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去圖書館帶回一本書《刻小說的人》。莫名地喜歡書名「刻小說的人」和湖藍色的封面,想都沒想就帶回家,不捨得放下!
有些人寫小說,把故事寫在紙上。有些人刻小說,把靈魂刻入文字。
他的封面裡有一個感覺「飛起來」的小人兒飄在半空中,手裡握著一支筆俯在桌子上寫著什麼,很有動感。
《刻小說的人》是一本書評,一個月來零零星星地讀,讀得很認真也很放鬆。
書裡提到的作者和書籍似乎都是我喜歡的,頗有些深度。
我一直對書名很好奇,讀到第三篇「雷蒙德·卡佛:刻小說的人」就明白了。
Raymond Carver,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譯就是「雕刻匠」的意思。
卡佛是短篇小說的大師,而寫短篇小說如同寫詩一樣,是對文字的雕刻。
我曾經不止一次的夢想自己成為一個文字雕刻者,詩是語言的精華,短篇小說則是生活的精煉。
比目魚說,卡佛和契訶夫一樣畢生熱衷於短篇小說,而且卡佛很喜歡契訶夫,契訶夫是卡佛的偶像和寫作導師。
讀到這裡的時候我腦子裡在搜尋契訶夫的小說,似乎看到有一個始終拿著一把黑雨傘的「裝在套子裡的人」在路的拐角處緩緩走來,左顧右盼神情恍惚,還有《變色龍》裡那個前倨後恭的巡警卑躬屈膝的嘴臉,還有可憐的「凡卡」央求爺爺帶他回家的那封信……但對於卡佛的印象是空白。
據說卡佛這把刻刀,技藝嫻熟且自成一派,看來此後的時間裡我非得讀一讀不可了。
這是書評人的力量,他可以打開讀書人的一扇扇門,一片片窗。《刻小說的人》這本書很豐富,翻看完全後,我非得重新羅列一下這些作家和這些小說:
馮內古特《五號屠場》——一場時間旅行,
奧康納《好人難尋》——人性如此邪惡不忍直視,
卡佛的短篇小說——刻小說的匠人
智利作家羅貝託·波拉尼奧《荒原偵探》《2666》《地球上最後的夜晚》
戴維·福斯特·華萊士《系統的苕帚帚》《無盡的玩笑》
《蒼白的帝王》——一位抱負不凡卻最終放棄的文學武士
大衛·米切爾《幽靈代筆》——文字背後的幽靈
《雲圖》——穿越時空的六重奏
塞林格《麥田裡的守望者》——叛逆男孩的少年侃
唐·德裡羅《歐米伽點》——慢放與冥想
村上春樹《為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跑步者說
阿乙《鳥,看見我了》——打中部分人的心臟
米歇爾·法柏《雨必將落下》——有些雨必將落下
阿丁《無尾狗》——被一個無恥的人打動
周雲蓬《春天責備》——戴著墨鏡遙望遠方
查爾斯·布考斯基《苦水音樂》——人渣也有悲傷負能量也是能量
朱嶽《睡覺大師》——像智者一樣思考像頑童一樣寫作
舒爾茨《鱷魚街》——璀璨閃爍的文字之光
馬丁·阿米斯《時間箭》——一部倒帶小說
尼科爾森·貝克《洞之屋》——完美的低俗
塞薩爾·埃拉《文學研討會》——何處瘋狂何處飛奔
詹妮弗·伊根《黑盒子》——Twitter式小說
恰克·帕拉尼克《搏擊俱樂部》——要展示不要講述
詹姆斯·M·凱恩《郵差總按兩次鈴》——硬偵探的冷敘述
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懸念保鮮術
託馬斯·品欽《萬有引力之虹》——歇斯底裡的現實主義
喬森納·弗蘭岑《糾正》、
卡倫·羅素《檸檬園的吸血鬼》
我仔細體會了一下,這些作品的作者有一些共性,它們大都寫法怪異或內容奇特,自帶一些探索性,或者說自帶懸念,這其實也正是比目魚讀小說的品味。
這些頗有些新意的小說,讓人看到了人生的無限可能性。
這樣的小說於我而言是有魔力的,它散發出一種頹廢的氣息吸引我們去閱讀,在卡佛的刻刀下,刻出一個極簡風格。
而比目魚手中也有一把刻刀,他讓我們看到那麼多與眾不同的刻匠,比目魚讓我們讀到這些作家作品的精彩,剖析作品的同時,還讀到了他們的身世,甚至他們的八卦。
這樣讀起來作品更加豐滿,似乎每一位作家都不是完美的,他們的不足被無情曝光,反而更加真實。
這一點正是我要學習的,讀一篇作品自然要知道背後的故事。如《旅行者的早餐》裡說到,凡事都要問個為什麼,吃一份食物要知道食物背後的玄妙和美好,那麼讀一本書更要知道作品背後的來龍去脈,那樣才完整。
我想比目魚給我開出了一份很好的書單,還教會了我怎麼寫書評,至少提供了寫書評的思路。
另外,通過羅列該書的目錄和內容,我找到了一點點為文章起題目的訣竅。
砍柴先生昨天批評我不會給文章起標題,建議我從「相關性、好奇心、共鳴點」三點來學會給好文章帶上一頂漂亮的並吸引人的帽子。
他說得很對,他給我的建議更是金玉良言。真不知該怎麼感謝他。
讀完《刻小說的人》我不想掩卷,這麼多本書,讀過的和沒讀過的我都要為它們寫點什麼,寫也寫不完的感覺其實很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