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長篇小說《大河之洲》去年在《中國作家網》發表以來,我市文學界乃至我省文學界就在討論《大河之洲》在向人們訴說什麼樣的的信息符號,乃至於我的導師省作協副主席、我國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掖平曾經多次面對面的問我:你的《大河之洲》是在向人們展示八十年代人們的生存狀況、愛情故事、還是對那個時代高考落榜學生人生意義的思考?
可以肯定的說,小說的主人公周新生,就是從利津縣第二中學走出去的那個時代的熱血青年,他在高考落榜後的奮鬥經歷,就是他在這個平凡的世界裡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一、中學時代的文學夢想
鐵門關的歷史是波瀾壯闊的,它的土地卻是貧瘠荒涼的。這就是我們的故鄉,是那個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退海之地的鹽鹼地,荒草萋萋、百無聊賴。是文學這一縷普度人間的溫暖的陽光,在這裡播下了一粒久歷滄桑的種子。在村子裡的中學裡,校舍是土坯壘成的,課桌是土臺子和紙漿做成的。也就是這個時候,我在灰暗煤油燈下第一次見到了沁人肺腑的《人民文學》,於是如饑似渴,忘卻了自我,以至於到現在,過了四十年還能記住看過的文章題目和隱隱約約的故事情節。
在利津二中,我是一個有文學故事的人,以至於我的同桌和同學們都拿著我的退稿信話以談資。
二、高考落榜,徹底改變了周新生的人生軌跡
在臉朝黃土背朝天,吃飯都成問題的農村談文學、談理想、當作家似乎真的不合時宜。
接下來的是一連串的生活考驗,鋤地、下窪拾草、割葦子、養梅花鹿、收棉花,萬幸的是我考上了山東師範大學的漢語言文學的自學考試,好歹沒有把文學夢想徹底澆滅。
三、風雪夜、破馬燈、崎嶇小路的艱難跋涉
高考落榜後的自學考試,是在一千二林場、渤海農場的漫天荒野裡開始的,饑寒交迫,風霜雨雪。讀書、寫作、投稿、退稿,周而復始,循環往復。有時小有收穫,就是看不到希望。於是就開始了求學、求教。開始和《鴨綠江文學》、《青春》的老師們進行交流,文學的視野豁然開朗。以後,走進了魯迅文學院、山東大學作家研究生班、山東師範大學作家研究生班,師承《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我國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掖平等著名導師,走出了沼澤地,看到了陽光,看到了未來。
從2011年開始我先後出版了長篇小說《鐵門關風雲》《八大組1943》《擒狼》《大河之洲》,先後加入了山東省作家協會、中國作家協會。
四、沉靜、思考、融入人物的前世今生
在創作出《鐵門關風雲》《八大組1943》兩年後開始了對人生的思考,情真意切地融入了鄉愁。在廢寢忘食般地寫完《大河之洲》的初稿後陷入了深深的困頓。
主題的把握、人物的命運、人們的生存環境,社會的現實和未來,以及結構的擺布和表現的手法都成了我最迫切的關注。
於是決定把稿子放下,開始努力讀一些名著,中國的,外國的,不斷地,反覆地傾聽《平凡的世界》發出的文學信號,漸漸地周新生,張新生的文學形象開始豐滿起來。
周新生就是那個八十年代高考落榜生,那個瘦瘦的個子,頭髮豎直,臉色蠟黃站在冰棍箱子旁邊的那個熱血青年。他能夠從一個鄉鎮中學考上利津二中,是十分幸運的,他把自己的理想和靈魂融入了這裡,奠定了他的人生目標和奮鬥不息的堅強動力。
在走村串巷賣了一個夏天的冰棍,好冰棍!之後,最終選擇了離家出走,走向一千二林場,渤海農場……
周新生也有走運的時候,進了供銷社採購站工作,有權又體面,又被好心人發現了他的才能,當上了供銷社的出納員。這樣的人生體會讓他力量倍增,意氣風發,他陶醉了,感覺到這才是他夢寐以求的人生理想。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在他由於過失丟失貨款被人誤解後,他鋌而走險,辭職回到了他荒涼無比的廣闊天地。
他豪情萬丈開始了他的艱苦創業,他相信自己也許會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可是,命運總是讓他飽嘗生活的滋味,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失敗。
此時,他不得不靜下來反思自己。當他回首往事時才漸漸地明白,人生的意義也許還有比這些更重要的東西。
周新生是生長在八十年代的一個普通的人,他曾經充滿了青春活力和遠大理想,曾經意氣風發,面對生活、人生、愛情、親情,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選擇,再選擇,這就是他的世界,或者說世界中的他。
透過周新生的人生經歷,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概括長篇說《大河之洲》的真正主題:
長篇小說《大河之洲》以八十年代黃河入海口一帶人們的生存狀況為主線,深刻描述了那個時代青年學生的青春夢想和成長經歷,在宏大的社會層面上揭示了整個社會改革與保守,發展與落後思想意識的激烈衝突,以周新生對人生意義、生活經歷、親情經歷的深深叩問,深刻反思了現實社會人們對生活道路的不同選擇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
《大河之洲》是東津鄉愁的再次解讀,是對三十萬利津人民的深情回報,它將永遠屬於利津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