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藝嘉對話朱向前 聊聊影視劇與文學的40年

2021-01-08 中國軍網

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藝創作迎來新的春天,產生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其中,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劇的現象持續升溫。文學作品影視化,創造出了更立體、更全方位的情節與人物,也讓文學作品刷足「存在感」。但不能否認,若影視劇失去文學支撐、脫離文學意蘊,精品力作便會離觀眾越來越遠。

本期特邀文學評論家朱向前與青年作家徐藝嘉,通過對話來梳理這40年文學對影視劇創作的影響,探討文學與影視如何相互促進、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請關注今日出版的《中國國防報》——

塔燈照夜望層層

——兼談改革開放40年影視劇成就中的文學影響

■朱向前 徐藝嘉

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藝創作迎來新的春天,產生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其中,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劇的現象持續升溫。文學作品影視化,創造出了更立體、更全方位的情節與人物,也讓文學作品刷足「存在感」。但不能否認,若影視劇失去文學支撐、脫離文學意蘊,精品力作便會離觀眾越來越遠。

本期特邀文學評論家朱向前與青年作家徐藝嘉,通過對話來梳理這40年文學對影視劇創作的影響,探討文學與影視如何相互促進、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

朱向前:原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全軍優秀教師。現任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軍事文學委員會副主任,《文學評論》編委。已出版《詩史合一——毛澤東詩詞的另一種解讀》《莫言:諾獎的榮幸》《軍旅文學史論》等專著、文論集20餘種。曾獲魯迅文學獎、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

徐藝嘉:原解放軍藝術學院文藝學碩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創作長篇小說《我們都缺伴兒》《橫格豎格》、報告文學《為祖國出徵》《飛天前傳》等,獲「紫金·人民文學之星」全國年度唯一長篇小說獎,參與主編《2017年度軍旅文學年選》。

A 影視劇的原始驅動力來自文學

朱向前:如果把改革開放作為一個新時期文化的起點,可以明顯看到文化生態更迭出新的軌跡。改革開放敲開了民族沉睡已久的思想閥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文學界首先對新時代的到來作出呼應,出現了諸如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等潮流,代表新興藝術形態的作品如井噴般爆發。緊接著,這種影響力輻射到了影視劇領域。

徐藝嘉:第五代導演也恰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崛起的,以北京電影學院的一批青年導演為代表,像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求新的表現維度、新的敘事方式,那個時期出現的一些電影到現在看也是絲毫不過時。

朱向前:我印象中像清風撲面般激動大眾的電影是《小花》,那種結構和畫面都和以前有很大不同,包括對人物的塑造,讓人耳目一新。插曲《妹妹找哥淚花流》是李谷一唱的,當時那嗓子一亮,旋律一響,如泣如訴,婉轉而又深情,優美又不失激越,一下子就唱遍大江南北。說起來,以《小花》為起點和代表,這40年來中國的影視劇取得了歷史時期內最長足的發展和成就,接下來的電影如《黃土地》《一個和八個》《牧馬人》《芙蓉鎮》《人到中年》《高山下的花環》《紅高粱》等為代表的電影井噴式出現,有力地呼應了時代的脈動和人民的心聲,而且,其藝術水準之高,表現內容之豐富,是前所未有的。20世紀90年代以後,電影走向類型化,《風聲》等電影成為質量不錯的代表,主旋律電影有《大決戰》《大轉折》《大進軍》《驚沙》這樣的作品支撐。另一方面,電視劇開始興盛,《和平年代》《激情燃燒的歲月》《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歷史的天空》《亮劍》《喬家大院》《人間正道是滄桑》《潛伏》《父母愛情》,等等,都是水平頗高的。但是請注意,這些作品基本都是根據文學原著改編的。

徐藝嘉:我記得您在談新世紀後的軍旅文學時多次不無遺憾地說,由於文學的邊緣化和電視劇的興盛,軍旅作家隊伍很大程度上被衝散了,一些原本有著難得文學資質的作家投向影視劇創作。到了2016年我和您再來梳理新世紀後的軍旅文學時,乾脆把影視化寫作當作研究起點,而不再是僅僅作為背景了,可見影視劇對文學的衝擊有多麼巨大。其實在電視劇發展過程中,內部也有變遷。比如像《激情燃燒的歲月》《新結婚時代》《父母愛情》這樣的影視劇,和「新寫實」文學的內在意識是合拍的,即英雄主義的消解和日常主義的崛起。而《亮劍》《人間正道是滄桑》這樣的影視劇,能夠帶出新話題,成為新潮流,恰是因為人們嚮往已久而不得的英雄主義的回歸。

朱向前:你提起文學與影視的互動關係,不知你有沒有發現這麼一個現象:新中國電影的發展與當代中國文學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尤其是作為主旋律支撐的影片,又與中國文學的律動相契合。許多電影、電視劇都是由文學改編而成,得益於文學本體;電影、電視劇的廣泛傳播又使得文學原著的影響力不斷發酵,從而使作家立身揚名。這種互相促進的模式一起對時代藝術的發展推波助瀾,形成一片鬱鬱蔥蔥、錯落有致的風景。

徐藝嘉:文學是以文字製造故事,文學裡的時間是虛擬的、自成體系的,而影視劇是影像以空間具象在時間中的流淌來完成敘事。這是分屬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也有不同的藝術特質。尤其在新世紀以來,影視化的手段代替了普通人的閱讀體驗,成為現代人最主要獲取信息的方式,因此更多人專注於影視的表達,早已忽略了文學,也就更談不上去觀察或意識到文學給影視提供什麼樣的養分了。從專業角度,影評人越來越受到追捧,電影細讀、分析等各類評論方法也是橫空出世,從電影藝術的公眾號火爆程度也可見一斑。往往這類影評家會專注於強調影視劇本身的創作規律和特點,有意識地剝離它們與文學之間的關係。

朱向前:真正介入到文學之中,有過相對完整閱讀經驗的人很快會發現文學對影視強有力的主體作用。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的人員基本都是作家,幾十年後,2014年,習主席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參會的也大部分是作家,這都彰顯了文學和作家的基礎作用。我還是老派觀點:文學是一切藝術形式之母。

徐藝嘉:您可否舉例驗證這一觀點?像對我個人衝擊比較大的電影有20世紀80年代的《紅高粱》,90年代的《霸王別姬》《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都是根據小說改編的。

朱向前:還有電影《小花》,根據長篇小說《桐柏英雄》改編,《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人到中年》《芙蓉鎮》等都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包括依據我國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改編的影視劇,多年來熱度依舊不減。而且,不僅是小說,文學其他形式的文本也給了影視劇以豐富廣闊的發揮空間,例如《黃土地》根據柯藍的散文《深谷回聲》改編,《一個和八個》改編自郭小川的詩歌。這些恰恰可以說明,文學本體的穿透力和塑造力都是強大的。正可以引用一句古詩,「塔燈照夜望層層」,正向能量文學就像藝術大海中的燈塔一樣,刺入夜幕,穿雲破霧,永遠指向遠方。

B 脫離文學意蘊的影視劇喪失了審美

徐藝嘉:影視劇的改編自有一套獨立的運作體系和法則,它們和文學文本之間在敘述角度、文化態度、主題意蘊和社會文化內涵等方面皆有不同。像您剛剛提到的《黃土地》《一個和八個》,還有《紅高粱》,這些電影在改編以前原始文本就有比較強烈的意象性,改編之後更是在造型表意、鏡語體系方面有突出的個性,導演個人的藝術追求和審美趣味強烈地瀰漫在影片中。這幾部片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們與《高山下的花環》《芙蓉鎮》比較起來,故事性其實沒有那麼強。《黃土地》雖然表面上講了一個黃土高原的女子投奔革命的故事,但是它當中的文化、歷史意蘊和那種試圖表達人與土地的原始關係的精神張力,是最吸引人的。舉這個例子說明什麼呢,就是一些非故事型的文學文本,提供給電影的不限於好故事的養分,那麼好的導演也不僅是搬運工的作用,好文本和好的再創造共同作用下才能推出藝術精品。

朱向前:你說的有一定道理,影視作品是多方面協同運作的成果,好作品的呈現自然離不開好導演的駕馭,但不變的還是文學方面的功底。比如《大決戰》《大轉折》《大進軍》3部軍旅主旋律影片,被稱為反映全國解放戰爭的史詩巨片,拍攝過程貫穿20世紀90年代,最終呈現效果之所以能達到一定藝術水準,也是和著名作家、時任總政文化部部長的徐懷中先生後期的文學加工分不開,整體把這個系列電影提升了一個檔次。

所謂劇本,一劇之本,你看那些真正有價值的影視劇,要麼是根據小說改編,要麼是編劇隊伍中有作家支撐,比如劉恆、王朔、鄒靜之、蘆葦、餘飛,這些人已經從作家轉型為成功的編劇。劉恆的小說大量改編成電影,後來他本人又作為編劇,寫出《雲水謠》《張思德》等優秀電影劇本;王朔的才華充分體現在《編輯部的故事》;鄒靜之寫的《康熙微服私訪記》系列也持續熱播。這個現象在部隊作家中同樣適用,像江奇濤編劇的《人間正道是滄桑》《漢武大帝》《亮劍》都是經典,重要前提是他此前就已經是一個寫小說非常不錯的好作家。此外還有一些成功轉型的編劇,無論從哪一個方面說,都能看到文學對影視劇提供的原始的滋養。

徐藝嘉:市場大潮興起後,資本運作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文化脈絡,市場急需的是金錢,影視劇泡沫就是這麼出現的。影視劇行業最先爭奪的是好的劇本資源,所以適於改編成電視劇的長篇小說被競相收購。一些作家為了賺些「快錢」,不再寫小說,或者乾脆「套寫」,按寫電視劇的路數寫小說,以便寫出來好改編,這樣慢慢就把手寫壞了。

朱向前:新世紀以來,我始終疾呼軍旅文學要警惕影視化趨向的雙刃劍效應。軍旅題材影視劇在全國範圍內熱播,收視率持續走高,引發全社會對戰爭、軍事、軍營、軍人的熱切關注和軍旅文學影視化創作熱潮。但是,僅就小說文本來說,簡單適應於影視劇的寫法又會導致文學純度的下降,文學自身的美學品格難免受損。反過來說,這些從小說轉型影視的作家為什麼能夠迅速成為一流的金牌編劇,甚至同一時段播出的幾部劇都出自同一編劇之手,足見其受追捧程度,這和他們的文學功底、文學素養是分不開的。最難寫的是小說,小說寫好了再去寫劇本,比一開始就從編劇上手要容易得多。像朱蘇進、朱秀海等都已經是相當成熟的作家了,改行當編劇後,可以說易如反掌。

徐藝嘉:真正的好編劇並不多,儘管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影視劇熱錢湧動,但是在一些高品質的電視劇爆紅後,往往後面跟隨著大量的拙劣模仿之作,雷劇之多也令人嘆為觀止。編劇不僅處於電視劇製作鏈條的最底層,還經常在維權的過程中備嘗艱辛,創作成果被隨意篡奪,明星站在金字塔最頂端可以對劇本指手畫腳。有的劇都開拍了本子還沒有寫好,那真的是「倉皇的寫作」,先不論劇本寫作功底和文學之間的聯繫,任何題材按照這麼個思路去寫,也不可能出精品。

朱向前:所以從你說的這個話題恰好從反面印證一下,影視劇失去文學的支撐後會變成什麼模樣。通過剛剛列舉的一些片子也能說明,改革開放40年來,影視劇的確成就非凡,但我們有一個時期內,影視劇的風氣是不好的。有些導演剛進入公眾視野時都是以文學改編的電影起家,一鳴驚人。但他們功成名就之後,有點自我膨脹了。當他們甩開作家和小說、自立門戶駕馭電影的時候,就出現了爛片:丟掉了內蘊,喪失了人物,甚至有的連情節都沒有了,一味凸顯大場景或多麼高超的攝影手法。這樣的電影除了動輒過億的投資、華麗的包裝和充滿噱頭意味的媒體渲染,已經沒有任何藝術價值了,跑偏了。而你剛剛說起的一些影評家們,也沒有看到這點,一味進行影視內部的文本細讀,忽略了文學的作用,沒有為影視行業提供好的引導。

C 文學為影視劇注入獨立的靈魂

徐藝嘉:由此我想探討一下,文學文本給影視劇注入的到底是什麼。《牧馬人》《人到中年》《潛伏》《父母愛情》《少女小漁》原著都是中短篇小說,在改編成影視劇的過程中,篇幅、容量、故事都大大拉長,可仍然能夠將原著的藝術感覺移植或者說覆蓋住一部劇的始末。我想這裡面有好導演的因素,也必然和原著的精品意識脫不開關係。

朱向前:文學的魅力是根源性的。

徐藝嘉:編劇行業的「清流」代表,我覺得是朱秀海老師。您和秀海老師曾有過題為《六十再談朱秀海》的對話,以讀書為切入口談起,分析秀海老師幾十年來的讀書、創作經驗,我有幸見證。您也曾對他投身影視劇而產生自此與文學之路漸行漸遠的擔心,但是事實證明,秀海老師是一個常青樹型的作家,在傾力寫好大劇的同時從未放鬆過對文學藝術本身的追求。

朱向前:秀海在完成了《喬家大院》《天地民心》《軍歌嘹亮》等電視劇力作後,又出了兩本書,一本是散文集《山在山的深處》,一本是古體詩詞集《升虛邑詩存》。兩本書都讓我大吃一驚,尤其是那本古體詩詞集。大家知道,像我們這些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人,包括再往後的幾代作家,除非一直寫古體詩詞,否則一般都寫不了,更寫不好。他此前也從沒露過這一手,結果突然就出了這麼一本書,大概有300多首,而且水準之高,我敢說是名列軍隊前茅。當時我們的對話你也在場,專門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原因是讀書、讀書、再讀書,結果是創作井噴不能停。

徐藝嘉:讓我印象很深的,是秀海老師在談到他做編劇是否影響文學創作時說過,他從沒有刻意去學過編劇技巧,而是把電視劇本當作小說來寫。用他的話說,像《戰爭與和平》這樣的作品,讀的時候是小說,但是腦海裡映出的畫面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電視劇。他不會為了賺錢什麼劇都接,只接自己能駕馭、同時有文化內涵值得去鑽研的劇,然後兢兢業業當作課題一樣去研究、去閱讀。他為寫茅臺鎮的一部電視劇,研讀了幾百本書。寫《喬家大院》,他把整個中國商業演變史都讀透了。下這樣的狠功夫,寫一部大部頭的長篇小說也足夠了。

朱向前:秀海是中國編劇的良心,也是沒成立工作室而始終堅持親自寫的個案。他長期不懈的閱讀,尤其是深厚的國學素養,不論在作家圈還是在編劇界,都是罕見的。編劇餘飛曾寫過一篇披露圈內編劇素養的文章,說很多人已經靜不下心再讀書,沒有時間吸收新知識,在金錢的驅使下只出活兒,無長進。由此延伸出一個話題——我們剛剛一直談文學對影視的直接滋養,以及作家作為編劇提升影視劇的質量和格局,而我們一直倡導的「內容為王」,其實就是「文學為本」。

徐藝嘉:通過秀海老師的例子可以看出,堅持文學本源性的東西,影視劇的質量不會差,同時也不會降低文學品格。那麼文學到底提供了哪些具體的元素呢?我個人認為,文學文本提供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是完整的美感。就像一個獨立的靈魂,能讓作品活起來。有了這個魂,這個作品首先就立住了,再去補充骨骼肌肉,再去想高矮胖瘦的問題,這就根據導演的資質和審美而各有差別了,但是整體上錯不了。比如像電影《小花》這樣的作品,以我們現在的視角看,從畫面到情節都是相對粗糙的,但是為什麼仍然會把它歸類到還算不錯的電影裡面?主要是原著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精神內核,並且這個內核是充滿英雄氣質和革命浪漫主義精神的。

第二點,是詩性。詩歌是詩,散文和詩的聯繫很緊密,好的小說同樣具備詩性。一旦作品有了詩性,即便短小精悍,也有了更深層的意蘊,體現在影視劇裡,有可能是深刻的文化背景,也可能是曠遠、開闊的意境,總之遠不僅是故事層面的東西了,好小說是遠遠大於好故事的。我想從這方面去想,也能解釋得通為什麼現在一些市場評價相對較高的電影,雖能觸及現實社會的一些問題,但是看過也就過了,除了在影院觀影的幾個小時裡覺得時間沒有浪費,過後再品咂起來,還是沒能在心裡留下什麼印象。這和現代生活的快節奏有關,再驚爆的新聞熱點也會在幾天時間裡迅速被遺忘掉,但我覺得更重要的還是這些作品沒能給觀眾提供一些更曠遠的、值得品味的東西。創作距離生活本身已經太遠,好作品是需要紮根的,但更多的作品是蒲公英一樣,輕飄飄的。

朱向前:我們今天談影視劇創作、談文學對影視劇的影響,其實歸結起來,仍然還是那個結論:文學是一切藝術形式之母。文學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不僅體現在電影、電視劇方面,其他藝術門類像話劇、音樂劇、繪畫、舞蹈、歌詞,哪個能脫離文學的影響?莫言、賈平凹都曾經專門寫過文章,通過看畫來尋覓文學在其中的蹤跡;還有許多優秀的詞作家比如喬羽、閻肅、石順義等等,都是有著極高文學素養的人。從近幾年的創作情況來看,前些年被影視劇的熱潮衝散的文學創作隊伍又在慢慢歸攏,像百川歸海一般,又有朝著文學之路前行的自覺意識了。這種行為是自發的,從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去看,他們是回到初心再出發。

相關焦點

  • 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劇時,時空的轉換處理是一種經驗性的技巧
    並不是所有的文學作品都適合於被改編成影視劇,這應該是一個常識。魯迅生前曾堅決反對將《阿Q正傳》搬上舞臺或銀幕,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我的意見,以為《阿Q正傳》,實無改編劇本及電影的要素,因為一上演臺,將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實不以滑稽或哀憐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國此刻的『明星』是無法表現的。」
  • 《說吧,從頭說起》:文學心靈的深度碰撞與對話
    文學心靈的深度碰撞與對話    自1999年始,長期供職於在圖書界頗具影響的《中華讀書報》資深記者舒晉瑜,一直堅持對重要作家的深度文學訪談。近期剛剛出版的《說吧,從頭說起》,就是舒晉瑜文學訪談成績的一種集中展示。  能夠長時間跟蹤當代文學的發展腳步,舒晉瑜所葆有的,自然是一顆文學心靈。
  • 戲曲影視劇舉步兩難
    戲曲影視劇舉步兩難 曲琪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8-01-15    [列印] [關閉]     戲曲的特點是虛擬性、程式化,而影視則要求用寫實的手法反映自然生活形態。該劇近日將在央視戲曲頻道播出,中國電視藝委會和中國評劇院為此聯合在京召開研討會,仲呈祥、李準、彭吉象、路海波等數十位專家現場把脈,圍繞著「戲曲如何與影視劇結合」這一主題各抒己見,為戲曲如何藉助影視這一大眾傳媒逐漸由小眾走向大眾支招。    一部成功的藝術作品離不開紮實的文學基礎,評劇電視劇《生死場》正是看中了作家蕭紅這部給無數人以震撼力的作品的文學魅力。
  • 不愧是科幻文學領軍人物,劉慈欣《瘋狂的外星人》後又有新作改編
    直到一部《流浪地球》徹底改變了很多影迷的看法,原來國產科幻影片也可以這麼過癮,原著作者劉慈欣也成為科幻電影的新希望,這一我們就來聊聊他即將改編成戲的幾部作品。劉慈欣被稱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領軍人物」,這一點也不誇張,看過他作品的觀眾都領略過不同凡響的腦力衝擊波,他的作品不只是單純的科幻,而是結合科學和文學美感,讓科幻作品多了一種難得可貴的「可信度」。
  • 文學「內卷」了嗎?來自不同文學圈層的作家說:文學的天空從未像...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文 吳越/供圖1月7日,「第五屆收穫文學榜」論壇之「無界對話:文學遼闊的天空」在上海舉辦。作為主持人,文學評論家、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平說:「之所以推動這樣一場包容了各圈層、各部落的文學論壇,是因為近20年來的媒體革命並沒有帶來文學的『越界』和激活,反而讓科幻文學、網絡文學、影視文學、傳統期刊文學各圈層,沉溺於自己的小圈子,『圈地自萌』,缺少對話。」文學的邊界存在嗎?很多人會覺得純文學和類型文學、網絡文學之間有邊界感。
  • 《文學的故鄉》紀錄片《阿來》開播 記者獨家對話阿來,揭秘紀錄片...
    一聲清揚的鐘鳴,廣袤的草原地平線處騰起耀眼的金光,風聲呼嘯時,傳來阿來低沉渾厚的吟誦;他在故鄉的天地間漫遊,走向那道金光……21日晚8點,《文學的故鄉》紀錄片第二集《阿來》亮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開篇如是恢弘的長鏡頭,令人震撼。這一集,是導演張同道心中的一道光。那麼,於阿來而言呢?7月的一個午後,本網記者獨家對話作家阿來,揭秘這集紀錄片的誕生始末。
  • 傅小平《時代的低語》:對話當代知名作家,談文學,談創作靈感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文學夢,但圓夢之路並不容易,而傅小平的《時代的低語》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擁抱寫作之夢的可能。《時代的低語》與作家們對話,談文學,談創作,談對自己作品的解讀,也談人生的思考和領域。在作家們的內心世界裡,我們也看到了文學的意義。對話作家:怎麼看待寫作這件事?大作家史蒂芬金出版過一本回憶錄,叫《寫作這回事》,回憶的是他自己的寫作生涯。
  • 《燃魂傳》來了,《仙劍》作者管平潮再掀網絡文學「軒然大波」
    網絡文學IP變身影視市場新寵自2010年IP元年爆發以來,依靠網絡文學產業打造IP已經成為當前最流行的方式之一。如2010年的《杜拉拉升職記》、2011年的《失戀33天》《步步驚心》、2012年的《後宮·甄嬛傳》《裸婚時代》、2013年的《致青春》等,形成了一波小的高峰。
  • 餘華對話澳大利亞作家弗蘭納根:文學,生生不息
    3月17日下午,「餘華對話弗蘭納根」活動在京舉行。此次活動是第十一屆澳大利亞文學周系列活動之一。而餘華的代表作《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上世紀90年代最具影響的十部作品。  《深入北方的小路》好在哪兒?
  • 「故人」魯迅:聊聊魯迅,這既是歷史、文學,也是人生
    我說:我是從廣州來的,魯迅是廣州的姑爺吧,這跟我這個廣州人算不算沾點親、帶點故…女學生樂呵地笑了,我又說:魯迅1927年1月18日到了廣州,九月底離開廣州,與許廣平一道去了上海。我研究魯迅,魯迅的幸福生活是從廣州開始的,他在北京(當時的北平)與許廣平開始了師生戀,這亊情受到北京一些人冷嘲熱諷,他們決定一道南下,魯迅到了廈大,許廣平回到廣州,這就有了後來兩人書信合集的《兩地書》.。
  • 回首吾家山歲晚將焉歸——關於流寓文學的對話
    [摘要]這些年,流寓文學是學術界研究的個熱點,學術界關於流寓文學的相關問題,還存在一些爭議。  對 話 人:蔣 寅(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張學松(信陽學院特聘教授)  主 持 人:傅 瑛(信陽學院文學院院長、教授)  主辦單位:光明日報《國學》版、《文學遺產》版,信陽學院  承辦單位:信陽學院文學院  主持人:這些年,流寓文學是學術界研究的個熱點,學術界關於流寓文學的相關問題,還存在一些爭議。
  • 世界主義意識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運用,觀念的形成,如何面對?
    教師世界主義意識的形成教師世界主義意識的形成是外國文學教學中世界主義意識踐行的關鍵因素。教師的觀念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課程的接受和觀念的形成。我們所稱的外國文學的課程,是指除中國文學之外的其他國家的文學,從時間上包括上下幾千年的文學積澱,在空間上則包括了大大大小小的諸多國家。眾多國家上下幾千年的文學現象的選擇本身其中無疑會滲透篩選者的意識形態,所以如何選擇?
  • 創立、失去、復得,吳文輝與網絡文學15年的愛恨情仇
    吳文輝從小酷愛文學,理科畢業的他創立了起點中文網,先走入盛大體系,再投身騰訊。現在,這位「網絡文學教父」,經歷了15年的商海浮沉,終於帶領閱文集團走上上市之路。吳文輝從小酷愛文學,理科畢業的他創立了起點中文網,先走入盛大體系,再投身騰訊。現在,這位「網絡文學教父」,經歷了15年的商海浮沉,終於帶領閱文集團走上上市之路。一波三折,建立網絡文學新模式吳文輝是北大計算機專業畢業,理科出身卻創立了中國最大的網絡文學網站。這跟他深愛看書是分不開的。吳文輝小時候酷愛看書,尤其喜歡小說。
  • 聚焦:全國網絡文學的「路橋現象」
    1963年出生的蔡曉評(筆名溫嶺閒人)著有1500萬字的網絡文學作品,影響廣泛,被中國作家協會列為重點聯繫網絡作家。  70後網絡作家李異浸潤網絡文學多年,在文學創作和地方文化推廣上都具有突出成績,曾獲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全國773懸疑小說大賽特等獎等獎項,出版有《中央警衛》系列等十部簡繁體小說,多部作品正在影視劇改編,其創作得到《文藝報》、《中國圖書商報》、日本《東方時報》等海內外媒體報導。
  • 同時代人的文學與批評
    本周六晚,我們邀請譯者、作家於是與作家文珍一起聊聊這部《好人難尋》。歡迎讀過或者沒讀過、喜歡或者不是很喜歡這本書的讀者,在一個普通的秋日午後,一起聊聊這本書。>高興(詩人、譯者、《世界文學》主編)、蘇玲(《世界文學》編輯部主任)、鍾立風(歌手)、黃梵(詩人、小說家、南京理工大學文學副教授)、松風(出版人)、馬鈴薯兄弟(詩人、編輯)等 1934年,兩位中國現代文學巨擘茅盾先生和魯迅先生共同商議創辦了以翻譯外國現實主義文藝為主、創作和評論並重的刊物《譯文》,至1937年因戰火被迫終刊。
  • 播音稿件播讀——影視劇配音類稿件
    影視劇配音脫胎於話劇等舞臺藝術中的人物語言,有著鮮明的文學性和戲劇性色彩。它要求考生通過生動的語言,來表現人物的動作、感情、態度等。影視配音分為對白、獨白、旁白等幾種形式。對白是兩個人物及以上人物的人物的對話,獨白是人物以第一人稱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旁白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來講述。
  • 中國電影文學創作基金在京啟動
    由北京國際和平文化發展基金會、中小企業合作發展促進中心、ZHHZ文創藝術影視機構聯盟、中國電影文學學會等多家單位發起的中國電影文學創作基金,於2020年1月15日在北京和苑博物館正式啟動。中國電影文學創作基金旨在促進我國影視文學發展、重點助力新生代影視劇本和鼓勵影視創作評論的多元化。有關領導、編劇、導演、影視劇演員及企業和社會組織代表,百餘人出席了啟動儀式,並見證了機構揭牌。 中國世界和平基金會主席、北京國際和平文化基金會理事長李若弘先生為基金管理委員會主任、副主任、監事長、首席監事、秘書長、副秘書長以及海外影視合作創投中心主任、常務副主任頒發了聘書。
  • 暢銷小說《高原的靈魂》引寶島臺灣機構關注,欲改編影視劇
    日前,紅袖添香推薦好書《高原的靈魂》吸引到臺灣影視劇製作機構注意,該機構向作者甘麗霞拋出橄欖枝,有意要將此書改變為影視劇本,並擇機開啟拍攝程序。學生時代,甘麗霞對文學創作情有獨鍾,在雜誌和報刊中時有文章發表,是老師和同學公認的「小才女」——這是甘麗霞文學事業最初的成就。事實上,在《高原的靈魂》成書之前,甘麗霞已經在散文、詩歌等文學體裁上斬獲頗豐。
  • 小說改編影視劇 還原度越高越好嗎
    「就算是根據小說改編的影視劇,還是要做到劇情自洽、邏輯在線、三觀正常、演技尚可。」觀眾劉夏認為,就像合格的影視劇不能一味迎合明星粉絲,同樣不能一味迎合「原著粉」:「雖然一部受歡迎的小說為好的影視劇奠定了基礎,但影視劇是獨立產品,要符合影視創作的規律。」改編不能「橙汁裡倒醬油」成功的小說影視化,能不能「改」出好作品?答案顯而易見。
  • 名家齊聚展望大灣區文學共建之路
    回首過往的40年,楊煉說,「我們這一代詩人和作家,通過自己的寫作、思考和生活,樹立了每個人的風格,開創了自己詩歌創作的小傳統。我們從朦朧詩開始,到現在的寫作,一直在艱難地成熟。我們不停地回首像《致橡樹》這樣的經典作品,同時也不斷去思索和考察,重新出發,挑戰自己,給自己提出新的生存上、美學上和思想上的問題,然後用新的作品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