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現實主義作家:哈代
託瑪斯·哈代( Thomas Hardy,1840-1928),英國現實主義作家。生於英國南部多塞特郡。父親是建築工程的小包工頭。一八六一年哈代去倫敦學習建築。在倫敦的六年間,哈代除攻讀專業外,還去大學聽課,從事文學、哲學和神學的研究,並嘗試寫作。學成回鄉後,哈代當了幾年建築師不久即完全致力於文學創作,成為職業作家。他寫有長篇小說、短篇小說、詩歌和劇本等多種體裁的作品。
哈代的一生基本上是在他家鄉度過的,因此他十分熟悉英國農村。十九世紀下半期,英國工業資本主義已經確立,農村殘存的宗法制迅速走向崩潰,即使象南部這種多年來一直保留著古老傳統的地區也未能倖免。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資本主義侵襲之下鄉鎮人民的悲慘命運,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和宗教觀念的偽善本質,以及人們(尤其是婦女)如何成為這種虛偽的道德和宗教觀念的犧牲品,具有不可否認的社會意義。但是哈代把人們的災難歸結為是一種凌駕於現實世界的神秘莫測的力量敵視人類的結果,因而作品往往蒙上宿命論的悲觀色彩。
哈代的代表作是他自稱為「性格和環境的小說」的幾部長篇。這些小說的故事背景都發生在英國南部農村、哈代命名為威塞克斯的地區,因此這類小說又稱作「威塞克斯」小說在最早的一部「性格和環境的小說」《綠蔭下》(1872)中由於作者當時對於宗法制的保留尚存在幻想,還企圖隱遁到田園生活中,逃避醜惡殘酷的現實,他敘述了一個結局順利的愛情故事,用大量篇幅富有詩意地描繪了鄉村風光和習俗。哈代很喜愛自己這部田園詩式的小說,自稱之為「荷蘭派的寫生畫」。但是,到了第二部小說《遠離塵器》(1874),田園風光消失了,哈代開始面向現實,故事中出現了破產農民淪為佃戶,遭遺棄的農村姑娘慘死貧民窟的情節。
長篇小說《還鄉》(1878)富有悲劇性地反映了工業資本主義侵入後在宗法制農村生活中引起的巨大變化,但也是表明作者看不到出路因而轉向悲觀主義的一個標誌。故事是悽慘沉悶的,軟弱的人類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默默地注視著變幻無常的人生的大自然卻是那麼嚴酷。珠寶商人姚伯厭倦了城市生活,離開巴黎回到愛敦荒原,希望從此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寧靜地度日。他新婚的妻子卻熱情好動,渴望富有朝氣的生活,命中注定她和姚伯都得不到幸福。遊苔莎一心離開窮鄉僻壤,卻無法說服丈夫,又在無意中致使姚伯的母親中暑死亡,於是不顧一切和姚伯的表妹夫私奔到巴黎去,途中雙雙被淹死。最後姚伯作了傳教士,以此求得精神上的寄託。富於特色的景物描寫在小說中佔有突出地位,故事發生的背景愛敦荒原被擬人化了,情景交融,愛敦荒原也成了登場的角色之一。
哈代一八八六年發表的小說《卡斯特橋市長》描寫打草工人亨查德醉酒時在市集上把妻女賣給了水手紐孫,酒醒後他發誓從此滴酒不沾。他發奮致富,二十年後深孚眾望,當選為卡斯特橋市長。離開亭查德十八年的妻子認為紐孫已葬身海底,便帶著女兒回到他身邊。但是災難接踵而至了:亨查德與合伙人法佛拉反目,法佛拉成了他在商業上的競爭對手,亨查德競爭不過陷於破產,多年前出賣妻女的醜聞也張揚開去,亨查德破戒飲起酒來,女兒成了他唯一的安慰;這時紐孫突然回來認領自己的女兒,法佛拉還和她結了婚,亨查德眾叛親離,終於在愛敦荒原的一所小屋中悲慘地死去。這部小說揭示了資本主義發展給人們帶來的災難,但是宿命論色彩也比較濃厚,讀後令人感到壓抑和沉重。
哈代最優秀的一部長篇小說是《德伯家的苔絲》(1891)。《苔絲》可以說是充分體現了哈代的現實主義手法的代表作。在這部作品中,哈代以充滿感情的筆觸鮮明生動地塑造了一個純樸美麗的農村姑娘的形象。貧苦的苔絲遭到富人亞雷的欺負,生了孩子,周圍輿論卻認為這是苔絲本人的「罪過」後來苔絲在新婚之夜向她深摯地愛著的新朗克萊講述了自己的遭遇,「思想開通」的克萊竟然立刻遺棄了她,而苔絲從此更被人們認為是個「壞女人」。苔絲為生計所迫,不得不接受亞雷的條件,和他同居。
這時克萊反悔,從國外回來想和苔絲言歸於好,絕望中的苔絲覺得是亞雷摧毀了她一生的幸福,把他殺死了,自己也被處了死刑。雖然作者本人把苔絲的遭遇也解釋成是不可捉摸的命運的撥弄,但由於採取了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客觀地反映了社會現實,使讀者清楚地認識到正是虛偽的資產階級道德風尚造成了苔絲的不。哈代善於細緻深入地描寫人物複雜的內心活動,人物形象豐滿,天真善良的苔絲,虛偽冷酷的克菜,都刻畫得栩栩如生,因而作者對苔絲悲慘命運的控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