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帶給大家的美食是鍋比目魚。
鍋比目魚
新豐樓的拿手菜是『鍋比目魚』,本來鍋一類的菜是山東館的拿手活,可是新豐樓的鍋比目魚顯得特別好吃。後來廊房頭條擷英西餐館,有個『鐵扒比目魚』也很出名。他是把比目魚架在鐵架子上,用大瓷盤託到客人面前自取。其實說穿了,就是脫胎於新豐樓的比目魚,換個上菜方式而已。—唐魯孫《中國吃·吃在北平》
菜為魯菜特有,黃魚、魚盒、蟶子、裡脊、腰盒(兩片豬腰中間夾餡)、豆腐、蒲菜皆可「」之,技法凡合格的魯菜廚師都應掌握,無須多言。
菜要軟,要嫩,要酥,要香鮮,要入味,要色澤金黃,成菜主料上掛的蛋糊要保持完整不破,盤無餘汁。
比目魚適合「」的是上面厚肉,其餘部分可做成醋椒魚湯,開胃醒酒;一魚兩吃,不糟蹋食材,於廚師、食客皆為有「食德」的做法。
此菜當於食客看不到處著力,不可不察—餐館裡的「遊水海鮮」是養殖的,而且「生活」在人造海水裡,遠不如冰鮮的野生比目魚有味(吾友胡日新以冰鮮的山東萊州灣半滑舌鰨魚饋我,確是難得的美味);選取柴雞蛋,則蛋糊金黃悅目,且蛋香濃鬱;湯汁最後雖完全收入魚塊,用頭湯與用毛湯滋味大不相同,不可將就。
比目魚常見的大約分為三類:鰈魚(兩眼均位於身體右側,如鴉片魚)、鮃魚(兩眼均位於身體左側,「多寶魚」學名即為大菱鮃)、舌鰨魚(頭圓尾尖,體型如舌,廣東稱為龍脷、北方叫作鰨目的便是),只有中間大骨而無細刺,能剔出大而完整的肉塊,適合多種烹飪手法,是魚類中非常好的食材。
北京沒有海岸線,欲食海鮮,必須仰仗沿海地區如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浙江接濟,小時候記憶深刻的有渤海灣的對蝦、海蟹,舟山的黃魚、帶魚,常見的還有墨斗魚—品種就那麼幾樣,都是冰凍的,化開之後往往腥臭四溢,一點也不誘人。西四的水產店偶爾有國產大馬哈魚切段零售,購買者並不踴躍,如今熱愛進口三文魚的人們恐怕無從想像吧?
母親是天津人,喜歡吃鰨目魚,總是想方設法從津沽一帶搞些來,下廚一展身手(父親生長滬濱,在廚房分工料理河海兩鮮,惟比目魚歸母親動手,父親從不參與)。如果是小的(俗稱「鰨目尖兒」),皮肉俱薄,治淨之後直接蘸上乾麵粉油炸,外脆裡嫩,是很好的下酒菜。運氣好,碰上大條的,就「家常熬」:撕去外皮,切大塊,掛麵糊,煎(省油,而且比炸出來的塊,掛麵糊,煎(省油,而且比炸出來的香);以大料瓣熗鍋,下魚塊,加甜麵醬、醬豆腐(碾碎,加原滷澥成汁)、料酒、蔥、姜、水,大火燒開,小火燜至汁濃入味即可。
魚塊外裹紅褐色的湯汁,裡面卻是一色雪白,鹹鮮微甜,滋味厚重,最能下飯;運氣好碰到腹中帶子的,魚子燒透,既香且酥,滋味猶勝魚肉。母親每燒此菜,滿屋皆是上述幾種調料混合發出極富家常風味的濃厚異香,無比誘人食慾,至今思之,猶覺口角垂涎,而屬於我家特有的恬靜安適風光猶在目前,思之令人悵然久矣。這種做法是天津本地風味,與「鍋」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滋味濃淡迥異,格調亦遠不如後者清新—此所以魯菜得以名列「四大菜系」,津菜只是地方風味菜而已。
注釋
· 比目魚 ·
硬骨魚綱,鰈形目魚類的總稱。包括鰜科、鮃科、鰈科、鰨科、舌鰨科魚類。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山東通志》載:「比目魚,京師謂之沓密魚,形似牛脾,登州呼為牛舌頭魚,舊志謂即偏口。非偏口,另一種。」此類魚肉質堅實細嫩而肥美,宜於多種烹調方法。(《辭海》《中國魯菜文化》)
原料掛糊後煎制並烹入湯汁,使之回軟並將湯汁收盡的烹調手法。對已經幹硬的食品加以湯水,使之吸收水分並回軟的過程,山東土語稱之為ta,烹調法寫作。適用於質地軟嫩的動、植物原料,如菠菜心、蒲菜、蘆筍或裡脊肉片、魚肉片等。整料要切割、整理成片狀,掛全蛋糊或拍粉拖蛋糊,放在盤子內。炒勺(或平底鍋)加少量油燒至6成熱,把原料推入勺中,用中火煎至兩面金黃;再加調味品和少量湯汁,使之慢慢把湯汁收盡。操作時為了使兩面受熱一致,可用大翻勺使原料完整地翻轉。湯汁一般是調味品及清湯兌成,用量不宜過多。味鹹鮮為主。成菜特點:色澤黃亮,軟嫩香鮮,如(《中國烹飪百科全書》)
· 掛糊 ·
烹製前將原料表面均勻裹上一層糊液的工藝,是烹飪原料細加工的步驟之一。掛糊多用於炸、熘、煎、貼等烹飪方法。糊一般用澱粉(或麵粉、米粉)和水(或加蛋液)調製而成,烹製時把原料浸入糊中拖過。
掛糊後經過煎、炸,對菜餚的色、香、味、形各方面有很大影響。其作用主要有:保持原料的水分和鮮味,使之外部香脆、內部鮮嫩;保持原料的形態,使之光潤飽滿,如苔條黃魚,不經掛糊,烹製時易於斷碎、捲縮、乾癟,掛上糊後就能使魚條更加飽滿,色澤光潤;保護營養成分,原料掛糊後不直接接觸高溫的油,防止或減少了各種營養成分的流失或被破壞;豐富菜餚品種,擴大原料的使用範圍,如鮮蘑菇不宜直接炸製成菜,掛糊後油炸,即成風味獨特的軟炸鮮蘑。
不同糊料加熱後的成菜效果不同。如加雞蛋清制的糊可使原料滑嫩;加雞蛋黃、發鍋豆腐、鍋菠菜、鍋魚扇等。酵粉制的糊可使原料鬆軟;加澱粉或麵粉、米粉的糊,可使原料香脆或鬆軟。糊的配製以及用料比例沒有固定的標準,往往因菜系、地區及廚師的不同而各異。常見的可分為:蛋清糊(又稱蛋白糊、乳汁糊、白汁糊),用雞蛋清、澱粉或麵粉調製,適用於軟炸,可使菜餚質地鬆軟柔嫩,色呈白、淡黃或隱紅色,如炸魚條等;全蛋糊(又稱蛋粉糊),用全蛋加澱粉或麵粉調製,適用於炸,可使菜餚外酥脆內鬆軟,色呈金黃,如炸裡脊等;
蛋泡糊(又稱雪衣糊),用雞蛋清攪打成泡沫狀與澱粉或麵粉調製,適用於松炸,可使菜餚外形飽滿,質地柔嫩,色澤白裡泛黃,如高麗大蝦、炸羊尾等;水粉糊(又稱幹漿糊),用澱粉和水調製,適用於幹炸、脆熘、焦熘,可使菜餚幹酥香脆,色澤金黃,如炸八塊、焦熘肉片等;發粉糊(又稱松糊),用麵粉加發酵粉與水調製,適用於炸,可使菜餚漲發飽滿,松而帶香,色呈淡黃,如面拖小黃魚等;脆漿糊,簡稱脆漿,用麵粉、澱粉、水、花生油、發酵粉等調製,適用於炸,使菜餚外鬆脆內柔嫩,漲發飽滿,色呈金黃,如脆炸肉丸等;蘇打糊,用雞蛋清、澱粉、蘇打粉、鹽、糖和清水調成以適用於炸,可使菜餚紅中帶紫,滑而且嫩;發麵糊,用發酵面或加適量鹼和油調製而成,適用於炸,多用於拔絲法製作的菜餚。此外尚有酥炸糊等。
掛糊是烹製前一項比較重要的工序,操作時注意:第一,根據原料性質、掛糊與烹製間隔時間長短以及菜餚成品的要求,確定糊的稠度。如較嫩的或經冷凍的原料,一般水分多,吸水弱,或掛糊後立即烹製的,原料來不及吸收水分,糊應稠一些;較老的原料本身含水量較少,掛糊後又間隔一段時間才烹製,使原料能吸收糊中水分,糊則須稀些。第二,制糊時,起始因水和粉尚未調和,稠度不高,黏性不足,攪拌應慢、輕,避免糊液溢出器外,當糊的稠度逐漸增大,黏性增強時,攪拌可隨之加快、加重,但切忌攪至起勁,導致糊液不能掛上(裹住)原料。第三,糊液必須均勻,無小粉粒,否則影響菜餚成品質量。第四,掛糊時糊液必須把原料表面全部均勻地包裹起來,如包裹不全、不勻,烹製時油就會從空隙或少糊的地方侵入,使這部分原料的質地變老、萎縮、焦黃,影響成菜質量。(《中國烹飪百科全書》)
製法
原料:比目魚
輔料:蛋黃,麵粉,雞湯
調料:鹽,黃酒,蔥,薑絲
做法
①整魚去骨、去皮取肉;
②魚肉改成長一寸二、寬一寸的長方塊;
③魚肉用鹽、黃酒稍醃;
④浸漬好的魚肉用蛋黃液、麵粉掛糊;
⑤將魚肉下入六成熱的油鍋中,炸制定型,撈出;
⑥炒鍋放入底油,煸炒蔥薑絲,倒入雞湯,隨後將蔥薑絲撈出;
⑦將魚塊下入雞湯中,加鹽、胡椒粉少許,小火煨透,收幹湯汁,出鍋。
1掛蛋黃糊使成菜色澤金黃,更加誘人食慾;
2此菜不可勾芡。
本期到這就結束了,感謝大家的閱讀,希望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