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題材力作雲集——2018年長篇小說創作一瞥

2021-01-08 央廣網

光明日報記者 韓寒 饒翔

「2018年是長篇小說創作呈現井噴狀態的一年。這種井噴,不僅體現在數量上,還體現在創作的質量上。這種百花齊放的格局,讓長篇小說的評獎也成了一件為難的事。」近日,在中國出版集團、人民文學出版社、《當代》雜誌社主辦的第十五屆《當代》長篇小說論壇上,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的一席話,概述了當前我國長篇小說的創作現狀。

閻晶明所言不虛。回望2018年,從年初到年尾,從90歲的徐懷中老先生,到已近古稀之年的梁曉聲,再到70後作家徐則臣,以及更年輕的80後、90後作家,紛紛推出自己的長篇新作。不少佳作引人熱議。

《菜根謠》書影 資料圖片

《重新生活》書影 資料圖片

 1、嚴肅主題和傳奇色彩相交

據國家新聞出版署數據,2018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數量在8000-10000部之間,較前一年數量略有增加,其中現實主義題材力作雲集。

在由《當代》雜誌聯合全國百家媒體、評論家、出版社、專業人士推薦的28部長篇小說年度佳作中,周大新的《天黑得很慢》全面關注我國老齡化社會,張平的《重新生活》深入剖析貪腐文化,陳倉的《后土寺》描繪人在城鄉巨變中面臨的兩難抉擇,賈平凹的《山本》為人立傳的同時也為山立傳、表現秦嶺大自然的枯榮輪迴,陳彥的《主角》借梨園故事寫四十年來世風人情的變遷,葉辛的《上海·戀》細訴上海近20年變遷中市井人物情感,尹學芸的《菜根謠》則歌頌北方村落女性之間的溫暖情誼。

綜觀2018年長篇小說創作的題材與手法,可發現當前作家創作呈現的一個趨勢——現實主義與先鋒主義不斷走向融合。

回顧40年來中國長篇小說的創作歷程,在過去,無論是題材、體裁還是創作方式,現實主義小說和先鋒小說都長期處於涇渭分明的狀態。然而在當前,在一部作品裡,可以看到兩種創作方法的融合——這使得中國的長篇小說既具有傳統的根性,又具有與時代相吻合的現代性,閻晶明說。

李洱的《應物兄》甫一出版,就受到了文學批評界的廣泛關注。

評論家、瀋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孟繁華認為,這是一部故事性非常強的小說,但又有一種看不見的先鋒意識,作品通過描寫知識分子的人生,將知識界與現實的各種複雜關係通過不同的「行為」和「表情」體現出來,具有很高的文學和審美價值。

「而張平聚焦反腐題材的《重新生活》,不再將重點放在貪官如何貪腐與權色交易上,而是將視角放在更令人思索的貪腐文化上,這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升華。」孟繁華說。

90歲高齡的徐懷中,為讀者帶來了一部《牽風記》。小說以解放戰爭時期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大別山的史實為背景,塑造了一批性格鮮明的軍旅人物形象。

「這部小說的妙處在於集成了中國文學的兩大傳統,即國風傳統和奇書傳統。奇書傳統使得《牽風記》具有戲劇性,國風傳統又將敘事拉回現實,呈現返璞歸真的風格。」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檸對記者說。

梁曉聲的《人世間》一如他既往的作品,於人間煙火處顯擔當與深情。

這部小說寫的是北方某個城市普通家庭幾代人50年間的生活歷程,主人公雖然都是小人物,但同樣正直善良、自尊自強。人性之光熠熠生輝,中國作協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副主任白燁這樣評價這部力作。

細讀這些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不僅可以感知作家們描摹生活的筆力,還能感知他們更深的文學和哲學思考,獲得新的審美體驗。

 2、美學抱負和親切可讀共融

我國文學界曾一度推崇魔幻現實主義,它的優勢在於能在一部作品裡對多種藝術元素、藝術手法進行拼貼,使得作品既可以被視為嚴肅文學,看上去又是流行小說,既有奇思妙想,又有豐富的人性刻畫。

「其實,美學抱負和親切可讀,本就可以融為一體。這樣一來,小說的價值性、小說的流通性、小說的『小說性』,都能得到提升,既在文學批評上得到高度評價,又在世界範圍內擁有廣泛讀者。」閻晶明說。

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作家正在走這樣一種相通、融合的道路。這是一種藝術自覺,也是一種創作追求。這種追求,不僅在一兩位作家身上體現出來,而是有諸多作品可以佐證。

《當代》雜誌評選出的2018年28部優秀長篇小說中,有一部叫《捎話》的作品,令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大先印象深刻。

小說以人物「庫」和一隻小母驢「謝」為主角。「庫」依靠語言天賦,在兩個勢不兩立的王國之間行走。而小母驢「謝」,既可以知曉「庫」的一切言語和舉止,也能看見其靈魂的行蹤。

「故事將小說、散文、詩、戲劇、神話、民間傳說等多種元素融為一體,以詩性的筆調講述了語言、信仰、文化的碰撞與交流,既立足於歷史,又超越了時間,包容空間的想像。這是一部世界主義的小說。」 劉大先說。

陳彥的《主角》,敘述秦腔名伶憶秦娥近半個世紀人生的興衰,將其與秦腔及大歷史的起落相聯繫。

「憶秦娥的11歲到51歲,就是1976年到2016年。這與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基本相契合。既是正史之餘,也是正史之佐政。」孟繁華說。

尹學芸的《菜根謠》,由一樁女性意外失蹤事件寫起,關乎兇殺和破案,但不是為了寫兇殺和破案。

「作者把更多筆墨放在另一位女性友人尋找失蹤人的過程中,描寫她們互相陪伴的成長曆程,細膩描繪出女性之間的溫情。一方面體現人性的溫暖;另一方面也表達了普通百姓的人性與尊嚴。」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賀紹俊這樣點評這部作品的文學意義。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2019年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0周年。

「兩年來,不斷有優秀的作品湧現,讓人看到現實主義精神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傳承與發展,也看到了文學創作更加多元開放的趨勢。希望未來不斷有新銳作品湧現,為文學創作打開新格局創造更多的可能性。」中國出版集團黨組成員、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巖表達了他對2019年文學創作的期待。

《光明日報》( 2019年01月30日 09版)

相關焦點

  • 百萬元大獎促海南出現本土題材長篇小說創作高潮
    他們將閱讀比書桌還高的一摞共141書寫海南本土題材的長篇小說,為第三屆「海南奧林匹克花園長篇小說大獎賽」的參賽作品進行初評。結合前兩年參賽的作品共約300部,莫言、張煒、方方等五位著名作家組成的終評團,將在3月底終評出該大獎賽的「特別大獎」一部,獎金高達100萬元人民幣。
  • 論"50後"作家長篇小說創作風格:嚴肅成熟
    近年來,長篇小說創作數量激增、品種多元、新人輩出。儘管「青春寫作」和「類型寫作」佔據了長篇小說市場的不少份額,但以傳統創作為主調的「50後」作家依然擁有強大的感召力。賈平凹、張煒、韓少功、史鐵生、莫言、閻連科、李銳、劉震雲、阿來、劉醒龍、鐵凝、王安憶、方方、孫惠芬等佳作迭出,他們以嚴肅成熟的寫作風範,執著探索的精神姿態,厚重圓融的文學品格,譜寫了傳統長篇小說藝術「常」與「變」的交響。
  • 超現實題材也需現實主義創作精神
    2020年中國已成為全球電影第一大「票倉」,在海外電影匱乏的情況下,一批國產新片湧進影院,其中就包括不少東方奇幻電影。這類電影能不能在新的環境下突圍? 「一部電影能讓不同年齡層的人看到不同的東西,在於它能使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創作精神包裹現實內容,讓當下人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鳴。」楊曉林說。 「奇幻電影歸根到底是用天馬行空的方式講述人的故事。」市民陳雯認為,作為影迷希望看到超越現實生活的想像畫面,但電影的邏輯、情感還是要建立在人可以理解、共情的基礎上。
  • 小說佳作頻出,打開現實主義寫作多重維度
    2018年,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文壇的小說「大年」,更進一步說,是現實主義小說的「豐收年」。  在今年刊發於國內文學雜誌的小說作品中,王安憶、張煒、李洱、遲子建、周大新等一批知名作家都有長篇或中篇新作面世,其中不乏睽違文壇多年、十數年磨一劍的回歸之作。多數作品都不約而同地聚焦現實題材,但又各自展現出不同的維度。
  • 龐貝《獨角獸》:科幻色彩下現實主義的魅力
    曾以歷史懸疑題材長篇小說《無盡藏》驚豔文壇的龐貝這樣形容自己的新作《獨角獸》。從歷史回歸現實,而現實就是未來。事實上,這部頗具科幻色彩的小說自推出便受到頗多關注,評論界以「科幻現實主義」新範本為其定義。
  • 長篇小說《彼岸...
    他用生命寫作,一段海上傳奇冒險之旅揭秘海員真實生活  「這是一部題材獨特、扣人心弦的小說。」26日上午,作家山來東長篇小說《彼岸》研討會現場座無虛席。趙德發在點評時說,作家山來東曾當過海員,在遠洋貨輪上漂泊了7年,這部作品是作者以心血釀出的一部精品佳作,其中許多珍稀素材可以說是用生命換來的。
  • 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考研筆記99)
    >屠格涅夫是十九世紀俄國著名的現實主義小說家、散文家和戲劇家,也是第一位獲得歐洲認知的俄國作家。二、考題與參考答題要點:問題1:簡述屠格涅夫長篇小說所遵循的創作原則和藝術共性。問題2: 簡述屠格涅夫長篇小說的共同特點。1、傑出的心理描寫,使其長篇小說被稱為社會心理小說。他善於通過人物行動來間接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簡潔而有餘韻。而且他還能通過描寫人物心理的時代特徵,敏銳把握社會發展的脈搏。
  • 現實主義為何具有永恆的生命力
    最近許多作家的創作談都說到了生活之於創作的源泉作用,這是「共識」,但筆者又感到,有些作家似乎存在著一種難以言說的矛盾心態。可以說,有些作家的創作談強調的仍是「自我表現」,即「我寫的是我自己」,作家所描述的生活都是其所「認識」的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我表現」。讓生活服從作家的主觀認識,還是作家要服從生活現實呢?按照現實主義的創作法則,作家和生活的關係,是反映和被反映的關係,而不是各為一方的平等「對話」關係。
  • 電影工作座談會丨馬太效應突顯,現實主義突圍,電影行業重回理智
    27日,全國電影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中有陳凱歌、張藝謀、陳道明、黃建新、管虎、吳京、寧浩等電影創作人員參加,國家電影局局長王曉暉對2018年以來中國電影取得的成就進行了介紹。現實主義電影異軍突起2018年,我國的電影市場快速發展。
  • 打磨路上事 謳歌交通人——長篇小說《路魂》創作談
    2014年4月,我的長篇小說《路魂》,由海峽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就如此現實題材的作品,在全國應該是很少。歷經20餘年的建設,我國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如今達到10萬公裡以上,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而且還在不斷增長,想必再過10年的時間,我國成為高速公路的「超級大國」就不可避免了。
  • 網絡電影「大地震」:現實主義題材突圍、營銷看齊院線
    拍攝《大地震》是羅勁松20年來的願望,直到與愛奇藝一拍即合,平臺願意從資金、資源、渠道等多方面助力影片落地,才有了《大地震》這部網絡大電影。作為一部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大地震》投資額達到2000萬,並與愛奇藝進行聯合營銷。
  • 《山海情》眾星雲集講述扶貧故事
    由國家廣電總局策劃組織指導的現實主義電視連續劇《山海情》,明晚登陸北京衛視黃金檔。作為北京衛視開年大劇,這部新作演員陣容耀眼,也是脫貧攻堅主題創作的又一精品力作。怎樣才能展現出其應有的格局是團隊面臨的一大難題,「這是一個值得深挖的題材,紮根到生活中,會感受到題材的魅力。」  通過對扶貧工作的深入了解,以及在閩寧兩省區多地的實地走訪,侯鴻亮認為現在的《山海情》找到了適合用電視劇表達的東西。
  • 重大題材創作暨江西小說創作 專家這樣說
    11月21日,重大題材創作暨江西省小說創作研討會在吉安舉行。與會小說家就近期的個人創作情況進行了發言,圍繞全面小康和建黨100周年重大題材創作情況進行了溝通交流。林那北、顧建平、徐晨亮、馬小淘、行超等專家對我省小說創作進行了分析評點。
  • 兩岸題材話劇《過海》將開排
    無獨有偶,記者19日獲悉,也是根據該小說改編的兩岸題材大型原創話劇《過海》(暫定名),近期在福州建組。該劇由福建人民藝術劇院創作排演,中國國家話劇院名導李伯男擔任導演。  《臺北來信》以現實中的莆田人和臺北人為原型,緊扣發生在臺灣海峽間底層民眾的渡海事件,展開一系列曲折生動的故事,用獨特的視角詮釋兩岸人民難以割捨的血脈情緣和媽祖文化的魅力。
  • 英國現實主義作家:哈代
    英國現實主義作家:哈代託瑪斯·哈代( Thomas Hardy,1840-1928),英國現實主義作家。生於英國南部多塞特郡。父親是建築工程的小包工頭。一八六一年哈代去倫敦學習建築。學成回鄉後,哈代當了幾年建築師不久即完全致力於文學創作,成為職業作家。他寫有長篇小說、短篇小說、詩歌和劇本等多種體裁的作品。 哈代的一生基本上是在他家鄉度過的,因此他十分熟悉英國農村。十九世紀下半期,英國工業資本主義已經確立,農村殘存的宗法制迅速走向崩潰,即使象南部這種多年來一直保留著古老傳統的地區也未能倖免。
  • 過去的一年,南陽文學創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從反映農村改革歷程的長篇小說《三山凹》到扶貧題材長篇小說《第一書記》,從全國著名作家南陽行到南陽作家群大城市建設採風活動,從抗疫作品的井噴之勢到諸多文學獎項的獲得,2020年,南陽作家深入熱騰騰的生活現場,從當代中國的偉大變革中發現創作主題,用文字的溫度和力度直面時代巨變,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充分展現了文學為人民書寫的時代擔當。
  • 新中國成立70年來70部長篇小說,新舊版本見證輝煌70年
    因此,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為了慶祝這個重要節日,人民文學出版社與學習出版社聯袂合作,共同策劃了「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叢書,併入選了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署的重點選題計劃。「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叢書以精裝與平裝同時印行。平裝版中,有56種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精裝版則由學習出版社出版。
  • 人民日報推薦2017年五部長篇小說
    2017年各類文學創作穩步前行,題材豐繁多樣,題旨豐沛多元。受到社會較多關注的莫言、劉震雲、趙本夫等作家醞釀數年作品問世,60後、70後、80後成為當前文學創作中堅力量,年輕的85後甚至90後作家在文學期刊上嶄露頭角,並呈現生機勃勃的面貌,科幻文學、網絡文學等新型文學形式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並影響整個文學生態發展。
  • 2018年必讀書單|世界十大名著
    ),是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一部重要作品,寫於1848—1850年。十九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紅與黑》《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悲慘世界》是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土倫苦刑犯冉·阿讓(Jean Valjean)的個人經歷,融進了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該作多次被改編演繹成影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