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生活中,為什麼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2021-01-13 艾彌vs與你簷下聽雨

生活中,我們常常強調要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其實不管是大人的世界,還是小孩的世界,想要絕對的公平是不可能的。這也是不理智,不成熟的表現。

如果你稍微認真地觀察一下生活,就會發現一個普遍而有趣的現象,即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多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得,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在這樣的效應下,好的越來越好,差的越來越差幾乎是必然的。

女兒三年級時,班上有個表現一般的女孩A,沒事就喜歡擠兌或挑釁班上一個經常被老師表揚的孩子B。

我問女兒:她為什麼要這樣做?是因為B得罪了她嗎?

女兒說:不是,A說B長得不好看,又不厲害,卻天天被老師表揚,她覺得不公平。

我又問:那你覺得B怎樣?

她說:我覺得B挺好的呀,長得比A好看多了,成績也特別好,班上同學都喜歡她。A每次說B的時候,很多人都幫B一起罵A,A就跟大家吵,吵急了,還和人打架,大家都討厭她。

我笑了,現在的孩子都被寵大的,見別人天天被表揚,自己卻沒有,大概嫉妒了,覺得老師不公平,所以故意歪曲事實,找別人茬去了。

非常明顯,這兩孩子一個是尖子生, 一個是普通生。尖子生因為成績好,老師自然喜歡,於是時常表揚,甚至把更多的表現機會以及榮譽都給她,在這樣的激勵下,她的表現自然越來越好,老師同學也越發地喜歡。而B同學本就一般,不被人重視,如果還惹是生非,結果只會讓老師同學越來越反感。

再以公司為例,如果一個職員,他能力很強,業績很好,公司自然就器重他,獎勵鼓勵之餘必然把更多,更好的項目交到他的手裡,當他的資源越來越好時,表現肯定越發的出色。相反,如果那些表現一般的員工,無法給公司帶來更好的利益,自然是得不到器重,要被冷落的,他們失落,抱怨公司不給機會,越來越沒生氣,最後變成可有可無甚至拖累公司的人。

這些例子都是馬太效應最好的體現。

朋友在一個央企上班,原先有七八十個業務員,有的越做越好,年年被評為先進,有的越做越差,就在公司混日子,這種公司原先還是比較穩定的,很多人碌碌無為,也混到了退休。

這兩年公司開始裁員,把對公司無用的,混日子一下都清了出去。裁掉了近一半的人,有的人苦不堪言。那又能怎樣呢?難道你去找公司說,太不公平了,憑什麼別人就能混到退休,我就不可以嗎?這不是太可笑了嗎?就好像最近的一句流行語一樣:社會要淘汰你的時候,連哼都不會哼一聲的。

所以當我們知道有馬太效應這樣的規律或現象存在的時候,不是讓你更悲觀或更多地去抱怨這社會真是太不公平了,一點機會都不給弱的人;而是讓你更好地認清現實,明白抱怨是沒有用的,是不明智的,你不會因為抱怨了,就得到公平與機會。

根據馬太效應,我們不難發現,當一個人獲得成功後,什麼好事都會找上門的,所以我們要做的是用積極主動的心態面對生活,挑戰自己,努力把自己變強。這樣,馬太效應的積極效果就會來到你的身邊。而你這時會發現,怎麼不公平的事都變少了。

所以,不管遇到什麼事,擺正自己,積極面對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只會徒增煩惱而已。

相關焦點

  • 深析馬太效應原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答案很現實,十分引人深思
    本文的觀點是在馬太效應之上的升華,提出的一個更加重要的論斷來說明為何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是馬太效應的一種升華與創新,希望你能有所收穫。 文章較為深度,希望你能認真閱讀看完!
  • 為何「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因為馬太效應在作祟
    這種現象在生活中很普遍,而導致這種現象的始作俑者就是——馬太效應。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我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就在《道德經》中提出了類似的思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總言而之,就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為什麼「大師」們的推測看起來很有道理,結果卻完全不同呢?因為那些理由的力量加起來,都敵不過馬太效應的力量。馬太效應的特點就是「錦上添花」,「扶旺不扶衰」。因而在馬太效應的影響下,核心城市總體上只會越來越繁榮,人口越來越多(政策限制除外)。世界上有很多規律,而馬太效應是「規律中的規律,強者中的強者」。它不僅表現在力度大,而且覆蓋範圍很廣,幾乎是無處不在。
  • 我採訪了200對夫妻,發現了婚姻生活中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現實生活中,我們所理解的馬太效應是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那麼,如果把馬太效應擴展到婚姻生活中又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我採訪了200對夫妻後,發現了婚姻生活的「馬太效應」。
  • 為什麼有錢人越來越有錢?馬太效應,你有必要知道的財富定律!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讓好得更好,差的更差,多的更多,少的更少。為什麼富人越來越有錢,為什麼社會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這其中主要影響因素就是馬太效應!富人的見識廣,周邊資源豐富,圈層人脈都要高於普通人,等等,這種差距會不斷加劇貧富差距。
  • 中國股市存在「馬太效應」
    中國股市無論從國內外股市走勢的對比,還是普通股票之間的對比,都存在著典型的馬太效應。  近年來,投資者會發現一個現象,A股和國外股市存在著明顯的馬太效應。這也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最好表現。  雖說A股整體表現不佳,但是個股卻有不同的表現。近幾年非周期性的股票表現遠好於周期性的股票。醫藥板塊屬於非周期性行業的代表,儘管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但是對於這一行業而言影響不會太大。自5月初以來,大盤基本呈現出震蕩下行的走勢,累計跌幅達到20%,而醫藥板塊在這期間跌幅不大,表現遠好於大盤。
  • 考研把「馬太效應」形容到極致,但一個槓桿也有撬動地球的力量!
    馬太效應用通俗的話講就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那麼為什麼說馬太效應把考研形容到了極致?因為考研的成功就是努力和心態的結合。為什麼有一部分學生對考研如此重視,因為他們知道考研的成功就是一個正向的開始。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職場中的精英人士也會選擇讀一個非全日制研究生。我們來看一下現在高校中選擇讀研人的情況。據了解,在一些名校,畢業生只想考研不找工作的,已經佔到大半的比例。教育界人士透露,國內一些頂尖名校的考研率更高。比如清華大學,大約3/4的本科生畢業不就業,其中一半選擇了考研,還有25%的學生選擇出國深造。
  • 男女交往,要避免「馬太效應」
    相愛的雙方,通過情感的饋贈,一點點付出真心,最終迎來難捨難分、託付餘生的結局;兩個人的感情,會在彼此的互動中,逐漸贏得升華的契機。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紅玫瑰》愛情的世界裡,從來沒有對等可言。
  • 個股的「馬太效應」
    大盤波瀾不興,個股卻熱鬧紛呈,個股已經出現了「馬太效應」,即會漲的股票越漲越高,而不會漲的股票就是趴著不動。按經典的價值投資理論,那些價格只有4元、5元的股票,市盈率只有12倍的是最值得投資的,但現在的事實是這批股票乏人問津。
  • 心理學:馬太效應告訴我們,在愛情中,不自信的人,註定一無所有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馬太效應」,它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得,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如果用通俗的語言解釋「馬太效應」,就是越是強者,越會佔有更多資源;越是弱者,越會失去更多的資源,直至沒有。
  • 墨菲定律——馬太效應:讓你的收益倍增
    馬太效應——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讓你的收益倍增原來按照大臣的算法,沒過幾天國庫的米就不夠了,甚至有人算過,整個國家所有的糧倉甚至是幾年的收成都不夠給他獎勵的,這就是根據馬太效應
  • 品牌資本的馬太效應|創業小學堂
    品牌資本的馬太效應是指,某個行業或產業的產品或服務,品牌知名度越大,品牌的價值越高反之,某個行業或產業的產品或服務,品牌知名度越小,品牌的價值越低,其忠實的消費者就越少,勢必其佔有的市場份額就越小,將導致利潤減少,被市場淘汰,其讓位的市場將會被品牌知名度高的產品或服務代替。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在品牌資本領域內就是普遍存在的市場現象:強者恆強,弱者恆弱,或者說,贏家通吃。
  • 8個愛情中的心理學效應
    今天跟大家分享8個與愛情相關的有趣的心理學知識,相信這些你都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聽說過。只是你不知道他在心理學上有這樣的名字罷了。今天就給大家列出來,看看是否感同身受。1、 戀愛中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在戀愛中的表現為: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當你願意為自己多付出,不斷完善自己,你的個人魅力得到提升,從而提高個人吸引力;而當你一味討好對方,則會讓對方恃寵而驕,你在投入過程中不斷「貶值」,對方卻在投入過程中不斷「增值」。
  • 五大不可不知的心理學效應
    01, 巴納姆效應當你在進行星座性格測試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他說的簡直就是你本人,事實上,這就是很典型的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於1948年由伯特倫·福勒提出,該效應指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人格描述,並認為它特別適合自己並準確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點。其實不過是那些星座測試描繪了大多數人都會有的情況,只不過是你自己的主觀將你自己代入了。02, 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可以簡略的解釋為: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 談談馬太效應-虎嗅網
    馬太效應是世界普遍現象,從頂級運動員明星的高回報到普通人的成功,從名聲到社會,從政治到經濟,大多數地方都存在馬太效應。因為馬太效應是一個很堅實的客觀規律,理解得越透徹,越能利用規律,從而實現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轉變。在經濟領域,馬太效應在不同行業的分布卻是不均勻的,強馬太效應行業和弱馬太效應行業的經營邏輯和方法有很大的區別。
  • 馬太效應,每個大學畢業生都能經歷的現實差距
    著名的馬太效應就是闡述了這樣的原理,這種原理儘管大學生感覺與自己無關,但是在畢業後幾年往往會親身經歷。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原理應用在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成功學、人生哲學的方方面面。一言以蔽之,也就是說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千奇百怪的效應——虹吸效應
    最近看文章總是見到虹吸效應或者是虹吸現象這個詞。那虹吸效應指什麼呢? 虹吸效應歷史悠久,我們先從一個物理現象說起。物理上由於液態分子間存在引力和位能差能,液體會由壓力大的一邊流向壓力小的一邊。我們平常魚缸抽水時使用的虹吸管就是人類在這種物理現象的基礎上的古老發明.
  • 生活中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1969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出了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種現象。學會讓自己的收益增值,假如你手裡有一張足夠大的白紙。請你把它摺疊51次,想像一下它會有多高。一米?兩米?其實這個厚度超過了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
  • 馬太效應:做生活中的強者,更美好的一切都會隨之而來!
    經濟學中有一個著名理論叫「馬太效應」是說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面獲得進步和成功,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成功和進步。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
  • 在愛情的世界裡,要拒絕「馬太效應」
    生活中,有這樣一個怪異的現象:一個人的內心越擁有愛,在之後往往會得到更多的愛,而一個人的內心長期缺乏愛,反而越不容易得到愛。比如有些人從小到大生活在缺愛的環境中,因為長期內心缺乏愛,所以渴望得到愛,一旦遇到一個愛的人,就不自覺想要緊緊抓住不放手,內心特別害怕失去。
  • 「馬太效應」成主流,投資者如何尋找生存空間?
    「馬太效應」成主流,投資者如何尋找生存空間?、弱者恆弱」的馬太效應正持續在A股上演。  強弱分化擴散到A股的每一個角落  從2017年開始,A股市場馬太效應就已經逐步顯現,目前這樣的強弱分化幾乎已經擴散到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