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連港口與口岸局主辦的這次國內著名作家大連採風活動中,有一位大連作家的小說創作讓人眼前一亮,他的作品與一般東北作家不同,字裡行間沒有特別的東北地域色彩,題材選擇也沒有明顯的工業或農業特色,這在東北作家群中算是比較特殊的。不過,從他的作品中你可以明顯聞到一種濃鬱的歷史味道,他就是陳昌平。接受記者採訪時,陳昌平談到了自己的作品,談到了自己的經歷。
關於作品
他對歷史有種特殊的偏愛
在陳昌平的小說中可以看到,他對歷史有種特殊的偏愛,「我是上世紀60年代生人,這代人讀了很多80年代的作品,歷史感很強。歷史,尤其是當代史,是我最大的寫作資源。 」在陳昌平看來,歷史就像蓬頭垢面的美女,男作家對她的興趣是天然的、本能的。「克羅齊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與現實,互為標本,現實是歷史的延續,在中國尤其如此。 」
當然,陳昌平偏愛歷史題材,也與他的童年經歷有關。「我們知道,任何一個作家的寫作,都無法擺脫童年的影響,這種影響至少包括兩層意思:第一,童年的經歷塑造並影響著作家;第二,清理童年記憶。我的青少年時代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度過的。不矯情地說,我個人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休戚相關啊。誇張地講,我的經歷也是歷史的一部分。」所以,陳昌平告訴記者,他經常對外界說的一句話就是,「選擇歷史題材不是必然,不是我去選擇題材,而是題材選擇了我。 」
評論家洪治綱說過,「陳昌平以其對歷史與生活的特殊審視和理解,使敘事成功地擺脫了對社會表象結構的複製,並進入幽暗仄逼的文化記憶深處,以反諷式的話語呈現出個人與歷史的荒誕性存在圖景。 」
關於經歷 他本來可以成為一名畫家
提及如何走上寫作這條路,陳昌平坦言,其實他當初很有成為畫家的潛質。陳昌平告訴記者,他的童年是在大連市青少年宮的畫室裡度過的,「毫不謙虛地說,我不僅畫畫好,簡直可以說是天賦異稟。 」陳昌平喜歡美術,喜歡繪畫這門藝術,甚至直到今天,他的目光也從未離開過藝術圈,一直對繪畫這門藝術充滿眷戀。
那麼,陳昌平最後為何沒在繪畫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呢?陳昌平告訴記者,他出生於普通工人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都不算高,所以對他的未來也沒能做出一個很好的規劃。陳昌平念的是一所普通高中,所在的班級更是那所學校裡最不起眼的,但他的成績在老師看來很優異。特別有一次,陳昌平的一篇作文獲得了大連市中學生作文競賽的大獎,從此,這個愛畫畫的男生一下子被全校師生認為是一個「會寫作文的人」。填報高考志願時,他去請教鄰居家的一位老師,對方說:「你成績那麼好,又那麼會寫作文,就去考東北師大中文系吧。 」
陳昌平告訴記者,他第一次發表小說就是在讀大學的時候,「1984年,我讀大三,發表了短篇小說《父親從山裡來》。」這應該算是陳昌平的處女作吧,「小說7000多字,稿費70塊錢。 」
大學畢業後,陳昌平先後從事過大學老師、報社編輯,還在商海打拼過幾年,但他一直覺得這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狀態,直到2000年。
關於轉折 他買回一臺電腦開始寫作
2000年,陳昌平忽然來了性情,買回一臺電腦,「我要寫小說! 」陳昌平用短短的5個字,一語中的地道出了他投入文學創作時的心態。「我的漢語拼音一直學得不好,很多字的發音都搞不清楚,我就先從漢語拼音練起。真正開始寫作是從2001年開始,第一部中篇小說《復仇記》在2002年3月入選《作家》。 」
2003年,第三期《作家》發表了陳昌平的中篇小說《英雄》,同年,第二期《收穫》發表了他的短篇小說《特務》,第八期《人民文學》發表了他的中篇小說《漢奸》。 2003年,這位大連作家引起了國內文壇的關注,在這一年裡,他的作品可以說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分量十足。
陳昌平還特別提到,他遇到了很多值得感謝一生的伯樂。上世紀80年代,陳昌平總是夢想著在家鄉的文學月刊《海燕》發表作品,就是那時,他遇見了時任編輯王傳珍。陳昌平在上世紀90年代獨立編劇的《太陽小隊》就是王傳珍拉他去寫的,這部作品曾獲第17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一等獎。 記者夏亮亮
人物小傳
陳昌平,1985年畢業於東北師大中文系,先後從事過教師、編輯和企管等工作,現居大連。1984年開始小說創作並發表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說集 《國家機密》,中篇小說 《英雄》、《漢奸》、《腎源》,短篇小說《特務》、《大閘蟹》。中篇小說《國家機密》選入中國小說學會2004年中篇排行榜,獨立編劇的 《太陽小隊》1996年獲第17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一等獎、遼寧省「五個一」工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