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中的哲學之馬太效應

2020-11-27 天天基金網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1、什麼是馬太效應

  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交給3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裡,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

  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

  2、馬太效應的作用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結果,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後就產生了學術權威。」此術語後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現象。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馬太效應」是個既有消極作用又有積極作用的社會心理現象。其消極作用是:名人與未出名者幹出同樣的成績,前者往往上級表揚,記者採訪,求教者和訪問者接踵而至,各種桂冠也一頂接一頂地飄來,結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沒有清醒的自我認識和沒有理智態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頭;而後者則無人問津,甚至還會遭受非難和妒忌。

  其積極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會過早地承認那些還不成熟的成果或過早地接受貌似正確的成果;其二,「馬太效應」所產生的「榮譽追加」和「榮譽終身」等現象,對無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無名者去奮鬥,而這種奮鬥又必須有明顯超越名人過去的成果才能獲得嚮往的榮譽。

  3、馬太效應實例

  馬太效應在生活中有許多實例,比如企業就存在馬太效應。資本的核心價值是標準和技術,直至目前,一些科技發達國家及跨國公司仍憑藉對很多領域技術標準的控制,左右著產業格局的變化。因此,企業只有極力創新、參與制定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標準,佔據品牌資本,才可能在自身領域佔領技術制高點,獲得市場競爭優勢。高通微軟、日本6C聯盟都是憑藉標準制勝中國市場的典型。

  CDMA相關技術在高通的運作下成為其所掌握的專利和國際標準,所有生產CDMA相關通訊產品的企業都必須向高通交納CDMA的入門費和使用費,高通由此一躍成為坐擁標準、日進鬥金的跨國企業。

  星巴克公司品牌資本的馬太效應創造了成功的奇蹟,在華爾街,星巴克早已成為投資者心目中的安全港,過去十年間,它的股價在經歷了四次分拆之後攀升了22倍,收益之高超過了通用電氣、百事可樂、可口可樂、微軟以及IBM等大公司。

  是什麼創造了星巴克奇蹟?將星巴克一手帶大的舒爾茨回答:「我們的最大優勢就是與合作者們相互信任,關鍵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在高速發展中,保持企業價值觀和指導原則的一致性。」

  4、馬太效應擴展

  「馬太效應」在社會中廣泛存在。以經濟領域為例,國際上關於地區之間發展趨勢主要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是新古典增長理論的「趨同假說」。該假說認為,由於資本的報酬遞減規律,當發達地區出現資本報酬遞減時,資本就會流向還未出現報酬遞減的欠發達地區,其結果是發達地區的增長速度減慢,而欠發達地區的增速加快,最終導致兩類地區發達程度的趨同。

  另一種觀點是,當同時考慮到制度、人力資源等因素時,往往會出現另外一種結果,即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的發展,常常會呈現「發展趨異」的「馬太效應」。

  按照這種觀點,落後地區的人才會流向發達地區,落後地區的資源會廉價流向發達地區,落後地區的制度又通常不如發達地區合理,於是循環往復,地區差異會越來越大。

  對政府而言,如何在經濟發展中避免貧富差距形成馬太效應,是一個很重要的政治課題。

  本文內容轉載自百盈財富微信公眾號,原標題《經濟學中的哲學之馬太效應》。

(文章來源:九泰基金

(責任編輯:DF384)

相關焦點

  • 生活中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1969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出了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種現象。學會讓自己的收益增值,假如你手裡有一張足夠大的白紙。請你把它摺疊51次,想像一下它會有多高。一米?兩米?其實這個厚度超過了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
  • 「馬太效應」是偽科學
    01 馬太效應是偽科學 「馬太效應」這一概念廣為流傳,指的是富者愈富,窮者愈窮。 但這一概念,其實是偽科學。 科學概念必須經得起實證或者邏輯的檢驗,「馬太效應」既經不起實證,又經不起邏輯檢驗。 事實層面,自工業革命以來,只要沒有戰爭和動蕩,在市場經濟中,因為資本積累,經濟發展,窮人們的財富也在不斷增加。
  • 談談馬太效應-虎嗅網
    馬太效應是世界普遍現象,從頂級運動員明星的高回報到普通人的成功,從名聲到社會,從政治到經濟,大多數地方都存在馬太效應。因為馬太效應是一個很堅實的客觀規律,理解得越透徹,越能利用規律,從而實現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轉變。在經濟領域,馬太效應在不同行業的分布卻是不均勻的,強馬太效應行業和弱馬太效應行業的經營邏輯和方法有很大的區別。
  • 馬太效應,每個大學畢業生都能經歷的現實差距
    著名的馬太效應就是闡述了這樣的原理,這種原理儘管大學生感覺與自己無關,但是在畢業後幾年往往會親身經歷。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原理應用在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成功學、人生哲學的方方面面。一言以蔽之,也就是說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我採訪了200對夫妻,發現了婚姻生活中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現實生活中,我們所理解的馬太效應是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那麼,如果把馬太效應擴展到婚姻生活中又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我採訪了200對夫妻後,發現了婚姻生活的「馬太效應」。
  • 個股的「馬太效應」
    大盤波瀾不興,個股卻熱鬧紛呈,個股已經出現了「馬太效應」,即會漲的股票越漲越高,而不會漲的股票就是趴著不動。按經典的價值投資理論,那些價格只有4元、5元的股票,市盈率只有12倍的是最值得投資的,但現在的事實是這批股票乏人問津。
  • 職場中一定要警惕《聖經》裡的馬太效應
    這則故事出自《聖經·馬太福音》,這個效應就是鼎鼎大名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凡是少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讓他多多益善。其實我們現實生活當中也有不少這樣這樣的例子。小王和小張是大學同學,畢業後進入了同一家公司工作。
  • 校園市場營銷中常用的20個校園營銷定律一:馬太效應
    ,長板越長,轉化越高「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讓他多多益善」,這就是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所提到的馬太效應。在現如今,企業的校園市場營銷推廣過程中,運用馬太效應的校園市場營銷案例非常多。
  • 馬太效應
    經濟領域的馬太效應    近來,人們將眼光主要聚焦在CPI的上升幅度,而對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關注似有盲點。其實,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對社會經濟帶來的影響,要大於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上揚。    數據顯示,近幾年在我國居民收入分配領域,馬太效應進一步顯現,對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社會的和諧進步產生一定影響。
  • 馬太效應:生活中,為什麼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生活中,我們常常強調要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其實不管是大人的世界,還是小孩的世界,想要絕對的公平是不可能的。這也是不理智,不成熟的表現。如果你稍微認真地觀察一下生活,就會發現一個普遍而有趣的現象,即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馬太效應」。
  • 遏制經濟下行引發金融「馬太效應」
    在當前經濟下行、實體企業不景氣、整體信貸需求萎靡等背景下,銀行風險偏好轉移,紛紛加大對大中企業信貸投放,通過擴大安全資產投放,以遏制飆升中的不良貸款率,其行為亦在情理之中。而令人擔憂的是,即便現在已屬買方信貸市場,但因銀行信貸投放風險偏好,加上中小微企業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等問題,在我國生活中實際也形成了範圍不斷擴散的金融「馬太效應」。
  • 中國股市存在「馬太效應」
    中國股市無論從國內外股市走勢的對比,還是普通股票之間的對比,都存在著典型的馬太效應。  近年來,投資者會發現一個現象,A股和國外股市存在著明顯的馬太效應。非周期性和周期性板塊之間的對比也是一種馬太效應。  按照「馬太效應」的原理分析,當前的A股屬於「弱者愈弱」的狀態,在沒有出現明顯的見底信號前,投資者若盲目抄底,則可能成為弱市的犧牲品。
  • 丁真走紅背後的馬太效應
    湛藍的天空下,無垠的草場中,黑亮的頭髮,純真的微笑,民族風情的服飾,清澈的眼眸透著光…央視新聞記者,各大新聞媒體平臺紛紛報導,就連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連發三推,助推網紅頂流丁真。丁真的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
  • 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馬太效應給人們的啟示
    經濟學中有一則馬太效應的理論充分地解釋了這樣的自然法則,「強者愈強、弱智愈弱;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其反映的就是當前社會的兩極分化現象。「馬太效應」源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品牌資本的馬太效應|創業小學堂
    1 何謂品牌資本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在品牌資本領域內就是普遍存在的市場現象:強者恆強,弱者恆弱,或者說,贏家通吃。
  • 馬太效應:做生活中的強者,更美好的一切都會隨之而來!
    經濟學中有一個著名理論叫「馬太效應」是說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面獲得進步和成功,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成功和進步。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
  • 墨菲定律——沉沒成本、馬太效應
    而我們有能力通過其他途徑賺錢;感情中曾經的付出也是沉沒成本,我們最重要的是當下,對於如今的感情不滿意而對方又不願上進,這才是最重要的,曾經的付出已經覆水難收,如今的現狀能否改變才是重點。賭博失去的金錢和蘋果也是沉沒成本,賭博並不會因為你投入的金錢多了下一次就會轉來好運,事實上它的機率一直一樣,而蘋果在壞掉之後也就是沉沒成本了,惋惜並不能讓它具備食用價值。
  • 引才經濟的 「馬太效應」
    這番感慨,無疑是看到了引進人才在經濟方面的「馬太效應」。這幾年來,以崑山為代表的長三角地區,給以南海為代表的珠三角地區諸多刺激,原先「領先崑山」的南海,也變成了「趕超崑山」。也正是在這種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南海謀求「人才強區」向「人才立區」戰略轉型。
  • 常常並不是,損有餘補不足,現實中的馬太效應
    聞道養生 耕種三經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 男女交往,要避免「馬太效應」
    相愛的雙方,通過情感的饋贈,一點點付出真心,最終迎來難捨難分、託付餘生的結局;兩個人的感情,會在彼此的互動中,逐漸贏得升華的契機。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紅玫瑰》愛情的世界裡,從來沒有對等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