗎
    十月文學院從2015年開始設立「十月作家居住地」,目前已有布拉格、愛丁堡、加德滿都、北京、拉薩、李莊、武夷山、麗江古城、西雙版納9處。這樣的形式,德國很早就有,作家在一段時間內住在一個地方,體驗結束後上交作品,也就是「居住——體驗——寫作」。
  • 書訊丨「文學共同體書系」出版 文學細語融中國文學眾聲
    它們共同收錄在「文學共同體書系·中國當代多民族經典作家文庫」(第一輯),近日也由譯林出版社推出。「文學共同體書系」五個民族小說家和詩人的經典作品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文學共同體書系書系作者陣容豪華,收錄其間的不乏各種重磅獲獎作品,堪稱多民族作家的扛鼎之作。「文學共同體書系」從選題醞釀、策劃,到出版、上市,一路走來,備受矚目,碩果纍纍:早在2018年的《花城關注》欄目,書系主編何平就推出了「在『邊境線』寫作」的專題,聚焦維吾爾族、蒙古族和藏族等民族作家,受到評論界高度關注,這也是此套書系的緣起;同年,書系即成功入選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
  • 法語翻譯家對話沙龍:現代都市是一面作家的鏡子
    這也是當下所有書寫都市文學的一種共同的主題,都市文學不再對一座城市的特徵來進行描摹,而是探討人與都市的關係,直指的還是人性本身。記者:在國內的圖書市場,儘管有法國當下文學的翻譯介紹,但對於一般讀者而言,可能更熟悉與閱讀的是法國經典的作家作品。翻譯者和出版社應該如何將好的法國當下文學推介給讀者?
  • 「這獎將改變生活」:八位作家獲16.5萬美元的文學獎
    溫德姆·坎貝爾文學獎(Windham-Campbell prizes)是美國小說家和傳記作家唐納德·溫德姆(Donald Windham)為紀念他的伴侶桑迪·M·坎貝爾(Sandy M.Campbell)而設立的,由耶魯大學管理,是獎金數額最高的獎項之一。這個獎旨在喚起人們對文學成就的關注,並為用英語寫作的作家提供機會,讓他們專注於自己的作品,而不受財務問題的影響。
  • 傅小平《時代的低語》:對話當代知名作家,談文學,談創作靈感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文學夢,但圓夢之路並不容易,而傅小平的《時代的低語》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擁抱寫作之夢的可能。《時代的低語》與作家們對話,談文學,談創作,談對自己作品的解讀,也談人生的思考和領域。在作家們的內心世界裡,我們也看到了文學的意義。對話作家:怎麼看待寫作這件事?大作家史蒂芬金出版過一本回憶錄,叫《寫作這回事》,回憶的是他自己的寫作生涯。
  • 美女作家與文學公牛:一個是「肉色」 一個是智慧
    這是一個文學公牛的方陣。這套叢書的雄性風格,便是由「公牛」們決定的。  「公牛」是創造力的象徵,是雄性剛毅的象徵,是勇猛善戰的象徵。面對所謂「陰盛陽衰」的文壇,「公牛書系」推出的幾位作家,都是屢次掀起衝擊波的實力派男性作家。他們的作品,與「美女作家」形成一種對極。與「美女作家」的文字相比,這是一種絕對迥異的風景,是一個絕對的醒目的視界。
  • 作家薛憶溈:中文小說翻譯成外文時遭遇改動,作家該不該插手
    作家薛憶溈在國內從1980年代末開始出書,一直以來不算大眾,但他那簡短精緻、個人化色彩濃鬱的作品奠定了他在國內文學界的地位。今年3月,薛憶溈的短篇小說集《計程車司機》英譯本《Shenzheners》(《深圳人》)榮獲蒙特婁「藍色都市」國際文學節年度「多元文化獎」,他在英語文學界也開始為人所知。
  • 語言是民族生命的故居:提安哥的「英語尋根」文學
    1952年,肯亞進入所謂「緊急狀態」,所有本地學校被迫關閉,只有英語學校正常教學,提安哥於是從14歲開始學習英語。因教會學校強迫灌輸英語教育使年輕的提安哥成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但後來在認清了基督教作為帝國主義文化侵略工具的本質以後,他徹底拒絕了對基督教的所有信仰。
  • 文學「內卷」了嗎?來自不同文學圈層的作家說:文學的天空從未像...
    參與討論的嘉賓有大眾印象中的「純文學」代表人物,如作家金宇澄(代表作《繁花》)、《收穫》雜誌主編程永新,也有網絡文學「大神」作家貓膩(代表著《慶餘年》《間客》)、懸疑作家蔡駿(代表作《謀殺似水年華》)、諜戰作家海飛(代表作《麻雀》)、編劇常江(代表作《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沒藥花園」自媒體號創始人何襪皮等類型文學作家。
  • 諾貝爾文學獎即將揭曉: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最熱門,中國作家呢?
    年居於諾獎賠率榜第一 安妮·卡森 安妮·卡森被譽為英語文學中最重要的在世詩人 《紅的自傳》《丈夫之美》兩部詩作代表了安妮·卡森的最高文學成就,譯林出版社將推出中文版,這也是簡體中文世界首度引進。安妮·卡森是一位古典功底極為深厚的詩人,同時她也是形式上的創新派,經常用當代的方式,創新的形式來重新闡釋古典——以圖像、研究和比較切入詩歌寫作,所出版的作品幾乎每一本都將多種體裁雜糅在一起,如詩歌、論文、翻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