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現實主義作家:哈代

2020-12-04 道觀講文化

英國現實主義作家:哈代

託瑪斯·哈代( Thomas Hardy,1840-1928),英國現實主義作家。生於英國南部多塞特郡。父親是建築工程的小包工頭。一八六一年哈代去倫敦學習建築。在倫敦的六年間,哈代除攻讀專業外,還去大學聽課,從事文學、哲學和神學的研究,並嘗試寫作。學成回鄉後,哈代當了幾年建築師不久即完全致力於文學創作,成為職業作家。他寫有長篇小說、短篇小說、詩歌和劇本等多種體裁的作品。

哈代的一生基本上是在他家鄉度過的,因此他十分熟悉英國農村。十九世紀下半期,英國工業資本主義已經確立,農村殘存的宗法制迅速走向崩潰,即使象南部這種多年來一直保留著古老傳統的地區也未能倖免。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資本主義侵襲之下鄉鎮人民的悲慘命運,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和宗教觀念的偽善本質,以及人們(尤其是婦女)如何成為這種虛偽的道德和宗教觀念的犧牲品,具有不可否認的社會意義。但是哈代把人們的災難歸結為是一種凌駕於現實世界的神秘莫測的力量敵視人類的結果,因而作品往往蒙上宿命論的悲觀色彩。

哈代的代表作是他自稱為「性格和環境的小說」的幾部長篇。這些小說的故事背景都發生在英國南部農村、哈代命名為威塞克斯的地區,因此這類小說又稱作「威塞克斯」小說在最早的一部「性格和環境的小說」《綠蔭下》(1872)中由於作者當時對於宗法制的保留尚存在幻想,還企圖隱遁到田園生活中,逃避醜惡殘酷的現實,他敘述了一個結局順利的愛情故事,用大量篇幅富有詩意地描繪了鄉村風光和習俗。哈代很喜愛自己這部田園詩式的小說,自稱之為「荷蘭派的寫生畫」。但是,到了第二部小說《遠離塵器》(1874),田園風光消失了,哈代開始面向現實,故事中出現了破產農民淪為佃戶,遭遺棄的農村姑娘慘死貧民窟的情節。

長篇小說《還鄉》(1878)富有悲劇性地反映了工業資本主義侵入後在宗法制農村生活中引起的巨大變化,但也是表明作者看不到出路因而轉向悲觀主義的一個標誌。故事是悽慘沉悶的,軟弱的人類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默默地注視著變幻無常的人生的大自然卻是那麼嚴酷。珠寶商人姚伯厭倦了城市生活,離開巴黎回到愛敦荒原,希望從此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寧靜地度日。他新婚的妻子卻熱情好動,渴望富有朝氣的生活,命中注定她和姚伯都得不到幸福。遊苔莎一心離開窮鄉僻壤,卻無法說服丈夫,又在無意中致使姚伯的母親中暑死亡,於是不顧一切和姚伯的表妹夫私奔到巴黎去,途中雙雙被淹死。最後姚伯作了傳教士,以此求得精神上的寄託。富於特色的景物描寫在小說中佔有突出地位,故事發生的背景愛敦荒原被擬人化了,情景交融,愛敦荒原也成了登場的角色之一。

哈代一八八六年發表的小說《卡斯特橋市長》描寫打草工人亨查德醉酒時在市集上把妻女賣給了水手紐孫,酒醒後他發誓從此滴酒不沾。他發奮致富,二十年後深孚眾望,當選為卡斯特橋市長。離開亭查德十八年的妻子認為紐孫已葬身海底,便帶著女兒回到他身邊。但是災難接踵而至了:亨查德與合伙人法佛拉反目,法佛拉成了他在商業上的競爭對手,亨查德競爭不過陷於破產,多年前出賣妻女的醜聞也張揚開去,亨查德破戒飲起酒來,女兒成了他唯一的安慰;這時紐孫突然回來認領自己的女兒,法佛拉還和她結了婚,亨查德眾叛親離,終於在愛敦荒原的一所小屋中悲慘地死去。這部小說揭示了資本主義發展給人們帶來的災難,但是宿命論色彩也比較濃厚,讀後令人感到壓抑和沉重。

哈代最優秀的一部長篇小說是《德伯家的苔絲》(1891)。《苔絲》可以說是充分體現了哈代的現實主義手法的代表作。在這部作品中,哈代以充滿感情的筆觸鮮明生動地塑造了一個純樸美麗的農村姑娘的形象。貧苦的苔絲遭到富人亞雷的欺負,生了孩子,周圍輿論卻認為這是苔絲本人的「罪過」後來苔絲在新婚之夜向她深摯地愛著的新朗克萊講述了自己的遭遇,「思想開通」的克萊竟然立刻遺棄了她,而苔絲從此更被人們認為是個「壞女人」。苔絲為生計所迫,不得不接受亞雷的條件,和他同居。

這時克萊反悔,從國外回來想和苔絲言歸於好,絕望中的苔絲覺得是亞雷摧毀了她一生的幸福,把他殺死了,自己也被處了死刑。雖然作者本人把苔絲的遭遇也解釋成是不可捉摸的命運的撥弄,但由於採取了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現實,使讀者清楚地認識到正是虛偽的資產階級道德風尚造成了苔絲的不。哈代善於細緻深入地描寫人物複雜的內心活動,人物形象豐滿,天真善良的苔絲,虛偽冷酷的克菜,都刻畫得栩栩如生,因而作者對苔絲悲慘命運的控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相關焦點

  • 哈代是橫跨兩個世紀的作家,一生共發表了近20部長篇小說
    哈代出生在1840年,漫長的一生使他足以看到自己的一部長篇小說搬上銀幕。也許超過任何其他的英國作家,他在小說和詩歌兩個領域影響了從維多利亞時代向現代主義的轉變。哈代是最後一位重要的維多利亞時代長篇小說家,哈代又是第一位重要的英國現代長篇小說家,他的作品是19世紀創作方法與現代思想觀念和熱點問題的混合物。
  • 看,這就是託馬斯·哈代!
    1840年6月2日,文學巨匠哈代出生於英國多塞特郡。在歐美普通讀者印象中,哈代首先是寫地方色彩的小說家,歐美和我國三十年代的批評家稱他為自然派;馬克思主義的批評家將他歸入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之列;女權主義批評家特別關注哈代身為男性作家對女性人物性格、心理、行為和命運深切的興趣和同情;精神分析派從哈代的小說中發掘出大量心理構成和潛意識因子;也有些學者堅持認為哈代完全屬於維多利亞時代,或從哲學、社會學角度探討哈代的不可知論、唯意志論、悲觀主義以及環境—動物保護主義
  • 哈代:數學家一生是少年
    提起哈代,更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苔絲》的作者託馬斯·哈代。其實就在作家哈代出生三十多年後,英國又誕生了一位擁有相同姓氏的數學家,他就是 G.H.哈代。哈代,圖源:維基百科和作家哈代一樣,數學家哈代也是一個有故事的人,只不過他的故事不需要寫成小說,他自己就像一部小說的主人公:他是儀表堂堂的紳士,也是特立獨行的怪人,他從小就是數學天才,卻考慮過棄理從文,連希爾伯特都直言他是頂級數學家,他卻認為自己最大的貢獻是對其他數學家的幫助。哈代是一個複雜的人嗎?
  • 託馬斯·哈代誕辰180周年|哈代的兩段婚姻
    哈代曾有兩段婚姻。1870年3月,完成小說《計出無奈》初稿後,還是建築師的哈代應邀為聖米裡昂教堂的修復做前期調查,在那裡遇到了牧師太太的妹妹愛瑪,這位只比他小几個月的女子後來成為他的第一任妻子。哈代和愛瑪可以算是一見鍾情。愛瑪在她後來的回憶文章中講道:「沒有哪位作家和妻子的相遇會比我們更加浪漫。」
  • 永恆的哈代
    若粗淺地領略哈代一派的數學風採,也許可以讀讀他的兩本廣為流傳的教材,一本是《純數學教程》,另一本是他和利特爾伍德、波利亞合著的《不等式》。當然,還少不了他最著名的小書《一個數學家的辯白》。哈代的這本《純數學教程》和他作為英國分析數學事實上的旗手,其實大有說頭。英國是微積分的故鄉,但偉大的牛頓賦予微積分的是自然哲學的靈魂。
  • 哈代以邏輯脅迫上帝的數學家
    ,完成這個證明在哈代心願例表裡排名第六,而能排到第一的,那就是證明黎曼猜想,這位被公認英國純粹數學的領導人出生於,1877年2月7日的英國克蘭利,他的父母都是教師,在這樣一個書香世家,哈代在童年時代就顯示出數學方面的才能,1896年,他就獲得獎學金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繼續深造,對當時機械的授課模式不滿的他,幸運地被允許轉聽應用數學家拉弗教師的課,在拉弗教授的建議下閱讀了諾爾當的名著《分析教程》,後來
  • 哈代一生最得意的事:為中國和印度各培養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
    1946年冬,英國大數學家哈代嘗試了結自己的生命,只是他選擇自殺的方式是服藥而不是臥軌。但是沒等藥物發作,他把藥又吐了出來,結果成了一場鬧劇。面對前來探望生病中哈代的數學界師友,哈代自嘲道:「我把事情搞得一團糟。還有人搞出過這麼大的亂子嗎?」
  • 現實主義為何具有永恆的生命力
    可以說,有些作家的創作談強調的仍是「自我表現」,即「我寫的是我自己」,作家所描述的生活都是其所「認識」的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我表現」。讓生活服從作家的主觀認識,還是作家要服從生活現實呢?按照現實主義的創作法則,作家和生活的關係,是反映和被反映的關係,而不是各為一方的平等「對話」關係。
  • 《還鄉》:淺談哈代筆下的自然環境與悲劇命運
    託馬斯·哈代是維多利亞後期英國最重要的小說家,也是20世紀英國第一位重要的詩人。哈代一生跨越兩個世紀,他是19世紀英國小說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20世紀英國詩歌的奠基者,他用自己創作的小說和詩歌把兩個世紀連接起來,成為英國文學史上一座承上啟下的跨世紀的橋梁。
  • 諾貝爾文學獎:曾追授瑞典作家 英語寫作更易獲獎?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瑞典文學院於當地時間10月5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頒發給了百餘位優秀作家,褒獎他們「創作出富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2016年的獲獎者是美國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資料圖片:諾貝爾獎獎章。
  • 憑一己之力改變數學,將「純碎」推至新高,天才數學家哈代的一生
    戈弗雷·哈羅德·哈代(1877-1947),英國數學家,因其在解析數論和數學分析方面的工作而聞名。他幾乎憑一己之力將嚴謹注入英國主流數學。但當被問及他對數學的最大貢獻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發現斯裡尼瓦薩拉馬努詹」(印度天才數學家)。在本文中,我們探索哈代的生活和數學。
  • 祈盼長生不老是人類本能,為何英國作家託爾金認為人的本質無法承受...
    作者簡介:任曉雯,著有《好人宋沒用》《浮生二十一章》《她們》《陽臺上》《島上》《生活,如此而已》《飛毯》等,作品被譯為瑞典文、英文、義大利文、法文、俄文等,曾獲得茅盾文學新人獎、百花文學獎、十月文學獎、華語青年作家獎、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中篇小說獎、華文好書獎等。
  • 方方:來自現實主義的聲音
    所以我想,在這樣的時代裡,我們的文學作品應該有著怎樣的表達,作家的價值取向應該是什麼,我們應該發出自己怎樣的聲音。它倡導創作有誠意的現實主義小說。號召作家用日常的語言寫時下的現實,寫普通人的生活,寫近距離的人生。由此,帶著現實主義標籤的小說,進入讀者視野。它與當時人們的審美趣味和關注焦點深度吻合。由此,它也將人們對詩歌的興趣一步步拉向了對小說的興趣,從而改變了文學的格局。上千年來一直以詩歌為主體的中國文學,到此時被小說徹底替代。
  • 劍橋大學教授哈代說,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發現了天才拉馬努金
    他堅定不移地鼓勵拉馬努金把論文寄給英國的數學家,一方面英國的數學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另一方面當時的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然而事情並非如他所想一帆風順。第一封信石沉大海,第二封信依然杳無音訊,面對這個結果,拉馬努金難掩心中失落。事不過三,他鼓足勇氣寫下第三封信,寄給一位叫哈代的數學家。時間一天天的過,還是沒有什麼動靜,此時的拉馬努金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 哈代現代詩歌《黑暗中的鶇鳥》欣賞
    託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英國詩人、小說家。哈代一生共發表了近20部長篇小說,代表作有《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還鄉》和《卡斯特橋市長》等。
  • 失身又殺了人的苔絲,為什麼在哈代眼裡,卻是一個純潔的女人?
    英國作家託馬斯·哈代的小說《德伯維爾家的苔絲》,原本有個副標題叫《一個純潔的女人》。他在序言中說:「這是一個心地坦白的人,對於主人公品格的評價。但她在哈代的眼裡仍然是純潔的,這些都不是她的錯。苔絲的一生充滿著戲劇性,仿佛都因為偶然的因素,由命運作祟一步步把她推向了死亡的結局。
  •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不出意料又沒有中國作家的什麼事,不信走著瞧
    ###10月6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了,不出意料的又被英美德三國科學家捧走,其中,獎金的一半授予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共同授予德國科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亞·蓋茲(Andrea Ghez)。
  • 二十世紀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一百位傑出作家
    6.哈代(1840年-1928年),詩歌和小說都有巨大成就,代表作有《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等。7.亨利·詹姆斯(1843年-1916年),雖然在國內不是很著名,但也是現代文學開創者,一代文宗,代表作有《鴿翼》、《使節》、《金碗》等。
  • 實證主義時代: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
    848年之後,作為一種知性態度與風格潮流的浪漫主義開始消失,逐漸為現實主義所取代。人們愈來愈多地倚重物理學、生理學、經驗主義和科學,將其作為理解自然、社會和人類行為的途徑。確鑿的事實成為構築知識大廈的材料,而非感覺。實證主義通常指19世紀40年代所出現的實用主義與物質主義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