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工作座談會丨馬太效應突顯,現實主義突圍,電影行業重回理智

2021-01-13 鋒芒智庫

文丨木木

你二刷《我不是藥神》了嗎?

二刷、三刷影片成為2018年電影市場的一個熱門現象,同時「佳片不斷」可謂是2018年電影市場的重要標誌。從野蠻生長到有序發展,2018年可以稱之為電影市場的規範加強年,從取消票補,到控制惡意鎖場,再到打擊盜版電影,電影市場中存在的問題隨著政策規範的不斷出臺,監管的不斷升級,在接連得到改善和解決。電影市場各方面在日益實現有序化發展,電影市場正本清源的態勢也愈發明顯。

27日,全國電影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中有陳凱歌、張藝謀、陳道明、黃建新、管虎、吳京、寧浩等電影創作人員參加,國家電影局局長王曉暉對2018年以來中國電影取得的成就進行了介紹。

現實主義電影異軍突起

2018年,我國的電影市場快速發展。

從電影生產數量以及電影票房情況來看,2018年我國共生產各類影片1082部,同比增長19.96%,全國全年票房為609.76億元,同比增長9.06%,其中,國產電影票房佔比62.15%,創下了近幾年國產電影份額的新高,中國成為僅次於北美的全球第二票房市場。

在電影影片數量以及票房數量快速上升的情形下,影片的質量提升同樣沒有落後,2018年的電影市場中,不同題材類型的影片都有亮眼的表現,愛情片、劇情片、喜劇片等題材的優秀影片不斷湧現。但是從2018年影片整體情況來看,表現更為亮眼的則是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成為2018年電影市場中的一匹黑馬。

從年初的《紅海行動》,到年中的《我不是藥神》,再到國慶檔的《找到你》,年末的《無名之輩》和《狗十三》,2018年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內容視角實現了從國家再到個人的全覆蓋,同時正是由於這些電影內容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注,使得這些電影能夠在市場中煥發生機。

《我不是藥神》便在描摹現實生活中的癌症病人的生活狀態,真正將大眾的關注點帶到了需要在未來被重視起來的社會議題中:抗癌藥是否能實現降價供應,現在的醫療體系能否多給癌症病人多一點希望。《我不是藥神》的上映,確實對於醫療體系的改善起到了推動作用,實現了影視作品的社會價值。

「家庭是整個世界、整個社會的濃縮,而個人是整個家庭的濃縮」,是心理學家武志紅提出的觀點。《狗十三》便將觀眾的目光帶入到家庭這個小環境中,原生家庭中孩子與家長的摩擦,青春期少女的價值觀碰撞,整部電影都在呈現青春期少女的迷惘和不斷發生變化的心理狀態,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原生家庭都應該得到正視與重視的觀點,也從這部電影中滲透出來。

《無名之輩》在呈現現實小人物的戲謔人生之外,荒誕不羈的故事背後卻透露出了社會底層人們的生活困境:想成為大人物的豐滿理想和骨感的現實之間的衝突,在真實社會中無處不在。

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作為現實問題的藝術化再現,在經過資本退潮、行業自淨之後的電影市場中變得愈發閃亮,其帶有的強大的社會生命力將幫助其在未來的電影市場中走的更遠。

馬太效應愈發明顯,電影作品良莠不齊

優質電影能夠實現名利雙收,劣質電影的生存空間被逐漸壓縮,隨著2018年電影行業的快速發展,電影市場的頭部效應越來越明顯,票房兩極分化嚴重,馬太效應不斷加劇。

在全國電影工作座談會中國家電影局局長王曉暉指出,2018年全國上映的400多部影片中,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總票房達到201.29億元,這意味著2.2%的影片貢獻了53.12%的票房,而票房在百萬元以下的影片多達300多部,還有很多影片根本沒有機會上映。

從2018年的院線電影數據中可以看出,國產電影的總體仍然兩極分化情況十分嚴重,電影頭部和尾部的差距極大,同時不同題材的電影之間的市場表現也有較大差異,整體呈現良莠不齊的狀態。雖然「百花齊放」一直是電影市場在發展過程中應該遵循的基本方針,但是我國的電影市場在發展過程中卻不斷面臨著各種艱難的抉擇和不同外力的影響。

那麼,是什麼在不斷使馬太效應在電影行業突顯?

一方面,「商業化」成為推動電影市場馬太效應加劇的重要因素。電影的市場化發展使得商業片為王的趨勢不斷上升,紀錄片、文藝片等其他形式的電影類型便很難有出頭之日。打著商業噱頭,便能一路飆升的市場趨勢同樣助推流量明星登上電影大屏,使得「流量為王」風氣同樣蔓延至電影行業,這便使得沒有大量資金請高流量明星的電影在一段時間中受到了不良影響。

另一方面,電影發行方和觀眾群體對於電影的選擇差異也在默默助長馬太效應。擁有大場景、大特效的商業電影曾經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隨著觀眾群體對於電影講故事能力要求的不斷升級,沒有好的鏡頭畫面和故事內核,只有特效堆積和演技派影星充當場面不再能滿足觀眾逐漸升級的審美口味,電影也難以收穫良好的口碑效應。這也使得優質電影和平庸的商業電影之間的差距逐漸拉大。

創作質量難及預期,觀眾期待亟待滿足

國產電影數量不斷增長,票房數量快速上升,電影題材日益多元,但是其中存在的問題卻仍然不能被忽視。

「雖然有好片,但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藝術質量、專業化欠缺、工匠精神欠缺,資本力量影響藝術創作的問題突出,題材結構不合理,優秀的現實題材作品,尤其是以積極態度關注現實的影片少之又少,總體來看,我們講故事的能力與美國好萊塢、印度寶萊塢還有較大差距。」是王曉暉對於現在國產電影市場中仍然存在的問題的看法。

雖然,2018年的多部電影在市場中獲得了極高的反響,收穫了良好口碑,甚至在觀眾群體中掀起了二刷電影、三刷電影的觀影行為,但是電影市場中大部分的影片質量仍然存在著較大的提升空間,電影內容題材和觀眾需求依然需要進行更加精準地對接。

曾經,韓國反映社會問題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如《素媛》《熔爐》等在國內觀眾中引起了極大波瀾,隨著國產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發展,對於社會現實生態的藝術化呈現已經成為了國產電影發展的重要趨勢。進入2019年後,國產電影中的科幻題材的空白也被《流浪地球》所填補,國產電影的多元化趨勢表現地愈加明顯。

《素媛》劇照

另外在特效層面,《影》《狄仁傑之四大天王》給觀眾帶去了極具衝擊力的視覺體驗,國產電影的特效同樣在2018年實現了極大的跨越。

雖然,國產電影的題材和畫面都在上升,但是電影中存在的演員表演以及講故事的能力方面的薄弱之處依舊需要在發展中得到重視和改善。保持初心、擁抱觀眾、講好故事,將成為未來電影行業發展的重要指向標。

「中國電影要努力爭取每年票房過億的影片超過100部」,是會議中提出的目標,也是對於國產電影的美好希冀。實現電影強國,國產電影仍然任重道遠。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網絡電影「大地震」:現實主義題材突圍、營銷看齊院線
    多面突破之下,《大地震》上線9天分帳票房即破千萬,不僅為網絡電影市場的題材創新樹立了標杆,也促使全行業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樣的作品才是市場真正需要的,哪些舉措才能真正實現產業升級?現實主義題材突圍:用真實建立共鳴《大地震》之所以吸引人,最關鍵的一點是——真實。這兩個字,製片人羅勁松在採訪中也一直強調。
  • 院線電影《重回地球》發布會召開 打造航天科幻新紀元
    3月21日,由甘肅省文化產業發展集團、甘肅文化產權交易中心影視中心、永康亞視影業有限公司出品,北京全美影業有限公司、稻影(北京)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大唐輝煌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北京沃星影業有限公司承制的院線電影《重回地球》發布會在北京明星基地隆重召開。
  • 電影《重回地球》發布會召開 打造航天科幻新紀元
    《重回地球》發布會於文文黃奕網易娛樂3月22日報導 線電影《重回地球》發布會在北京明星基地隆重召開。該片由黃奕監製、王子鳴總導演、侯繼元聯合導演。知名演員於文文、任達華、王冠逸、魏翔等人聯袂出演,以及多名戲骨傾情加盟。
  • 馬太效應加劇!中國公有雲加速洗牌
    隨著馬太效應的不斷加劇,雲計算市場顯然已經成為巨頭們的「龍虎鬥」,後入局者、中小雲廠商突圍的難度加劇,一不留神,則隨時面臨「領盒飯」的風險。2020年剛開局,中國公有雲市場便暗流湧動。1月21日,蘇寧雲商城便宣布將於4月30日停止運營,原有雲商城服務併入更加聚焦業務支持的星河雲。
  • 奇幻電影多爛片?超現實題材也需現實主義創作精神
    2020年中國已成為全球電影第一大「票倉」,在海外電影匱乏的情況下,一批國產新片湧進影院,其中就包括不少東方奇幻電影。這類電影能不能在新的環境下突圍? 「一部電影能讓不同年齡層的人看到不同的東西,在於它能使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創作精神包裹現實內容,讓當下人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鳴。」楊曉林說。 「奇幻電影歸根到底是用天馬行空的方式講述人的故事。」市民陳雯認為,作為影迷希望看到超越現實生活的想像畫面,但電影的邏輯、情感還是要建立在人可以理解、共情的基礎上。
  • 談談馬太效應-虎嗅網
    馬太效應是世界普遍現象,從頂級運動員明星的高回報到普通人的成功,從名聲到社會,從政治到經濟,大多數地方都存在馬太效應。因為馬太效應是一個很堅實的客觀規律,理解得越透徹,越能利用規律,從而實現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轉變。在經濟領域,馬太效應在不同行業的分布卻是不均勻的,強馬太效應行業和弱馬太效應行業的經營邏輯和方法有很大的區別。
  • 遏制經濟下行引發金融「馬太效應」
    而令人擔憂的是,即便現在已屬買方信貸市場,但因銀行信貸投放風險偏好,加上中小微企業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等問題,在我國生活中實際也形成了範圍不斷擴散的金融「馬太效應」。所謂金融「馬太效應」,即經濟落後地區、盈利能力弱的中小企業獲得銀行信貸及相應金融資源越來越少;而經濟發達地區、盈利能力強的大型企業尤其國有大型壟斷企業獲得銀行信貸及相應金融資源越來越多。
  • 我採訪了200對夫妻,發現了婚姻生活中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現實生活中,我們所理解的馬太效應是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那麼,如果把馬太效應擴展到婚姻生活中又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我採訪了200對夫妻後,發現了婚姻生活的「馬太效應」。
  • 經濟學中的哲學之馬太效應
    這就是「馬太效應」。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馬太效應」是個既有消極作用又有積極作用的社會心理現象。其消極作用是:名人與未出名者幹出同樣的成績,前者往往上級表揚,記者採訪,求教者和訪問者接踵而至,各種桂冠也一頂接一頂地飄來,結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沒有清醒的自我認識和沒有理智態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頭;而後者則無人問津,甚至還會遭受非難和妒忌。
  • 電影《重回地球》將開機,嫦娥要跟太空人回地球生活!
    雖然現在距離過年有一段時間了,但是過年期間上映的電影的餘熱還沒有過去,特別是一部[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的科幻元年,也讓裡面的男女主角一度人氣高漲,科幻熱開始起來,還有不少人為了蹭熱度拍攝同系列科幻電影,跟風也有點嚴重,這不,最近由黃奕監製的新電影即將開機,但是卻被不少網友指出是在跟風流浪地球
  • 馬太效應
    經濟領域的馬太效應    近來,人們將眼光主要聚焦在CPI的上升幅度,而對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關注似有盲點。其實,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對社會經濟帶來的影響,要大於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上揚。    數據顯示,近幾年在我國居民收入分配領域,馬太效應進一步顯現,對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社會的和諧進步產生一定影響。
  • 墨菲定律——沉沒成本、馬太效應
    我們應該用博大的胸襟對待沉沒成本,如果我們買了一張電影票,看到一半發現電影並不值得看,繼續看也只是浪費時間,那麼我們不應該為了沉沒成本而繼續僵持,應該遵從內心將時間花在值得的地方。而無論你選擇看還是不看,錢都是已經花了的,所以我們應該以免費看電影的心態來決定是否還要繼續觀看,而不是用因為已經花了錢必須看完的心態。
  • 中國股市存在「馬太效應」
    中國股市無論從國內外股市走勢的對比,還是普通股票之間的對比,都存在著典型的馬太效應。  近年來,投資者會發現一個現象,A股和國外股市存在著明顯的馬太效應。醫藥板塊屬於非周期性行業的代表,儘管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但是對於這一行業而言影響不會太大。自5月初以來,大盤基本呈現出震蕩下行的走勢,累計跌幅達到20%,而醫藥板塊在這期間跌幅不大,表現遠好於大盤。相反,作為周期性行業的代表行業,如鋼鐵、化工、有色金屬、煤炭等近年來的表現基本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慘」字!非周期性和周期性板塊之間的對比也是一種馬太效應。
  • 視頻年度指數顯示:院線電影數量驟減
    報告顯示:電視劇市場去產能化趨勢明顯,但劇集創作水準有所提升;院線電影上線數量驟減,用戶的觀影需求大規模向線上轉移,網絡電影迎來爆發期;受疫情影響,2020年綜藝節目線下錄製限制增加,節目產量出現明顯下降,但用戶對陪伴和解壓的需求只增不減,優質內容的頭部效應依舊明顯。
  • 電影《大地震》票房破千萬 口碑豐收樹立現實主義題材標杆
    作為改編自唐山大地震真實事件的現實主義作品,片方在製作中誠意還原細節、劇情節奏緊湊、演員陣容強大,為觀眾呈現了一部品質優良的電影作品,並以卓越的成片質量得到觀眾認可,取得了亮眼的播放成績。上線十日票房破千萬 樹立現實主義題材標杆 電影《大地震》上線十日票房突破千萬,這樣優異的成績也得益於製作方和平臺方的共同努力。
  • 「馬太效應」是偽科學
    01 馬太效應是偽科學 「馬太效應」這一概念廣為流傳,指的是富者愈富,窮者愈窮。 但這一概念,其實是偽科學。 科學概念必須經得起實證或者邏輯的檢驗,「馬太效應」既經不起實證,又經不起邏輯檢驗。 事實層面,自工業革命以來,只要沒有戰爭和動蕩,在市場經濟中,因為資本積累,經濟發展,窮人們的財富也在不斷增加。
  • 在大邑的第二屆網絡電影周,看網絡電影市場的暗流湧動
    文丨網視互聯(wxs360),作者丨Amy Wang雖已進入11月中,離成都市區50公裡的大邑縣安仁鎮遍地黃花,旅遊景區的商鋪店面受疫情影響仍門可羅雀回過頭來看,網絡電影行業借中國網絡電影周平臺,成為內容行業裡最早進行行業自律建設的領域,比院線電影、電視劇、綜藝都要快。疫情的敲打與行業的衍化下,此次聚會,參與各方力量構成、人的精神狀態和認知產生了轉變,直面變化的同時,我們也觀察到了共性的地方。
  • 公交行業開座談會邀乘客「吐槽」丨大家都說啥了……
    公交行業開座談會邀乘客「吐槽」丨大家都說啥了…… 2020-12-04 08: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馬太效應:生活中,為什麼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這也是不理智,不成熟的表現。如果你稍微認真地觀察一下生活,就會發現一個普遍而有趣的現象,即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多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得,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在這樣的效應下,好的越來越好,差的越來越差幾乎是必然的。
  • 個股的「馬太效應」
    大盤波瀾不興,個股卻熱鬧紛呈,個股已經出現了「馬太效應」,即會漲的股票越漲越高,而不會漲的股票就是趴著不動。按經典的價值投資理論,那些價格只有4元、5元的股票,市盈率只有12倍的是最值得投資的,但現在的事實是這批股票乏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