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成主流,投資者如何尋找生存空間?

2021-01-13 中金在線
「馬太效應」成主流,投資者如何尋找生存空間?

2020-12-23 21:54:08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作者:佚名
關注中金在線:

掃描二維碼

關注√

中金在線微信

在線諮詢:

掃描或點擊關注中金在線客服

  作者 | 陶丹

  「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馬太效應正持續在A股上演。僅就本周而言,公募基金年內新發行規模逼近三萬億和11家基金公司顆粒無收形成鮮明對比,第二隻「千元股」誕生、百元股陣容持續擴容和低價「一元股」大面積下跌反差巨大,可轉債市場也同時刷新了最高價和最低價的歷史紀錄。即使是在以低估值著稱的銀行股,也出現了不斷創新高和持續走低的天壤之別。在股指最近半年來相對穩定的背後,持續分化的馬太效應讓許多投資者,特別是習慣於低吸「撿便宜」的老股民無所適從。事實上,這樣的分化已經持續了三年多,也是A股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並持續進行制度改革的必然結果。投資者在「老革命遇到新難題」之後,積極求變應對,才能更好地在股市尋找到合適的生存空間。

  強弱分化擴散到A股的每一個角落

  從2017年開始,A股市場馬太效應就已經逐步顯現,目前這樣的強弱分化幾乎已經擴散到每一個角落。從價格體系來說,在「股王」貴州茅臺(600519,股吧)穩步向2000元大關發起衝擊的過程中,本周石頭科技成為第二隻「千元股」,而目前滬深兩市「百元股」的陣容已經增加到100隻左右,這一數量甚至已經超過了2元以下的「一元股」和「毛股」的合計數量,為A股30年來歷史所罕見。而從通達信軟體編制的百元股指數(880878)和低價股指數(880879)對比來看,二者在年內的「剪刀差」超過了40個百分點,前者大漲超過40%跑贏A股大部分主要指數,而後者則在平盤位置苦苦掙扎,差距顯而易見。    而A股股票價格的差距也蔓延到了可轉債市場。本周,英科轉債(123029)刷新可轉債最高價紀錄,超越「股王」貴州茅臺(600519)臨近2000元整數關,而價格最低的亞藥轉債(128062)則跌破70元整數關,刷新輝豐轉債此前創下的可轉債最低價紀錄。除了絕對價格之外,英科轉債今年收穫超過15倍的漲幅,而亞藥轉債則大跌超過20%,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並不為過。

  除了股票和可轉債之外,基金公司的募資也出現了極大的差異。在年內爆款基金頻繁出現,總發行規模突破三萬億的大背景下,依然有11家基金公司「顆粒無收」。如果這些今年一無所獲的基金公司不能在明年迎頭趕上的話,不僅將面臨增量規模拓展困難,連現有存量基金也有可能被投資者逐步贖回。

  「頭部化」趨勢明顯,弱者逆襲難

  上面筆者簡單列舉的三個事件,只是A股「馬太效應」漸成主流的側影,有心的投資者還可以列舉出很多,特別是同一行業板塊中龍頭股和「後進生」的巨大分化等等。無論是行業的集中度提升帶來龍頭股的溢價,還是交易資金向強勢機構投資者逐步聚攏,「頭部化」時代折射出A股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全新蛻變的階段。在各行各業包括基金管理的龍頭公司,在大浪淘沙的過程中通過質量、品牌建立起「護城河」取得主導地位,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也讓大部分落後者望塵莫及。

  弱者有沒有逆襲的機會?很多人會聯想起龜兔賽跑的故事,行動遲緩的烏龜戰勝了驕傲自滿的兔子,就帶有相當程度的「弱者逆襲」的影子。但烏龜能後來居上,並非自身爬行速度有了大幅提升,而是依靠持續不懈的努力以及對手輕敵的雙重加持。放到產業競爭中,「烏龜」要戰勝「兔子」,如同弱勢企業在自身努力的同時等待龍頭公司犯錯的機會,這樣的機會不能說沒有,但短期之內比較渺茫。龍頭之所以是龍頭,必定有其突出的競爭優勢,龜兔賽跑的「以弱勝強」大面積出現並不現實。即使是有少數弱者逆襲成功的案例,必定也同時伴隨著更多弱者在競爭中倒下,誰又能保證自己一定是選中逆襲者的幸運兒呢?

  善用工具與強者為伍

  因此,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持續押注到大概率事件,也就是與強者為伍,才能保證實現長期投資的穩健收益。如果要在劇烈分化的A股長期生存,投資者就需要把倉位重點配置在具有龍頭風範的強勢企業中。不過,儘管邏輯可以被許多投資者接受,但實施起來卻有一些困難。除了要克服人性中常見的「恐高症」心魔之外,部分龍頭公司越來越高的股價也提高了投資門坎。在這樣的情形下,選擇合適的工具實現與強者為伍的戰略目標,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筆者認為,對大部分散戶投資者而言,除了直接持有少量優質股作為參與打新的「門票」之外,不妨將主要倉位配置到公募基金中。從今年市場運行的情況來看,「炒股不如炒基」已經逐步成為市場共識,機構投資者在面對高度分化的市場環境,無論是深入研究上市公司基本面還是做好適度分散配置,都比散戶有更多優勢。筆者認為,未來投資者參與公募基金不妨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從品牌效應突出的頭部基金公司,選擇長期業績穩中向好的主動型基金進行投資。基金公司的選擇可以從今年新發行基金規模前十進行篩選,這些新發規模較大的基金公司獲得銷售渠道的認同較高,背後一般有較強的投研團隊作為支持;其次是基金經理的歷史戰績,可重點選擇五年長周期收益較高、回撤較小的風格來進行關注。

  二是選擇規模較大、流動性較好的大指數ETF基金進行配置。這些大型指數ETF看似很難有太多超越指數的超額收益,但對應的指數估值較低,在股市長期螺旋式上漲的過程中可以獲得確定性較高的上漲。

  三是淨值表現較好的場內折價基金。這部分基金除了可以觀察期淨值走勢之外,折價率的存在也提供投資者「護城河」的效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長期的持倉風險。

  (本文已刊發於12月19日《紅周刊(博客,微博)》,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代表《紅周刊》立場,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

熱門搜索

為您推薦

相關焦點

  • 中國股市存在「馬太效應」
    中國股市無論從國內外股市走勢的對比,還是普通股票之間的對比,都存在著典型的馬太效應。  近年來,投資者會發現一個現象,A股和國外股市存在著明顯的馬太效應。然而,中國股市近年的走勢卻令投資者大跌眼鏡,2010年A股的年跌幅為14.31%,2011年年跌幅為21.68%,2012年截至目前的年跌幅為7.82%。相對於美國等地區股市,中國股市的走勢可謂是慘不忍睹。這也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最好表現。  雖說A股整體表現不佳,但是個股卻有不同的表現。近幾年非周期性的股票表現遠好於周期性的股票。
  • 經濟學中的哲學之馬太效應
    這就是「馬太效應」。   3、馬太效應實例   馬太效應在生活中有許多實例,比如企業就存在馬太效應。資本的核心價值是標準和技術,直至目前,一些科技發達國家及跨國公司仍憑藉對很多領域技術標準的控制,左右著產業格局的變化。因此,企業只有極力創新、參與制定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標準,佔據品牌資本,才可能在自身領域佔領技術制高點,獲得市場競爭優勢。
  • 談談馬太效應-虎嗅網
    馬太效應是世界普遍現象,從頂級運動員明星的高回報到普通人的成功,從名聲到社會,從政治到經濟,大多數地方都存在馬太效應。因為馬太效應是一個很堅實的客觀規律,理解得越透徹,越能利用規律,從而實現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轉變。在經濟領域,馬太效應在不同行業的分布卻是不均勻的,強馬太效應行業和弱馬太效應行業的經營邏輯和方法有很大的區別。
  • 我採訪了200對夫妻,發現了婚姻生活中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現實生活中,我們所理解的馬太效應是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那麼,如果把馬太效應擴展到婚姻生活中又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我採訪了200對夫妻後,發現了婚姻生活的「馬太效應」。
  • 品牌資本的馬太效應|創業小學堂
    1 何謂品牌資本的馬太效應 品牌資本的馬太效應是指,某個行業或產業的產品或服務,品牌知名度越大,品牌的價值越高
  • 深度分析:財富積累的馬太效應如何形成的
    深度分析:財富積累的馬太效應如何形成的 原標題:富人為什麼越來越富?深度分析:財富積累的馬太效應如何形成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布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個股的「馬太效應」
    大盤波瀾不興,個股卻熱鬧紛呈,個股已經出現了「馬太效應」,即會漲的股票越漲越高,而不會漲的股票就是趴著不動。按經典的價值投資理論,那些價格只有4元、5元的股票,市盈率只有12倍的是最值得投資的,但現在的事實是這批股票乏人問津。
  • 「馬太效應」是偽科學
    「馬太效應」的源頭是一個非常震撼我的小故事: 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
  • 財富界的「馬太效應」:那些一夜暴富最後卻返貧的真相!
    什麼是馬太效應?在20世紀60年代,知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初次將「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歸結為「馬太效應」。其實,「馬太效應」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已被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等眾多領域。
  • 生活中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1969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出了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種現象。學會讓自己的收益增值,假如你手裡有一張足夠大的白紙。請你把它摺疊51次,想像一下它會有多高。一米?兩米?其實這個厚度超過了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
  • 馬太效應,每個大學畢業生都能經歷的現實差距
    著名的馬太效應就是闡述了這樣的原理,這種原理儘管大學生感覺與自己無關,但是在畢業後幾年往往會親身經歷。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原理應用在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成功學、人生哲學的方方面面。一言以蔽之,也就是說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馬太效應給人們的啟示
    經濟學中有一則馬太效應的理論充分地解釋了這樣的自然法則,「強者愈強、弱智愈弱;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其反映的就是當前社會的兩極分化現象。「馬太效應」源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引才經濟的 「馬太效應」
    這番感慨,無疑是看到了引進人才在經濟方面的「馬太效應」。這幾年來,以崑山為代表的長三角地區,給以南海為代表的珠三角地區諸多刺激,原先「領先崑山」的南海,也變成了「趕超崑山」。也正是在這種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南海謀求「人才強區」向「人才立區」戰略轉型。
  • 遏制經濟下行引發金融「馬太效應」
    而令人擔憂的是,即便現在已屬買方信貸市場,但因銀行信貸投放風險偏好,加上中小微企業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等問題,在我國生活中實際也形成了範圍不斷擴散的金融「馬太效應」。所謂金融「馬太效應」,即經濟落後地區、盈利能力弱的中小企業獲得銀行信貸及相應金融資源越來越少;而經濟發達地區、盈利能力強的大型企業尤其國有大型壟斷企業獲得銀行信貸及相應金融資源越來越多。
  • 丁真走紅背後的馬太效應
    丁真走紅的背後正是網際網路時代流量變現被逐漸引導向上的馬太效應。當脫貧不再是各大網紅帶貨追逐利益的藉口,而是我們通過看到一個人去了解他的家鄉他居住的地方,看到那裡的美跟貧窮,帶動社會各界關注。關注美麗的家鄉,關注還不夠富裕的鄉親,助力他們摘掉貧困走向富裕。就像央視新聞聯播主持人海霞說的:流量來了要善用流量,把「美麗」資源盤活盤好,才可能長流。
  • 因為馬太效應在作祟
    圖片來自網絡三、滾雪球:開啟你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如此強大,我們無法與之抗衡,那我們究竟該如何利用它來為自己賦能呢?2、馬太效應與財富積累與知識積累類似,財富的增長也具有典型的馬太效應——越有錢的人越容易賺錢。它表現為二八定律: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裡。所以,大部分人都是財富馬太效應的受害者。大部分人生來平凡,缺乏初始的資金和機會,那我們該如何運用財富馬太效應,來扭轉自己的劣勢呢?《深度思維》中提到了兩個方法。首先是儲蓄。
  • 馬太效應
    經濟領域的馬太效應    近來,人們將眼光主要聚焦在CPI的上升幅度,而對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關注似有盲點。其實,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對社會經濟帶來的影響,要大於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上揚。    數據顯示,近幾年在我國居民收入分配領域,馬太效應進一步顯現,對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社會的和諧進步產生一定影響。
  • 市相| 年底房企眾生相:馬太效應加劇 節流降槓桿成常態
    榜單顯示, 11月單月TOP100房企中有超7成實現單月業績同比提升,並有8成房企累計業績超過去年同期,實現同比增長。在此背景下,千億房企擴容至32家,較上月增加6家,比去年同期多5家。不過與此同時,房企馬太效應愈發明顯。
  • 網紅經濟漸具馬太效應,誰會是下一個李子柒?
    5月11日東興證券發布了《網紅經濟:漸具馬太效應,平臺佔據優勢》的報告,報告指出以網紅與粉絲關係為核心商業模式的網紅經濟已經漸具馬太效應,長短視頻、音樂、音頻、文學、遊戲、直播等領域的網際網路媒體平臺方較為受益於網紅經濟模式,打造超級網紅,將成為提昇平臺變現效率的的高效手段。
  • 專家的建議可以打破馬太效應的怪圈,更好的提高富人下一代的質量
    最近網上報導,專家建議在「十四五」期間開始研究徵收遺產稅和贈予稅,我覺得這個做法是不錯的建議,畢竟這個做法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馬太效應的作用。而且從國外的已經出臺的類似政策看,是切實可行的方法。馬太效應的怪圈馬太效應大家都知道的,我就不再贅述。這也導致我們經常會抱怨,我們自己十年寒窗苦讀,還是趕不上人家幾代人的努力。這就是馬太效應的結果,大多數人,如果自己沒有很好的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那麼他擁有只能是維持基本生活。想躍升要麼付出更多的代價和勇氣,要麼傍上可能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