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常常強調要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其實不管是大人的世界,還是小孩的世界,想要絕對的公平是不可能的。這也是不理智,不成熟的表現。
如果你稍微認真地觀察一下生活,就會發現一個普遍而有趣的現象,即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多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得,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在這樣的效應下,好的越來越好,差的越來越差幾乎是必然的。
女兒三年級時,班上有個表現一般的女孩A,沒事就喜歡擠兌或挑釁班上一個經常被老師表揚的孩子B。
我問女兒:她為什麼要這樣做?是因為B得罪了她嗎?
女兒說:不是,A說B長得不好看,又不厲害,卻天天被老師表揚,她覺得不公平。
我又問:那你覺得B怎樣?
她說:我覺得B挺好的呀,長得比A好看多了,成績也特別好,班上同學都喜歡她。A每次說B的時候,很多人都幫B一起罵A,A就跟大家吵,吵急了,還和人打架,大家都討厭她。
我笑了,現在的孩子都被寵大的,見別人天天被表揚,自己卻沒有,大概嫉妒了,覺得老師不公平,所以故意歪曲事實,找別人茬去了。
非常明顯,這兩孩子一個是尖子生, 一個是普通生。尖子生因為成績好,老師自然喜歡,於是時常表揚,甚至把更多的表現機會以及榮譽都給她,在這樣的激勵下,她的表現自然越來越好,老師同學也越發地喜歡。而B同學本就一般,不被人重視,如果還惹是生非,結果只會讓老師同學越來越反感。
再以公司為例,如果一個職員,他能力很強,業績很好,公司自然就器重他,獎勵鼓勵之餘必然把更多,更好的項目交到他的手裡,當他的資源越來越好時,表現肯定越發的出色。相反,如果那些表現一般的員工,無法給公司帶來更好的利益,自然是得不到器重,要被冷落的,他們失落,抱怨公司不給機會,越來越沒生氣,最後變成可有可無甚至拖累公司的人。
這些例子都是馬太效應最好的體現。
朋友在一個央企上班,原先有七八十個業務員,有的越做越好,年年被評為先進,有的越做越差,就在公司混日子,這種公司原先還是比較穩定的,很多人碌碌無為,也混到了退休。
這兩年公司開始裁員,把對公司無用的,混日子一下都清了出去。裁掉了近一半的人,有的人苦不堪言。那又能怎樣呢?難道你去找公司說,太不公平了,憑什麼別人就能混到退休,我就不可以嗎?這不是太可笑了嗎?就好像最近的一句流行語一樣:社會要淘汰你的時候,連哼都不會哼一聲的。
所以當我們知道有馬太效應這樣的規律或現象存在的時候,不是讓你更悲觀或更多地去抱怨這社會真是太不公平了,一點機會都不給弱的人;而是讓你更好地認清現實,明白抱怨是沒有用的,是不明智的,你不會因為抱怨了,就得到公平與機會。
根據馬太效應,我們不難發現,當一個人獲得成功後,什麼好事都會找上門的,所以我們要做的是用積極主動的心態面對生活,挑戰自己,努力把自己變強。這樣,馬太效應的積極效果就會來到你的身邊。而你這時會發現,怎麼不公平的事都變少了。
所以,不管遇到什麼事,擺正自己,積極面對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只會徒增煩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