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講座】劉倩:環境中的顆粒汙染物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大學新聞網

  2018年9月27日19點,科學前沿進展名家系列講座Ⅲ第160講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玉泉路校區階一4教室開講。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劉倩老師深入淺出地為我們講解了有關「環境中的顆粒汙染物」的知識。

  劉老師從2016年《PNAS》中一篇關於「人腦中的磁鐵納米顆粒」的文章開篇。通過研究人的大腦樣本,研究人員發現了四氧化三鐵的納米顆粒。這個發現並不驚人,因為我們已經了解到正是這種顆粒的存在讓我們能辨識方向。但是不同於生物礦化產生的有光滑邊緣的晶體,他們報導了一種特殊的不規則的磁性納米顆粒。通過形貌比較,我們可以發現這是在高溫條件下產生的,與煤工廠的磁性納米顆粒相似。但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意識很強,會將外界好的和壞的物質都隔絕開。那這種納米磁性顆粒是怎樣進入人類大腦的呢?劉老師介紹人的大腦有一個「後門」——鼻腔,其中的神經觸手用於產生「嗅覺」,但是當它受損時,顆粒物就可以經由它直接進入大腦。

  劉老師介紹這就引出了研究顆粒汙染物時幾個基本的問題:如果人體中有顆粒物,它從何而來?如果從外界而來,它與人類疾病有關嗎?如果有關,這個疾病周期是多久?而我們今天談到的環境細顆粒汙染物分為大氣PM2.5和人工納米顆粒物。

  劉老師介紹到粒子尺寸與其在人體中所能達到的位置密切相關:PM10可以進入人體下呼吸道,PM2.5可以進入人體肺部,而PM1可以進入血液。而要徹底解決PM2.5的問題,劉老師介紹,我們必須進行「霧霾三部曲」——源解析、毒理與健康、控制與應對。國內研究分析霧霾來源在分類上大同小異,但是各來源佔比存在爭議。APEC藍表明我們採取正確有力的措施,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及應對霧霾問題,但是停止一系列社會活動並非長期之道。而國內,「毒理與健康」是缺失的一環,需要開展大量研究。現有細顆粒毒性研究方法存在明顯的缺陷,對細顆粒毒性的分子機理認識也不足。

  劉老師介紹,納米顆粒物雖然在質量上只佔據了PM2.5的一小部分,但在數目上佔據了PM2.5的大部分。研究納米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兩句話:There i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 Small is different. Very small is very different.這樣的研究是有益的。「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是由於荷葉表面有疏水蠟質和三維納米結構,這種納米結構非常粗糙,可以容納空氣分子。師法自然,仿照這種結構製作的衣物基本不用清洗。水蠅可以「輕功水上漂」,一是因為它身體很輕,二是其腿上有很多空腔可以容納空氣,使其在水面如履平地,仿照這種結構就可以製作水面行走的機器人。

  納米材料還有很多其他應用範圍:優良的羽毛球拍採用納米材料增強機械強度並保持輕便;銀可以使生物酶失活,具有殺菌作用,納米銀保留了這種作用而且可以降低成本;磁性納米材料可以載藥,在體內病灶處放置磁鐵;磁性納米材料在水體處理中也有很好的應用前景;量子點粒徑不同顏色不同,是電視生產中最先進的顏色技術……但是,劉老師提出,根據辯證關係,納米材料就真的安全嗎?研究表明,納米材料與我們的皮膚親密接觸,對健康具有潛在危害。

  最後,劉老師介紹痕量汙染物分析主要從定性、定量和溯源三方面進行研究,即環境中汙染物是什麼?有多少?從哪裡來?劉老師又具體解釋了如何對環境中納米顆粒物的來源進行區分。前文提及的關於「人腦中的磁鐵納米顆粒」的研究主要基於形貌鑑別和化學組分鑑別,但是可信度不高。我們怎樣獲知顆粒物的來源呢?我們可以通過指紋識別身份,同樣的,元素也有「指紋」——天然同位素的組成。這種組成一般相對穩定,但差別一般在千分之一量級,需要藉助靈敏的儀器。利用Si同位素研究可以發現,不同季節PM2.5來源不同,春冬季的Si同位素範圍比夏秋季更寬,這表明春冬季的來源更複雜,受燃煤、工業排放影響更大。同位素指紋研究門檻比較高,但是應用廣泛。在環境中的應用才剛剛起步,但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講座即將結束,同學們提出了不少有意思的問題,劉老師也做了解答。講座結束,同學們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劉老師為同學們做精彩講座
  

報告人簡介:

  劉倩: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汙染物分析方法與溯源技術。科學貢獻:基於新型超痕量分析檢測技術,針對環境中的顆粒汙染物,開發出能夠甄別其來源、追蹤其行為、以及對其快速篩查鑑定的技術,為環境科學中顆粒汙染物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延伸閱讀:

  「科學前沿進展名家系列講座」創辦於2014年9月,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為本科生開設的必修課程,同時歡迎研究生與教職工參加,由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部主辦,講座召集人為徐濤院士。該課程按照數學、物理、化學等13個專業,邀請相關科學領域的院士等知名專家開展專題講座。通過講述科學故事、介紹相關學科方向的科學前沿進展,讓學生在本科階段了解不同學科的科研方向與主要進展,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為他們最終選擇學科專業與專業方向提供豐富的判斷依據。

相關焦點

  • 茶陵籍科學家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丨劉倩:追蹤環境汙染物的「科學神探」
    多年來,劉倩一直堅持將環境汙染研究和分析化學中的新型檢測技術結合起來,盡力在二者中找到關鍵的交叉點,並同時瞄準國際學科發展最前沿,和我國亟須解決的環境問題。分析化學的主要任務,是鑑定物質的化學組成、測定物質的組分含量、確定物質的結構和存在形態及其與物質性質之間的關係等。
  • 茶陵籍科學家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丨劉倩:追蹤環境汙染物的...
    多年來,劉倩一直堅持將環境汙染研究和分析化學中的新型檢測技術結合起來,盡力在二者中找到關鍵的交叉點,並同時瞄準國際學科發展最前沿,和我國亟須解決的環境問題。分析化學的主要任務,是鑑定物質的化學組成、測定物質的組分含量、確定物質的結構和存在形態及其與物質性質之間的關係等。
  • 磁性納米顆粒可以輕鬆去除廢水中的微汙染物!
    微汙染物對水道造成了相當大的負擔,但是從廢水中去除它們需要相當大的技術資源。現在,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方法,可以有效地去除這些有問題的物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使用大量的化學物質,包括化妝品、藥物、避孕藥、植物肥料和清潔劑——所有這些都有助於使人們的生活更容易。
  • 生命密碼的破譯者——劉倩
    生命密碼的破譯者——劉倩 劉倩,碩士研究生,2012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腫瘤細胞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她戴著眼鏡,一副斯斯文文的模樣,看似和人民警察這一職業風馬牛不相及,現在卻就職於衢州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DNA室,從事著神秘的DNA
  • 「神奇材料」石墨烯可能成為環境汙染物
    「神奇材料」石墨烯可能成為環境汙染物   這也正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正在研究的課題——如果將石墨烯釋放到環境中,對環境會造何種影響?  他們發現:石墨烯氧化物納米顆粒能通過地表水迅速傳播,這意味著,如果這種物質不小心流入湖中或河中,就會對動物、植物、甚至人類造成潛在危害。  「現在的情形類似於30年前我們面對化學品和藥物的時候,」Jacob D.
  • 科學家研製鈦納米顆粒纖維墊 可高效節能地吸附清除水中汙染物
    這種「淨化器」由嵌入聚合物纖維中的二氧化鈦納米粒子組成。測試中,研究團隊證明了這種材料確實可以吸附汙染物。不過用的不是水,而是將二氧化鈦納米顆粒暴露在紫外線下,才能消滅汙染物。與其它系統相比,這種設計更加快速、安全、且節能。
  • 環保工程師考試輔導資料:顆粒汙染物(二)
    4.顆粒汙染物的形成機理  (1)燃燒過程中顆粒物的形成  燃燒過程中產生的顆粒汙染物主要是燃燒不完全形成的炭黑、煙塵和飛灰等。  ①碳粒於的生成  燃燒過程中生成一些主要成分為碳的粒於,通常由氣相反應生成積炭,由液態烴燃料高溫分解產生的那些粒子都是結焦或煤胞。
  • 環境痕量汙染物:新一代環境問題來臨
    日前在清華大學召開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論壇2008暨第三屆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全國學術研討會」上,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環境痕量汙染物實驗室研究員許振成的一席話引起了與會者的關注。如何對環境痕量汙染物進行控制與管理,也成為擺在當前環境科學工作者面前的一項新課題。
  • 對人體危害最大的顆粒汙染物是( )。
    對人體危害最大的顆粒汙染物是( )。A.塵粒B.落塵C.飄塵D.煙塵『正確答案』C『答案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大氣汙染物及其危害。飄塵對人體的危害最大。
  • 半導體IC製程中的各種汙染物類型以及汙染物的去除方法
    2汙染物雜質的分類 IC製程中需要一些有機物和無機物參與完成,另外,製作過程總是在人的參與下在淨化室中進行,這樣就不可避免的產生各種環境對矽片汙染的情況發生。根據汙染物發生的情況,大致可將汙染物分為顆粒、有機物、金屬汙染物及氧化物。 2.1顆粒 顆粒主要是一些聚合物、光致抗蝕劑和蝕刻雜質等。
  • 《科學》雜誌提醒:警惕微塑料顆粒對飲水安全造成的威脅
    因人類大量使用塑料製品造成的「白色汙染」已是老生常談,但關於塑料汙染對全球水環境和人類飲水安全造成的危害最近幾年才被人們所認知和重視。據《科學》雜誌評估,僅2016年全球產生的塑料垃圾中就有1900萬至2300萬噸(11%)進入了水生生態系統。
  • 最美逆行者 | 劉倩:「願疫情儘快散去,國泰民安!」
    最美逆行者 | 劉倩:「願疫情儘快散去,國泰民安!」>在接到將要奔赴鹹陽國際機場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時,劉倩與同是醫務人員的愛人剛剛舉辦完婚禮,小兩口正規劃著自己甜蜜的蜜月之旅。得知自己即將奔赴一線支援的消息,劉倩和愛人沒有絲毫猶豫,放棄婚假,一口答應:「我馬上到!」當院方問到有什麼困難需要醫院幫助、支持時,劉倩搖了搖頭,因為在她心裡沒有什麼事比疫情防控、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更重要。
  • 環境汙染物及碳納米材料的毒性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思金研究組在非編碼RNA—miR-214拮抗砷誘導的細胞凋亡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由基研究期刊
  • 【中國科學報】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走進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
    「理論上說,化學品只要生產出來就可能被使用,從而進入環境,也就有可能進入生命體。」中國科學院院士、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江桂斌告訴《中國科學報》。  在這10萬種化學品中,雖然科學家已經鎖定了一些影響人體健康的「真兇」,但仍有大量「嫌疑犯」逍遙法外。
  • iCMS2017第八屆質譜網絡會議——食品、環境、藥物分析
    本屆質譜網絡會議為期四天(11月21日-24日),共設質譜新技術、生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食品分析、環境分析、藥物分析共五個專場。  食品分析、環境分析、藥物分析專場在11月23-24日舉行,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張峰、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宋越、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研究員文芳、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倩、北京化工大學教授杜振霞、軍科正源(北京)藥物研究有限責任公司李黎、北京協和醫院臨床藥理中心鄭昕等專家在線上給大家分享了精彩的報告。
  • 建築環境學:空氣汙染物種類及其所造成的汙染
    汙染物主要包括固體顆粒、微生物和有害氣體。如果考慮到其中微生物多依附於固體顆粒或液滴傳播,也可將汙染物分為顆粒汙染物和有害氣體汙染物,其中的顆粒汙染物包括固體顆粒和微生物。對於顆粒汙染物,一、二次揚塵和室內溼度過大是其產生的主要原因。目前人們主要釆用避免揚塵、增強過濾、控制溼度等方式以及控制產生源等手段來避免這方面的汙染。相對而言,氣態汙染物的研究要複雜得多。這方面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單個(或多種)汙染物對人體的影響,二是汙染物本身的產排特性。
  • 納米吸附性材料去除水環境中汙染物的研究進展
    納米材料的基本結構決定其具有超強的吸附能力,因此納米材料作為吸附劑去除水環境中的汙染物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總結了近年來的相關研究資料,歸納了幾種比較常見的納米吸附材料在去除水汙染物方面的研究進展,並指出目前納米材料在應用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在此基礎上對納米水處理技術的發展方向進行展望。
  • 研究實現對多種毒性有機汙染物的快速檢測
    與常規汙染物相比,毒性有機汙染物具有不易降解、生物累積性、遷移性和高毒性等特點,威脅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傳統的色譜、質譜檢測技術所需設備複雜、檢測周期長,難以實現環境中毒性有機汙染物的臨場快速檢測。SERS技術因其具有靈敏度高、響應速度快、指紋效應等特點,在環境汙染物的臨場快速檢測方面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對空氣「拍CT」,汙染物會在屏幕上畫彩虹?
    9月1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文清在生態環境廳作2020年第六期「院士講座」,介紹了諸多環境監測「硬核科技」。受王波廳長委託,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彭勇主持講座。他以雷射雷達為例,解釋汙染物種類、分布及濃度等與雷射波長存在的關係。「它的原理其實有點像我們照的X光和CT。」最終,在雷射雷達獲得的結果分析圖中,可以看到汙染物被按照光譜標上了不同的顏色,仿佛「彩虹」。大氣監測高分五號衛星則使得臭氧和氮氧化物的全球分布一目了然。
  • 【科學講座】傅伯傑: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
    2018年5月15日晚7點,科學前沿進展名家系列講座Ⅱ第71講在玉泉路校區禮堂舉行。本次講座的主題是「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主講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傑。傅院士在這次講座中,概述了地理學的基本知識,詳細介紹了地理科學的發展,並闡述了地理學與決策的關係。