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齊聚展望大灣區文學共建之路

2020-12-06 環球網

茅盾文學獎得主柳建偉(左三)、周大新(左四)、劉斯奮(右二)向廣州文藝志願者代表贈書。

日本著名詩人高橋睦郎在「詩歌之夜」上朗誦《信》。

自12月14日開幕以來,由中國作家協會指導,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東省作家協會、廣州市文聯、廣州市文廣新局聯合主辦的廣州國際文學周暨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盛典在廣州及周邊地區不斷掀起熱潮,從各大書店到大學校園,來自海內外的文學名家為廣東讀者奉獻了多場精彩活動:「花城國際詩歌之夜」「中國現代文學館館藏80年代手稿展」「寫作坊廣州」發布會暨中生代作家分享會、日本主賓國專題講座、粵港澳文學沙龍等,高水平的分享活動吸引了很多讀者從清遠、佛山、東莞等地專程趕來參與。

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劉方,《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邱華棟,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魯敏,廣西作協主席東西,湖北作協主席李修文,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檸,著名詩人舒婷、楊煉、楊克,日本著名詩人高橋睦郎,韓國著名詩人文貞姬等眾多文學名家出席了此次文學盛事。

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小燚表示,廣州將發揮文化引領作用,促進建立國際及區域交往的文學中心,以文學為紐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深度融合。

中日韓著名詩人齊聚花城

12月16日晚,「花城國際詩歌之夜」在廣州國際媒體港舉行。中國著名詩人舒婷、楊煉、楊克,幾乎包攬韓國文壇所有重要詩歌大獎的韓國詩人文貞姬,被授予紫綬褒章勳章的日本詩人高橋睦郎等20多位詩人齊聚一堂。每一首聲情並茂的詩歌朗誦,都讓聽者為之動容。

首位登臺的高橋睦郎,用母語日語朗誦了一首經典詩作《信》,沙啞的音節鏗鏘有力,聲調慷慨。文貞姬用韓語朗誦了《在機場寫信》,淳樸的語調真摯動人。日本詩人平田俊子帶來的《人們》,則帶有一絲少女的溫婉、坦率、勇敢與初戀般的真誠。這些用異國語言朗誦的詩歌,每一個音節都浸潤著飽滿的情感,跨越語言的屏障,喚起了臺下中國觀眾的共鳴。

活動現場,詩與歌的互動也備受關注。著名音樂詩人簡弘亦演唱了他的代表作《思念》與《不染》。《思念》改編自舒婷早期的一首短詩,由簡弘亦獲得授權為之譜曲演唱,早在十年前的「唱響詩歌」風潮中便已給許多聽眾留下驚豔印象。舒婷當場盛讚簡弘亦「唱得很好」,「比起十年前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曲時,成長顯而易見」。

當晚特別引人注目的是,舒婷與楊煉這兩位活躍於上世紀80年代的朦朧詩主將再度聚首,一同回首漢語新詩迸發的蓬勃生氣。「三十年,從夏天這邊走到那邊。三十年,醞釀著秋色。一杯更濃的濁酒,移至我的面前,倒映咽下的笑……」楊煉朗誦這首《謁草堂》時,充滿深情。

回首過往的40年,楊煉說,「我們這一代詩人和作家,通過自己的寫作、思考和生活,樹立了每個人的風格,開創了自己詩歌創作的小傳統。我們從朦朧詩開始,到現在的寫作,一直在艱難地成熟。我們不停地回首像《致橡樹》這樣的經典作品,同時也不斷去思索和考察,重新出發,挑戰自己,給自己提出新的生存上、美學上和思想上的問題,然後用新的作品來驗證。」

名家手稿致敬手寫時代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是本次廣州國際文學周的主題之一。40年來,中國文學緊隨時代經歷了深刻變革。其中,特別重要的一點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作家們開始放下了筆,改用電腦,人與文字的關係、書寫與閱讀的基本形態被徹底改變,傳統的「手寫時代」迎來最後的綻放。

在南方報業傳媒集團289藝術園區廣州文藝市民空間,「回望手寫時代——中國現代文學館館藏80年代手稿展廣州站」成為從文學角度回顧改革開放的重要見證。現場展出了一批活躍於1980年代的著名作家的手稿真跡,包括巴金、莫言、劉心武、汪曾祺、劉震雲以及廣州著名本土作家劉斯奮在內的16位文學名家24部經典作品手稿,這也是這批珍貴展品首次在北京之外的城市展出。

一張張泛黃的稿紙散發著獨特的文化韻味和作家鮮明的個人氣息,令人回味不盡。巴金的《隨想錄》手稿,紙面整潔,字裡行間流露出作家反覆斟酌、精心打磨的審慎。從劉心武的《班主任》手稿中,觀眾同樣可以感受到著名作家面對寫作一絲不苟的態度。莫言的手稿《透明的紅蘿蔔》成為全場最受關注的展品之一,莫言早期的字跡明顯帶有那個時代黑板報美術字的特徵。

在《白門柳》手稿前,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廣東省文聯原主席劉斯奮駐足良久,細細地回味著30多年前,他用藍色原子筆寫下的一筆一划。據悉,這是《白門柳》最原始的一份手稿,也是這份手稿首次公開展出。

在展覽開幕式上,李敬澤、劉方、施戰軍、邱華棟、張檸等文學名家在展覽現場與眾多文學愛好者分享交流。張檸說,這次展出通過手稿,展現1980年代至今,文學藝術的發展從「手寫時代」到「電腦時代」的深刻變遷;劉方則希望這次展覽能夠讓更多的作家、更多的讀者、更多的市民都參與進來,「大家共同回顧那樣一個文學繁榮的時代,感受手寫創作的獨特魅力。」

文學嘉年華吸引各地讀者

這幾天,廣州市內的各大書店、大學校園、文化創意園、美術館等,都成為文學愛好者分享與交流的聚集地,本次國際文學周甚至吸引了不少來自清遠、佛山、東莞等周邊城市的熱心讀者專程趕到廣州,感受「文學嘉年華」的熱鬧氛圍。

12月16日,在廣州購書中心舉行的「茅盾文學獎得主周大新對話芥川獎得主平野啟一郎」活動,備受讀者關注

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今年43歲,於1998年在日本文壇嶄露頭角。據他透露,受網絡時代多元娛樂方式的衝擊,在日本年輕一代中,閱讀文學作品的人有減少的趨勢。平野啟一郎表示,讀文學和玩手機都是度過業餘時間的選擇,但長期來看,讀書可以讓人獲得更多經驗和啟發,期待有越來越多人去關注文學。在場的日本文學評論家阿部公彥表示,針對這一問題,作家們也應該著重考慮「如何在堅守文學品質的同時,把書中的人物寫得更加生動、更貼近人們的生活」,從而使文學更具有親和力。

同一天下午,「中日韓三國詩人對話」在方所書店舉行,楊煉與日本詩人高橋睦郎、韓國詩人文貞姬、旅日詩人田原,就詩人與生活、現實的關係等問題展開交流。講座區座無虛席,還有許多讀者堅持站在會場後面聽完全場對話。

文貞姬分享稱:「有時候後輩新人會問我如何才能寫好詩,我一般會告訴他們,不要學著寫詩,而是你要生活在詩裡面。」楊煉認為,屈原的《天問》展現了詩人最純粹而恆久的經典形象——在生活語言思想上不斷向自己提出問題,每件小事都能提出思考,每一秒都在用心感受。「不斷追問和思考是詩人的一項品質,能夠把這種提問呈現為語言的話,你就一直生活在詩歌之中。」楊煉說。

來自東莞的讀者龍小姐表示,自己平時喜愛文學,將讀書視為一種日常,她很讚賞這次活動,認為活動能給予自己難得的接觸名家的機會,激起了內心對文學最原始的、最親切的情感。

推進大灣區作家交流

「寫作也算是一項手工傳統,它包含靈感和天賦的部分,可能也有技術和傳承的部分。我們希望通過工作坊的方式讓更多的青年寫作者來接近自己的文學夢想。」魯敏說。

12月15日,由中國作協指導,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日報聯合主辦的「寫作坊廣州」啟動儀式暨中生代作家創作分享會在廣州舉行。據了解,「寫作坊廣州」計劃在2019年6到8月「開班」,將從全國招募10到15名曾在省級文學期刊發表作品或在國家正規出版社出版專著的有潛力的青年作家,以廣州各大高校為落地平臺,進行集中培訓;邀請名家擔任導師,提供青年作者與名家、學者深度交流的平臺,打造作家培訓基地,為文學創作提供新生力量。

在中生代作家創作分享會上,魯敏、李修文、葛亮等6名作家圍繞「傳承與創新」這一主題,從各自的文學創作經歷及觀察社會生活的角度出發,解析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脈絡關係,並結合他們在文學性上敘事藝術特點,提供了對廣州城市文學的獨特審美維度。

詩人呂約認為,廣州國際文學周和寫作坊的出現都豐富了廣州的文學生態:「文學期刊、作家協會、高校是傳統的平臺,現在又有了廣州國際文學周這樣的大舞臺,團結了很多年輕人,也邀請了很多作家來跟大家分享經驗。寫作坊的形式可以讓廣州的精神生活進一步豐富,希望寫作坊能讓文學走向更多的普通人。」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中心,廣州正在以文學為紐帶,推進大灣區作家的交流,並為公眾提供更多的文學服務。此次廣州國際文學周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沙龍,粵港澳作家通過這一常設的平臺,將會碰撞出更多火花。

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蔡益懷表示,粵港澳本來就是一家,如今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家戰略,三地文化上的呼應將會更加密切,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合作空間。

劉方建議,希望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學家和文學機構在推出傳世文學作品的同時,能夠更加關注公共文化傳播,在未來的偉大時代的文化進程當中留下大灣區文化的印跡。

■對話

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談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共建

「粵港澳文學共建是非常有眼光的文化戰略」

問:您是這次「回望手寫時代——中國現代文學館館藏80年代手稿展廣州站」的主要策展人之一,這是展覽首次移師北京以外在廣州舉行,是出於什麼考慮呢?

李敬澤:這次手稿展也是中國現代文學館的重要活動之一。在這樣一個時機回顧上世紀80年代的文學,非常有意義。中國現代文學館收藏了大量中國當代文學的手稿和相關材料,其中有些作品在當時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對中國文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我們選擇了劉心武《班主任》等讀者記憶非常深刻的作品,讓大家一起回顧當代文學的發展。廣州本身是一個有重要文化影響的城市,在此舉辦這次展覽我覺得非常合適。

問:在開幕式上,您提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最後的手寫時代的輝煌,您如何看待文學寫作載體的改變對文學所產生的巨大變化?

李敬澤:這個變化肯定是非常巨大的。我在展覽前言裡講到,這是文明之大變。從全世界範圍的人來說,自有文字以來,就基本上一直保持著手寫傳統,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後,開始變成了用電腦打字。這種變化牽涉到整個文明載體的變更,其深度、規模和長遠影響,也許我們直到現在也還沒完全看清楚,但它肯定至關重要。它涉及到了文學的生產、傳播,也涉及到對文學的閱讀習慣的顛覆。

問:您對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共建,有什麼樣的建議?

李敬澤: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共建,包括文學的共建,是一個非常有眼光的戰略。大灣區的發展既是面向未來的,同時也有著深厚的歷史根基。從明清時期開始,粵港澳就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和互鑑的一個重要場地。探討大灣區文學共建,不能就大灣區談大灣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探討大灣區文學共建對中國的文學意味著什麼,對於中國未來的文化意味著什麼,如何為中國文學和文化提供新的活力。

問: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文學交流已經有了一些平臺,您認為應如何進一步激發三地的文化活力?

李敬澤:我覺得對於文學和文化來說,不需要特別著急。我們提供了平臺,讓作家、藝術家和學者進行充分的交流,使得他們可以立足粵港澳的歷史和現實,進行相互探討。通過這種交流,可以得到相互的激發,從中看到別人的特點,也意識到自己的特點。這就相當於我們引入了更多的鏡子,既照見別人,也照見自己,重新審視自身的長處或者盲區在哪兒。這是交流的重點所在。

我覺得需要通過對粵港澳歷史和現實的關注,了解其中豐富的文化經驗,以此作為我們面向世界的文化窗口。面向世界不一定就是面向歐美,也包括亞洲文明之間的交流和互鑑,從與世界各國的交往中汲取豐富的經驗。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在差異中認識自己,豐富自己,開拓自己。在這方面需要做非常深入的、耐心的、甚至是長期的工作。

另外,我們在對本土和世界歷史文化的了解上還需要進一步深入。以廣州的十三行歷史為例,除了中文史料,還有大量的外文史料,包括葡語、英語等,我們對當時的貿易機制和當時的生活可能並沒有完全了解。因此,我覺得粵港澳文化共建一方面要高歌猛進,另一方面也要腳踏實地,在文化上,在文學上都需要下「苦」功夫和「笨」功夫。

■聲音

廣州國際文學周是接通海內外文學、甚至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一個聯繫和橋梁,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在大灣區文學的建設過程中,文學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誌,它也是大灣區整個文學力量的展示平臺。整個大灣區文學建設需要合力來進行,無論是文學周還是各地作協部門,還是各種文學期刊,需要共同發力才能把它辦得更好。我們願意為此盡微薄之力。

——《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

廣州國際文學周讓中外作家與廣州市民、學生零距離接觸,既使作家們了解了中國的國情、民情,又普及了文學,讓文學成為廣州市民和學生豐富精神生活的一種選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廣州這個城市會因國際文學周而提升自己的城市品位,世界會因國際文學周而更喜歡廣州。

——茅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周大新

這次廣州國際文學周開展得非常成功,系列活動上檔次,有品位,有藝術含量。邀請了日本主賓國及東亞國家中傑出的作家和詩人,國內著名的作家和詩人也紛紛出席。同時,文學周舉辦的系列活動很接地氣,受到大眾喜愛。很多市民都自發參加,特別是廣州國際文學周暨粵港澳大灣區開幕式,報名人數已經超過場地可容納人數。所以證明高大上的文學活動、陽春白雪的文學活動,人民群眾也是需要也是喜愛的。

廣州國際文學周具有一種示範意義。廣州是公認的國內一線城市,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需要與之相匹配的文化呈現城市的底蘊。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作品》文學期刊社長楊克

廣州自古以來就是華南的文化中心,人文薈萃,俊採星馳。作為中國的南大門、南風窗,她一直都有著一種擁抱世界的開放性格,也有著一種引領風氣、勇為天下先的進取精神。今天,廣州通過國際文學周又搭建起一座溝通世界的文學平臺與橋梁,正體現了她的開放氣度與前瞻的視野。

南有喬木,引鳳來栖。這次廣州國際文學周,舊雨新知共聚一堂,一如文學界的一次蘭亭雅集,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故此寄望大家沐著南方的和暢清風,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揮灑潘江陸海之才。

——《香港作家》總編輯、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蔡益懷

嶺南文化是粵港澳共同的地域文化,彼此同根源,同聲氣,情相親,俗相近,天然地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圈。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的重大戰略,促進大灣區的經濟繁榮和文化發展,文化起著樞紐作用,在加強交流下,促進民心相通、民意相融。

文學是一塊心靈陣地,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互通情感,相識相知,才能建設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才能有力地支撐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共同體。

——澳門筆會理事長林中英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宋金緒 郭珊 徐佩雯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張迪 統籌:郭珊

相關焦點

  • ...仙「中國之路·名家講壇」第三場,金燦榮教授睿知展望未來世界...
    面對全新的時代,小糊塗仙酒業以「睿知見未來」的宏大視角,發起了「中國之路·名家講壇」系列講壇,邀名家大咖,雲集盛會。小糊塗仙中國之路·名家講壇活動現場2020年末至2021年伊始,「中國之路·名家講壇」系列活動前兩場於河南鄭州完美落幕,知名獨立經濟學家馬光遠博士、知名學者胡錫進先生相繼登臺,以真知灼見為各界精英解惑答疑,共瞰未來
  • 中國之路·名家講壇丨小糊塗仙攜金燦榮共望未來世界格局觀看人數...
    2021年1月9日,由浙江廣播電視集團城市之聲、廣州珠江雲峰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主辦,貴州小糊塗仙酒業有限公司、貴州心悠然酒業有限公司承辦,錢江晚報、新浪網協辦的「中國之路·名家講壇」系列活動第三場在浙江嘉興圓滿落幕。
  • 馬未都回顧文學之路:八十年代文學女青年特傲慢
    以收藏名家的馬未都,曾經以文學為事業,在2009年出版的新書《馬未都說》中,馬未都重新回顧了自己的文學之路,感慨頗多。  曾以為文學是一生之事  說起當年的文學夢,馬未都說,懷揣文學夢的青年很容易傲氣,認為塵事太俗,多數的時候眼中不揉沙子,不向世俗低頭。
  • 30+KOL/14場精彩演講,近300人齊聚基因行業年度盛會
    並介紹了美國FDA的註冊 審評等情況,隨後展望了我國藥品和醫療器械海外註冊的未來。孫教授認為當下是最好的時代,產業IPO、併購、海外布局成為常態,行業發展新興向榮,只有先行者才能佔據優勢。圖,周文浩院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副院長周文浩帶來以基因大數據下兒童遺傳病診治為主題的精彩報告,周院長主要分享了復旦兒科新生兒腦病早期篩查經驗——中國新生兒基因組計劃,截至2018年8月15日已完成3500例,在最後展望了新生兒NICU的未來發展趨勢。
  • 明昇集團展望未來先機——潮起大灣區,乘浪奔湧
    10月12日,新華社發布視頻「潮起大灣區 揚帆正其時」,再一次系統的介紹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基本情況以及重大政策利好。明晟集團作為誕生於斯的國際投資發展企業,如何在展望未來,乘浪奔湧?答案或許就在縱橫捭闔的各種戰略規劃當中。
  • 「中國之路·名家講壇」第一站,馬光遠解析中國經濟現狀
    2020年12月27日,由河南省酒業協會、大河報、雲峰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主辦,貴州小糊塗仙酒業有限公司、貴州心悠然酒業有限公司承辦的「中國之路·名家講壇」系列講壇第一場在河南鄭州成功舉辦。2020年,世界局勢風雲變幻。面對全新的時代,雲峰控股旗下小糊塗仙酒業秉承「家國同心見未來」的初心發起了「中國之路·名家講壇」系列講壇,誠邀名家大咖,雲集盛會,以睿知見未來!
  • 專家齊聚 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屆腫瘤免疫細胞治療論壇圓滿成功
    要聞 專家齊聚 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屆腫瘤免疫細胞治療論壇圓滿成功 2018年11月21日 20:27:00
  • ...後生物多樣性展望」部長級在線圓桌會的發言 | 通往昆明COP15之路
    CBD姆雷瑪在「2020年後生物多樣性展望」部長級在線圓桌會的發言 | 通往昆明COP15之路 2020-09-30 21: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梁文道等名家聊高考作文與文學
    梁文道等名家聊高考作文與文學 2020-07-07 20:32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
  • 名家周末大舞臺丨黃俊英、何克寧、梁玉嶸……廣東音樂、曲藝名家...
    名家周末大舞臺丨黃俊英、何克寧、梁玉嶸……廣東音樂、曲藝名家廣州塔下獻藝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穗文廣旅宣 伍尚文 鄧勃 袁詠珊  2020-09-05
  • 19位院士齊聚南沙,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據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目前,南沙科學城已初步形成「1+2+3」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正著力打造國家級海洋科學研究基地和「科技興海基地」。
  • 「大灣區新知」網絡專題上線
    南方日報訊 12月16日,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新加坡報業控股華文媒體集團共建的「大灣區新知」網絡專題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網正式上線。  據悉,「大灣區新知」網絡專題將覆蓋政策、產經、文化、民生四大內容,具備政策查詢、資訊報導、觀點交流三大功能,聚焦粵新、粵港澳和區域市場交流合作故事,打造成為新加坡、東南亞地區受眾了解大灣區政策、資訊的第一窗口。  劉燕玲表示,今年是新加坡和中國正式建交30周年。
  • 傳統文學和非傳統文學,創作之路的生命之花開放!首發
    文學,它也是一樣的道理,在發展的道路上,由於各種因素和條件的限制,導致文學停待不前!傳統文學,它在創作過程中,遵守規則和押韻等古板和固執發展軌道,脫離了基層民心所向和自然軌道!這種問題的根源,就是在於條件太苛刻,包括文學創作之路上的作家匯聚和力量的限制!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目前,南沙科學城已初步形成「1+2+3」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正著力打造國家級海洋科學研究基地和「科技興海基地」。
  • 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
    本規劃是大灣區氣象事業發展的行動綱領和重要依據。規劃近期至2025年,遠期展望到2035年。一、規劃背景大灣區人口稠密,基礎設施密集,擁有世界上最大海港群、空港群及眾多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但同時也是典型的氣候脆弱區,受颱風、暴雨、雷電、大風、高溫等災害影響巨大。
  • 打造中國科幻名家超震撼合集,《小幻想家》為中國青少年築夢未來
    這部彙編了鄭文光、葉永烈、楊鵬、劉慈欣、董仁威、超俠六大科幻名家代表作的圖書,是為中國青少年築夢的動力。六部系列作品不僅都是中國科幻名家的經典作品,其內容題材方面也包羅萬象,既有硬核的物理設定,又蘊藏著極致的人文關懷,更不乏精彩的故事與鮮活的人物。可以說,這是一部囊括影響幾代人的科幻名家震撼合集,更是為中國青少年量身打造的少兒科幻文學最強音。
  • 寧吉喆:香港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取得明顯成效
    香港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機遇良多,空間廣闊,包括積極融入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主動打造「一帶一路」功能平臺、合作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等。看成績寧吉喆表示,總結既往,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宏偉倡議七年多來,得到了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顯著成就,香港參與共建「一帶一路」也取得明顯成績。
  • 聚焦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 助力南京「文學之都」建設
    市文聯供圖 大熱電視劇《羋月傳》《燕雲臺》原著作者蔣勝男、《山海經密碼》作者阿菩、《網絡英雄傳Ⅰ——艾爾斯巨巖之約》作者郭羽、《我在火星上》作者天瑞說符……百位網文大神齊聚南京!11月24日—26日,由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南京市文學之都促進會承辦的「全國知名網絡作家創作研討班暨全國百名網絡作家文都行」活動在寧舉行。
  • 第二屆「共建國際灣區」論壇在珠海召開
    原標題:第二屆「共建國際灣區」論壇在珠海召開2020,我們如何與世界交往?第二屆「共建國際灣區」論壇在珠海召開《跨文化傳播與「一帶一路」公共外交話語策略提升》報告重磅發布11月28日上午,第二屆「共建國際灣區」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園區順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