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50後"作家長篇小說創作風格:嚴肅成熟

2020-11-24 中國文明網

 

  長篇小說是當前文學家族中最受矚目的成員之一,它以宏闊的體量、深廣的內容、豐富的表現手段,成為時代的文化標高。近年來,長篇小說創作數量激增、品種多元、新人輩出。儘管「青春寫作」和「類型寫作」佔據了長篇小說市場的不少份額,但以傳統創作為主調的「50後」作家依然擁有強大的感召力。賈平凹、張煒、韓少功、史鐵生、莫言、閻連科、李銳、劉震雲、阿來、劉醒龍、鐵凝、王安憶、方方、孫惠芬等佳作迭出,他們以嚴肅成熟的寫作風範,執著探索的精神姿態,厚重圓融的文學品格,譜寫了傳統長篇小說藝術「常」與「變」的交響。

  時代饋贈與恢宏表述

  長篇小說強調一定的長度、廣度、密度與深度,它能有效地涵括歷史、社會、人生等畛域,反映作者深厚的生命積累與藝術積澱。作為共和國出生的第一代人,「50後」作家經歷了動蕩曲折的歷史變故,擁有豐富的閱歷體驗,他們自然而然地選擇了「長篇」這種大容量的文學載體,以期對複雜的「中國經驗」作整體而深刻的表述。

  「50後」作家的長篇小說普遍有恢宏大氣的特性,這既得益於時代的饋贈,也與其自身濃重的史詩情結密切相關。「50後」作家筆下的文學世界立體而豐富,他們一面對社會現實有細緻的體察和真切的表現,一面對迂闊的歷史有智性的思考與深度的勘測,由歷史燭照現實,以現實呼應歷史,體現出把握完整歷史、觀照整體生活的文學追求。

  賈平凹的《秦腔》、張煒的《刺蝟歌》、趙本夫的《無土時代》、閻連科的《丁莊夢》、劉慶邦的《紅煤》、孫惠芬的《吉寬的馬車》、劉醒龍的《天行者》等,皆是反映現實的長篇力作。這些小說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當下生活,展現了紛繁複雜的社會現實與人生景觀,從凋敝的鄉村到混亂的城市,從瀕危的生態到弱勢的人群,作品觸及了城鄉差異、階層分化、性別歧視等尖銳問題,而作者更關注滲透其間的傳統失落、文化蛻變、靈魂掙扎與精神隱痛,力圖用文學的形式探究混沌曖昧的時代症候,對已然陌生的本土經驗作出重新的整合。

  「50後」作家不乏立足「現實」的勇氣,更有書寫「歷史」的熱情,他們對蘊涵豐富且切近當下的中國現代史尤為關注。劉醒龍的《聖天門口》、嚴歌苓的《第九個寡婦》、鐵凝的《笨花》、阿來的《空山》等皆有一個宏闊悠遠的背景,從「過往」敘述到「當下」,從「歷史」梳理到「今天」,在大的時代跨度中演繹個人命運和歷史力量的糾葛衝突,展現民族進入「現代」的複雜與曲折。莫言的《生死疲勞》在共和國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進程中展開敘述,閻連科的《受活》將人民公社時期和改革開放年代兩相對照,藉助歷史與現實的相互扣連,他們在歷史反省中表達當下的精神與情緒,對飛速變革的社會進行歷史性的回溯和發問。

  精神深度與人文情懷

  「50後」作家擁有豐富的基層生活經驗,更有視點下沉的內在自覺,面對現代化進程中的複雜景象,這代作家表現出了強烈的現實關切、歷史憂思與人道主義情感,在創作中寄寓了對人性的悲憫,對歷史複雜性、多面性的省思,對民間大地和普通人群的真切關懷。

  從《生死疲勞》到《蛙》,從《受活》到《丁莊夢》,從《秦腔》到《古爐》,莫言、閻連科、賈平凹書寫了中國鄉村波譎雲詭的生存圖景,描繪了高密鄉、三姓村、受活莊、清風街、古爐村的諸多小人物,記錄了他們在歷史的翻雲覆雨中經歷的痛苦。小說對歷史與人的關係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將革命、土地、計生政策等置於民族歷史和本土經驗的視域中,既對民族意志和國家政治表達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更對其作出了理性的辨析與反省。「50後」作家的長篇創作並不完全等同於傳統的宏大史詩,當然更非顛覆性、情緒化的新歷史敘事,而是嘗試著將宏大歷史與民間、村落、日常生活、個人際遇相結合,追求一種寬廣而不流於空泛的豐贍性,為嚴整的宏大敘事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50後」的文學創作關乎責任與使命,也關乎藝術良心,他們的創作依然習慣於以人道大愛為底氣,以弘揚正面價值、召喚理想精神為己任。

  閻連科是個寓熱於冷的作家,他以藝術的方式重構了耙耬山區的荒涼景觀,小說充滿了貧瘠、窮困、殘疾,但觸目驚心的殘酷往往與飽蘸血淚的悲情交融一體,生存的苦難和生命的堅韌相互映襯,在絕望中煥發出精神救贖的微光。《我的丁一之旅》是一部獨特的愛情小說,史鐵生用詩意而理性的文字剖析了靈與肉、性與愛的複雜關係,對日益泛濫蒼白的「愛情」主題給予了深刻的重新審視,昭示了愛的真諦與意義。此外,劉醒龍的《天行者》關注鄉村民辦教師這個被長期漠視的底層群體,用真摯的筆墨謳歌了他們的奉獻情懷與自強精神;張煒的《你在高原》則以十卷長言書寫了主人公寧伽在價值失範年代中的精神跋涉,「高原」寓意崇高、博大、深邃的理想之境,成為人物與創作主體共同的皈依之所。在一個矛盾叢生、價值曖昧的時代,「50後」作家沒有止步於人性黑暗與歷史之惡的揭示,他們用思想、情感、靈魂賦予作品更深厚的內涵:呼喚美善、建構理想、昭示未來。

  獨到視角與混搭語言

  長篇小說是有難度的文體,也是充滿了創造可能性的文體。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純文學」浪潮的洗禮,深受現實主義傳統影響的「50後」作家也有了自覺、明確的文體意識,其長篇創作走上了多樣化的藝術探索之路,形成了博採眾長、多元圓融的風格特徵。

  「50後」作家重視長篇小說的視角、結構、敘述、語言等問題,他們在創作中不斷更新、求變,尋找藝術創造的更多可能性。在中西文學的交流中,「50後」作家尤其注重對本土和傳統文化的開掘,他們既將西方現代派經驗轉化為自身的血脈,又在民族風格和傳統形式中注入現代的內涵。這代作家在文體上有著較為一致的傾向,其「形式」的新變幾乎都是為「內容」這個目的服務的。

  阿來的《塵埃落定》採用「傻子」的視角展開敘事,以特殊的視界洞開了陌生化的現實景觀;閻連科則將荒誕、象徵、反諷等技法融入仿真敘述,用亦真亦幻的超現實穿透表面化、平庸化的外在現實,反而迸發出更強大的真實性力量;周大新以「乾」、「坤」標註《湖光山色》的上部與下部,以金、木、水、火、土命名小說的各個章節;莫言借佛教六道輪迴的思想描述人物長達半個世紀的生命輪迴、生死疲勞,對應中國土地的歷史變遷;王安憶的《天香》涉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園林建築、衣物飲食,以精細繁複的筆墨雕刻上海「顧繡」的前世今生……這些皆是從「本土」出發、從「現實主義」出發的「創造」,援西入中,翻舊為新,為作品增添了濃鬱的文化底蘊。

  「50後」作家的長篇小說在語言上同樣強調本土化、個人化的意義。張煒的《醜行和浪漫》與王曉鷹的《長街行》分別使用登州方言、上海方言展開敘述,浮現了獨特語言中「人」的歷史和命運。莫言的《檀香刑》以流傳在山東高密的地方小戲「貓腔」為底本,賈平凹的《秦腔》在「密實的流年式的書寫」中迴蕩著獨特的秦聲秦韻,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則顯露出了明清話本的語體風格,作家們通過方言土語的活用、舊式語言的改造以及各種語體的跨界混搭,既完成了語言形式的更新,也使小說的深度意味得以彰顯和外化。

  「50後」作家的長篇小說吸納了本土與西方、傳統和現代諸多的文化元素,構築了一個多重話語交流、多種形式互補的文學空間。「融合」成為其長篇小說的明顯標誌,這是一種更包容、大氣的文學風度,也是一種更純粹、更具深度的藝術形態,在文學趨向商品化、時尚化的今天,「50後」作家以其有效的創作重塑了傳統長篇小說的價值和尊嚴。 (作者:陽燕 單位:湖北大學文學院)

相關焦點

  • 現實主義題材力作雲集——2018年長篇小說創作一瞥
    光明日報記者 韓寒 饒翔「2018年是長篇小說創作呈現井噴狀態的一年。這種井噴,不僅體現在數量上,還體現在創作的質量上。這種百花齊放的格局,讓長篇小說的評獎也成了一件為難的事。」近日,在中國出版集團、人民文學出版社、《當代》雜誌社主辦的第十五屆《當代》長篇小說論壇上,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的一席話,概述了當前我國長篇小說的創作現狀。
  • 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透露 正創作與《三體》風格不同的科幻小說
    今日(11月3日)上午,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接受了紅星新聞記者採訪,透露了他正在進行的科幻創作,他計劃寫出和《三體》風格和題材都不一樣的科幻小說。談到成都,劉慈欣非常熟悉,這裡有孕育了很多科幻作家的《科幻世界》,有非常濃厚的科幻色彩,他說:「《科幻世界》在成都落戶有很多歷史的原因,它也讓成都成為了一個和科幻很密切的城市。而且成都市政府對科幻產業非常的重視,對於全國其他城市來說,這方面的科幻色彩就少了一些。」
  • 百萬元大獎促海南出現本土題材長篇小說創作高潮
    位中國內地知名作家,24日起將在三亞閉門「讀書」。他們將閱讀比書桌還高的一摞共141書寫海南本土題材的長篇小說,為第三屆「海南奧林匹克花園長篇小說大獎賽」的參賽作品進行初評。結合前兩年參賽的作品共約300部,莫言、張煒、方方等五位著名作家組成的終評團,將在3月底終評出該大獎賽的「特別大獎」一部,獎金高達100萬元人民幣。
  • 哈代是橫跨兩個世紀的作家,一生共發表了近20部長篇小說
    哈代出生在1840年,漫長的一生使他足以看到自己的一部長篇小說搬上銀幕。也許超過任何其他的英國作家,他在小說和詩歌兩個領域影響了從維多利亞時代向現代主義的轉變。哈代是最後一位重要的維多利亞時代長篇小說家,哈代又是第一位重要的英國現代長篇小說家,他的作品是19世紀創作方法與現代思想觀念和熱點問題的混合物。
  • 論油畫創作藝術風格的形成,繪畫材質在油畫創作中的應用!
    一,促進個人藝術風格的形成我們知道風格是指語言表達的手法或方式,藉助藝術作品中構圖、色彩、肌理等形式呈現出來。藝術風格是藝術家通過長期不斷的實踐在創作中形成的區別於其他藝術家的獨特的創作個性和藝術特色。
  • 人民日報推薦2017年五部長篇小說
    2017年各類文學創作穩步前行,題材豐繁多樣,題旨豐沛多元。受到社會較多關注的莫言、劉震雲、趙本夫等作家醞釀數年作品問世,60後、70後、80後成為當前文學創作中堅力量,年輕的85後甚至90後作家在文學期刊上嶄露頭角,並呈現生機勃勃的面貌,科幻文學、網絡文學等新型文學形式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並影響整個文學生態發展。
  • 著名作家馮驥才《單筒望遠鏡》獲年度長篇小說獎
    2019花地文學榜揭曉,莫言獲「年度作家」,馮驥才憑藉《單筒望遠鏡》獲「年度長篇小說」。 1942年出生的馮驥才已77歲,2018年寫了兩本新書,一本是《漩渦裡》,寫他近二十多年來投身於文化遺產保護的歷程,下半年就寫了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
  • 論毒舌作家,怎麼能少了他?
    其實,除了在話題中被頻頻提及的作家們,法國作家塞利納可謂是毒舌作家界少為人知的遺珠。作為法國天才小說家,20世紀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塞利納以其毫不留情的解剖方式、刻薄中帶點黑色幽默的語言表達和口語情感化的創作方式,形成了獨特而鮮明的塞利納風格。
  • 打磨路上事 謳歌交通人——長篇小說《路魂》創作談
    2014年4月,我的長篇小說《路魂》,由海峽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就如此現實題材的作品,在全國應該是很少。歷經20餘年的建設,我國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如今達到10萬公裡以上,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而且還在不斷增長,想必再過10年的時間,我國成為高速公路的「超級大國」就不可避免了。
  • 銀河獎長篇小說獎空缺 科幻電影何時再出爆款?
    日前,第31屆中國科幻銀河獎頒發,但其重磅大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卻缺席了。這再次引起了人們對科幻題材作品的關注:當IP的熱潮掀起,什麼樣的故事才耐看?何時才能再出現類似《流浪地球》的爆款?空缺的最佳長篇小說獎日前頒發的第31屆中國科幻銀河獎受到了廣泛關注。該獎項由四川科幻世界雜誌社有限公司主辦,最早設立於1985年,是公認的中國科幻最高獎。
  • 長篇小說《大河之洲》創作談—一個高考落榜青年的平凡世界
    自從長篇小說《大河之洲》去年在《中國作家網》發表以來,我市文學界乃至我省文學界就在討論《大河之洲》在向人們訴說什麼樣的的信息符號,乃至於我的導師省作協副主席、我國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掖平曾經多次面對面的問我:你的《大河之洲》是在向人們展示八十年代人們的生存狀況、愛情故事、還是對那個時代高考落榜學生人生意義的思考?
  • 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考研筆記99)
    >屠格涅夫是十九世紀俄國著名的現實主義小說家、散文家和戲劇家,也是第一位獲得歐洲認知的俄國作家。二、考題與參考答題要點:問題1:簡述屠格涅夫長篇小說所遵循的創作原則和藝術共性。問題2: 簡述屠格涅夫長篇小說的共同特點。1、傑出的心理描寫,使其長篇小說被稱為社會心理小說。他善於通過人物行動來間接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簡潔而有餘韻。而且他還能通過描寫人物心理的時代特徵,敏銳把握社會發展的脈搏。
  • 馮驥才最新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出版
    馮驥才先生的最新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這部近十五萬字的長篇小說是馮驥才繼《義和拳》《神燈前傳》後的又一部長篇力作,三十年的沉澱,使這部作品呈現穿越歷史文化時空的厚重面貌,也書寫了馮驥才對歷史人性的透徹思考。2018年12月28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單筒望遠鏡》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
  • 新中國成立70年來70部長篇小說,新舊版本見證輝煌70年
    這套叢書的推出,將有力推動中國原創長篇小說的創作和發展,幫助我們總結文學發展經驗,不斷推動中國文學從高原走向高峰,創作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叢書書目一、孫犁《風雲初記》我們早已熟知的「荷花澱派」的創始人孫犁先生,他的小說《荷花澱》影響了眾多作家產生了大批風格鮮明的優秀作品。開啟了中國「詩化小說」的先河。
  • 陝西兒童文學作家王曉一長篇小說《藍格盈盈的彩》面世
    同樣的童年,在陝北高原上的圪梁村裡,因由時代的變遷,三代人體味到不同的滋味——近日,我省青年兒童文學作家王曉一的兒童文學長篇小說《藍格盈盈的彩》由未來出版社出版發行,小說表現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城鄉巨大變化。
  • 重慶作家王雨長篇小說《填四川》英文版在英國出版
    封面新聞記者 杜恩湖7月30日,封面新聞記者從英國倫敦獲悉,重慶作家王雨長篇小說《填四川》英文版,由英國查思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由中譯出版社攜手英國查思出版社出版,由Hui Cooper and Dennis Cooper兩位翻譯家翻譯。
  • ——長篇小說《月落日出》研討會在合江舉行
    四川新聞網瀘州5月18日訊(馮嵐 杜明珉)5月16日下午,本土作家宋曉紅創作的長篇小說《月落日出》研討會在合江舉行,部分省內電影、電視、文學界的專家學者應邀出席研討會。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代彬,縣委常委、副縣長張帆參加研討會。
  • 男子潛心十年創作40萬字小說 素材來源於身邊人被騙故事
    他的小說《寄生》,批判現實主義風格濃厚頗有巴爾扎克的遺韻,但是其中語句也不乏中國古典文學的影子。他表示自己潛心創作十年,多虧了家人的支持與幫助。他創作的40餘萬字的長篇小說,《寄生》分四十八章,用一種詼諧幽默的筆調,描述一個小攤販被一個仙娘婆所迷,與其結為兒女親家,最終家產蕩盡被害身亡的故事。故事看似荒誕不經卻又入情入理,鞭撻了人性中的醜陋和貪婪。  「中外作家當中,我受魯迅影響頗深。」姜迪偉坦言,魯迅作品中敢於直面現實、揭露不良現象的精神,對自己的創作有難以磨滅的影響。寫實、諷刺、幽默,是姜迪偉對自己作品的評價。
  • 作家陶然:文學行旅與人生流轉
    堅持文學創作44年、執掌《香港文學》18年,他曾用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詩句表達自己對文學的深情:「你沒有那麼多的死灰能撲滅我的靈火,你沒有那麼深的遺忘能吞沒我的愛情。」  第十二屆香港文學節正在香港舉行。陶然作為文學研討會「文學行旅的流轉人生」的講評人,近日出現在中央圖書館演講廳的講臺上。
  • 拉伯雷是法國作家和人文主義者,也是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代表作家
    以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著稱的拉伯雷,也是在他的歸類和概括方面最引起人們好奇心的人物之一。他的四卷本的傑作,後來被稱為《卡都亞和龐大固埃》(中譯本或稱《巨人傳》, 任何一種傳統的文學類型都難以接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